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通用20篇)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通用2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1

  秦始皇是歷史上爭議較多的一位人物,在“偉大領袖”讚揚他以前說他好的不多,伴隨他的幾乎都是“焚書坑儒”、修長城、建阿房宮等負面評價。但無論有多少爭議,有一點是應該肯定的,即:他統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國。

  秦以前,我們理論上是個整體的中央大國,實際上是分散、半獨立的聯合體,各諸侯國之間不一樣的東西太多了。用許慎的話說,當時是“諸侯力政,不統於王,……田疇異晦,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也就是說,法令各異,語不同聲,字不同書,衣不同飾,車不同軌,而且還幣不同形,尺不同長,稱不同重。一句話,幾乎沒有一樣是一樣的。這頗有些像歐洲,人長得都差不多,但各國有各國語言、文字、文化、貨幣等等。而且,那時的我們甚至比歐洲還亂,起碼人家的度量衡、汽車的標準是一樣的(現在貨幣也統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樣“獨聯體”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時間一久,難免就會分裂成完全獨立的小國。所以說,如果沒有秦始皇的大一統下的諸多統一,恐怕就沒有我們今天這個具有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的大國了。正是秦始皇的諸多統一(特別是文字統一),避免了“中央之國”的分崩離析,他的這個功績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2

  原始時期的人類,沒有直接的文字記載的史實,全憑後代的人的隻言片語、神話傳說和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面對這些不辨真偽的猜測和推測更加考驗一個人對歷史的態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來就對歷史有著很深刻的認識,在本書中又運用了王國維先生推薦的實物史實並重的治史之法。語言平實卻絲毫不見一般史書的枯燥。很推薦。

  在本書中難能可貴的是,不僅僅是事實的堆砌,更有作者對原始人類精神的思考。從懵懂的混沌到漸漸有知,因何母系,緣何父系,整段石器時代的脈絡被這樣輕鬆畫出。讀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卻也反映了作者的學術高度。與此同時,在本書中提出了諸多與大眾認知相悖的一些想法。雖然歷史已然塵封,真相不見天日。但是卻不妨礙好奇的後人追逐真相的腳步。研究沒有對錯,在於它給後人的啟示,其意義的價值遠遠大於結論。

  總之,本書粗粗一讀是一本可愛的歷史科普小文,細品卻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層了,無論深淺,總有收穫。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3

  《易中天中華史》讀完了,完全顛覆范文瀾、翦伯贊史書搞法,但以今說古的讀史方法很值得閱讀和借鑑。

  今日偶爾發現網上質疑甚多,不妨傳播一點讀此書的訣竅。

  名學者寫史另類,肯定對反響有準備。不妨回頭看看每編的後記,尤其是第一本《祖先》。

  吳敬鏈是經濟學家,易中天中華史是歷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吳老會說“怎麼保證你說的歷史是真實的”問題,這正是他最終需要的。而後,順理成章回答這個問題——中華史面世後的質疑。讀過第一篇後記的“出發點”“目的地”“北冰洋”“導航儀”“發現號”“處女航”,便能豁然了。順帶補充一句:這易中天之處女航正是你無法“證偽”與“證不偽”之間的海域。能回答吳敬鏈先生的問題,還在乎其他人質疑乎?

  本人與易中天老師有過一面之交,也知道一點個性。他用講課方式著文,對於那些並非硬傷的質疑,甚至僅為自以為是的硬傷,是不屑一顧的。說到“硬傷”,於是也就挑一點:商殷不應一筆帶過。商殷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已被考古發掘所證明。立足於此,“周”小國滅大邦、蠻荒克文明,以德立國、以禮治邦,結束神明、開闢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華史》是一部向我們介紹中國文明發展史的著作。

  01卷《祖先》

  這一卷中有一個新的看法,即我們的祖先女媧、夏娃、伏羲並非指特定的某一個人,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對祖先的統稱,他們可能在不同地點同時或者先後出現的一群人。應該是女媧們,夏娃們,伏羲們。祖先都是來歷不明的,說不清道不明。不論中國還是外國的都一樣,所以何不把他們的名字看做是一個代號,而非確定的個人。因為最N次方那個祖先已經無證可考,去追究便意義不大,因為他們所指代的社會發展時期已經脈絡清晰了,即母系、父系、族群、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國家。

