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通用15篇)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通用15篇),歡迎大家分享。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

  《格林童話》——小時候翻來覆去無數遍直到七零八落的大部頭,給予的是了不得的快樂。而後很久很久,才又知曉歌德,海涅,席勒。作為三位浪漫派的大詩人之一的歌德的名字,對於德國來說是種歌頌,對於我來說意味著一座山,連綿不絕,未敢輕易攀登。後來,尼采,叔本華,康德更似崇山峻嶺,無法直視。肅穆悲壯的氛圍開始縈繞我腦中的德國。再後來,意外閱讀了《在輪下》《魔山》,徹頭徹尾的壓抑氣息,使心頭湧起一股寒意,冰封了整個德國文學。

  很多年後,重拾德意志的興趣源於《荒原狼》響徹夜空的嚎叫。於是收拾情緒開始聆聽《生命之歌》《流浪者之歌》,繼而《少年維特的煩惱》。

  不曾想,歌德的語言,維特的情感,如同火焰般無休止地恣意跳躍,劇烈熾熱,一發而不可收,旋即以燎原之勢瞬間引燃全部生命,迅猛進而狂野及至爆裂,就是這樣子義無反顧,毫不保留。那失控的激情,突破你的雙眸排山倒海般湧入你的腦海,攫住你的心,扼住你的呼吸。

  書放下了,心還遲遲放不下。內心裡早先構建的一個映像逐漸具體化,維特用他的生命將其實質予以印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2

  即使是再浮躁的年代,我們也不能少了做夢的理想,這個理想是關於"文學",我們是孤單的一群,我們又是各有主見的一群,所以,更需要相互打量,用文學的理想相互打打招呼,無論是溫暖或者是刺痛的。

  也許接下來我所說的將是瑣碎而繁雜的,又或者說是平庸而無聊的,更甚者有拾人牙慧之嫌,可是,它確確實實曾在我腦海中活躍喧囂著,讓我的思想陷入一種空前勞作的狀態。讀過《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人似乎都會明確的看到它愛情的主線,無可厚非,是愛情奏響了這本書的主旋律,讓維特的煩惱觸動每個少年心中對愛情的渴望和暗藏的情愫,讓我們在其中找到自己可以寄託的影子。可是除了愛情,維特還是煩惱的,或者說維特從開篇到結束一直都是煩惱的,而遇見綠蒂,遇見這段無果的愛情,讓他本不平靜的內心更添波瀾,這種煩惱是對人生的煩惱,對這個社會透析之後的無所寄託的煩惱。下面是我的感想,也許還是淺薄的,但希望它無傷大雅。

  愛情是《維特》這本書的中心情節,而這部作品的巨大價值和魅力也來自於其中的愛情描寫。在那些書信的字裡行間都滲透著這份愛情帶給維特的苦惱,壓抑在心中無法宣洩,無法排解,得不到卻也放不開的痛苦和掙扎。那份愛情如同沸騰的熱血在他的體內叫囂,這些我們是可以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的。

  但是,讓維特痛苦憂傷的不只是愛情,讓維特走向死亡的也不只是愛情,讓這本薄薄的小書兩年間在德國印刷了十六次的不只是愛情,經過多少年依然能引起讀者內心共鳴的,也不只是愛情。其中摻雜著維特的人生。

  人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要獨立,而獨立這個過程勢必伴隨著孤獨,也許這就是人們對越長大越孤獨無聲贊同的原因。在現實中,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總會由孤獨新生孤單,由孤單新生寂寞。一個孤獨的靈魂需要一個恆定的伴侶來傾訴內心的喜怒哀樂,而有思想的人孤獨會更甚,因為他會生出一種知音難求的想法,而維特正在此種行列中。

  他有獨特的觀點,獨立的性格,他遊歷四方,看透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各階級的明確界限,又不得不痛苦的看著人們在規定的階級範圍內小心翼翼的生活。他對資本主義世界中以錢、權至上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顧,卻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他曾在信中說過這樣的話:"最令我感到不快的是,侯爵經常人云亦云,高談闊論,講一些聽到和讀到的東西。再說,他之重視我的智慧和才氣,也勝過重視我的心;殊不知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驕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唉,我知道的東西誰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卻為我所獨有。"

  這種時候他就會重溫綠蒂的善解人意,並且想念他們之間的相談甚歡。這種時候他內心充斥的不僅僅是他所感受到的愛情來敲門的美妙情感,更帶著一種將現實世界失望苦悶轉移寄託到愛情上的使命。我曾想像維特這樣有著哲學思想的人應該會找到另外一種視角,比如說放棄這段愛情,正所謂天涯何處無芳草,可是他逃離了那個地方卻逃離不了那個心中的影象,因為這時候的綠蒂不僅僅是他的愛情更是他的寄託,就像魯迅說過的: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走。維特說:"一當我們失去了自主,便失去了一切,我有時甚至希望當個短工,以便清晨一覺醒來,對未來的一天有個目標,有個追求,有個希望。"他有要求改變現狀的熱望,可是他掙脫不開這如無形的網般密密纏繞的內心。

