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讀後感(精選13篇)

《親密關係》讀後感(精選1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親密關係》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1

  一本人際關係科學帶給我的一點思考!

  這本書很特別,它有點像社會學、統計學和心理學的結合叢書。雖然有很多理論性的知識,但是卻不枯燥,對於我來說可讀性很高,也許是因為我比較喜歡心理學又喜歡研究人際關係的關係。書裡的內容非常龐雜,從吸引力的來源,到如何解決衝突,避免嫉妒,還有如何在親密關係中與愛戀之人快樂相處的基本方法等等。那我就在這裡整理出一些對我來說最有用的幾個內容吧。

  關於羞澀

  這是我在人際交往中最大的障礙,我比較在意別人的看法,臉皮薄。特別是面對領導、地位比我高的人的時候說話會不容易放鬆,表現也不太自然。書中寫道“無論人們的羞怯是暫時性的還是習慣性的,只要他們膽怯畏縮,就會給人留下負面印象,而這恰恰是他們與人交往時希望避免的”。“羞怯所表現出的懦弱、寡言和猶豫行為特徵看起來好像冷漠無情、不太友好。和合群的行為相比,羞怯行為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冷淡和排斥反應。”

  所以“只要實際上能較少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就能給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我需要自信和鎮靜”“不要光想自己,只要盡力找尋對方的特點即可。”

  關於自尊

  書裡也講到,自我感覺良好有益於身心。在改善羞怯和應對嫉妒的方法中也能看出自信的魔力,所以要努力讓自己保持自信。說說容易,該如何做到呢?書裡有這樣一段話“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的人(任務導向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適應能力強,也就是說,在應對事務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覺良好。”換句話說,有能力,才能更自信,所以努力提高自己,讓自己有實質的進步是關鍵所在。根據自我延伸模型,保持快樂地關鍵是創造性地發現持續你個人成長的方法,這樣也能幫助消除關係中的沉悶。

  關於愛情

  根據書裡的理論,找物件應該這樣找:找一個自控能力更強的,再比自己再優秀一點但是有很多相似點的人。因為自控能力越強,通常越忠貞,並且也越不容易出現暴力行為,衝突相對也會更少。而人通常會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這樣共鳴會更多,更能理解對方,相處也會更舒服,所以找物件請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找一個像自己且自控能力強的人。(可惜沒在找物件之前看這本書哈哈)除此之外還有幾個能夠穩固親密關係的方式:

  1)突出物件的美德並縮小他們的缺點。

  2)調整對他們的期望。

  3)對他們的積極行為進行內部的、穩定的、普遍歸因,對負面行為進行外部的、不穩定的、偶然歸因。(要努力往好處想!)在遇到衝突時,有注意保持樂觀,尊重自己和對方的意見,在有人惱怒的時候偶爾暫停一下,注意幽默感也很重要!注意自己表達方式:當你在y情境下做x的時候,我感到……(非暴力溝通)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還需要大家不停尋找可以一起玩的專案活動,這樣才能兩個人的生活持續保持充滿樂趣。

  但是這本書也讓我降低了對婚姻的期望:所有的夫妻在結婚以後的幸福感都是逐年下降的,直到老年期,幸福感逐漸上升(大概大家老了吵不動了,而且更需要對方了,相依為命感更強了),在這樣的資料中讓我直面婚姻真實如圍城。這本書也讓我降低了對愛情的期許,因為“找到你生命中的真愛也不會讓你永遠幸福。”而且所有的真愛都是不能懈怠經營的,如果把幸運當做理所應當的話,也是不會幸福的。

  希望自己能不斷探索和延伸自己,讓自己更自信,努力擺脫羞怯,成為更好的自己,相信這樣的我也可以經營好身邊的各種關係!作者:白白是小教書匠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2

  這是一本教你怎麼處理親密關係的書,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爭吵,爭吵的本質是什麼,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整本書作者把親密關係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來表達作者獨特而思路。

  所謂的絢麗就是你快要戀愛的時候,你期待有他/她的生活,就像期待你的快遞一樣。這時候你看到的他/她彷彿會發光,你把自己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都寄託在他/她的身上。在一片美好中你們走到了一起,迎接你的是幻滅。你開始覺得他/她笨手笨腳,不可理喻,你們之間開始就某件事情產生分歧,開始大吵大鬧,彷彿在一起就是一場災難。緊接著你就需要內省了,去反思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可能是因為你每次都覺得自己在“受害者”的角度,可能是因為自己害怕失去,再或者你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犧牲者。不過這些都是你自己的感覺,你需要搞清楚每次爭吵的原因,從而順利的走到最後一站--啟示。這個時候你們的爭吵會越來越少,你們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親密。

