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精選5篇)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精選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1
最近在讀吳非老師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有所感悟。尤其是在讀到其中“學生對課堂的期待”對我的感觸良多。
我是一名小學體育教師,相對於語數英老師來說體育課還是很有“優勢”的,沒有那麼多的紙質作業,沒有那麼多的紙質成績考核,還可以做遊戲,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所以學生對體育課的期待是很大的。但是我也在考慮一個問題學生是對體育課有興趣有期待還是對我這個體育教師的課堂有期待?
為什麼會這樣想,因為我所教的低段年級的學生不管是課間還是上課的時候見到我都會大聲喊“體育老師好”!尤其是在他們放學排好路隊等待回家的時候,我從他們身邊走過,他們就會特別大聲給我打招呼“體育老師好!”“體育老師再見!”而且是每一個人都要給我招手再見!我當時看到這個場面作為活潑開朗的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呢!
我何德何能能受到學生們這麼喜歡!我在想學生到底喜歡的是我的課堂,喜歡我,還是隻是因為我是體育老師,我教的學科是體育。我想大概是因為學生只是喜歡體育課,期待體育課,如果換另外一個人來教他們,相信他們也會很喜歡,因為只是喜歡體育。低段的學生本來就喜歡跟老師互動跟老師打招呼,所以給我製造了一些假象。我會誤認為學生喜歡我的課堂,喜歡我,期待我的體育課。後來看到吳非老師書中說的話我才意識到可能真的不是我想象。就想吳非老師書中說的那樣,學生在上完一節課或者上完三節課,已經很累了,接受了很多的知識的傳授,在上到第四節課對你的課有什麼期待?希望你能帶給他們一些快樂和輕鬆。而不是繼續的傳授與灌輸。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剛進學校,是把課堂當作樂園的,如果剛上一兩年就厭學,甚至希望生一場病有理由不上課,那教育對他來說已經是折磨了。
為什麼會提到說學生對課堂的期待,對我感觸很大,因為我一直覺得學生對我的課堂期待很大,看著他們一個個期待的眼神我總是不忍心隨隨便便就給他們上一節體育課,他們眼神發射出來的資訊就是:體育老師,我們好想好好上一節體育課啊!體育老師,今天我們幹什麼呀?體育老師。看著學生一個個期待的眼神讓我真的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那麼具體到一節體育課學生有什麼期待呢?我想他是想透過體育課堂帶給他們快樂,其次是知識,再次是能利用學到的知識鍛鍊自己的身體,是身體更加健康!我也不希望說一些“嚇人”的話來引誘和嚇唬人。
我一直自詡自己是個活潑開朗樂觀的人,我也真心希望學生能透過我的課堂得到快樂,自學校是師生,離開學校了我們是朋友。我希望的課堂能有沉思也能有笑聲。真正做到學生很期待我的課堂,而不是因為沾了“體育”的光。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2
最近,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感觸頗深。這是一本直白式的書,書中文字是吳非老師的內心獨白,不唯上,不唯俗,不唯常識,全是吳非老師最本真的思想火花,他不喊口號,不懼權威,娓娓道來,卻充滿著智慧的火花,耐人尋味,啟人心智。
書中提到“功利教育”這一話題讓我特別有感悟。“分數論”、“成績論”直到現在也是很盛行的,教師的目光總是停留在“急用先學,立竿見影”,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我們經常告訴學生,這個知識點特別重要,考試會考到,一定要記下來;又或者這本教輔對考試有利,全做完,我們總是在和學生談“利”,這樣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趣味,每天過的和一個工具一樣,重複每天的“任務”,沒有夢也不想在做夢了,這又是何其的可怕。
“無用功”這個詞彙讓我感覺到熟悉又陌生,回想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不是也曾不經意的對學生說過你不要再做這些無用功這類的話了?到底什麼是“無用功”呢?作為一名老師,難道只有學生的成績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嗎?難道只有讓學生成績高高的,才會被稱為好老師嗎?