  維特,彷如溺水的人,求生的慾望告訴他要攀上浮木,但現實總是清晰的擺在那裡無法碰觸,而腳踝上的水草在他每一次的掙扎中都要更緊的纏繞,無法掙脫,直至脫力,最後他的悲劇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不要說他為了殉情,多傻。其中摻雜著他的無力,對這個社會,對自己的內心都是無力的。他已經沒有了寄託,人的精神支柱倒了之後,他該是多麼不堪一擊。他在信中這樣寫過:"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使我深夜仍精神飽滿,一大早就跳下床來的興奮劑已不知拋到了何處。"

  歌德自己也曾對《維特》做過評論:"幸運遭到阻撓,活動受到限制,願望得不到滿足,這些都不是一個特殊時代的,而是每個人都碰得著的不幸事件。假如一個人在他的生平不經過覺得《維特》就是為他自己寫的那麼一個階段,那倒是很可惜了。"也許這就是維特煩惱的要義,是世界上每一個維特的煩惱。我們都曾維特過,都曾在我們的青春中留下過那些無法釋放卻也無法吞噬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3

  這本書是以書信的方式記錄了維特的生活。在那個小山村,他過的怡然自得,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雖然有時候有些迷茫,但還是積極向上的,他是有思想的快樂少年。

  這種愜意的日子沒過多久,維特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綠蒂,並深深地愛上了她。可誰也沒想到綠蒂竟然已經訂婚了,她的忠誠使她無法將自己的愛情獻給維特。這無疑是給熱戀中的維特一個沉重的打擊,一系列的煩惱也隨之而來,他只好告別綠蒂,不捨地離開了。姑娘和維特都是是善良的,不能因為自己的私慾去傷害另一個人。好像我們心裡都一定有過一個綠蒂,都曾經有維特一樣的煩惱,一次次的失意,一回回的絕望。曾經心中的理想生活又迴盪在腦海中,可現實生活是殘酷的,雖然有很多的遺憾,但也要做好心理調節,總不能唉聲嘆氣的過一輩子吧?日子總要過,不如讓自己活得開心些。

  雖然維特的愛很偉大,但是也讓我心生寒意。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我該怎麼去幫孩子化解呢?愛情是偉大的,但是除了愛情還有親情、友情,還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生活麼?

  前方的路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坎坷,總有挫折,我們要有好的心態,要面對這些煩惱,不能逃避。自己身上的責任和擔當要讓自己堅強起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4

  名著是我們接觸世界文學頂峰的一個途徑;名著是增進知識的一個魔法棒。總之,名著是百讀不厭、百看不倦的。最近,我便讀了一本《少年維特的煩惱》是著名的德國作家歌德寫的。這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是以書信的方式來寫。主要寫了維特與綠蒂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只有的強烈的願望。是啊,我們小時候的個性是多麼重要,有時,我們任性時一個撒嬌的動作,開心時一個激情的微笑,煩惱是一個沮喪的哭臉,這都是我們不經意間流露個性。在小時候保持那純真無瑕的個性是多麼可貴。大了,反而我們會機械去遵守大人們定下的規矩,老師們說下的`規矩,一點也沒有自己的真實感情與真實想法。我是多麼失望!雖然我自己也是孩子,也不可能去違反那“早已成文”的規律,但是我還是迫切地希望我們以及所有的人都能找回自己那埋藏在深處那純真無邪的個性。

  維特成為一時間風靡全球的人物,就是因他的追求個性的精神被人們所敬仰所愛戴。我也要追求個性,但是也不會做出過分的事情。你們也要這樣哦!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5

  我初讀此書是在小學,只記得當時把這本書當作了一本言情小說,覺得看了很沒勁,印象中一直是維特在抱怨,似乎他的煩惱是挺煩人。但十多年過後,當我再次翻開這本書,聞著書香重新回味時,我突然意識到以前的思想是多麼的單純,認識是多麼淺薄。以下便是我現在對這本書的一些感受的記錄……

  維特的日記中,開始幾天的幾句話讓我很有共鳴,也認識到他是個很單純的人,一個有思想的人。他在1777年5月4日的日記中寫到:“我不會再像往常那樣反覆咀嚼命運賜予我們的點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過去的事據讓它過去吧。”可見,他對自己的人生是有過思考的,也是有理性的認識的。讓人感覺不到像這樣的能認識到這一點人生哲學的人居然會最後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句話也讓我想起泰戈爾的一句話: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你也錯過群星了。說的很值得品味,尤其是在在遇到一些不幸(自認為的)時。

