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5篇)

雨果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雨果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雨果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讀後感1

  語文課沒了,我這半年幾乎沒接觸過文學作品。假期裡找到了《巴黎聖母院》這本書,讀後的第一感是以後要多讀一些文學作品。

  可能是長期沒讀過這類書的原因,我感覺小說(中文版)的語言很有文采,這也是我說以後要多讀書的原因之一。但我不能一直很愉快的看著,我感覺《巴黎聖母院》像《紅樓夢》,本來我打算將明清四大小說看完的,但沒能在看《紅樓夢》時堅持下來,《巴黎聖母院》中很多章節的標題是建築名或人名,文章的很多內容也就是描寫一件事物的背景,這讓我聯想到了動畫片《海賊王》,到了空島還要用那麼多集去寫空島的歷史,我感覺刪掉那些歷史毫不影響故事情節的發展,反而不會讓我覺得不耐煩。然而《巴黎聖母院》的附記>就說了,本版新加了兩章,都是關於藝術和歷史的,但沒有這兩章也不損文章的戲劇內容。我讀這篇小說的方法當然是略讀和跳讀,否則就跟不上情節的發展了,不是因為情節發展速速快,而是有關於回憶、歷史、藝術的內容很難讀,讀多了就忘了故事發展到哪裡啦。讀《三國演義》我感覺初期的困難就是有關的人物姓名太多了,《巴黎聖母院》是無關的事物太多了。

  這樣讀完了小說,故事情節也大致知道,但感覺故事情節太短了(書是很厚的),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透過一個純潔無辜的波西米亞女郎慘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陰險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蠻殘忍、貴族的荒誕無恥和國王的專橫暴行。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他因自己的罪惡慾念得不到滿足,便瘋狂的陷害無辜的少女—艾絲美拉達,宗教法庭以偏見迷信為依據製造冤案,還有貴族公子弗比斯,從精神上摧殘、打擊了這可純潔的靈魂,最後封建專制制度的最高體現者—國王—則親自下令“絞死巫女”。《巴黎聖母院》處處體現了雨果所倡導的"美醜對照"。艾絲美拉達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集美麗的外表與品質於一身;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內心骯髒。伽西莫多則與之相反;弗比斯則是一花花公子。

  讀過了這部世界名著,我感覺收穫並不多,我又想起了《紅樓夢》,它是四大小說中成就最大的,但我卻看不出什麼,我是應該把小說的所有內容都讀一讀吧,否則讀世界名著和讀別的垃圾小說又有什麼區別呢?別的小說情節還會更離奇曲折冗長一點。好了,以後有空要將《紅樓夢》仔細看一遍,假期裡剩餘的時間也要再將《巴黎聖母院》仔細看一看,但仔細看的話應該看不完了,所以只寫現在的讀後感了,這也是不小的收穫阿!

  雨果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讀後感2

  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我懷著對雨果先生的作品慕名已久的心情,史無前例(我從不一口氣讀完一部小說)地一口氣讀完了他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

  小說講述了一位吉普塞少女(愛斯美拉達)遭聖母院教堂副主教陷害致死。醜怪卡西莫多因失去心中的偶像而絕望摔死,最後副主教也自盡的一部人間悲劇。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願走進15世紀的法國巴黎。去看看巴黎溫馨的風情、優雅的建築、精妙的雕刻,體會一下玲瓏透剔的金屬鏤刻所體現的迷人趣味,領略一下文藝復興時的哥特式風格。最重要的是去看看小說中的副教主、愛斯美拉達,卡西莫多和格蘭古瓦等人的人生歷程。

  雖然小說中的副教主顯得很可惡,但在學習方面,在青少年時代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如此旺盛的求知慾令人驚歎,吞下一本接一本的教規彙編。對於他來說,人生的目標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知識。他的最大的衝力投入學問的懷抱,幾乎踏遍了學問,這是對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大的,令我最感動的一點。

  特別是他幾乎遍窺人類全部正面的、外部的合法的知識於天涯海角只能繼續前進,為智力活動尋找營養,他幾乎嚐遍知識樹上的全部果實……我讀到了博覽群書的偉大,認識了他充滿血汗和知識的青春。

