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讀後感800字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曾國藩》讀後感8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1
我對於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的瞭解並不是很多,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給人的評論也是很有爭議的,透過閱讀了《曾國藩家書》,我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字裡行間表達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為研究曾國藩這個人物及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資料。
曾國藩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謾罵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來,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等條件,特別是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決不能片面的下評價。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有修身、齊家、勸學、養生、教子等領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學等的主要思想的反應。全書分為勵志篇、勸學篇、修身篇、齊家篇、敦親篇、教子篇、做人篇、養生篇、師友篇、人才篇、居室篇、軍事片以及為政篇。透過閱讀曾國藩寫給其弟的書信中,我知道他對很多事情都有獨到的見解,另外他經常勉勵弟弟們要“用功譬如掘井,與其多掘數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這對我們現在的學生來講仍是非常實用的。現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東西或者文化都變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沒能夠持之有恆,不然就是過眼就忘,只是稍稍看個大概,並無法深入瞭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讀了這本書不難聯想到,經濟的發展與物質文化的發展仍無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經濟水平上升了,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但是卻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並沒有投入及時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識,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這是我們現代人應該檢討的地方,試著努力瞭解曾國藩的其思想,學習其治國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現今不正確的教育孩子的出發點的方面。
《曾國藩家書》裡面讓我看到的是一個好兒子,好哥哥,好父親,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為人處事態度。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未能落實到實處。現在的青年應該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僅要有才,更要有德。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2
買書時無意看到這本書,猶豫著是買家書還是這本呢?想想家書有傅雷,還是這本吧。
帶大娃小妞間隙裡讀完此書,佩服仰慕之情猶如滔滔江水。
還記得這位如假包換的笨小孩,一篇很短的文章,讀了兩個小時背不下來,藏到床底的盜賊實在忍無可忍爬出來流利背誦,揚長而去,他望著背影繼續搖頭晃腦背起來。
還記得,23歲的曾大人在第七次秀才考試中終於入圍,名列倒數第二,5年後,風雨不改、雷打不動的讀書學習,用盡全身氣力和無數汗水,終於在28那年入圍“同進士”,正式步入仕途。十二年京官生活,臭罵皇上,權貴唾罵,終於在母親去世守孝得以解脫。
還記得,回老家後不久,使命和忠誠驅使他從湖南團練到巧建湘軍,為了發展水軍,他建水排,受盡嘲笑,建“曾氏軍艦”黯然收場。
還記得,他曾大人炎炎烈日中訓話四小時,規範軍紀,理學治軍。湖南、江西、安徽直至佈局東南,覆滅天國,大清王朝內憂恢復了短暫的平靜。
合書回憶曾大人的一生,讓我想起這樣的幾個關鍵詞:毅、穩、誠、忠、忍。
毅,青年時,才智欠佳,多次落榜但不灰心,想見軍機大臣穆彰阿一面,天天寫詩文呈送,連拒13次感動大人;戰爭時,屢屢被困想到死,但都“打脫牙和血吞”,然後徐圖自強,終於功成名就。
穩,“穩紮穩打”是曾大人的人生關鍵詞,咸豐帝催、慈禧太后催,幕僚催、親兄弟催......這些都影響不了他的深思熟慮,非萬事具備不行動,守多攻少,戰場、官場功名赫赫。
誠,曾大人行就將木,實在無力再任直隸總督,舉薦了學生李鴻章。當學生請教老師,我國事削弱,外人虎視眈眈,稍有錯誤,後果不敢設想,曾大人只回復一個字“誠”,誠能動物,洋人亦同此人情,李大人醍醐灌頂。多年後,李鴻章依然記得:一,要自強;二,以誠相待。
忠,捷報頻傳,戰事所控領域從湖南擴至大清東南,多人多次明示暗示自稱為王,均被心中的“貞”字回絕,寫下“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人生最後時刻交代弟子,依然說:保太后、皇上之安,保衛神州華夏,人不因私情而動國事。忠孝仁義是他的名片,更是他的靈魂。
忍、巧拖、大智若愚、格物致知......優秀品質的詞彙腦海裡浮現出一串。
曾國藩深諳“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不走捷徑、紮實徹底、一步一個腳印,日復一日“結硬寨、打呆仗”,逼到絕境也絕不鬆勁,最終硬是熬死了不可一世的天平天國,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聰明人。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3
《冰鑑》一書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冰鑑的意思就是取以冰為鏡,能察秋毫之義,它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因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關於識人,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借古人的口表示過,人最大的智慧在於能識人,三國時期曹操的謀士劉邵也說:“聖賢之所美,莫美於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五回有言:“世事洞明皆學問”。這些都表明了識人對於領導者也好,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難得的,曾國藩的《冰鑑》就是一本教人識人的書。
