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最後一片藤葉》有感

讀《最後一片藤葉》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最後一片藤葉》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最後一片藤葉》有感1

  今天,我看了《最後一片藤葉》。

  文章寫了一個叫珍妮的小姑娘得了重病。她失去了康復的信心,看著窗外在深秋的寒風中發抖的唯一一片藤葉說:“這片葉子落了,我就要去天堂了。”這件事讓貝爾曼先生知道了,當天夜裡,他頂著暴風雨,在藤上畫了一片葉子。就這樣珍妮有了活下去的勇氣,而貝爾曼得病去世了。文中“搖晃”一詞可以看出這片葉子很快就會掉下來的,也暗示了珍妮脆弱的信心。“風雨交加”一詞可以看出那一夜風雨非常大。“凝視”一詞可以看出珍妮眼睛一動也不動,看著窗外的藤葉,把自己生的希望寄託在那片藤葉上。“流淚不止”一詞可以看出珍妮對貝爾曼先生的感激。文中“‘別說了!’母親喊道,‘那葉子怎麼會是你的生命呢!別說傻話了!”可以看出文中的母親非常愛珍妮;“‘怎麼辦呢,怎麼辦才好呢…….’貝爾曼先生望著珍妮蒼白的臉的低聲嘟囔著。”可以看出貝爾曼先生對珍妮的關心。 我覺得:雖然我們無緣見到貝爾曼先生的畫作,但是有誰能否認他是一個最偉大的畫家這一件事實呢?不是嗎?他用他的生命繪出的最後一片藤葉,讓患病的珍妮重新獲得了生命的希望。誰能說,那幅圖不是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呢?

  誰又能不在這幅生命的傑作前肅然起敬呢?

讀《最後一片藤葉》有感2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

  讀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並不會因為時間和空間而變得透明,淡出我們的記憶;卻反而在時光的長河中,沉澱出一份獨特的光輝。

  正所謂“書香伴行”,人的成長是完全離不開書的。我們的成長需要教育的滋潤,而教育正是建立在讀書的基礎上。因此在我的生活中,總是能夠嗅到一股清新淡雅的墨香。

  隨著逐漸成長,我就像一塊海綿,吸收著從四方湧來的各種知識。我很幸運,小學的班主任是一位可親可敬的語文老師。記得她第一次教我們寫閱讀筆記,花了一節語文課,從摘抄教到賞析。一頁紙上,盡是密密麻麻的帶著鮮活生命的字。她說,每一篇文章、每一冊書都有自己的靈氣。我們要把這靈氣悟出來才好——這就是書評、賞析、讀後感的雛形。

  後來有人問:“老師,你教我們閱讀,不教我們課文,會不會影響進度?”她笑笑說:“語文,就是依靠大量的書籍才能綻放它的光華。光上課文內容,不懂得去感悟文字蘊含的思想又有什麼用呢?”

  正因為她對書的獨特見解,成了我最敬佩的老師。

  在我的書香生活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歐.亨利的《最後一片藤葉》。歐.亨利作為一位短篇小說巨匠,對人物的刻畫,是在寥寥數筆之中使人物性格變得豐盈起來。而我喜歡他的原因,更是因為這位作家筆下的小說,結局總是讓人眼前一亮。

  文中的瓊珊是個病危的女孩。在逐漸走向生命盡頭的同時,她的希望也像屋外的常春藤葉一樣,一片一片地凋零。就在她跌落於希望的谷底之時,屋外那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卻以它跳動的綠色,在風雨烈日中一直堅守著——那片葉子,是老畫家蘇爾曼,用心靈的畫筆在牆上繪出的。瓊珊帶著葉子所承載的希望,頑強生存。

  —本書,就是一個世界。

  瓊珊,這位勇敢的姑娘,靠著對生命的渴望,從病魔的手中掙脫。就像—個支點能夠撬動一個地球一樣;瓊珊對生命的渴望也是一個支點,它支撐起美麗的生命。而老蘇爾曼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傾其一生為他人付出的人物正因為缺少這些給他人帶來希望的英雄,作者才會去塑造,去謳歌。