  在他後幾天的日記中都有記載他十分嚮往大自然,願意居住在小鎮上;厭倦都市喧囂、嘈雜。他一直在想象自己“躺在涓涓溪流旁,倒臥在深草裡,貼近地面,觀賞千姿百態、形狀迥異的細草”,“門前便是一泓清泉,泉上有短牆護圍,高聳的樹木遍佈四周,綠蔭如蓋,清爽宜人”,一直在憧憬那種田園式的理想化了的生活。他認為唯一能使他的心靈獲得平靜的,就是小鎮周圍的優美動人的自然風光。在小鎮居住的那段日子裡,他常常流連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忘記時間、忘記了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他常躺在淙淙流瀉的小溪旁那高高的草叢中,仔細觀察泥土中千差萬別的小草和種各樣的小昆蟲,用心聆聽大自然萬物所發出的天籟之音。只有在這時,在與大自然接近的過程之中,他才感到喜悅、幸福和平靜。維特深感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笨拙,他想畫下眼前的景色,卻覺得自己失去了繪畫的能力,“一筆也畫不出來”。在維特給好友威廉的一封信中這樣寫到:“今後唯獨以自然為本。只有自然才無限豐富,只有自然才造就大藝術家……所有的規則(別人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偏偏破壞了對自然的真實感受以及對自然的真切表現!”由此可見維特的思想和智慧閃爍著崇尚自然的質樸光澤。他敢於衝破舊有的藝術觀念的束縛,從對生活的細緻體察中體味藝術的真諦。

  維特沒有任何世俗的等級偏見。作為一個出身於中上階層的人,他並沒有盲從社會時尚,像這個階層的其他人那樣,對下層普通老百姓採取冷淡而疏遠的態度,更不會以恩賜者的身份去對待他們。他對於“此地貧賤百姓”最初的粗魯和敷衍,報以寬容、理解的態度。最後在真誠的打動下,他終於被他們接受,還幫助一個年輕女僕把水罐放到頭頂。

  我感覺,綠蒂在作品中不僅僅是維特鍾情的一位妙齡少女,而實際上是維特生活、社會理想化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表。在最後她選擇離維特遠去,則暗示了美的失落和維特夢想的破滅。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能輕言放棄。這是我讀完《少年維特的煩惱》後的第一感受。

  《少年維特的煩惱》講述的是青年維特愛上了姑娘綠蒂,可沒想到綠蒂早已訂婚,這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之後,一系列的煩惱也隨之而來。最終,處處碰壁的維特絕望透了,在奧西思的悲歌中,用槍對準了自己的頭顱……

  主人公維特所處的社會充滿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習氣:官場的保守腐敗、市民的庸俗屈從、貴族的勢利傲慢……維特那麼純真樸實的一個少年,卻遭遇種種不公,最後只能憤而自殺。我為維特的命運感到悲哀的同時,也替他惋惜。他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寶貴的生命,更是失去了一種樂觀的精神,一種越挫越勇,永不言棄的品格。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再覓一處適合的工作,再尋一個值得愛的人,而不是為了一段風一般的愛情,而葬送了自己生命。

  還記得名人張海迪嗎?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海迪15歲時便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讚譽。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領悟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蘇聯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都是鳥語花香。我們不能像維特一樣選擇逃避,要勇敢面對,不言放棄。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曾三次考舉人,三次失敗,後來立志學醫,終於寫成了流傳千古的《本草綱目》;南朝的祖沖之,在當時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進行大量複雜的計算,一遍又一遍,歷經無數次失敗,終於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愛迪生在發明燈泡中,尋找可以作燈絲的材料,實驗失敗了2300多次,才最終找到了合適的材料……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永不言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永不言棄的人總會勝利!其實,死亡解決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維特傾注了所有的希冀,卻只能用孤獨絕望來結束一場本就虛無縹緲的愛情。雖然作者最後讓維特走向了死亡,但他所做的,是讓一個虛幻的角色代替我們去釋放痛苦,而不是讓我們步入後塵。我們的確需要逃脫,但我們需要逃脫的是煩惱而不是生命。當我們慢慢長大,那些所謂的煩惱,多年之後就會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坍塌成灰,隨風潰散在時光的角落。他告訴我們,生命,不要輕言放棄!莫虧待自己的韶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也要百折不撓,永不言棄。只有這樣,我的生命才有意義!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7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又重溫了一下歌德的著名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重溫經典,又產生了很多新的感悟。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第一部聞名於世界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小說。它透過市民青年維特與綠蒂的愛情以及維特的自殺,揭露了十八世紀後期德國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貴族官僚的虛偽庸俗,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桎梏而不得的苦悶。

  維特是一個受到啟蒙思想啟示的、覺醒的市民青年。他熱愛生活,厭惡等級制度,瞧不起平庸而又趾高氣揚的貴族;他無視傳統習尚和階級偏見,同情敢於反抗、敢於追求自由婚姻的僱農青年;他追求自由獨立的人格,希望有一天能“伸出我的寶劍”,用鮮血使我“安靜下來”。但他又無力向整個社會挑戰,只有在綠蒂的愛情中尋求感情的寄託。他既不見容於世,又不甘同流合汙,既追求快樂、自由,又無所尉藉、希望;既反抗陳腐的現實,又意志薄弱無力變革;既易於衝動,又性格脆弱。社會環境的壓抑使他充滿難以排解的鬱悶,最後以自殺來求得解脫。這種消極行為,既深切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桎梏而不可得的悲憤,也是對黑暗現實的憤怒控訴。