  時代的更迭,朝代的變換,每一次都需要大動作的“改革”,或實行新政,或否定前朝,用以顯示改對了,換對了,至少比之前的好,是英明的。各項管理制度的出現體現了智慧,智慧是如何產生的?是在想辦法解決問題時產生的。堯舜禹夏商周,夏禹的水利技術,殷商的青銅技術,周代的農業技術。

  書中給我們列出了時間表,約五萬年前,母系社會出現;約一萬五千年前,母系社會結束,進入父系社會;當代我們倡導男女平等,是否再過五萬年,可迴歸到“母系社會”?其實上一句的“母系社會”與五萬年前的母系社會並非同一個意思,而是指沒有了權力與統治。

  02卷《國家》

  首先國家的含義和根本屬性在初高中政治課上已經學過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都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行使國家的根本屬性。可能我上文中說的5萬年後的“母系社會”也包括了階級的消失。在5萬年前的母系社會裡面沒有階級,有的是對生命的崇拜。書中給出了國家的解釋:依靠公共權力和公共規則,按照公共規定行使公共權力的公共機關。

  美國國家精神:獨立、自由、平等、科學、民主、法治。《獨立宣言》和國家憲法是美國的標誌: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每個人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力,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力。正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自己中間建立起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

  中國國家精神:我在想中國國家精神首先想到的是這12個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相信我們從小對很多事情都感到過好奇。

  為什麼我們的國家叫“中國”,此卷中有解答。中國,最原始的意義來源於城市,或中心城市,而且是天下或世界的中心。遠古的地理位置在西周,甚至具體地點就是洛陽,因為周公營建成周洛陽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此天下之中。於是他們“宅茲中國”,這邊是“中國”一次最早的出處。

  03卷《奠基者》

  為什麼以前古人有名又有字,是什麼意思?我也一直很希望給自己取一個字。03卷《奠基者》中介紹,在男二十,女十五的年紀,需要做兩件事情,第一是把頭髮盤在頭頂,叫“束髮”,然後女子叫笄;男子戴帽子,叫冠。第二是請嘉賓為他們起一個字。名是卑稱,字是尊稱。前者用來稱呼晚輩學生子女和自己,後者用來稱呼同輩和同輩以上的他人的。有了字,就可以進行社交,意味著成人。

  易中天先生採用了很多金文,甲骨文,透過字的本來面目來揭示其含義及其演變,告訴我們歷史的秘密。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4

  在這一節中,易中天教授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將上帝創世和女媧造人的傳說,娓娓道來。令讀者讀得津津有味、手不釋卷。

  開篇講述了女媧造人、上帝創造一切,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用泥土完成造人。上帝用泥土捏了一個取名“亞當”的男人,又用他的肋骨捏一個取名“夏娃”的女人。上帝造人就這樣結束了。而女媧造人是她唯一的作為,不顧一切的企圖造就全人類。後人說,女媧親自捏的泥人是富貴之人,而甩在地上的泥漿成了貧賤之人。女媧造就了貧富人群,遠古時代就有貧富差距了。

  在這裡,又講了“女媧補天”起因。交戰雙方都是女媧的子孫:共工(水神)與祝融(火神)。結果共工戰敗。惱怒的共工撞倒了原本是擎天柱的“不周”山。天崩地裂,水深火熱。已經閒下來的女媧再次出山。用五色石補天上的漏洞,又砍斷大鱉的四條腿作為柱子,把即將塌下來的天穹重新支撐起來,讓世界恢復正常。

  在本節即將結束時,易中天教授提到“盤古”和“混沌”。

  “世界是誰創造的?誰才是終極創造者?抱歉,無可奉告,我們沒有創世神。盤古,只是分開了原本就有的天地;混沌,則連自己都是被開竅的。他們都不是創造者。按照中國哲學,創造者是《老子》的道,或者《周易》的易。道,倒是跟上帝一樣無象無形,但可惜沒有動手,也不是神。易,就更沒有神性和神格。”

  “沒有終極創造者,或終極創造者沒有神性和神格,是中華文明的一大特點。它對於我們民族的深刻影響,以及由此造成的成敗得失,無疑是隻能從長計議的話題。”