《冰鑑》體雖小而思精,我讀完後感覺要真正掌握這些方法很難大家聽到這裡可能覺得這不就是封建的相術嘛,現在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時代了,不值得一信,沒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嘛,我認為其實是有的,書裡的內容在生活中很多都能得到驗證,之所以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形體特徵來識人是源於心理學和中醫學,人的性格,經歷,學識可以決定和改變一個人的氣質神態,這個大家好理解,中醫學又是怎麼回事呢,舉個例子,中醫認為肺氣虛弱的人性格會多悲傷,如果調理得當性格會逐漸開朗,而肺虛的人在長相上會顯示出皮膚顏色蒼白,精神差,脾不好的人會膽小,成天擔驚受怕,長得瘦弱,耳朵又硬又小的人是先天腎氣不足,耳朵又肥又厚實先天腎氣足的表現,腎氣足精神勁才足,所以身體狀況對一個人的心裡狀況也是很有影響的,比如我們要幫助一個自卑的孩子建立自信時,除了心理的輔導,不妨也關注一下他的身體健康,相信會事半功倍的。這算一本工具書,我們可以說,《冰鑑》表面上是一部鑑人識人之專著,本質上卻是一本成功指南、勵志奇書。他的作用可以歸結為兩點:識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我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書,對於領導人,多瞭解一些識人用人的方法;對於個人自己,我們透過冰鑑中的理論反觀自己的外在時能夠找到自己內在的缺陷,找到改進的方向,我想在學習識人時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其實正確認識自己才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冰鑑可以做為一面鏡子,讓你更好的瞭解自己:對於父母和老師,透過此書的學習,多一種觀察認識孩子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4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之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可思議。原來曾國藩和我心裡認為的一直以來都是不一樣的。現在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曾國藩的特點那就是笨且執著。他的一生都在學習與自我鞭策。他對自我的約束已經上升到幾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課更是讓我不可思議多參加一頓飯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書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國藩是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
在曾國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飽受磨難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國藩始終銘記在心,而第四次與第五次受辱可以說是曾國藩人生的兩個轉折點。在長沙組建湘軍時差點讓鬧事的兵痞殺了。但曾國藩忍辱負重,終於在與太平軍作戰中獲得勝利。
長沙之辱帶給曾國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撓,也讓我明白挫折並不是來打敗你的,而是來成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讓曾國藩的為人處事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國藩不再像以前那樣與整個大清王朝官場都格格不入了。曾國藩的這番變化讓我明白做人不必太過憤世嫉俗,而因該在必要時能和光同塵,圓潤柔軟。
明朝時的海瑞是個舉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裡種菜,清到出來買肉都能引起滿城轟動。但他的清也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沒有做成一件對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國藩不一樣,曾國藩公私分明,決不將公款收入腰包,因為曾國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輕虛名,也讓我認識到,至剛者實為弱者,強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能死腦筋,而要學會靈活變通。
從曾國藩身上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堅持。曾國藩天資愚鈍,同時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幾歲時變透過秀才與舉人的考試,但曾國藩一直到二十三歲才考中秀才。曾國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讀書,寫字,做日課,做到了持之以恆,堅持了幾十年。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都不比曾國藩笨,卻學識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浪費了自己的天資,不能堅持每天學習。曾國藩的堅持甚至幾乎達到自虐的地步,讀書時通常數月只讀一本書,每天都堅持固定日程從不懈怠。我想我們要是有曾國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後不禁長嘆一口氣,為曾國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還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嘆“天命之不可為”,但曾國藩身上最閃亮的一點——“有恆”還是值得我們學習。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5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可思議。原來曾國藩和我心裡認為的一直以來都是不一樣的。現在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曾國藩的特點那就是笨且執著。他的一生都在學習與自我鞭策。他對自我的約束已經上升到幾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課更是讓我不可思議多參加一頓飯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書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國藩是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