  歌德敏銳地抓住了當時年輕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觀厭世的心理,並將這兩種心理凝聚在小說的主人公維特的身上,使他成為一個時代青年的典型形象。情節其實很簡單,但小說震撼人心的地方在於他而描寫,情節是以維特寫給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所以維特對於自己的立場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詳細準確。我在讀這本小說時畫住很多有感觸的句子。現在選一些列出來表達我的感受。 “那些稍有地位的人,以為和普通百姓接觸會玷汙了自己高貴的品質,因此對老百姓非常冷淡;而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在有地位的人面前擺出一副諂媚的醜態,更使得老百姓不喜歡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我認為一個人倘若需要用疏遠”賤民“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地位是高貴的,那他就和因為害怕失敗而臨陣逃脫的懦夫一樣可恥。”這幾句話表現出維特對於人與人之間等級差別制度的鄙夷,體現了他對於人人平等的追求。 “有種人利用自己對另一顆心的控制力,去破壞別人內心裡由衷產生的單純的快樂,這種任何行為真是可恨!”這是維特與夏綠蒂交談時對“嫉妒”這種行為的評價,表現了他為人的正直和開放。 “當你那年輕的愛人患上了可怕的絕症時,只見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眼睛絕望地望著天花板。這時,你卻只能像個無助的罪人,萬分沮喪地站在她的床前,無能為力。你內心裡有深深的恐懼,你甚至恨不得傾盡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給愛人帶去一點點求生的意念,或者一絲絲的力量,可是,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這是很真實的感受,每當看到我的愛人因難過而表情極其嚴肅時,我是多麼想看到她的微笑,我想盡一切辦法,只想換取她嘴角微微上揚,可當我發現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起作用時,我是多麼地難過,多麼地無奈,此時在她的面前我還不如空氣。 “我覺得我真像是個孩子,尤其是萬分渴望心儀的人能回首瞥一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真是個孩子”這種情況在我身上是發生了那麼多次,這種渴望對我來說是那麼的熟悉自然,有時望著戀人的身影漸漸離去,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幼稚。

  維特的處境和心理我們從作者的描寫中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我相信讀完之後,人們只有同情,沒有人會表示鄙夷與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對人類感情和心靈本性的真切關懷,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應該向維特那樣敢愛敢恨;人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所愛而活著,他還要向浮士德那樣,為追求自己靈魂的完整而活著。維特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義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態度,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我崇拜維特,我可以理解維特,雖然我始終相信自殺不是唯一的辦法,但我還是要以維特為榜樣,做像他那樣一個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義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態度,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青少年。就像維特所說, “愛情的珍貴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8

  熾熱的太陽烘托著大地,空氣也變得煩惱起來,知了躲在樹蔭裡鳴叫著。我受不了悶熱的天氣,便常常跑去書店看書嗎。最近我看了一部小說,是《少年維特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篇幅不大,情節也不復雜曲折,主要講述角色是才華橫溢,熱愛自然的青年維特好忠誠美貌的少女綠蒂。主人公維特獨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如痴如醉的沉浸這夢幻般的自然美景中,心情愉悅而滿足。然而維特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綠蒂,並且深深地愛上了他。可是綠蒂已經訂婚了,她無法背叛她的忠誠與良心,使她不能選擇自己的愛情。這無疑給了維特當頭一棒,於是維特告別了綠蒂,離開了小山村。可在那黑暗的社會,他處處碰壁,加上上流社會的譏笑和侮辱,心靈再次承受著痛苦與失落。他又再次回到了原來的山村,可惜,物是人非啊!綠蒂結了婚,樸實而又善良的村民紛紛慘遭不幸。於是他失望了,在奧西星的悲歌中,用槍對準了自己的頭顱……全書以主人公維特不幸的戀愛與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這一根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小說。

  在那個社會,年青的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愛情,道德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從而有了類似維特不幸的戀愛。所以德國著名作家歌德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藍本,以日記的形式把維特內心的高低起伏描寫得淋漓盡致,詳盡地向世人展示了維特思想感情的變化。將他個人不幸的戀愛放置在廣泛的社會背景中,體現了對封建社會的等級偏見,小市民的自私與守舊等觀念作了揭露與批判,並熱情地宣佈了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個性解放和感情自己。

  與此同時,我也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我們遇到什麼煩惱,什麼挫折。都不能選擇逃避。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可

  能事事都一帆風順,不可能事事馬到成功,我們應在挫折中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直至擊敗挫折。

  死其實並不能解決一切,它只會留下更多人的痛,使人無法自拔,永遠沉浸於無限的內疚與悔恨。在我們的眼中,堅持到底的人,總會走出困境;輕易言敗的人,總會埋怨現實;所以,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心中都應堅持這那一份信心,一份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永不言敗的心,努力的奮鬥,向成功的彼岸進攻。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9

  盡不再像已往那樣,總把命運加給我們的一點兒痛苦拿來反覆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過往了的就讓它過往。是的,好朋友,誠如你所說:人們要是不這麼沒完沒了地運用想象力往喚昔日痛苦的回憶————上帝才知道為什麼把人造成這個樣子————,而是多考慮考慮如何捱過眼前的話,人間的痛苦本來就會少一些的。”