  總之,上帝創造了一切是西方人的觀點。西方人信奉上帝。女媧造人、女媧補天是遠古時代的傳說,中國人不信上帝、不信神。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5

  《易中天中華史》已經讀到了最後一本《三國紀》。發現最好看的還是第二本《祖先》,那種顛覆,將東西方文化巧妙的結合,亮點突出,讓我欲罷不能,讀了還想再讀。

  越往後,對我來說,更是一種文化的洗禮。因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歷史方面深層次的東西並不是能一下子理解,雖然易教授已經寫得很通俗了。在看《百家爭鳴》時,我很想理順各家的觀點,然而,看的時候覺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僅有的對各家的淺顯認識,能看懂,但是看過以後,卻有種記不住的無力感。畢竟,最這些的沒有什麼深入的研究。

  這系列叢書讓我大開眼界,不論是從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瞭解,還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識。比如,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紀念奧古斯都屋大維的,知道了門閥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等等,還了解了詩經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美好的詩句,什麼是封建,西周的邦國制度是怎麼進行分封的,原來歷史書中有如此多的細節沒有介紹,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條式教學代替。

  儘管這系列叢書也有一些毛病,比如我覺得易教授老是將每況愈下和每下愈況用錯,有時候能感覺某本書他寫得很混亂,有時候覺得他寫的某些片段沒有考慮讀者的水平,自顧自說,看得我好幾次都想跳過去,或者掃視過去,留不下什麼印象,而其實我知道這個地方其實挺重要,但就是靜不下心去認真讀。

  但這套系列叢書我仍然是褒大於貶。對於我這樣一個理科女生來說,已經覺得很酣暢淋漓了。絕對是滿滿的收穫。甚至看到某些章節覺得歷史真是一面鏡子,真是可以古為今用。雖說現在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但是那些治亂迴圈的.背後,有太多值得我們借鑑的東西,小到個人,大到企業、國家。

  這套叢書的感受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這裡僅說個總體感受,待自己沉澱、消化、吸收,再去評說具體的細節吧。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6

  自秦變法改分封為郡縣制,使得秦漢國力強盛,國家機器效率大增,晉武帝司馬炎上臺後分封諸王,後來造成了歷時十五年的八王之亂,使得外族有機會入侵中原。

  現實種種打破了秦漢以來鑄就的儒家濟世的精神追求,政治的動盪看似給了士族們獨攬九鼎的機會,但也造成了國破家亡,衣冠南渡,五胡亂華。政治黑暗壓抑了人性,同時也導致魏晉人對心靈美、自然美的無限嚮往;這也為隋唐盛世的開放包容埋下了種子。

  士族偏安,好清談,講風度!文人更是以虛無縹緲之境界為最!玄學大行其道,儒學空有其名,禮儀廢弛;於此同時,飄然灑脫,真性情為時人所稱讚;男子以白淨漂亮為美,磕藥酗酒甚多;更有此類人帶兵,奇哉!怪哉!

  清談大家雖博學,但脫離實際,不事俗世,風評人物,空談誤國。體質破壞後又沒有形成更好的體制,禮法、道德被少數陰謀家變為利用工具,從而導致魏晉人精神信仰崩塌,追求自由,男扮女裝;

  漂亮又醜陋,清高又貪婪,瀟灑又勢利,高雅又庸俗,真實又虛偽,這就是那個時代!!聽完感慨良多呀!!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7

  坦白說,剛開始讀這卷的時候,心裡是懵的。

  尤其是在看到易中天先生說,“女媧之前第一個女人是夏娃”的時候,心裡還納悶了一下:夏娃是誰啊?

  心念一轉之下,才驚覺想到:那不是西方聖經的故事嘛?

  我們不是在看中國人的起源嗎?易先生寫串了嗎?

  而且,越往下看,這些西方的元素還越來越多了,伊甸園,那條狡猾的蛇,甚至是阿波羅,酒神逐一登場,不斷穿插在文字中,擔負著或重或輕的角色。簡直要讓人搞不清這到底是不是關於中華的歷史了?