  哦,是一個災難把他從學生的夢幻中喚醒,使他從學業中走出來,回到了塵世間。十九歲成孤兒,既當長兄又當一家之主的責任是如此重。這個除了另一個孤兒沒有別的依靠的孤兒感動了他的五臟六腑我讀到親情的寶貴,認識到了他青年學子時生活的艱難和心靈深處的亮光,的確是人之初,性本善。

  再想一想,那個可憐、美麗的姑娘愛斯美拉達。

  難道就應該看著你吊死嗎?我想到了一顆善良、純潔的心靈。

  還有格蘭古瓦眼看著自己苦心經營的光榮與詩的偉構土崩瓦解時,心裡說不出有多少酸楚……從中我看到了他對生活的嚮往,對失敗的超越,對成功的憧憬。

  然而整部小說中最令我感動的還是那位偉大的母親。一隻孩子的小鞋對她來說就是整個宇宙、整個世界。為了這迷人的鞋,她曾經對著天空惡意地詛咒、深情地申訴、虔誠地祈禱、悲傷地哭泣……。15年,這對一位失去兒女的母親來說,每天都是第一天,哭聲仍像第一天那樣肝膽俱裂。使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當官帶走她的孩子時,她的目光、她的呻吟,在人類語言的庫存中我似乎找不到一兩個字來形容來表達……

  還有許許多多優美的人間真情。我一直思考著:為什麼在追求歡樂的同時,隱藏著悲痛的靈魂,世道如此吧!在生活中總有艱難,總有困惑,也會有成功,更會有失敗……

  開啟窗戶,仰望天空,那夕陽如血,使我又想起了書中的一切就像這浩瀚長空被殘陽染得如此的悲壯,只是讀這本書也似面對天空,除了蔚藍廣闊,還有些憂人的不解。

  雨果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讀後感3

  邂逅《巴黎聖母院》是一個偶然的機會。那是一個灑滿陽光的午後,我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態漫無目的的走進圖書館。在茫茫書海之中,時間不早也不晚,恰好《巴黎聖母院》印入我的眼簾。隨意翻閱,瞬間被書中的情節吸引住了。

  《巴黎聖母院》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作品。讀過這部小說的人,一定會對書中一個個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純潔善良的愛斯梅拉達、陰險刻毒的克洛德、放蕩無情的弗比斯……

  先來說說卡西莫多這個人物吧!他長相醜陋:幾何形的臉,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上帝把一切醜陋都給了他。他命運悲慘,是一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畸形兒,被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收養,成為一名敲鐘人。愛斯梅達拉,一位美麗善良的吉卜賽舞女,她身材曼妙,舞姿迷人,受到很多人的喜愛。邪惡的克洛德想把愛斯梅達拉據為己有,於是命令卡西莫多綁架她,沒想到因為受到宮廷弓箭隊隊長菲比斯的阻攔,愛斯梅達拉竟愛上了菲比斯。

  當卡西莫多受刑之時,只有愛斯梅達拉不計前嫌給他喂水,他默默愛上了這個善良的女孩。在最後因為克洛德的誣陷要處斬愛斯梅達拉時,卡西莫多將她帶上了巴黎聖母院的鐘樓,雖然沒有成功改寫愛斯梅達拉受刑的悲慘命運,但是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了世人,自己丑陋的外表下深藏著一顆至善至美的心靈!

  卡西莫多外貌是醜陋的,但是他的心是善良純潔的;而菲比斯,他英俊瀟灑,風度翩翩,但自私輕薄,品德敗壞。兩人相互比較,不禁讓我想起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的那句話: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讀這部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強烈的對比是《巴黎聖母院》的另一個寫作特色。雨果塑造的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醜八怪”,他賦予了卡西莫多一種“美麗”,一種隱含的內在美。卡西莫多的'外貌無疑是醜陋的,但是他的內心卻是高尚的。卡西莫正因為有了這種“缺陷美”才顯得更為真實。