  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質。人很輕易自怨自責,喜歡咀嚼痛苦。人生是個經歷的過程,也是個積累的過程。假如以經歷生活的態度往生活,人生就會輕鬆很多。成功是經歷,失敗也經歷,賺錢是經歷,賠錢也是經歷,興高采烈是經歷,垂死掙扎也是經歷,家庭和睦是經歷,眾叛親離也是經歷。每個人只能有自己的經歷,誰也不能替換誰。但生活同時也是積累的過程,今天的你是過往的積累。人們都喜歡快樂,都不喜歡痛苦。然而快樂就像酒一樣,輕易揮發,而痛苦就像水一樣,不輕易揮發。

  為什麼快樂輕易過往而痛苦會伴隨人很長的時間呢?這就要看人為什麼會快樂,人為什麼會痛苦。人得到能滿足自己願看的東西或碰上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時會快樂。找到滿足的物件、得到錢物、得到職位、吃到美味、欣賞到美妙的音樂等都會使人快樂。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樂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們失往或者得不到能滿足自己願看的東西或者碰上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時會痛苦。失往錢物、與人爭吵、受人誤解、考試失敗、身體不適等都會使人痛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痛苦是與失往和得不到緊密相連的。人們得到之後就會習慣於東西和財物帶來的便利,會很快地變得麻痺。從心理上來講,人們會將獲得回因於他們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往會給人原來習慣的生活帶來不便。當你擁有某樣東西時,你可以選擇不用,比如我們有很多東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選擇,因此你不會痛苦。當想使用某樣東西而你沒有它時,你就會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過往,咀嚼失往的愛,回憶當日的輝煌,悔恨過往的錯誤,另一些人則憧憬未來的美好或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人來講,真正有意義的就是現在,也就是哥德所說的眼前。人永遠只能和現在一起流失。過往的永遠失往,未來的變化無常,假如要想把握生活,要想進步你的幸福指數,多考慮考慮如何捱過眼前。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0

  耳鳴頭暈時看的,沒太看清維特都幹了啥。和綠蒂通姦了?我怎麼沒看到。頂多也就結尾時抱了一下吧。無所謂了,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後來想想維特這個少年還是很可愛的。雖然偏執感性,但是對情感不加掩飾的表達也能讓我們看到他“人性”的閃光點。那個年代(18世紀)本身就是個人主義萌芽的階段,太多的年輕人被固化的社會觀念壓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洩。加上古希臘文學浪漫主義情懷的感染,卻來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發出來。

  歌德和盧梭一樣,都不厭其煩的表達著對大自然的傾慕。《少年維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寫和維特的心情形成一種相互映照式的表達,戀愛時環境是初春的萬物復甦,被拋棄時環境是狂風暴雨外加泥石流。這種象徵性的文學表達在現在看來比較過時,但對於德國文學萌芽的18世紀,也只有大文豪能這樣寫,也只有去哪兒兜裡都揣著一本荷馬詩集的人才能寫出。

  其實對於這本名著的好,我也說不出太多。一個是因為看的不仔細,再一個只讀了一遍品不出味兒。但是裡面關於18世紀曆史的小細節讓我很感興趣,最具代表的就是“華爾茲”這種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樂門裡面民國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華爾茲”,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誼舞也是“華爾茲”。但是沒想到這種時尚的舞蹈方式,其實起源於德國農民的即興舞蹈。而18世紀上流社會流行的是中世紀的那種“對舞”。

  上圖是伊麗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對舞,這種舞蹈形式流行了數百年,可以數對男女同時進行,經常會交換舞伴但身體接觸較少。步伐笨拙緩慢,手勢固定有套路。一個上層女孩子要學會這種標準舞蹈要花費很長很長時間。

  所以當“華爾茲”這種摟著腰快速轉圈圈的舞蹈傳入宮廷時,那些老古板都嚇傻了。他們覺得太下流了,步伐一點不成體統。但是年輕人卻非常喜歡這種奔放的舞步,漸漸地這種新舞蹈替代“對舞”就成了上流社會的標配。尤其是我們一想到19世紀哈布斯堡的宮廷舞會,就會想到一對對盛裝旋轉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鏡子一樣的“對舞”。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1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文學家歌德的成名作,我認為這部書最美的地方就是歌德透過維特的眼睛用詩一樣的語言描繪出美麗的大自然,最絕妙的地方就是大自然於維特的心情息息相關,四季的變化隨著維特的心情或風和日麗或狂風暴雨,加深了我們讀者對維特心理變化的理解。歌德塑造了一個純潔善良憂鬱富有詩人氣質的少年形象,從維特身上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年青時的影子。