  嗯?等等,好像這裡就是關鍵。易先生在這裡好像想向我們展示的,還真就不只是中華的歷史,而是更想要向我們介紹的,是“人”從蠻荒走向文明的邏輯。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即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間具有共性,又有自己的選擇和作用。

  而易先生的這套歷史的獨到之處,也就在於對這個共性的建構的視角,不同於一般的物質發展的視角。他關心的,是神話背後的隱喻。

  神話,用他的說法,是先人有了自我意識後,為了回答“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樣的終極問題,而創造的一套故事。在這樣的敘述裡,蘊含著先人的經驗和思考。重新去審視他們的敘事架構,就是為了要把握其中人類演變的歷程,同時去除其中精心編制的謊言。

  所以,這本書總是繞不開對神話中的種種符號的解構,要麼透過對字義的回溯,要麼配合考古的文物,一點點釐清那些符號背後真正的指代和含義。比如對女媧的崇拜的背後,蘊含著原始人對女性掌握了生死的崇拜。並透過符號的產生和流變,去判斷當時社會上出現的種種變化。

  雖然,我們可能都以為我們已經知道遠古的大概歷程,從氏族到部落到國家,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但是,這本書,它像是在傳統的文物視角以外,確切地說,是從對符號和文化的挖掘的角度中,重新發現了人類的這一歷程。

  而這是很有意思的,因為歷史,從來也不是隻有一套敘述的方式。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8

  幾乎所有被後世關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會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歷史形象是正史記載或歷史學家研究出來的,文學形象是小說或戲劇創造的,民間形象則是一般民眾心目中的。

  歷史的讀法、理解和評判也有三種:歷史意見,時代意見,個人意見。站在古人立場的是歷史意見,站在今人立場的是時代意見,站在自己立場的是個人意見。

  三國,便是三種形象和三種意見集中的地方。

  魏、蜀、吳在本質上都是“非士族政權”,三家之主也均非士族,因此與士族階級都有矛盾。鬥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正因為堅持,所以蜀漢先亡。正因為放棄,所以曹魏也亡。正因為妥協,所以孫吳尚能苟延殘喘,卻也不得不亡。因為只有晉,才是完全徹底計程車族地主階級政權。這就是“三國紀”。

  也許這就是歷史。歷史並非總是能夠真實地呈現自己的本來面目,歷史形象也總是不如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影響深遠,而庸眾們的偶像則是不容批評和討論的。因為歷史已經證明,對於帝國制度來說,最合適的統治階級是庶族地主,最合適的意識形態卻不是法家思想。因此隋唐以後的政治路線,便既不是袁紹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或庶族地主加儒道釋三教合流。三國這段歷史的本性是什麼?前半段,是曹操與袁紹的路線鬥爭;後半段,則是曹魏、蜀漢和孫吳的權力鬥爭。後來三分歸一統,不過是回到了歷史的本來走向。指出這走向,並找出它背後的深刻意義和支配力量,才是歷史學的任務。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9

  這套書對於讀者有門檻要求,準確說,易大師這套書對於讀者有門檻要求。因為不是翻譯古史書,再根據每一段歷史自己發揮。易大師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述說歷史的變化,理清歷史和制度、文化的演變過程和關鍵點。所以如果沒有明朝歷史基礎的人讀起來不如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一樣津津有味。同樣,由於是通俗讀物,面對一般民眾,又不能如學術論文一樣深入論述,列舉符合自身的觀點的論據。造成給人匆忙、零碎的印象。有很多轉折和變化是預設讀者能自行推匯出來的,而沒有深入論述。因此綜上所述,本書就變得很尷尬的高不成低不就。不過易大師寫這書的目的,嗯我還記得幾年前他開始寫這書時的序言所說,為的是尋根,而不是給讀者講歷史。所以以政治、文化變遷為主線,去蕪存菁地摘錄關鍵歷史事件,似乎也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不過易大師其實對國外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也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就如一些評論所說,為什麼不像兩漢兩羅馬一樣引入國際觀來看看中西政治和文化的演變對比呢?其實這一階段西方正值啟蒙運動,也是開始出現思考者那樣的,從神到人的轉變。是否世俗化對於思想解放和文化發展是一個必定關鍵點,也是一個必經階段呢?我感覺易大師也是這樣想的,不然不會在最後李贄死時會說大明王朝最後的一絲光亮暗下去,但皇帝和大臣們卻不覺得痛…