  作者有一些自己獨特的看法,看起來還是比較有道理的。

  1、其實你被某人吸引,是情緒上的需求,所以你會對這個人形成情緒依賴。具體的表現就是你期望他/她做一些事情,來滿足你的情緒。而情緒這個妖怪又善於隱藏在事情的背後,每次你以為在就某事爭吵的時候,其實是情緒在作怪,能夠正視自己情緒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你現在所擁有的情緒都是孩提時候未被滿足的需求導致的(歸屬感和確定自己的重要性),這些都已經是歷史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經歷,但是我們可以正視我們產生的情緒。當我們產生情緒的時候,我們要意識到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伴侶的問題。爭吵是因為你內心的創痛需要治療。

  3、如果你感到失望、憤恨,一定是因為你對伴侶有所期望,在他/她做到之間,你無法快樂起來,平衡掉期望才是應該做的。當衝突產生的時候,我們首先會責怪、批評他人,這樣可以使我們自己擺脫自身的不安,加強我們是受害者的意識,使自己的行為理性化,但這只是一種感受,感受讓你催生假設,而非事實。而憤怒背後的主要意圖也就是如此,讓別人有罪惡感,讓他們為你內心的痛苦負責。

  4、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我們原本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們心中。事實上,每個問題的本身,都包含著執行解決的機制。不管什麼事都一樣,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你就會自然找到方法。

  5、如果我不能接受別人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只是為了滿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反正道理千萬遍,說回來都是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人性的缺點,在控制你做一些不理性的決定,從而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既然你選擇了伴侶,兩個人就要好好的,遇到衝突就反思,警惕自己不小心掉進去。

  這本書的道理沒有可執行的價值,如果你悟到了作者說的境界,你們會關係親密,恩愛的度過剩下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沒有悟到,那麼這本書可能對你沒有什麼價值,最後就是一種,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最後就是學會面對自己的痛苦,而不是一味的指責,逃避。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3

  首先,幻想促進了浪漫。洋溢著激情的愛人們往往會將他們的伴侶理想化,縮小或忽略那些使他們止步不前的不利資訊。新奇也能為新確立的愛情關係注入興奮和能量。這種新奇對性喚醒的影響稱為“柯立芝效應”。浪漫的夫妻一起參加新奇、興奮的活動會讓他們彼此更加相愛。浪漫因新奇、神秘和危險而繁榮;卻因熟識而消亡。持久的浪漫不過是自相矛盾的'說辭。愛情的激情成分比親密和忠誠會更快地發生變化,這就意味著浪漫的愛情也會發生改變。

  浪漫激情的三個重要因素—幻想、新奇和喚醒—一般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減弱。所以浪漫的愛情亦會日益消退,當然,浪漫在很多愛情關係中並不完全消失,但它的確一般會降低到低於起初夫妻決定結婚時的水平。促使人們結婚的愛情和使人們數十年廝守在一起的愛情並不一樣。親密比激情更為穩定。因此,相伴只愛比浪漫之愛更穩定。你只要投身於同時是好友的愛人。你還可以有目的、創造性地防止可能損害滿足感的任何厭倦情緒。在婚姻生活變得沒有情趣、難以讓人興奮或者沒有挑戰時才會滋生厭倦,厭倦是愛戀和滿意的對立面,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創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尋找新穎、吸引人的共同娛樂的好方法。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為維持愛情關係的基礎。培養與愛人之間的友誼。努力保持新鮮感,把握住每一個與配偶共同進行新奇探索的機會。如果對愛人的慾望漸漸演變為平靜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覺得奇怪或失望。這種幸福結果可能會讓你成為幸運的愛人。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4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責怪他人、批評他人行為、指責他人不願改變,其實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地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於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將親密關係(主要是愛情)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和啟示。在這方面,他的觀點和《少有人走的路》中愛這一章有些相似,愛情在起初是熱情狂喜與極樂,一切那麼美好不存在任何缺點,這個階段的愛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進入到第二階段後,矛盾爭吵開始產生,你甚至會覺得在對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階段,親密關係能夠讓你找到機會直視自己的內心,由此可以發現多數爭吵的源點是人在逃避內心的痛苦,而那個痛苦多半是你幼時或者曾經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氣正視過去的痛苦,那麼就有機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看到自己的本質得到啟示。“尋找親密關係,尋找真摯的伴侶,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從這本書裡學會了什麼,還很難,時至今日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人際交往,從書裡到實際運用還是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時常感覺挫敗在於讀過的書聽過的道理看過的經驗不少,卻還是碰到那麼多焦頭爛額挫敗憤怒的事,直到看到這句話“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5