  我看到很多評論都讚揚歌德描寫出當時德國社會的鄙陋,評說歌德透過維特的故事勇敢的喊出了那個時代的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建立平等人際關係,實現人生價值的心聲等等,我發現很多書,特別是一些名著,作者都把故事安排在一定的歷史場景中,如《雙城記》產生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牛虻》反映了十九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爭取國家統一的鬥爭時期,我一開始有些困惑,有時候根本從書裡讀不到眾多評論名家所說的社會背景,現在我讀了很多書,我想,作者這麼做可能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吧,透過明裡暗裡的鋪墊,賦予和表現故事裡人物更深刻的人性。

  我同情維特,但並不讚揚維特,維特愛上已經訂婚的綠蒂,他痛不欲生,原來一切讓他熱愛激動,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賜給他激情和快樂,當他下決心離開綠蒂後,他到社會上供職,聰明才智卻得不到施展,社會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個個精神貧乏,空虛無聊,虛偽奸詐,爾虞我詐,一心追逐地位,維特很傷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綠蒂身邊,當受到綠蒂的拒絕後,他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維特的煩惱不只是維特自己的煩惱,也不只是如評論家所說是十八世紀德國的現狀,維特的煩惱是人性的體現,人不論貧富,不論地位的高低,不論哪個時代,人的煩惱都是一樣的,放眼看去,社會上齷齪重生,道德淪喪,人之惡又何時隨著社會的推進,年輪的增長而改進,每一個年青人,純潔善良的心在成長過程中必遭傷害,有的人受到傷害後流於庸俗,有的人寧折不彎,有的人避世獨立等等,回顧一下自己的青年時代,自己都會啞然失笑,年青時的自己是多麼稚嫩,對事情是多麼較真,對的絕不允許說錯,眼裡揉不下沙子,因為這受過多少委屈,吃過多少苦頭,留下過多少眼淚?現在我崇尚陶淵明,我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話不投機半句多,對於一些醜惡厭煩的事,我就拋開去,不給他們發揮的市場,我去做我喜歡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蘊,處處有我寄託情思之處,何必糾纏於醜惡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維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樣把煩惱傾瀉於寫作,歌德就是重生後的維特了!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2

  有很多人對於維特自殺的這種行為很不贊同。他們認為自殺是一種對個人的生命和對一些你的親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種不負責任。就比如說維特,他一自殺可能能擺脫自己的煩惱;但他卻會使他的朋友,比如說給綠蒂造成不可抹滅的精神陰影,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國名間的一句俗話那樣,好死不如賴活。因為只要你活著,就會有目標追求,可能一些你認為實現不了的目標經過你的努力後實現了,而死了你卻永遠不能了。我們應該知道,永不言棄的人,看到的永遠是希望;而輕易就放棄的人,等待他的後果只會是絕望。永不言棄的人,心中總會是一個樂觀安適的心態;而輕易放棄的人,心緒煩惱萬分,終日生活在困惱與悲觀之中。永不言棄的人,往往會享受到勝利與成功給他帶來的喜悅;而輕易就放棄的人,失敗永遠是他心中無法抹去的一道陰影。

  其實,死亡解決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戰勝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敗,生命才有意義和價值。即使最後沒有成功,但至少努力過、奮鬥過了!努力,並不一定成功;但放棄,則一定會失敗。堅持就是勝利,在最後一秒還未到來之前,結果永遠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難面前我們應選擇堅持奮鬥,永不言棄,努力向成功的彼岸進發生活中,我們無法迴避挫折,只能面對。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直至擊敗挫折。還記得劉翔永不言棄的速度,中國女排永不言棄的頑強,愛迪生永不言棄的勇氣嗎?他們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堅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驗。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永不言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永不言棄的人總會勝利。

  當然,在抱怨、無助、哀傷、氣憤等種種悲觀情緒中掙扎了良久之後,維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最後只好用自殺的方式來尋求解脫。這是一種消極解脫,或者可以說是一種逃避。而在現代社會比歌德所在的那個時代的社會要開放民主多了。所以我們更不能像維特那樣悲觀,畢竟這個時代是可以接納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永不言棄,就遲早有機會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我們應該更加樂觀,在各個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我們必須牢記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無論遇到了什麼煩惱,什麼挫折,都不能像維特一樣選擇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佈滿鳥語花香,我們決不能跌一跤就說沒路好走,就放棄。

  同時,我們也要記得雖然我們所處的時代,允許我們張揚個性,追求自我,我們是何等的幸福,不需反抗便得來。但是反抗精神依然要存在,面對原則與正義,我們必須與邪惡反抗到底。

  《少年維特的煩惱》真是一本好書,我認為歌德把維特的心理活動,感情描寫的非常細膩,似乎經歷這一切的不是維特,而是自己。維特的一些感覺也能也讀者產生共鳴,手法很細膩,扣人心絃。我個人認為是一本很好的書。讀完此書,我經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3

