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讀後感範文
人文地理讀後感範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文地理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文地理讀後感1
《地理學思想史》這本書在全息地展示地理學思想史的這樣一個辯證的過程,十九世紀以前,地理學的發展無疑是十分緩慢的,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建立標誌出現在1874年的德國——地理學作為一門由專業教師們講授的高階課在大學設定,自此也開啟了地理思想史的近代時期。在這以前人們對問題的討論,或者說是這種“辯證”式的發展,表現得還不明顯,由於地理學在此前處於萌芽階段,已取得的成果還無法形成較為深入的對立,加之大學還沒有出現,使得這些學者在空間上還無法集聚,討論還無法經常進行。但透過洪堡和李特爾的努力,地理學已經為走進大學課堂奠定了知識基礎並初步獲得成功,特別是為地理學的專門化做好了開啟的準備。他們同在柏林1859年去世後,沒有人能夠接替他們,再也沒有一個學者能夠掌握關於地球的全部知識了,古典地理學就此終結。
十九世紀,隨著德國學術界的革新,大學作為一個學術機構,在中世紀的歐洲首先創辦,大學的創立意義十分深遠,不僅透過教育的方式為普及專門知識提供了固定的場所,使得關於學科知識的討論經常發生,而且還透過他自己的獨特方式把學術成果儲存並傳承下來。在這裡我要說明的是在這個時候,真正意義的地理學的“辯證”的發展階段才正式開始。直到二戰以前,是地理學發展的近代時期,這一時期的發展,地理學的發展更多地歸功於個人的才能,地理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應用,基於如下五個問題:(弗雷德·勒克曼)
①人類應該選擇宇宙間的什麼事物來觀察並記載?
②觀察它們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③對觀察到的事物如何進行概括來解釋他們在地球上的某種重要幾何佈局?
④如何來解釋這些佈局模式或言之成理?
⑤怎樣來交流這些成就?
近代地理學叢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開始發軔。這期間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並不是很頻繁,所以形成了一國別為基礎的各種流派:德國的新地理學,法國和英國的新地理學,蘇聯的新地理學,美國的新地理學。
在這一近代時期最富於“辯證”意味的地理學內部的辯論,當屬蘇聯地理學中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方面的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的分合問題,主張二者結合的一方以巴朗斯基和薩烏什金為代表,他們堅持人地關係在地區上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則以康斯坦丁諾夫為代表,認為“統治物質世界的規律和統治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是完全不相同的”,“這兩門學科無論在邏輯上甚至在實用上都不能合成一門學科”;並且認為“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純粹的經濟學科,應當和地理學決裂,徹底拋棄地理觀點”。全國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小央於1934年5月16釋出的法令中,肯定了巴朗斯基的觀點,規定經濟地理助教學應以自然地理為基矗但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的各自獨立發展一直是蘇聯地理學的特點。到了六十年代V.A.阿努欽又掀起了一場新的論戰。阿努欽既抨擊了“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學,也抨擊了的“非自然”的經濟地理學。他認為地理方法在地區綜合體的研究上表現得最完美,只有在區域研究中,自然特徵、居民、歷史和人口、經濟才是平衡的。