在曾國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飽受磨難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國藩始終銘記在心,而第四次與第五次受辱可以說是曾國藩人生的兩個轉折點。在長沙組建湘軍時差點讓鬧事的兵痞殺了。但曾國藩忍辱負重,終於在與太平軍作戰中獲得勝利。長沙之辱帶給曾國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撓。也讓我明白挫折並不是來打敗你的,而是來成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讓曾國藩的為人處事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國藩不再像以前那樣與整個大清王朝官場都格格不入了。曾國藩的這番變化讓我明白做人不必太過憤世嫉俗,而因該在必要時能和光同塵,圓潤柔軟。
明朝時的海瑞是個舉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裡種菜,清到出來買肉都能引起滿城轟動。但他的清也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沒有做成一件對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國藩不一樣,曾國藩公私分明,決不將公款收入腰包。因為曾國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輕虛名。也讓我認識到,至剛者實為弱者,強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能死腦筋,而要學會靈活變通。
從曾國藩身上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堅持。曾國藩天資愚鈍。同時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幾歲時變透過秀才與舉人的考試,但曾國藩一直到二十三歲才考中秀才。曾國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讀書,寫字,做日課,做到了持之以恆,堅持了幾十年。讀後感·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都不比曾國藩笨,卻學識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浪費了自己的天資,不能堅持每天學習。曾國藩的堅持甚至幾乎達到自虐的地步,讀書時通常數月只讀一本書。每天都堅持固定日程從不懈怠。我想我們要是有曾國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後不禁長嘆一口氣,為曾國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還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嘆“天命之不可為”。但曾國藩身上最閃亮的一點“有恆”任值得我們學習。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6
一向以來,想認認真真讀一本書,可惜事務繁雜,定不下心來。一日,偶然看到《曾國藩家書》,翻之,字行間話雖短,然語言精練,讀之令人深思。
曾國藩作為大儒,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其學識之博、見識之遠,在中國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書中體現的“仁”、“禮”、“慎”等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此刻來看也十分具有進取的意義。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到:正人先正己,時刻不忘修身養德。曾國藩說修身養德的關鍵是:誠、靜、謹、恆。誠為誠實、誠樸,為人表裡一致。靜,指的是心、氣、神、體都處於安靜放鬆的狀態。
謹,主要指言語和行動上的謹慎,不打誑語,不講無根據之話,不做無勝算之事。恆,指的有恆心,生活有規律,做事有毅力。這些往往是我們此刻社會所欠缺的,君不見,部分高官大吏因腐敗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養德。“常存敬畏之心,則是載福之道”、“多見自我過,少見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卻防自我貪”,敬畏規矩、修身養德才是我們處事應有的標準,有了這樣的標準,我們才能夠坦坦蕩蕩、堂堂正正地做人,並且能夠做到修而樂之,修而有為。
我們應當用“入世精神以辦實事,體老莊以寄閒情,由中國文化中培養見地,從傳統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憑自我奮鬥,立大志,修煉人格,以大氣度做事,以收斂態做人,認準目標,用“屢敗屢戰”的精神修煉心態,端正心態。
曾國藩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曾國藩對讀書的態度。並且他還認為家塾可讀書,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而他自我更是每一天必讀書十頁,寫百字,記日記,並且逢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雷打不動。並且讀書時“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循外為人。”正是這種讀書持之以恆的精神讓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詣連毛主席都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克己復禮,修身養德,謹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會收穫很多歡樂。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7
看了很久,終於把這4本《曾國藩》讀完。說實話,在讀之前,我對曾國藩一無所知。
我對那段歷史,只限於高中時候的歷史課本而已。
在閱讀過程當中,我深深的被故事情節所吸引,也對書中,很美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文學功底很深厚,文章通俗易懂,對我這種歷史小白,文言白痴來說,很是友好。而且關鍵是心理描寫特別的多,代入感很強。
書中,描寫很多曾國藩的心理活動,讓我感慨,無論是多麼厲害的人物,每個人都有矛盾的一面,無論多麼厲害的人物,他也有心裡脆弱的時候,無論多麼厲害的人物,他也會失落,也會對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書中所敘述的故事,是從曾國藩母親去世,他回家奔喪開始寫的。在回家的徒中,他就禮賢下士。在歸途中,還被太平軍擄走,差點喪命。幸好康福所救。
後來,他開始在湖南練勇,以對付太平軍。
這中間曲折,起伏,感慨,危險。