  好吧,言歸正傳,跟明朝那些事兒不一樣,本書前半段其實詳細論述了明清的政治制度的變化以及來源和原因。明清承金元,而且由於朱元璋和朱棣,造成政治制度更趨集權,且思想本質上已經與唐宋不一樣,不再是共治,而是獨夫獨裁。伴隨獨裁而來的,就是由於統治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由於不安而形成的特務制度。同時,又得益於太祖出身貧困,成祖曾為藩王接觸人間煙火。所以太、成二祖奠基的明朝政治對於民間仍然是開明的。這就造成大明王朝在官方政治和思想形態乏善可陳,但民間經濟和文化均有所長的情況。雖然不如唐詩宋詞,但實際明的小說一直影響後世甚大。也不必妄自菲薄說明文化不如唐宋,其實單小說就足以給予肯定,更別說一系列戲曲的出現。

  不過易大師的書裡雖有王守仁出場的戲份,但沒評論心學。從程朱理學到心學的變化是民間人心的潛意識自主選擇還是在文化變化過程中的一種嬗變,還是異類只能作為個案單獨談。這些都沒有說。本書對於朱明王朝這種快到近代,而且史學、野志也還沒散逸的朝代的評論似乎不是一兩本書可以說完的。看到下一部是想專門寫嚴嵩和張居正。那是不是應該也把哲學方面的也過一下,再出部跟西方同時代的對比書呢?易大師本書中諸多沒有展開的觀點是否還另外著書細論?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10

  自弈見史,便甚喜於讀史乎。正如古人所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也。弈雖不才,於史,卻也略知一二矣。嗚呼哀哉,至今愚未見甚史不以枯燥,皆似八股文言般,毫無史之意哉。小子愚見,史乃予眾矣,怎可板乎?當如悅之文。

  原深愛明月之作,而暑前往校之書社,竟圓愚夢乎!終見中天先生之作。僅閱隻字,便狂嘆見其過晚矣!實乃好書乎:作者易中天敘史,盡添其世界觀,於史事作分析,異於今之眾史乎。

  作者將中國神話與歐洲信仰得出吾等皆為“蛙”之傳人,中華文明、伊斯蘭、現代西歐社會是為文明發展三要素;中國具有革命性的改革僅有三次:西周建立封建制度,秦帝國反封建建立郡縣制度,近代反帝制建立民主制度;其他史書輕描淡寫的夏商周時代,作者也用了大量筆墨敘述,而雜亂無章的春秋戰國時期,則選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分析社會。

  作者看來,秦漢為第一帝國,漢唐為第二帝國,明清為第三帝國,而其中的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元便是社會制度碰撞的探索時期;漢朝趕匈奴,匈奴勝日耳曼,日耳曼滅了西羅馬帝國,唐朝將突厥趕到中亞,突厥改名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滅了東羅馬帝國,中國的漢唐間接地滅了羅馬帝國,日耳曼民族定居在西歐,衍生出今天的英法德俄等國,英國移民美洲,誕生了美國,中國人還曾移民日本、韓國、東南亞,這麼說世界一大半是中國人;作者在敘述唐宋史時,還為我們講解了唐詩宋詞的意義、平仄格律……

  嗚呼哀哉!欲作三十有六冊,至今僅二十有一,方微過半。一則有八萬字,二十有一,已近二百萬字矣。甚書?此獨奇書乎!暑期不閱,更待何時?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11

  從網上書店購得《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六卷,加上總序,共七卷,才100元多點,不貴。分別是《總序——文明的意志與中華的位置》、《第一卷——祖先》、《第二卷——國家》、《第三卷——奠基者》、《第四卷——刺客與情人》,後更名為<青春志>、《第五卷——從春秋到戰國》、《第六卷——百家爭鳴》。

  總序,應該說是不錯的,把中華文明與伊斯蘭和西方現代文明這三大文明進行了比較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中華文明的位置,堅定了中華文明的信心,建立了中華文明的自信。