  尋求親密關係的路會很苦,很難。可是當人們在尋求過程中小有收穫的時候,簡直會得意忘形。然而,好景不長:一次又一次的權力鬥爭會徹底擊垮改變的信心,再一次陷入絕望的境地。

  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總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使人重又燃起對親密關係的好奇心。於是,連續三天、多次聽樊登老師的領讀,12遍,一字一句,深深領會,慢慢覺知。並且,再一次拿起《親密關係》這本書,一口氣看完。

  “跟我來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

  親密關係經歷月暈現象——幻滅——內省——啟示,到達新的起點。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你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每一個階段,最後才能體驗到真正的親密關係,但事實上,親密關係之旅可能隨時來個大轉彎,躍入完全不同的知覺層次,而讓人直達終點。

  而我的看法和感觸是:幻滅、內省、啟示經常往返於你的感受當中。有時讓你興奮,有時又使你沮喪甚至絕望。讓你以為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一句話、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親密關係,瞬間打回原形。

  學習的路當然曲折,且佈滿荊棘。我們必須努力克服時不時都來騷擾的“沮喪”和“絕望”,用愛填滿內心的空虛與無助。“人必須不斷地從錯誤中學習,才能進入天堂。”今天,跨過內省與啟示階段的很多原理與案例,先把作者寫在書籍末尾的短詩送給大家。

  因為每次聽到末尾,都會兩眼含淚默下決心:帶上愛,向未來。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6

  我覺得這是一本將“親密關係”歸因的書,但在字裡行間對如何處理親密關係給出了方向性的指導。具體如何處理,目前我仍然認為NVC是實用性最好的方法,兩者結合著參考、印證、理解讓我收穫很大。

  總體感覺書中蘊含了很多個體心理學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親密關係只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他也希望大家透過梳理親密關係,最終達到自身與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我覺得這點與個體心理學的最終目標不謀而合。

  作者將親密關係分為五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靈魂。我分為三個任務——擇偶、交流、昇華。無論是五個階段還是三個任務,都存在一條看不見的線將它們串聯起來——原生家庭/童年經歷。原生家庭、童年經歷都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些客觀對我們主觀形成的影響後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親密關係中的“問題”幾乎都是雙方行為碰撞出來的,行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們對經歷進行詮釋後得出的結論。按照這個邏輯,解決“問題”的終極秘密武器,最終將導向重新審視兒時的經歷以及當時自己所做的決定。有意思的是,只有當自己的某些意識甦醒,並接納和承認某些“真理”後,才能進入“審視”階段;同時堅持“審視”狀態也是個需要練習的技能。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7

  年輕時,每個人都一刻也不得閒,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當我們追逐的某個自以為很重要的目標達成之後,這個目標便顯得一點兒也不重要了。於是,我們又轉而追逐下一個遙遠的目標。

  不管我們有沒有達成追逐的目標,很少有人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些目標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時間去追逐?

  年輕時,“做事”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因為只有那樣,我們才覺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們還是常常感到空虛。

  但是,自古以來所有的聖賢之人一直在嘗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在精神導師馬哈拉吉年輕時,有人問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允許”。在說這話的時候,他一定早已突破親密關係的牆壁,體驗過“牆外的生活”,因為靈魂關係的關鍵,正是“允許”。

  當然,這不是要我們整天呆坐著無所事事,而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所做的事,應該是聽從心的引導而做的事。如果我們能明白“允許”的道理,那麼我們所做的事就是出自靈感、創造性的想法,以及啟示。

  “為做而做”與“允許”之間,生活的質量有很大的差異。“允許——接受——容納——愛”,這是我們愛自己、愛家人的正確開啟方式。

  在靈魂關係中,我們所要練習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許。溝通不再依循公式來進行,而是讓我們心中的直覺、靈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覺的明燈來做我們的引導。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8

  讀《親密關係》這本書是源於自己一直在苦惱怎麼與人相處,不僅僅是怎麼跟陌生人相處,還有怎麼跟認識的並有一定了解的人相處,如孩子與父母,同學,朋友、同事等。

  本書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其實還適用於任何的關係中,都可以從中找到相似的問題,情形。對本書中以下幾個章節感觸頗深。

  1、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

  行為不端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而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當確認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沮喪,然後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利鬥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這點可以聯絡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張,內心叛逆的孩子,我屬於後者。當我特別想要一樣東西時,而且這個東西絕對是父母能力範圍內的,我沒有得到時我就會覺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那麼重要或者說是父母不夠愛我。

