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讀後感範文

《精進》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精進》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進》讀後感1

  去年的第一天,我懷著抑制不住的激動邀了一群書友,建了一個讀書群,找了一個小程式,開始了讀書打卡活動,開通了一個微信公眾號,記錄著閱讀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今天,活動剛好持續一個月,我閱讀完了兩本書,這在我看來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為自從工作之後,看書的時間和心情越來越少了。但是,工作後明顯感受到如果不閱讀,思想會枯竭,表達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想表達的情感壓抑在內心無法釋放,“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說辭也成了掩耳盜鈴。

  昨晚和一位朋友閒聊,朋友問我是如何做到的?其實,沒開始之前,我也覺得自己做不到。當我真正行動了,我發現堅持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可當我閒下來的時候,內心極度的空虛,那個時候,更痛苦!事實上,當我決定把一天24個小時拆成3個8小時來用時,我發現除了睡覺和工作,我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由我來支配,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而這一切源自於對時間的管理。讀第一本書的時候,我編輯分享了牧馬人的《和時間做朋友》的讀書筆記,從他的筆記中,我學到了一些小竅門;同時連載一週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書友簡單分享的)也讓我深受啟發。於是,第一本書閱讀還未結束的時候,我開始了另一本書的閱讀——採銅的《精進》。在《精進》中,採銅選取了影響人生的七個關鍵切面:——設計出精進的路徑,幫助人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支點,用持續精確的努力,撬動最大的可能。作者從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七個切面出發分別進行了“如何做”的論述,視角獨特、觀點鮮明。

  在“時間”的論述上,採銅認為時間帶來不一樣的價值體現在時間所花在的地方以及人對時間“快”與“慢”自由切換的掌握程度。當下,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不喜歡閱讀,認為閱讀不重要,也不是我們的時間24小時被工作佔據,而是我們無法對時間“快”與“慢”進行自由切換。在過去的31天裡,除去兩天臨時出差未帶書之外,我還有一天沒有閱讀,這一天並不是我忘記了,也不是我偷懶了,更不是我加班了,而是忙碌了一天,精神久久無法放鬆,整個人完全無法進入狀態,我想如果無法從“快”的節奏中抽身出來,那麼執意閱讀也只是浪費時間。

  在對“選擇”的論述上,採銅提出了實現目標的三種模式:序列模式、並行模式和懸置模式。這三種模式在我的生活中有同時被運用到,而且毫不衝突。那是不是意味著我的選擇是對的呢?不是,人處於一種環境中,總有感覺不舒服的時候。適當調整、及時校正選擇,並做出建設性的改變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三種實現目標的模式之所以在我的生活中同時存在是因為我遵從了內心的想法做出了選擇。

  在對“行動”的論述上,採銅認為不管怎樣開始就好。因為開始就意味著事情有結束的那一天。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的一個故事。14歲的那年冬天,學校放寒假了,天陰沉颳著寒風,我推著載滿被褥的腳踏車在寒風中艱難地走著,邊走邊想著父親什麼時候來接我。在期盼和無助中,我終於到家了。可當我到家看到父親在房間裡悠哉地看著電視時,我一下委屈地哭了。父親見我難受地樣子,苦笑著說了一句:你不是回家了嗎?爸爸不可能接你一輩子,你要想著只要你知道回家的路,並且一直在走,你就有可能走到家。後來無數次,每當我做一件事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都會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事情總有完成的那一刻,我要做的只是堅持!

  在“學習”的論述上,採銅特別強調不要做資訊的搬運工,而要透過解碼,深入事物的深層。對於閱讀者來說,我覺得最好的學習就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向自己提問,在閱讀結束後及時總結,讀後感就是最好的.總結方式,這也是我為什麼建群之後還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的原因,我希望有更多的書友能夠透過讀書而有所觸動,透過讀書鍛鍊自己的思維。

  提到“思維”,採銅則認為修煉思維的方法就是向無知無限地逼近,周密思考但簡化表達。這是我一直以來最為欠缺的一種能力。雖然讀研究生期間,導師引導我們刻意訓練過,但是思維訓練並不是即刻見成效的,我還需不斷努力。

  “努力”是一種最需要學習的本能。很多人會說,我努力了呀,為什麼還得不到我想要的結果?但是別忘了,沒有策略的努力只會讓結果漸行漸遠。以前,每當我看到一個新鮮的東西,我都渴望去學,但是久了、時間花了仍不見收穫,因為我沒有聚焦,最後學到的都只是皮毛。後來,我決定改變策略,當我選擇一樣東西去學習時,只設定一個目標並嚴格執行,在這種堅持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

  而對於“成功”,採銅則認為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只能創造。而我不能說自己不成功,也不能說自己已成功,因為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精進》讀後感2

  每次一槓八讀書會會友見面時,我基本都會說“非常抱歉,這段時間我有些忙”。領導致辭的開始一句基本都是“感謝各位百忙之中蒞臨”。同學朋友聯絡時基本也會說“抽時間我們坐坐”,結果時間一去不復返。

  大家想想,這樣的場景是不是每天都在我們身上發生?真的忙到不可開交嗎?不見得吧。那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忙得不可開交呢?你可能會說:木辦法,事太多。再深入一句,那就是我不會管理時間。

  這就到了今天我要分享的話題上了:管理時間。參加過企業管理培訓、溝通能力培訓的大多都會接觸時間管理的概念,市面上有關時間管理的圖書也是多了去了。什麼《番茄管理》、《奇特的一生》等都是業界知名的暢銷圖書,就連《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也介紹了四象限時間管理法。學了這麼多方法,你去問問周圍的人的看法,基本一致:沒管好。

  《精進》中有好幾處提到時間管理的悖論:

  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佔滿所有可以佔用的時間。

  侯世達定律:實際做事花費的時間總比預期的長,即使開始就考慮了侯世達定律。

  我們原本就是因為快而痛苦,可時間管理卻教我們如何更快。

  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可以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總體上一直呈增加的趨勢,但人們主觀上卻覺得自己的閒暇時間在減少。

  由此可見,對時間的管理確實是非常難的事情。那如何讓自己感覺不到那麼緊迫、勞累呢?《精進》書中給出這樣的建議:工作要快,生活要慢。“現代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不是‘過日子’,而是‘趕日子’”。

  想想這話說的真是非常有道理啊。我們一個個都在拼命賺錢,為家庭、為孩子、為將來更好的保障。細尋思起來,我們確實很多時候忽略了情感生活的管理:讀後感m用心陪伴家人、真心溝通孩子、認真的自我反思…這些時候我們往往會被各種繁瑣的事情打擾,又常常覺得不重要而簡單粗暴地處理。殊不知,恰恰是這樣的時候,才會讓我們能平靜下來,真切感受到“慢”的快樂。

  《精進》書中還提到,時間有有長有短,但深淺的體驗也是不一樣的。“找到並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餘愛好”是獲得高質量休閒滿足的非常有效的方法。這會讓我們自己沉浸其中,在全心投入中慢慢成長,可能會得到始料未及的結果。比如我們的讀書分享、我們的百里徒步,這都會讓我們更健康(生理、心理),讓自己更有價值,也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所以,“事業和生活的秘訣,無外乎就是處理好時間的‘快’與‘慢’、‘深’與‘淺’的關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