曾國藩最終打敗太平軍,取得勝利。他管理軍隊的果敢,勤奮,且有謀慮讓我敬佩。並且他很廉潔。
他為人處世,為政之道,也是後世人所敬仰的。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
1、戰爭的殘酷
書中所描寫的戰爭,讓人覺得毛骨悚然,在戰亂時期,人命如紙。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能夠活下來就不錯的了。
那個時候,炮火沒有今天先進,就如此的恐怖,而現在社會核武器,導彈威力那麼強悍,發生戰爭那更加恐怖。
和平的生活,才是百姓的生活,而那些渴望在戰場上,立下功勞的人,那不是同一類人。
不過,國家的強勢,軍事力量的強大,也是確保和平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晚清,我們國家,軍事落後,使得八國聯軍對我們有恃無恐。
當然,今日的中國,已經不懼怕任何國家了,但我還是渴望和平安寧的日子。
2、子女教育
曾國藩常年在外,對父母,妻兒的照顧不多。但是他卻時時考慮他的家。他的家書不斷,教育子女,以身作則,並且利用書信教導孩子。
子女的教育真的需要全身心的陪伴的嗎?在關鍵的節點上,在大的方針政策上,能夠影響孩子,確實更為重要。有能力的父母,有見識的父母,有自己觀點的父母,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做有效溝通的父母,做到高質量的陪伴。
曾國藩家書,書信,日記,有很多的自己所作的文字記載,這些都是留給子孫最為寶貴的財富。
3、何為勝利
全書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講,如何攻打長毛,也就是太平軍。但是打到最後,雖然勝利了,但是也不能說是勝利。國家還是如此的貧困,人民的生活還是如此之艱難。而曾國藩的湘軍,算是功臣嗎?在解散後,多少人真正離去,而是寧立山頭,當起強盜了。
而後期所搞的洋務運動,開始於海軍的建設,自己沒有掌握最新的科技,最終還是受制於人。
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人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落後,而開始學習外國人。真正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所以,我更加理解了功成不必在我輩這句話的含義。方向對了,雖然慢一點,但是沒有關係。最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日中國,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生活在當代,我們是幸運的,是幸福的。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8
學校提倡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讓教師在讀書中提高個人修養,我深表贊同,也身得其益。寒假其間難得有大塊時間,讀了幾本“閒書”,試想讓自己即充實一下,又能找到些許感悟或是靈感。其中《曾國藩胡雪巖》一書讓我感慨頗多。
曾國藩和胡雪巖都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異類。他們都是普通的農家子弟,但到底是什麼使他們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呢?是天資?是努力?還是機運?看完此書不禁一番感嘆……
曾國藩起勢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起義之時,他正因母喪歸鄉。因為深知清政府腐朽無力,他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在家鄉建立了湘軍。後來,他以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因此被封為一等勇毅侯,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但他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己牢記鋒芒之害,始終把“不為人先”的教訓當作做人的一大策略。他曾在父親居喪期間向朝廷要巡撫之位遭到拒絕,幾乎斷送了自己的前程;為了保護起家資本,他四次違抗朝廷聖旨,甚至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老師吳文鎔被擊敗而見死不救。正因為吃過虧,曾國藩開始藏鋒克己,不讓自己張揚,並把制服脾氣稱作降龍伏虎,去掉了自負和自傲這兩大弱點。曾國藩也常說“天道忌巧”,即凡事都要下笨功夫,所以,他的讀書不二法則是:一書未完,不看他書。富貴之後,他將自己的俸祿長年供給家鄉的三百多戶人家,對自己的子孫卻要求自食其力,不使傭人。
胡雪巖則因幼時家貧,曾幫人放牛為生,還在杭州錢莊當過跑街夥計。歷經努力,他由錢莊夥計一躍成為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構築了以錢莊、當鋪為依託的金融網,開了藥店、絲棧。他經營的藥店——胡慶餘堂的資本一度發展到高達280萬兩銀子之巨,與北京的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南北相輝映,被美譽“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在中國藥業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筆。更鮮為人知的是,楊乃武與小白菜昭雪案,正是胡雪巖行俠仗義仁厚之心的傑作。他的義聲善名因此深入人心。他既與洋人做生意,也與洋人打商戰,他高價購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國文物,體現了拳拳愛國之心。
他們之所以能在常人之中脫穎而出,得益於他們處世及經商的“絕學”,這些絕學是他們對人生成敗得失的總結。反映他們對傳統智慧的獨特應用,體現了他們對人生現實的深刻感悟。我想這可能就是個人原則與堅持的結果吧。聯絡自己工作實際,深感學習與總結,反思與探索,感悟與啟迪,是助人修養提高、昇華的有效方法和良好習慣吧!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9
看了《曾國藩》後,實際上已找到了答案,曾國藩就是一個集中國傳統文化於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身上有著民族和文化的負載,並且他的經歷也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處在變革時期浮躁不安的現代人,依然渴求來自本族文化的滋潤,尤其期盼從這種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獲取某些啟迪,這啟迪因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更顯得親切、實用,也更有效。
在現代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年代,機遇良多,一刻千金,人們再也沒有往日田園般寧靜的心境和經年累月足不出戶閉門讀書的悠閒,少了古人那種琴棋書畫的幽雅和內涵,更多的是一種浮躁和空虛,如何讓忙於事功者在沉浮的商海中把握人生的航向呢?如何在喧雜的鬧市中保持一顆純淨的心靈?