  2、期望=憤恨的前身。

  我們對朋友不滿或者憤恨的根源就是對他們抱有的期望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值。人們戀愛,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3、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這應該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護吧。不願正視自己的內心,傷疤,寧願埋著一顆定時炸彈也不願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一直覺得親密關係中可以不需要維護,不需要技巧,但是親密關係中偶爾出現的矛盾表明關係親密並不意味著絕對的和諧,親密的關係也並不是永恆的,當然也是需要維護的。

  不要企圖讓別人帶給自己快樂,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並沒有帶給你快樂的義務。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9

  昨晚開始看一本書《親密關係》,剛開始就被吸引了,書中所寫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我們每個人都有親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當然還有伴侶,我們的生活與他們息息相關,大多數時候我們受到傷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們引起的。同樣的一件事一句話由一個沒什麼關係的人去做去說我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但是由我們那些親密關係的人做我們卻會受不了。好像有點矛盾,我們對最親密的人很苛刻,對陌生人卻很寬容。而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們在乎他們我們需要他們。於是我們打著愛的名義對我們最親密的人有種種要求與期望,一旦達不到我們的預期,我們會不開心,而這種情況在伴侶中最為明顯。

  伴侶是我們最親密的人,是陪伴我們最久的那個人,在他們身上我們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我們的一點點改變,我們都希望他們給予回應,甚至他們的表情他們的動作我們都有個預期,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這樣,而一旦達不到,我們會失落,我們以為他們不耐煩了不在乎了不愛了,接著我們陷入了痛苦,開始對他們不斷責備開始挑刺兒,於是惡性迴圈。

  所以在每次生氣的時候閉上眼睛深呼吸數十下,讓自己平靜點理智點,換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陷入了那種可怕的模式。我們不再是十幾歲的小孩子,不想以後有後悔,我想做得很好,我們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經營,互相體諒,好嗎?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10

  親情、友誼、愛情,甚至是陌生人,常常反思,我們的相遇、結緣,是一件機率多麼小的事情啊。每個人都像懸浮在茫茫塵世裡的一顆塵埃,原本互不干擾,到底是花費多少運氣,才有幸與那個惺惺相惜的人走一段路,甚至是一聲。

  有親密關係的存在,就必然要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段感情需要苦心經營,它並非由始至終都是暢通無阻,毫無波折的。一段關係的結果不是變好就是變差,可我們要努力往好的方向發展呀。很贊同書中的一句話“你幸福和快樂的最大阻礙就是自尊心”。不置可否,年歲越長,簡單越不易,我們顧慮重重,瞻前顧後,生怕自己所做的一切會讓自己變得十分無價值,哪怕是犯錯時的一次低頭認錯,卻不願意。殊不知,這才是感情與個人發展的最大殺手。其實我們沒有那麼不堪一擊,骨子裡的要強需要釋放在一些該一往無前的地方上。當你還在為守著那一份狹隘的自尊心而遲遲不敢向前邁一步時,你失去的是一整片海闊天空,因為究其根源,你最愛的還是自己。

  認真的去與另一個靈魂好好溝通,不失為另一種樂趣,因為孤獨感,所以能夠一路兩個人是一種幸運。彼此守候,彼此進步,學習對方身上的優點,然後將成長的課題運用到餘生的為人處世上,管他時過境遷,只要你達成目標,用心地珍惜著當下,最後的結局,都該無怨無悔,問心無愧並且更加幸運曾經擁有了吧。

  說來容易做來難,但這本書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研讀,借鑑蘇珊和傑夫的幸福秘訣,體會他們走過來的坎坷艱辛,也許我們的怨天尤人,能少一點點。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11

  曾思索一個問題:戀愛、乃至婚姻,之於我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從常理來看,交友戀愛、結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過場,似乎經歷過這些才得以圓滿。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嗎?經歷與否給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何影響?

  一個人若能在生活中強大勇敢、內心足以堅強應對任何風雨波瀾,且更加嚮往獨立與自由,真切享受獨自行走的狀態。那獨自一人或許便已足夠,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說,這十分令人欽佩讚賞。

  然於我恐怕沒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獨自“走在冷風中”。

  於我而言,戀愛或是婚姻,是尋找同行人,尋找一半、一伴,尋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於戀愛還是婚姻,不過是形式、是狀態、是過程。

  那又不得不問,為什麼還要另尋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嗎?血緣至親難道還不夠嗎?親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佔據了我們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運的話,會一直延續到我們生命的盡頭。但是受到人生長規律的限制,從年齡和身體機能上來看,原生親情的陪伴便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環境,我們之間或許就有同樣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裡拿著相同的拼圖,拼來拼去可能更多是重疊、衝突,而難以相互補充、擴充套件。