  一個假期覺得幸福極了,卻又不知該幹些什麼,於是決定用看書來打發時間,而該看些什麼書卻讓我為難了。說實在的,我本人對國外的作品並沒有多大的興趣,看這本書時也只是鑑於無聊的情況下和手中正好有這本書罷了。但是當我看進去之後,內心的確有了不小的震撼。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寫照。《少年維特之煩惱》中融進了他大量真實的生活經歷。23歲的時候,歌德曾經愛上一個名叫綠蒂的女子,然而她卻是有夫之婦。歌德因此絕望而痛苦,腦子裡不時出現自殺的念頭。而這時他的一個朋友耶魯撒冷也恰好因戀上同事妻子而絕望自殺。此訊息大大震動了歌德。他把自己對綠蒂之戀與耶魯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構成了整個故事的輪廓。只用了四個星期的時間,歌德就完成了這部小說。1774年,小說一發表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整個歐洲掀起了一陣維特熱,歌德的手揭開了沉睡在當代的深深激動著的心靈裡的一切秘密。

  我們可以想見維特的形象:青衣黃褲,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對世界時他的心明淨如一泓清水。他重視自然真誠的感情,珍視他的“心勝於其它一切”,對阿爾伯特似的理智冷靜的人非常不滿。他對綠蒂的一見鍾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為她如此天真無邪,在舉止行事中保持了一個少女可愛的自然本性。綠蒂在維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與美的化身,他對她的愛簡直達到了“忘我”的程度!

  綠蒂難道僅僅是維特的戀人?她幾乎是維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當維特的理想在現實中無所依傍的時候,他遇見了綠蒂,綠蒂成為他心靈的攀附物件和避難所。他對她的愛雖是熾熱的、忘我的,卻已偏離了愛的真義,因為這是一種非理性的、變態的愛,最後的結果不是毀滅他人,就是毀滅自己。與其說他愛的是綠蒂,不如說他愛的是他自己,千方百計地要從對異性的征服中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正因為如此,在理性的藩籬面前,維特的內心才會產生如此複雜的糾葛和深沉的痛苦。他在現實與綠蒂之間徘徊,而終究得不到愛人的事實又使維特變得愈加瘋狂。最終他還是失去了綠蒂,維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熱情、生活的勇氣都被一道摧毀,從而只得以極端的方式——自殺來表露對現實的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維特的悲劇,他說:“一個人物以熱烈的感情擁抱一個理想,並且逃避現實,以便追求非現實的無限;他不斷地在他身外尋求他永遠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壞的東西;他覺得他自己的夢想才是唯一現實的東西,他自己的經驗無非是永久的束縛;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縛,應當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絕對的現實。”

  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識相當強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熱切向往的東西。他為自由而生,為自由而死,他寧死也不願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這種價值目標如何實現呢?當然不可能透過改造社會的實踐,我們的主人公還沒有這樣的思想覺悟,他們在命運的掌心裡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靜的棋子。因此他們只能選擇愛,愛它個地老天荒、至死不悔,這樣或許能抒發心中的苦悶?在這個意義上說,這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4

  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少年維特的煩惱》的時候,我正為它的簡短而暗暗自喜,認為它是一本比較簡單易懂的書。但是當我讀完了這本書,合上這本書時,心裡不禁千濤萬湧,感慨萬分,從而使我的心情十分壓抑。心裡不覺湧出許多想法。小說的情節其實很簡單,年輕的維特來到一個小鎮,這裡秀麗的風光、淳樸的民風和天真無邪的兒童給予他無限的快樂。在一次舞會上,維特認識了一名叫綠蒂的少女,她的絕世風姿讓他傾倒;綠蒂也喜歡他,但不能給予愛的回贈,她已經同別人訂婚了,而她的訂婚物件阿爾伯特後來又成了維特的好朋友。維特陷入了尷尬和痛苦。他毅然離開綠蒂,希冀創造事業的成就,使感情得到解脫。然而混濁的環境、鄙陋的人際、階級的壓迫與鄙視,壓抑個性的社會秩序,都使他無法忍受。當他困頓落魄地重返綠蒂身邊時,發現綠蒂早已結婚,更加黯然神傷,痛苦得近乎於絕望。於是決定以死殉情,用阿爾伯特的槍在聖誕夜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但是這一點卻讓我們深思,如此簡單的故事,為什麼歌德在極短的一個月之內創作出的小說會引起如此轟動呢?

  難道僅僅是因為這本書信體小說記敘的是作者的親身經歷?這本書的情節是以維特寫給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所以維特對於自己的立場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詳細準確。讀著讀著,你會發現,你——就是作者在傾訴的物件——威廉。你的心會被主人公的敢愛敢恨、真誠、率直所感動。

  我們不禁會問,難道是他的愛情悲劇震撼了我們青年的心靈?