現在回顧這段歷史,如果從上述的“辯證”的角度來看,可以稱其為一個非常好的例證。阿努欽選擇了一條理論上的中庸之道,他的著作對這個問題的論述無疑是翔實而又紮實的。但就我國目前的地理學及“大人文地理學”的分科現實來看,在實踐過程中,他們誰也沒有錯。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日益分離。我們把“城市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從大的“人文地理學”中分離出來,一方面是因為這兩門學科是同級別學科中發展勢頭最強勢的,另一方面,他們在研究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方面也不存在必然的共同理論基礎,或者是直到目前人文地理學也還沒有找到本學科獨特的理論基矗人地關係學說也不夠強勢。這也在表明人文地理學在基礎理論方面發展偏於薄弱的現實。現在也沒有誰一定要去爭辯,到底地理學是應該怎樣分科,為什麼?我認為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實踐,學者們糾纏於理論,苦於抽象論辯,可能是當時地理學實踐所引發的,可能又是當時的實踐無法清晰解釋的。由上述辯證法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不簡單是理論上的所謂“正、反、合”的問題,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評判作用。如果當時的實踐無法解決爭端,就交給未來的實踐,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或許實踐不僅能告訴你誰是正確的,還能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你們都沒錯或你們的討論已然失去意義了。所以我建議,在運用辯證法解釋學科發展過程中,不要忽略實踐的重要作用,不然很可能陷入形而上學的境地。交由實踐,不是不負責任的推卸,有時是不得不的選擇。
二戰是使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劇烈轉變的重要觸動劑,同時也成為現代地理學與近代地理學分野的標誌。二戰後,人類社會迎來了少有的黃金髮展時期,技術革新的浪潮席捲全世界,學術界,包括地理學界也被席捲其中。二戰後至現在,世界地理學的發展開始進入了全面的.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大洲之間的頻繁對話階段,詹姆斯的這本著作對此論述很少,對這段時期的學科發展史的辯證審視,將留待閱讀《地理學和地理學家——1945年以來的英美人文地理學》時在下一份讀後感中詳述。
我對辯證法的認識
其實從辯證法的原初論述中可以看出,它只是用於解釋社會、經濟、歷史的發展過程。不用太費心思,你便可以發現,辯證法在解釋事物發展過程中是無往而不勝的,這裡有陷於“詭辯”的嫌疑。在預測方面,我覺得它是基本上沒有什麼功用的。愛因斯坦當年看過辯證法後就說,這玩意對科學研究沒有任何作用。這種說法,是否屬實,有待考證,但很少發現辯證法在預測科學發展時的有用成果卻是一個現實。事實上我們永遠無法確知,一個命題的否命題特別是否定之否定的命題是什麼。在學科辯證發展過程中,辯證法也無法告訴我們這些。相反我們卻常能見到辯證法的濫用和誤用。這可能是很殘酷的現實。或者我說,辯證法是一隻不會生蛋的雞。比如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個學生,在臨考前一個月要制定一個學習計劃,設定考試只考語文和數學兩科,那麼第一種說法是,只學語文,第二種說法是隻學數學,這可以看成是“正”和“反”,那麼“合”呢?是既學語文又學數學麼,這有什麼意義。事實上不太會有人愚蠢到在分析這樣的問題時,搬出辯證法如此思考。在網路上的bbs論壇上我們可以看到問題討論的這種辯證的進步方式,大家以某一問題為中心陸續發言,發言給我們以不同程度的啟發,如果非得要用辯證法的路子去歸納,你會發現其中的複雜性會大打折扣。一個見解的精彩,往往不一定產生於所謂的表面上的“否定之否定”或“合題”,有時還會出現更為複雜的情況,在不同的人眼中,同一論述的精彩程度會大相徑庭,甚至會恰恰相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洞察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也就是徹底弄清了人之為人的本質。人類認識自身,最終能否徹查之,還是交給未來的實踐吧!
自此基於我上述對辯證法的認識,便水到渠成地產生了這樣一種讀學科史的方法,那就是特別關注學科發展到危機重重,爭論到白熱化時的後續發展,看廣大學者如何解決危機的,爭論是如何產生的,分歧在那裡,又是怎樣化解的,還要特別觀察實踐在這其中的作用。觀史鑑今,弄清我們的學科從哪裡來,思考我們學科的本質,雖然無法完全解決現在的問題,但至少會堅定我們走向未來的信念。
後續的思考
如下想法將在另一本書《地理學和地理學家》的讀後感中展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和“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從歷史學理論角度審視學科的發展、延續;個體的主觀與客觀:從主觀與客觀的角度看地理學史;關於因果律:從康德的哲學看地理學史。
人文地理讀後感2