合上書本,一遍遍地想:作為一個個體生命,曾國藩以病弱之軀在短短六十年裡,何以做了那麼多有意義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頭腦從何而來,作為一個頭領,他白手起家建立了一支體制外的團隊,在千難萬險中將這支軍隊帶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處?作為一個父兄一生給子弟寫信數以千計,即便在軍情險惡時仍對子弟不忘諄諄教誨,他的這種非同尋常、不計功利的愛心源於何處?作為一個國家高階官員,在舉世昏昏不明的時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學習徐圖自強的構想,並在權力範圍內加以實施,他的這種見識從何而來?即使100年過去了,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仍令人回味無窮,成為人們研究的課題?
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但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怎樣才能明強,他認為:一是能自勝者謂強。二是從自修處求強。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注重自己內心的修養,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透過日積月累,逐步形成聖賢標準的道德品行。這樣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強。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也許讀懂這本書,便與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通了一次話。通了一次話,就明白了很多事理。感覺擠壓在心底的那些惑事竟然輕輕化解了。
也許讀得有點狼吞虎嚥,還沒完全讀透。好書不厭讀,待有時間再細細品味咀嚼吧。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10
兒時,粗略翻過幾頁曾國藩家書,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書櫃。再讀的緣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國藩故居,聽導遊講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嚮往:曾公出生於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短短十年時間,就躍升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過人之處,於是又拿起細讀。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 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在治軍用人方面,他主張以禮治軍,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他更是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讀《曾國藩家書》,必定會被書中濃厚的親情所感染,曾國藩不負“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譽,一封封或長或短的家書,字裡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現代社會,這樣濃厚的親情尤顯可貴。
有多久沒靜下來寫一封書信了?有多久沒陪父母好好說說話了?有多久沒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華浮世,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可透過讀《曾國藩家書》,我從曾公身上學到不少可貴的品質,最可貴的即是孝悌。給父母打個電話,為父母買件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遊……在物質與情感方面儘可能滿足父母,父母事無小事,其實無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們愛我們一樣愛他們,已是足矣。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11
《曾國藩家書》收集、整理了曾國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間信件往來的精華部分,書中透過教導讀書、研究學問、修身、立志、堅持……等方面,讓我們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國藩的“真”,從而對曾國藩有了更深一層地瞭解。
讀其家書,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但要想真正做到這“三不朽”卻不是件易事,而曾國藩用他的實際行動像我們述說了。然而要做到這那該需要多大的決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來,曾國藩是一個好哥哥,也是個孝順的兒子。他總是告誡弟弟們要好好讀書,認真研究學問。他認為自己能夠幫助父母親教育好弟弟們是一件盡孝道的事情,也就盡心教導弟弟們。遇到問題時,他總能夠先從自身找錯,反省自己的缺陷。在與兄弟間發生矛盾時,他感到很難過,但卻不會意氣用事去追究對方的過錯,而是冷靜處理,仔細維護兄弟之間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他曾對其弟說,“凡兄弟有不是處,必須明言,萬不可蓄疑問。如我有不是,弟當明諍婉諷。我若不聽,弟當寫信稟告堂上。”我覺得就是要這樣子的。家人之間有什麼問題就應該開啟天窗說亮話,有什麼都說出來。如果有問題而不說,一味地埋藏在心裡,那又有誰會知道呢?這樣只會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一旦矛盾激發,只會讓彼此收到的傷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書中,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對長輩的尊敬。