功利的課堂和平庸的課堂一樣沒有價值,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心中要有“人”,不要被世風壓進平庸的模子裡,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自己的目光看的遠一些,用生命的激情去點燃每一堂課,讓自由之風吹進每個學生的心中,照亮他們的生命。
我喜歡課堂,是因為課堂上所有的角色都在進行“學”這個過程,教師職業的趣味性,也在於比一般職業更能直接的觀察人的成長軌跡,並在探索與磨礪中成為有智慧的人。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3
炎炎的暑期生活來了,在這炎夏日裡有幸讀到特級教師吳非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一書。這是吳老師退休後記錄的關於“課堂”的思考筆記,書中講述了在課堂上每個教師教育方法的不同,教學手段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認真閱讀其中的點滴故事,引發了我對自我課堂教育的再思考。
一、要真誠地面對學生
學生需要有精神的導師。學生求學,除了渴求獲得知識、能力,也需要有精神嚮往與寄託,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特別在孩童時期,他們需要有“人生標杆”式的、榜樣式的人物在身邊,隨時隨地進行模仿和學習。學生在學校活動學習的時間遠遠多於在家生活的時間,在這裡,作為教師的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學生的精神領袖,但也應該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榜樣。為此,無論是工作中的言談舉止還是生活中的舉手投足,教師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在課堂上師道尊嚴、侃侃而談,而在辦公室或私下生活中卻道貌岸然。真誠地面對學生,把我們的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哪怕在學生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也無可厚非。面對我們的學生的前提就必須要先做到敢於正視自己,解剖自己。只有認識並不斷糾正自己的缺點,才能做一個坦誠引導孩子的榜樣。
二、教師的價值觀必然影響學生
“人的一生,有12年是在小學和中學的課堂上度過的,課堂上發生過什麼,課堂將會對未來有什麼影響,教師不能不思考。”每當看到這句話,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的使命感便又增強了一分。正如作者所說:教師的價值觀必然影響學生。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對此深有體會。每一次的班會課上,我都會利用一部分時間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告訴學生誠實,善良,感恩是做人的基本準則,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中,我都提醒孩子們遇事要做個誠信的有責任心的人。誠信是責任心的一種表現,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做作業、按時到校、拾金不昧、信守承若等等這些都是誠信的一種表現。對學生的承諾我也會兌現,時時刻刻做孩子們誠信的好榜樣。為了讓他們牢記善良與誠信,我會給他們講許多關於善良誠信的故事,會在日常生活及學習的點點滴滴中,自己先做到守信,答應孩子們的事情自己務必做到,做他們的好榜樣。我要用我的思想照亮每一個孩子稚嫩的心靈。在遙遠的未來,當他們回望人生路時,他們能夠感受到是老師教會他做善良誠實感恩的人,老師的思想讓他終身受益。由此可見,言傳身教不只限於家庭,教師對孩子的影響有時候可能比家長還要大。
三、讓讀書成為教師生活的一部分
吳老師認為“教師不閱讀,教育沒有希望”。想要在課堂上“妙語連珠”,就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同時在私下與學生談話時也需要高超的語言藝術。小學生正處於成長階段,內心脆弱敏感,教師在與學生說話時應適當照顧到學生的情緒,用最具有說服力的語言來教育學生,就必須不斷閱讀積累經驗。教師的教育智慧都是個人讀書、思考及與他人交流產生的,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的過程。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應當比學生更善於學習,這一點是我今後需要努力進步的方向。
在書中,吳老師提到“教師一節課,僅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對於生命。”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忽視這一滴水,更不能汙染這一滴水,希望我也能用這純淨的一滴水滋養自己、潤澤學生,培育出一棵棵健康、挺拔的小樹苗,為將來長成參天大樹奠定堅實的基礎。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4
對於一個初上講臺的青年教師來說,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對於課堂,我最應該搞懂的無疑是"怎樣教"這類問題。怎樣教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學好,這是一個難題。正處於一個摸索階段中的我,每天都在思考課堂上的一切。