  從卡西莫多的身上,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美源自於心靈,如果沒有心靈的內在美,再完美的相貌不過是一副沒有靈魂的軀殼。當然,也正是因為書中這種誇張的描寫、強烈的對比,以及對“缺陷美”的成功塑造和戲劇性的場面烘托,才使得雨果的這部《巴黎聖母院》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浪漫主義作品的典範。

  “我的慘淡源自醜陋,你的不幸來自美麗,我只能是那高塔上的敲鐘人,在最神聖的場所,做最慘淡的夢,下一世哪怕被太陽拋棄,做你的影子仍是美的。”這是我最喜歡的書中的一段話。是的,讀完這本書,我想說,與這本書的邂逅是幸運的,因為它讓我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美,也讓我懂得什麼才是人間的真善美!正所謂的“美由心生不為顏,一腔熱血撒紅塵!”

  雨果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讀後感4

  《巴黎聖母院》這本書講的是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 “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鐘人,相貌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鐘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敲鐘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卡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她不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顆純真善良的心靈,從她對待那隻山羊,救下那個落魄的詩人,對於傷害過自己的卡齊莫多,送上的水和憐憫,對待愛情的犧牲,等,我們看到她是美麗的,她的身上心靈上沒有汙垢,她是沒有被汙染的。可是,這樣的天使一樣的姑娘,受到的是怎麼樣的對待呢?流浪,在最骯髒的環境裡面生活,被所謂的上流社會排斥和嘲諷,被玩弄,被拋棄,被誣陷,被威脅,最後,作了徹底的犧牲。書中描寫了一個那樣的社會,和在那個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人物的狀態,麻木的如那個弗比斯,最底層的如老鼠洞裡的那幾個隱修女,瘋狂的副主教,還有盡全力反抗的最醜陋的卡齊莫多,副主教和卡齊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鮮明對比,同樣愛上了美麗的姑娘,同樣的遭到了拒絕,他們的愛都是那麼的熱烈,那麼的誠摯,可是,一個是佔有,一個是奉獻,已佔有為目的的,當目的無法達到的時候,他想到的是毀滅,毀滅別人;以奉獻為目的的,當無法奉獻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毀滅,毀滅自己。

  我想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它讓人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它深刻的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一些活動,無論放在什麼時候,什麼社會,人的共性是始終存在的,對美好的嚮往,對美好的追求,對美好的讚美,人是一個天使和魔鬼的綜合體,人和人的經歷沒有相同的,也就是說,社會本身就不可能讓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這種不一樣的待遇,讓多少人的內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對美好的追求啊!

  雨果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讀後感5

  在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美醜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巴黎聖母院》的情節始終圍繞三個人展開: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偽的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和外表醜陋、內心崇高的敲鐘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亞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會同情憐憫,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鐘人的唇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衊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至於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鐘人伽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伽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裡,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而整部小說中最令我感動的還是那位偉大的母親。當巴特剛生下那個可愛的女兒時,她就對自己說:"女兒就是我的全部。"的確,她全身心地愛她。當吉普賽人將女兒搶走後,她悲痛欲絕,走進巴黎聖母院,當了修女。以後的每一天,她無時無刻不為女兒祈禱。她希望女兒能夠平安、幸福。

  一隻孩子的小鞋對她來說就整個宇宙、整個世界。為了這迷人的鞋,她曾經對著天空惡意地詛咒、深情地申訴、虔誠地祈禱、悲傷地哭泣…。15年,這對一位失去兒女的母親來說,每天都是第一天,哭聲仍像第一天那樣肝膽俱裂。當官帶走她的孩子時,她的目光、她的呻吟,

  在人類語言的庫存中我似乎找不到一兩個字來形容來表達…巴格特對女兒的愛,是母愛的真諦,是奮不顧身地想為女兒做一切的情感的湧動。

  而作為孩子的我們現在不可能體會到這樣的情感。儘管知道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而我們也是隻有在面對困難父母給予援助的時候才會感受的那樣強烈。你是否在細微處體會媽媽是怎樣關心我們,怎樣教育我們的。讓我們閉上眼睛去用心去感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