  第一卷,祖先,應該說他有所創新,也比較大膽。他把《聖經》中伊甸園的故事與中國的女媧補天的傳說結合起來一起討論,按時間先後順序進行排序比較,開闊了視野,把中國史和世界史聯絡在一起,進行橫向比較,縱向深入,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伊甸園的故事》等神話傳說,說來說去誰都沒有確鑿的事實和證據,最終還是神話故事。當然,他從甲骨文中找到一些有力的文字方面的佐證,也不失為好的有力的證據。

  第二卷,國家,本卷的邏輯是清晰的,思路是開闊的。由分封到封建再到國家,層層推進,歷史演變,由奴隸社會演變發展到封建社會。

  第三卷,奠基者,主要是講周朝,作者對周朝情有獨衷,花的筆墨較多,讚揚有餘,認為該朝是一個歷史轉折點。

  第四卷,剌客與情人,後更名<青春志>,可能<刺客與情人>這名太過了,後來才另起一名。該冊尚未讀完,所以暫時不談。

  第五卷,從春秋到戰國,描述的思路比較清楚,各個時期,各個小國,都有比較祥細的資料,用幾<青春志><青春志><刺客與情人>個主要人物把整個混戰的年代交代的比較清楚。重點突出,主題分明。

  第六卷,百家爭鳴,是講儒、釋、道等諸子百家的思想和觀點,非常值得一讀。確實如作者所說,一般人是不清楚全部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可能大多數人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作者確實是有備而來,深入剖析,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值得反覆閱讀,受益將不盡。

  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花了相當的篇幅將原文出處進行了註釋,並在每一冊的後面進行了說明,避免了不少雜音和噪聲,自六卷本發行以來,至少目前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不像他當年在《百家講壇》時那樣,挑毛病的人一大堆,這一次那些大家們,好像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數,無話可說了。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12

  自秦變法改分封為郡縣制,使得秦漢國力強盛,國家機器效率大增,晉武帝司馬炎上臺後分封諸王,後來造成了歷時十五年的八王之亂,使得外族有機會入侵中原。

  現實種種打破了秦漢以來鑄就的儒家濟世的精神追求,看似給了士族們獨攬九鼎的機會,但也造成了國破家亡,衣冠南渡,五胡亂華。政治黑暗壓抑了人性,同時也導致魏晉人對心靈美、自然美的無限嚮往;這也為隋唐盛世的開放包容埋下了種子。

  士族偏安,好清談,講風度!文人更是以虛無縹緲之境界為最!玄學大行其道,儒學空有其名,禮儀廢弛;於此同時,飄然灑脫,真性情為時人所稱讚;男子以白淨漂亮為美,磕藥酗酒甚多;更有此類人帶兵,奇哉!怪哉!

  清談大家雖博學,但脫離實際,不事俗世,風評人物,空談誤國。體質破壞後又沒有形成更好的體制,禮法、道德被少數陰謀家變為利用工具,從而導致魏晉人精神信仰崩塌,追求自由,男扮女裝;

  漂亮又醜陋,清高又貪婪,瀟灑又勢利,高雅又庸俗,真實又虛偽,這就是那個時代!!聽完感慨良多呀!!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13

  在一個學期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們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套書,名字叫《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我買的是插圖本所以只有六本,但是這六套書卻蘊含著很大的精華,我也看過不是插圖版的,內容跟插圖版的略有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插圖版的吧。

  首先我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易中天。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是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好羨慕)。是中國知名的作家,學者,教育家。後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易中天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研究。著有《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知名的作品。還有慕容引刀,他是一位笑起來非常溫暖的漫畫家,早年從事動畫工作,曾為諸多海外動畫片擔任動畫導演。2002年創作了"刀刀狗"漫畫形象,併成為了中國治癒系漫畫的先行者。主要作品集有:《愛你不是兩三天》、《忘了2010博覽會的自己,做回一條狗吧》等,這是我在網上摘抄的部份內容。

  書裡有精美的插圖,插圖裡的人物,你一句我一句,好像是一家人一樣,就算是有些不公平。另外作者巧妙的運用了人物的對話,引出了下一個主題,有時候還可以幫助我們改變不正確的觀點,並且還讓人易懂作者這句話的意思。