上課時,如何提出好問題,哪些問題是有效的,這都是我每節課要思考的。如果能有一個好問題,就像亮起一盞燈,一下子就能讓學生看到先前所沒有注意的事物,帶動學生積極思考。如果我提的問題能促進學生的思考,學生會了,便能舉一反三,這個問題就值當了。
有時課堂過於沉悶,可能是因為這個問題學生不會,或者是學生不喜歡這個問題。這時如果能有一個好問題讓學生思考,讓課堂充滿活力,便是極好的了。
其次,瞭解學情非常重要。"以學定教",要了解學生在想什麼,他們會不會、有沒有能力把不明白的問題問出來?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課堂上,除了關注有主見的學生,還要去關注那些缺少學習興趣的學生。低年級的學生正是培養勤奮感的時期,如果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注,那麼大部分學生會認真做好,認真聽講,甚至不需要語言提醒,只要一個眼神,讓學生感受到老師關注我了,他就會馬上做好。無論班級人數多少,如何能讓所有的人都感受到這個關注,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於坐在前排的學生他們會很自覺,因為他們知道老師會看到他們。而坐的遠的學生卻會走神、玩小東西、說話。其實,我們也是從那個年紀走過來的,只是有些東西被遺忘了。作為老師應給予適當的關注度,大部分學生都是渴望被肯定的。
最後,關於學生的思考無邊界這一點。低年級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確實很值得培養。我要多去激發學生的這方面思考方式,而不是教他們墨守成規,畢竟有時候對錯是沒有絕對的。鼓勵學生多想、多說、多做,這對他們以後的發展只有好處。
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千言萬語不如在實踐中多思考多練習,爭取做一個敢想敢做的老師。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5
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學生在,老師就在,老師在,課堂就在,教師幾乎每天都行走在課堂上,課堂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自己感受最大的就是,上完課經常和其他老師討論,這節課在3班上的效果不好,反而在8班上的比較順暢。這可能是大部分老師授完課後都會有的感受,感受完這節課我也就到此為止了,但是吳非老師卻沒有止步,他深入研究思考《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說實話和之前讀過的教育書籍相比,這本書讀下來有些吃力,閱讀完一篇,我可能要再重新閱讀一遍,然後再自己體會,這是因為吳非老師站在了一個很高的角度看待問題,至少比我要高出很多。這種高度,包括眼光長遠、心胸寬廣,這種高度包括髮現問題一針見血,解決問題針砭時弊,面對真實的課堂,敢說敢言,毫無保留。
學生待在教師上課,老師最希望的是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認為注意力集中才是在好好上課,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會提醒個別學生集中注意力,反而我會打斷自己和其他學生的注意力,會有一種“得不償失”的感覺,自己會很糾結很矛盾,到底要不要提醒,而吳非老師“沒有必要把他固定在教室裡”,讓我恍然大悟,老師並不能憑藉自己的思維來判定學生走神一定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一定他聽不懂,不會做,教師要逐漸學會判斷“注意力不集中”和“我已經聽懂了,想做點別的”這兩者的區別。
在數學自習課上,我發現有些學生不做數學,都在做別的作業,我當時很生氣,我認為他們不重視數學,甚至是不重視數學老師,我問他們:“數學作業做完了?”“嗯,做完了”,我又在心裡嘀咕,做完了就不能做其他沒有佈置的題嗎?我沒有這麼說,而是走開了,我怕我生氣一說話體現不出數學老師的大度,雖然明明是數學自習課時間,這個問題我一直很苦惱,我在絞盡腦汁想辦法,怎麼樣才能讓他們全都主動地學數學,最起碼是在數學課上吧!而吳非老師這樣看待:“讓學生學會自主支配時間”,我仔細讀了兩遍,我才覺得我的生氣是屬於無理取鬧,我的格局是小之又小,既然有能力的學生能夠提前完成任務,那麼無效的等待其實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都是在學習,為何不讓他自主合理安排時間,讓他既能“吃飽”又能在“飢餓”的時候學會“覓食”呢?教育者必須明白:學習,不是生命的全部。教會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在獨處時尋找快樂,教會學生在個人空間內培育興趣,這些,也是教育的任務。
在我的課堂上發生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有些問題我可以找到出口去解決,有些問題卻是無從下手,甚至會變成心結,無法釋懷,當咬牙堅持讀閱讀本書,再結合自己課堂發生的實際情況,心結自然會開啟。感恩自己遇到的每一本書籍,他們沒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任何一個人,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的文字在無時無刻的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