凡有什麼都會先跟長輩商量或告訴長輩一聲,而不是自作主張,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應該有商有量,這樣才有助於事情更好的解決。曾國藩的父親曾在書中對其弟說過,“境遇難得,光陰不再”。是啊,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人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能夠成為一家人是極其不易的,能夠成為和睦家庭中的一員,有人關心,有人呵護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東西,一直在我們眼前,只是我們一直以為是理所當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國藩家書》給我的啟示遠遠不只這些,我還需要好好的學習。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12
曾經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靜之時,萬籟俱寂,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朗讀很多遍了,還是背不下來。背不下來不能睡覺,他只好一直誦讀此文。這時候,家裡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去睡覺,只聽他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實在忍不住了,跳出來大聲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曾國藩目瞪口呆:只見那賊人將那文章很流暢地背誦了一遍,然後輕蔑地看了曾國藩一眼,揚長而去。
平平資質,卻能夠達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透過讀《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我體會最深的就是:一個“恆”字成就了他。本書有別於一般的人物傳記,作者更多地從人物的細節瑣事著手,較為真實地為大家還原了人物形象,中間同時夾雜著許多作者對於主人公的人物評述。
他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觀其一生,始終離不開“有恆”二字。這本書中曾國藩“有恆”的性格特徵無疑是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曾國藩讀書有“恆”,他推崇“讀書不二”,一本書未讀完絕不去讀另外一本。除了讀書有恆,用兵打仗亦是若此,在做其他事情,他還是以恆為最高準則。
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堅持固定的日程,這樣求恆,自然是極為痛苦的。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熬不下去怎麼辦?熬不下去也要熬,用強悍的蠻勁打通此關。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當極倦怠之時,他都會在日記中進行自省,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對於懈怠無恆的行為零容忍。
書中說,每一個人不管天資如何,只要肯下得苦功夫,就能做自己人生的鍛造師,從混沌中幡然醒悟,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時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不能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地長高,也會讓人慢慢地成熟。
雖然曾國藩的時代已離我們遠去,但是我們不能忘卻古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要發揚和繼承這種優秀的品質。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要不忘初心,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懈地奮鬥!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13
和張小硯聊天,姑娘說:《曾國藩全傳》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她說這話的時候,我才看了一半,“血祭”看完了,“野焚”讀了一半,“黑雨”還未開啟。我不知道張小硯說的是不是我看的這本《曾國藩全傳》,因為在百度上搜索這個書名,你會發現,有多個版本。
我讀的這本是長篇歷史小說,作者唐浩明,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xx年出版,分為血祭、野焚、黑雨三部;另外還有人物傳記《曾國藩全傳》,作者蔣星德,中國文史出版社20xx年出版,為曾氏侄兒的親筆撰述;嶽鑫、張弘編寫的《曾國藩全傳》包含曾國藩正傳》、《曾國藩演義》、《曾國藩逸史》《曾國藩別傳》四部,是最大部頭的一部,京華出版社出版,價格870元。其中流傳較廣的是前兩套,等讀完手頭這一套後,可以再買來另一套讀。
曾國藩有三點過人之處:曰自律、曰識人、曰馭人。
自律,就是對自己嚴格要求。為此採取的主要方式是寫日記,對自己進行剖析,進行學淋淋的自我批評,從點滴之處進行自我約束。“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制矣”這是岳飛所言,也是曾氏原則。作為文武統帥,曾國藩以身作則,“勤”“儉”修身,恪守“慎獨”,嚴守自己的品行,只有這樣的領導才能夠以個人的人格魅力帶領一支有戰鬥力和凝聚力的隊伍。
識人,就是識別人才。曾國藩著有《冰鑑》一書,現在可以買到。此書據說為面相識人之大成者,雖言過其實,但終究面由心生,生理和心理的相互轉化影響是有道理的,此書可以買來一讀。
馭人,就是是透過賞罰、教化、交流、共事等方法讓人才為我所用,這是一門微妙的學問,值得一生學習。我曾說過,最美的風景在人的心裡。可以借鑑卡耐基《人性的弱點》。
識人只有和馭人互相配合才有其意義,只懂其一,不足成事。識得人才,但是不能為我所用,那又有什麼意義呢?人有些人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卻不能為我所用,比如左宗棠者,只能順其發展,取其自然,合理利用,沒有必要在這些人身上多費工夫;那些心地醇厚、具備突出才能、同時又可克服的缺點的人才是有價值的,識別人才後,加以鼓勵,加以培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持久,比如李鴻章者。
