關於唐詩的讀後感(精選5篇)
關於唐詩的讀後感(精選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唐詩的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唐詩的讀後感1
在中國文學史中,有這麼一些文字發出它那萬丈的光芒,它就是古詩,是中國文明的見證。它,每一首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
就這麼屈指可數的幾個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古詩,他並不是啞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老師那樣教導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給予我們希望。每一首詩,都出自不同詩人之手,這些詩人已文明於世,而這些古詩卻不得而知。它們是那樣的孤獨,被眾人所遺棄,不被眾人所知。它們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燦爛。它們一直在等待著,等待我們的發現。
每一首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都是一個伊索寓言,告訴別人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古詩,能讓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讓事業的流浪者重新成為有名的人士。古詩似乎有著讓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細細地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唐詩三百首》,寄託了中國人對文明的夢想。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希望,我們要為之而努力,為之而奮鬥。不僅是為祖國,也是為我們自己。
唐詩的讀後感2
如果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那麼唐詩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高峰和瑰寶,唐詩三百首的讀後感。唐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
可以說《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歷久不衰的一種唐詩選本。作為展示唐詩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所選的詩體式全面。五言的古詩、律詩、絕句以及七言的古詩、律詩、絕句、樂府,均分門別類地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選詩的作者不勝列舉。既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侶、歌女,甚至無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選的詩琅琅上口,易於成誦。如《遊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曉》(孟浩然)、《靜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這些詩意境優美,詠吟諧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黃髮孩提,都能張口吟誦幾首這樣的千古絕唱。
第四、所選的'詩取材廣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寫自然風光的,如杜甫的《望嶽》;也有展示田園風情的,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讀後感《唐詩三百首的讀後感》。既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如杜甫的《兵車行》;也有表達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既有描寫歸家時的複雜心情,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也有描寫君王愛情的悲劇,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從市井風情到邊塞風光,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愁,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本書是應有盡有。
每一首詩出自不同詩人的筆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它像老師,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上,時刻教導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每一首詩都是那樣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那樣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次細細品讀,我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個寓言故事,都在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書中的古詩,能讓一個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讓心靈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總之,我覺得《唐詩三百首》這本書將唐代詩歌的精華,永遠地留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我很感謝這本書的編者,為我們奉獻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糧。作為一箇中國人,讓我們一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吧!
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峰巔,是一代文學的標誌。
唐詩的讀後感3
唐詩,大家都很熟悉。比如李白的《望天門山》,杜甫的《飲湖上初晴雨後》,大家都朗朗上口。《最美唐詩》中選取的唐詩並不是很多,只有二十七首。可我卻能從這幾首中,感受到唐詩的魅力所在。
這本書中的詩歌有些作者不是特別有名,但這些並不有名的詩人,卻讓詩歌變得更完美。比如錢起在《省試湘靈鼓瑟》中,一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青峰”讓主考官驚歎“必有神助”。因此錢起不但高中,這首《省試湘靈鼓瑟》也被傳為名篇。
當然,書中也有一些有名的詩人,比如李商隱和杜牧,還有白居易、劉禹錫等。李商隱的《錦瑟》書中說這首詩是最具唯美主義,最迷離恍惚、費人猜想的,我覺得一點兒也沒錯。第一句非常簡單,基本上讀幾遍就懂了。可後面幾句需要反覆鑽研,特別是“滄海明月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兩句,第一句只是把一些美好又模糊的東西放到一起,令人很難想到這句話的意思。第二句就更不用說了。
杜牧入選的詩只有兩首,比李商隱少了一首,卻也不錯。詩名叫《贈別》。有兩首贈別的物件是一名小歌女,名叫張好好。第一首在誇她美麗,第二首的風格卻變了,沒有華麗的修飾,卻也讓讀者陷入思考。
也許有人一輩子逗在專研唐詩。唐詩是祖先留下來的遺產,我們要背唐詩、默唐詩,把唐詩傳承下去。
唐詩的讀後感4
英國的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宋代的蘇軾也曾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兩位在文學領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認為,讀詩,能夠提升人的智慧與情操。放眼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唐朝的詩歌發展最為昌盛,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經典之作。
年少時,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詩迷,珍藏的詩書舉不勝舉。於是,我便輕易讀到了《唐詩三百首》。我初識的古詩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醉過方知酒濃”,一讀之下竟欲罷不能,從此,我便沉浸於詩的世界。
最初讀詩,讀的是朗朗上口的語句;再讀詩,便讀出了詩中字詞的斟酌;而後,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讀出了詩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愛在清風微拂的傍晚,於柳樹下,讀一首唐詩,或讀李白的豪情,在現實中飲酒放歌;或讀杜甫的雄渾,讓自我多一份憂國憂民;或讀白居易的清揚暢麗,在內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讀讀孟浩然的恬靜,品品李商隱的委婉……每當此時,總是心潮澎湃,彷彿自我也是滿腹經綸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絕句。
我向來垂青富含思想的詩歌,因為它們陪我走過了許多坎坷。人生難免有失意的時候,當我考試不利時,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鼓勵我突破“行路難”的困境;當我與朋友道別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成為心中的慰藉。詩,融入了我的生活,無論失意得意,無論悲愁歡喜,詩,一向是我不離不棄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許多中華文化被代替甚至被遺棄,對外來事物的狂熱追求使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忘記了中國的古文化,忘記了唐詩,他們寧願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無味的事物。曾有一則新聞報導:近六成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洋mei外。應對這個結果,我不禁震驚,難道中國文化的內涵不及外國文化嗎?並非如此,相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國文化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試問,如果每個中國人能夠多讀一首唐詩,多一份對詩歌的熱愛,又如何會出現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嚮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予你智慧;品讀唐詩則能夠使其勉勵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紛繁的今日,不妨覓一個清靜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詩,來領略其中的感悟。
唐詩的讀後感5
《唐詩三百首》對我而言,多少會害怕,畢竟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會有一些篇目涉及到,但我仍對他抱深深的敬畏,古人的語言總是短小,卻充滿了力量,讓我們不禁會被深深的迷住,有故事,有情節,有感動,有氣魄,有悔恨,有相思之情。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它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這是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裡的詩句。在唐詩裡,李商隱的詩歌以用典多、隱晦而著稱。他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美麗的詩句。如“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等,留給我們遐想的空間,把我們帶入美妙的意境。
“秋陰不散霜飛晚”,此時此刻,仰頭望天,雨意已濃,一片迷濛。這樣的物景,給本就不夠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陰影,心境的黯淡,又為物景抹上了一層灰色。情與景,心與物渾然於一體。“留得枯荷聽雨聲”,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一直為後學所溢美的神來之筆。試想,淅淅瀝瀝的秋雨,點點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悽清的錯落有致的聲響,該是一種怎樣的聲韻?枯荷無疑是一種殘敗衰颯的形象,偶爾的枯荷之“留”,贏得的卻是詩人的“聽”,而詩人“聽”到的,又只是那悽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有誰能解其中個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詩人的化身,而那“雨聲”也遠不僅是天籟之韻了,或許它還是詩人在羈泊異鄉、孤苦飄零時,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韻呀!其實,透過這兩句詩,我們還可以發現晚唐衰敗的景象。
簡單的幾個字包含了很多,這就是《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