  不,當然不是。在我眼裡是因為維特的反抗。他的自殺不僅僅是出於對綠蒂無限的愛,更體現了他的反抗——對封建勢力的反抗,對貴族階級的憎惡。

  如果將這部小說與作者的生活背景聯絡起來,你不禁會發現作者將自己的感情——極度渴求衝破束縛,疾呼反抗,追求自由,完全濃縮在主人公維特身上。維特是那個時代的典型代表,他渴望自由平等,追求個性張揚,追求自己的幸福,他渴望有一份實際而有意義的工作。可是這一切最終沒能實現,反而釀成了一場悲劇。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就是這個社會,這個不平等、到處充滿傳統束縛、壓抑年輕人思想的社會。而維特的自殺正是對這個社會的反抗,用自殺來宣示與這個不公平的社會的徹底決裂。而自殺也是維特這類人的唯一出路。就在他自殺當晚,他穿著整潔,像個紳士。這身衣服綠蒂“觸控過它們,使它們帶上了仙氣”,口袋裡還放著第一次見到綠蒂,帶在她胸前的玫瑰色蝴蝶結。他還給他深愛的綠蒂寫了好多好多的信,向綠蒂宣示著他的愛以及對社會不公的反抗——“到時候了,綠蒂!我握住這冰冷、可怕的死亡之杯,心裡毫無畏懼,我即將喝下這死亡的佳釀!你把它遞給了我,我絕不猶豫。一切,我生活中的一切心願和希望就此圓滿實現!我十分冷靜、十分堅定地去叩開冥界的鐵門。”

  “槍裡裝上了子彈。——時鐘敲響了十二點。——就這樣吧!綠蒂!綠蒂!永別了!永別了!”

  “一位鄰居看到火光一閃,聽到一聲槍響;可是,一切霎時又歸於寧靜,他也就不再注意。”

  就這樣,我們可愛的年輕的維特離開了我們。我們愛維特,愛維特的有理想、有熱情、有正義感,更愛他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5

  這是我在越秀圖書館借的第一本書,說實話,不知道為什麼會借這本,也許,是名字吸引了我,“少年”“煩惱”似乎都與我現在的生活很像。

  其實在品讀它之前,我已大概知道它的內容,從前卻一直沒有這個興趣,這次,卻不曾猶豫地拿起了它。

  故事是以維特來到一個新環境作為開始的(這點跟我現在也很像),初初到來時,對這個新環境是由衷的喜歡,喜歡那的山山水水,喜歡那的一草一木,甚至也還喜歡那裡的人,他對這一切都是非常滿意,此時此刻,他的內心是愉悅的,是滿足的。就像我初來乍到時,對這工作也是帶著滿滿的愛,也愛這環境,愛同事,愛那輕鬆的氣氛。可是,呆的時間,稍稍長了一些,就開始心生怨言了,開始從這幾天的工作,看到自己漫長人生的盡頭。從入門的科員,到五年後的副科,再到多幾年的正科待遇,然後,事業生涯就停滯了……愛情,似乎也是這樣一目瞭然,沒有更大的圈子,找不到我想要的那個人,最後,只能一味地退讓,一味地降低要求,最後,到適當的時候,就跟那個並不是非常滿意的人結婚……

  媽媽一聽我這麼說,就煩躁了,甚至不願多跟我做這方面的交流。爸爸倒是一味地勸我要珍惜,要愛崗敬業,才剛工作兩個星期,一個月都還沒,就不要想這麼多,未來,誰也說不清。現在只消安安分分的工作就可以了。是啊,安分、平淡的過日子,不是我想要的麼?我這是怎麼了?

  話題好像扯的遠了點,回到主題,維特在這樣沒有其他想法,單純地生活的日子裡其實是很快樂的,(就像我以前從不思考,安安分分的過日子那樣),直到他遇到了綠蒂,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他是那樣的愛她,以致忽略,或者說是不願去面對她已有未婚夫這個事實。心中有愛的日子也讓他很快活,直到阿爾貝特的回來。愛情,永遠是兩個人的,三個人的愛情,總是多了,阿爾貝特是個正直,很有風度的人,他對朋友坦蕩蕩,即使知道維特是那樣的喜歡自己的未婚妻,也沒去過多的阻止。這是否也說明他是個理智戰勝感性的人?維特則是絕對的感性,他對自己的行為無法思考,更無法阻止,任由這感情不斷的蔓延壯大。直到綠蒂和阿爾貝特結婚。

  他這才聽從朋友的建議,想到要放棄這段感情。他離開他們,來到一個新的地方想要開始新的生活,可是這次,卻沒有上一次的幸運,這次,到處充滿著不愉快的事和人,讓敏感的維特受到了不小的打擊,他決定離開這裡,回到綠蒂的身邊尋找些許安慰,可是綠蒂因為已為人婦,自然有不少的顧及,維特因為心中滿滿的愛,完全接受不了綠蒂小小的不悅,淺淺的拒絕。

  事業的打擊,愛情的不順暢,讓他最終決定放棄自己的生命,不再糾纏綠蒂,成全她和阿爾貝特,故事最後以維特的自殺作為結局……

  這樣純粹的愛情,現在還會有麼?我一直不支援這種為了愛情而放棄生命的行為,因為在現實世界,愛情絕對不是唯一。所以,其實我並未能引起很大的共鳴,甚至,對於從小就有固定思維的我,一直都無法接受這種愛情至上的態度,也無法去從內心欣賞這種純潔的愛情。它給我留下的印象,僅僅是讀了一本好的文章。看到了一種不現實、甚至不存在的傻傻的愛情。也許這也是因為我還只是一名旁觀者,不是正處在愛戀中。也許,等到以後戀愛了,再重新品讀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