  所以我們“手裡拿著拼圖”,開始尋找可以滿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發現一個人,手中握著我們需要的碎片,拼湊在一起竟還是一副不錯的畫面。既然這樣,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覺得,戀愛、婚姻於我而言,是一種自我和他我的補充、滿足和實現。就像那段話說的“我曾走過山,走過水,其實只是藉助他們走過我的生命;我看著天,看著地,其實只是藉助他們確定我的位置;我愛著她,愛著你,其實只不過藉助別人實現了我的愛的慾望”。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12

  對伴侶的需求來源於孩提時代未被滿足的需求,比如父母的愛。幼兒時代兩大需求分別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幼兒時代更容易受到刺激。由於很快忘記了事情原委,卻仍保留著從事件中獲得的狹隘的理論,伴隨自己直到成年。之所以說是狹隘理論,是因為幼小的創傷對於幼小的心靈來說還是顯得有點大。這些帶有閱歷限制的理論可能隨時在與伴侶的相處中爆發出來。親密關係就是透過伴侶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援,來治癒小時候的心理陰影。幼兒時代一次次未被滿足的需求逐漸構建起來理想伴侶的模樣。事實上很難找到一個完全理想的伴侶,所以這個時候需要適當放棄一些想要強加到伴侶身上的事物,這樣會好很多。伴侶之間應該會經常吵架,吵架有可能是自己多次提醒的內容對方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希望透過提高音量或一種近似威脅的態度企圖控制對方,讓對方聽從自己的安排。

  建立親密關係的秘訣就是透過解決現在的衝突來解決內心積蓄的衝突。並且,一旦度過了蜜月期,可能會對伴侶有諸多的意見,找個愛你的人不是換個主角就能過的很好。既然每個人都不希望被改變,但是又要為了伴侶改變自己。主動改變自己,重新審視伴侶的缺點,可能會發現不一樣的體驗。

  書中提到一些解決爭吵的小技巧,比如擁抱,親吻。這些動作都能給生氣的人帶來特別強烈的被需要感,這絕對能治癒內心的憤怒。另外一個靠自己情緒的跳躍,書裡稱他為“量子隧穿”。也就是不論我們當前的情緒在何處,都可以瞬間轉換到幸福、開心的狀態裡去。當爭吵的面紅耳赤、且爭執不下時其中一方做出退步對親密關係的可持續發展真是太重要了。

  另外我自己感覺,若是小時候家庭有很好的親密關係,離開家庭的庇護之後應該會很快嘗試建立新的親密關係。否則可能不會急著去尋求親密的伴侶關係。由於家庭的傳承關係,可能親密關係也具有一定的傳承。

  亂七八糟不知所云。

  《親密關係》讀後感 篇13

  同伴閱讀的第一本書:有師友的夾持,有學委及學委助理的鼓勵,有陳老師、丹姐姐和玉姐姐等書友的精彩分享,讓渺小的我獲益匪淺,感恩有你們一路陪伴、閱讀與前行,讓我感覺自己無論是外貌還是心靈,都變美啦,渾身充滿了愛的能力!

  本書閱讀不易,不知是翻譯緣故,還是作者表達因素,有時一句話,我反覆閱讀與品味,才能明白它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到底對不對,哈哈)。故每次閱讀時,我都會提前做些心理建設與精心準備:開啟加溼器、泡一杯檸檬精油茶、外加播放輕音樂,先讓自己整個心靜下來,慢下來,細細品味這份跌宕起伏的親密關係。

  臨近大作業,我把自己閱讀時塗塗畫畫的部分,串起來再欣賞了一遍,內心還是會怦然心動,還是會傷心與難過,最後感受到一份美美的愛在心中流淌。

  親密關係旨在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進而療愈自己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過去的創傷並不會隨時間而逝去。每個自我侷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的創傷。你情願自己是“對的”,還是“快樂的”?痛苦雖不能避免,但要不要受苦卻可以選擇。如果你想一窺自己的宿命,只要看看你的心態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說,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要找到並做回真正的自己。

  我很喜歡本書對伴侶的定位,伴侶不是你的愛與幸福的來源,滿足你的期待與使你快樂不是他的職責。

  他會在你的人生需要時扮演三種角色:

  ①一面鏡子:讓你看見引發你關注的不舒服感;

  ②一名老師:在你探索真實自我的時候,激勵與啟發你;

  ③一名“玩伴”:開啟並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懂得了這層伴侶的定位,相信對我的愛情之旅加足了燃料,插上了翅膀,靜靜地等他來,然後與他一同步入這人世間充滿煙火氣息的美好幸福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