  善意的謊言播種希望,希望支撐生命。正因為有了希望,才有了堅持,人們才有繼續在風雨中走下去的勇氣。若說生命是一張網,那麼它就以希望來編織。

  但是,光靠蘇爾曼的一片葉子足以讓瓊珊活下去嗎?不!同樣,因為瓊珊自己沒有放棄自己,因為她渴望點亮自己美麗的生命。或許生命就像一株常青藤一樣,有時,我們可以放棄一些葉子,唯一不可放棄的,是自己。我們堅持,可能得到的不會太多;但放棄,迎來的只有失去。

  生活中,這樣的事太多了。小到校園裡我們的成績在低谷時,大到我們最親愛的人離開,留下孤獨一人;抑或是自己和瓊珊一樣,同病魔做著生命的抗爭。不iH是靠著別人寄予的希望和自己堅持走下去的勇氣,才能見到曙光嗎?

  一字一世界,一書一人生。

  我們接觸到的知識,經歷過的事畢竟是有限的。但是,書卻充當了我們生活的老師。它引導我們,讓我們的精神得以昇華。我們從書中自行汲取想要的`、韻味醇厚的生命感悟,靠著這些,我們的路才會更寬、更廣。

  卡萊爾說,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但我說,在幽幽的書香中,我卻行走在可以望見的將來。

  小作者先記敘了自己怎樣愛上閱讀,怎樣在書中徜徉的故事。接著,又詳細寫了他對歐.亨利的《最後一片藤葉》的閱讀感悟“我們可以放棄一些葉子,唯一不可放棄的,是自己”,真是“一字一世界,一書一人生”。文章末尾更是畫龍點睛。由名人到自己,流露出閱讀已經並將繼續帶給我深遠影響之意。

讀《最後一片藤葉》有感3

  我放下書,走到窗外,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腦子裡仍清晰地記得《最後一片藤葉》的內容。

  書中講的是:年輕畫家瓊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她開始不吃不喝,望著窗外一株常春藤的葉子等死。她說,等最後一片葉子落了,她也就要離開了。可是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落,這點燃了瓊珊的希望之火,生的慾望。最終,瓊珊脫離危險,原來那片葉子是另一位病人臨死前畫上去的。

  我驚歎這故事的精妙構思,同時也想:原來積極向上的心理才是醫治疾病的靈丹妙藥。

  無獨有偶,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事例。一日,某位父親去醫院體檢時被告知得了鼻癌,全家人都傷心極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噩耗,兒子和母親不約而同地想到,要讓父親愉快地過完餘下的日子。於是兒子放棄了讀研,母親辭掉了工作,陪著父親每天吃藥,去沒有去過的地方旅遊。日子在歡樂中過著,他們驚奇地發現父親的身體並沒有變得虛弱,反而比原先看起來更加健康了!

  然而這個故事有另外一個結局。

  五年後,父親到醫院去複查,發現他根本不是什麼鼻癌,而是常見的鼻息肉!看到這樣的結果,家人先是一陣狂喜,轉而又充滿了憤怒。因為醫院的誤診,浪費了他們寶貴的五年時間。他們準備起訴醫院,母親後悔當時離了職,兒子因為錯過了考研機會而變得垂頭喪氣。父親就更難受了,因為全家到了這步田地都是因為他,於是他整天愁眉不展,不斷地吸菸。不久,這位父親去世了。他的離去不是病魔有多麼的強大,是消極的心態擊毀了他生活的精神支柱。

  可見消極的心態是把殺人不見血的利劍,它悄悄吞噬生命,最終使內心脆弱的人變得不堪一擊。

  再回過頭來看瓊珊,葉子是希望的象徵,如果葉子落了,她也就給自己找到了放棄抗爭的理由。當然,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寄託,有所期待,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曲折,什麼樣的心態造就什麼樣的人。在生活中,我們要像瓊珊那樣,心中總有那麼一片綠色的藤葉,天天懷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那麼一切不如意只不過是暫時的陰霾,總會有雨過天晴,陽光明媚的一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