雲南是影視拍攝天然基地,尤其是紀錄片拍攝的風水寶地,用紀錄片這種極具國際性的影視樣式記錄紅土高原的自然與人文、現實與歷史、人物與地理交織的真實故事和文化意義,並讓記錄的觸角不斷延伸,是極具前瞻性又最能發揮自身優勢的行為。《經典人文地理》開播一年多來,在雲南衛影片道開創了精品力作,樹立了基本的電視品牌,堪稱雲南衛視的文化品牌和大臺名片,它的地位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它悄然改變著紀錄片在人們心中的舊有印象,初步培養了自己相對固定的觀眾群,帶給人們無限的心靈震撼,這是欄目化紀錄片尊重觀眾、尊重市場的成果和回報。透過《經典人文地理》播出的大量好看的節目,我們可以窺見,雲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正在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這充滿著浮躁和娛樂的空氣中還給人們縷縷清新與絲絲綠意,滋潤心田,感動心靈。不知是一種什麼力量讓紀錄片這種需要用時間和心血去完成的片種與一群追求卓越、甘於付出的電視人很好的達成了默契。藉著雲南電視臺改版改革的力量推動一個精品欄目的平穩發展,它是在雲南電視臺全面升級戰略中的一個新驚喜和大手筆,它在悄然中讓雲南電視臺舊貌換新顏,為雲南電視臺滲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並且為雲南電視臺的長足發展和特色建設注入了鮮活的血液。
《經典人文地理》能有現在的良好發展勢頭,最核心的轉變是將紀錄片架設在觀眾和市場有機融合的收視之橋上真誠地紀錄和講述人文地理故事。觀眾需要真誠面對,也需要合理引導。紀錄片的觀眾群,不可能是最普通大眾,但是面向觀眾拍攝紀錄片的理念無疑在悄然改變著紀錄片在觀眾中的傳統印象;我們在盡最大力量保持紀錄片的文化本性時,需要充分考慮中下層次觀眾的接受,如此拍攝出來的紀錄片才具有較為普遍的接受意義。
下面就選取幾部具有代表性、收視率較高的紀錄片,一起體會其中的震撼與感動,一起分享紀錄片的意味與文化。從題材的角度,欄目所播出的代表性節目大致上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是人文地理故事,挖掘獨特的.自然地理背後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和文化意義。
人文地理·生存狀態——《空中的渡口》、《幸福山谷——俄亞印象》。
在滇東北巧家縣的金沙江畔,許多的村落分佈在峽谷的兩側。人們從峽谷一邊到另一邊都要走五、六個小時的山路,然而非常有意思的對比卻是,村民們從村口與對岸的人本來就可以透過喊話交流,這邊的雞鳴,那邊的人起床,這邊的人唱歌,那邊的會跟著吆喝。如此臨近又如此遙遠,自然的天險阻斷著他們的交流,於是村們便架設了溜索,在三百多米的高空來回穿梭,然而劃溜索十分危險,為保證人們的生命安全,溜索被政府禁止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呢?就在這時,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既有可操作性,又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還有可能盈利的修建“渡口”方案。幾個月以後,村裡有九戶人家一起集資入股,在跨度四百多米,距江面三百多米的高空上面架起了一座特別的橋,這既是村裡與外界溝通的一座“空中的橋”,一座“空中的渡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人們所有的生活都和“渡口”聯絡在了一起,這個“渡口”好多時候成了一個“貿易口岸”,作為渡口的掌舵人老蔣因為勞苦功高其股份相對較高,無論生意好壞,其他股東每月都要支付給老蔣固定工資。在生意不景氣的時候,幾個股東心中甚是不平,於是一場大的衝突開始了。這時,鏡頭在老蔣和另一方中平行剪輯,在殺羊祭祀渡口、一次歡樂的盛宴結束後實質問題開始了。在雙方據理力爭中,矛盾凸現,而衝突的高潮是當有人提出要換守渡人時,老蔣提出要將自己的機器拿掉。大家都知道,機器一旦拿掉,將意味著什麼?而此時,大家也似乎明白,老蔣所得的享受是應該的。於是在不歡而散中,衝突不了了之,一切又都恢復了平靜,渡口需要他們繼續送接渡口的來往過客。本片最為成功之處就是真實記錄“渡口”主人、一群充滿智慧的村民股東背後的生存狀態與他們之間的故事衝突。那個懸在峽谷兩岸的人工“渡口”因為自然天險的而具有奇觀意義,而這種天才創造的主人之間真實地演繹著生活的悲喜離合。
人文地理類故事還有如《幸福山谷――俄亞印象》等都比較成功。該片運用分小章節的結構方式,截取了在中國雲南和四川的交界處的俄亞村莊的幾個獨特的文化印象,在“遙遠”、“大家庭”、“老師和孩子們”“吉瑪和她的丈夫”“婚禮”“葬禮”“成年禮”“秋天”八個小主題之下有機透視了俄亞的人文地理風貌和人們的生存狀態。
二是世界視野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它實現了一種世界與本土的文化溝通。跨文化差異,在人物背後層層揭開文化差異的點點滴滴,一部反映跨國婚姻的紀錄片真實呈現出箇中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