其實,自律和識人馭人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嚴於律己,才能耳清目明,識得人才,並讓人才聚攏在自己的人格魅力之下,並且駕馭他們為我所用。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14
如果說清代歷史上有什麼文治武功足以彪炳史冊的名臣那曾國藩當做不二人選,雖然他不如明朝王陽明那樣才華橫溢,人生經歷跌宕起伏,且以相當水平的哲學(或者說聖人之學)聞名於世,但曾國藩以中人之姿,先見寵於道光皇帝,中年便登高位,後見信於咸豐帝,編練湘軍,平息太平天國之亂,立下不世之功,也足以證明他為官為人,識人用兵,自有過人之處。曾國藩的一生倒是可以詮釋“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這本書我是第三次讀了,第一次讀本書的時候才十幾歲,那時候的暑假,屋外夏日炎炎,蟬聲鳴鳴,屋內弱冠少年,靜心沉浸書中,世界純粹的只有故事情節,無有其他,這樣的經歷回想起來就有一種別樣的情懷。那時候的自己少年意氣,不識人間愁苦滋味,總以為金戈鐵馬,可以縱橫四海,總以為劍膽琴心,可以仗劍天涯,總以為情之所致,可以金石為開,不過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當年以為讀懂的部分也只是以為而已。
命運兜兜轉轉,再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經而立之年,巧的是讀書的地點居然相隔不足千米,好像是一個四季輪迴,我又回到了時光開始的起點,儘管青春不在,儘管幾多挫折,儘管還需歷練,但當初“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情懷始終未變。
本書故事中塑造曾國藩的性格不算特別成功,有點兒“大忠似偽”的味道,但大體上曾國藩的努力,曾國藩的憤懣,曾國藩的掙扎都未有遺漏,而且對待這樣一部描述這樣一位充滿歷史厚重感和矛盾感的人物,也不應該吹毛求疵,只要讀之有所得,有所獲,且與歷史實事無太大出入,我以為就可以算是佳作,這也是我給五星好評的立足點。
開卷有益,不求甚解,這次重讀也是隨性而讀,沒有刻意用邏輯思維去梳理情節和人物關係,就是簡單的代入,去體會,去了解這位理學名臣,滾滾長江東逝水,白髮漁樵江渚上,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面對中華民族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風流人物畢竟已經俱往矣,能不能數今朝的風流人物,還要看當世青年能否先破先立,不破不立了。但願今人能夠放下抖音,移開王者,挽住強弓,射下星空天狼。囉囉嗦嗦說了這麼多,算個不是書評的書評吧。
《曾國藩》讀後感800字15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個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對神的崇拜早已轉為對人的崇拜。可還是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缺了點什麼。
讀完《曾國藩家書》,我找到了答案:我們不乏時代弄潮的勇氣,卻缺少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堅守。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及後輩的家書中無不流露出對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遺訓,溫柔敦厚的家風和實用有效家訓,讓他在雲譎波詭的近代社會屹立不倒,對家族的堅守和責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興旺延續的方法,並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倔強風骨,也能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的趨勢,從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領導者。
曾國藩教育兒孫“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這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時他身處的時代的重新解讀。他告誡兒孫要有志,存圖強報國之志;要有識,要放眼世界,廣學博覽;要有恆,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氣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滅了韌性。這既是曾國藩對傳統士人精神的堅守,又對其賦予時代精神的體現,可以說,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變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國藩身處的時代,那是一個如分娩般劇痛與希望並存的時代;凝視當下我們自己的時代,不也同樣是超越與危機並存的時代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而又如何不被時代裹挾,“從自己身上超越這個時代”?這是值得每一個當代人深思的問題。
我想,那就是要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要以一種創新的不迂腐的態度去堅守和傳承,不忘過去,與時俱進,方得始終。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擺脫過去,想象另一種命運。”此言道出了人類渴望超越過去的態度,但或許我們在回望歷史時,也需要在其中沉澱一些如金子般珍貴的東西,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觀活著,人才不至於在新時代洪流中被淹沒或埋汰。
讀《曾國藩家書》,回望歷史,立足自身,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更能在無限延伸的時代裡找準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