  我們首先來說一下孔子吧,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想入仕,可是世間善惡渾濁,挑他的人都有很多都是為了名利而去利用他,所以孔子就一直一會兒入仕,一會退兒仕,但那些人有沒有想過這樣有沒有意義呢?還有孔子的學生,有一些都比孔子大,最大的學生是子路,他雖然很不讓孔子省心,但是,他是最講義氣的,雖然當時有內戰,但是他堅持要去為他的僱主服務,可是當他要進去僱主的家時,但是門卻沒開,他故意說要放火,想把僱主引出來,卻引來了兩個守衛,這時他的頭冠掉了,他十分淡定的撿起他的頭冠綁上,守衛見機把他剁成了肉泥。雖然子路沒有那麼聰明,但是,他是孔子的學生裡最講義氣的,所以他是孔子最喜愛的學生之一。孔子聽到他去世的訊息後,馬上就悲痛欲絕,三個月後就離開了人世。

  還有莊子,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莊周了。我讀了幾篇之後,我就知道了莊子是道家思想,因為他把自然視為平等,比如他的一個朋友問他魚的心情,結果他說魚就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心情?結果他的朋友就答不上話來了。莊子還想,鳥就是鳥,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應該跟鯤鵬去比,鯤鵬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才沒聽小鳥的嘲笑。只是現在這個故事被許多人誤解了,以為是勵志故事,覺得自己的兒子要有遠大的理想,這是錯誤的,只會讓自己的孩子應為目標太大而失去信心,半途而廢。

  其實,歷史並不枯燥,只要你發現了它的有趣,你就會喜愛上它,並且去發倔它,深入它。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14

  中華歷史洋洋灑灑已五千年,從治水的禹建立夏朝,到如今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的風雨滄桑,也因此而奠基下深厚的歷史底蘊。不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還是唐宋時期優美典雅的詩詞文化,抑或是元、清朝代少數民族統治下的異域風情,中華兒女始終屹立於華夏大地,不斷的創造、豐富、傳承和發揚優秀的中國文化。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特別的時期,人們不再推崇皇家至理:儒學,反而視“玄學”為至高學派。這個時期的男人個個以柔為美,膚如凝脂,手如柔荑,塗脂抹粉。然而,在這看似病態的風氣裡卻蘊含著他們對真實而自由生活的追求。這個時期便是繼漢以後的魏晉時期。

  王戎,竹林七賢之一,他便是這一現象的縮影。他家財萬貫,位及三公,本可以像他的朋友嵇康一樣放蕩不羈,超凡脫俗,然而他卻吝嗇不已,俗不可耐。史書記載,王戎在女兒出嫁後,還要像女兒討回隨嫁的嫁妝;侄兒結婚所送婚禮,事後也要討要回來。而正是這樣俗不可耐的凡人卻寫下了“瓊林玉樹,自然是風塵外物”這種雅量非凡的話;也正是這樣以為吝嗇不已的小人,在兒子去世後哭得天崩地塌。正如他自己所說“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吝嗇不已的小人竟是重情重義的名士,俗不可耐的凡人卻有非凡的雅量,虛偽與真實共存一身,真假難辨。再比如,王坦之的父親王述接到尚書令的任命時,絲毫不推辭,立馬上任。兒子王坦之說:“父親,您應該推辭”作為禮儀,而王述卻毫不在乎的說:“我竟然有能力擔任,又何必要謙虛”,說完便頭也不回的去走馬上任了。

  在魏晉這段濁流中,文人名士們試圖擺脫漢朝腐敗的文化,轉而去追求真性情和人與人之間的真實相處。他們逃離儒家文化的束縛,用自身的真實去追求新的文化。無奈,這種情感、心理上的真實卻被政權的虛偽所病態了,也就產生了男子以柔為美,玄學興起的結果,這一切也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王朝,到相容幷包,風氣開放的唐宋時期,所不可缺少的即是魏晉南北朝。儘管這個時代風氣混亂,並不為人稱道,但也只有經歷了這段不斷探索轉換的過程才能迎來文化與制度的巔峰:唐宋。

  易中天先生曾說:“實際上,在一個不真實的時代追求真實,這本身就是悖論”。歷史就是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尋找人類的生存命題,又有誰能確定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沒有一個民族會反對真實,崇尚虛偽,但對他們的時代而言又孰是真實,何謂虛偽。人類的存在對於歷史只是一個推動者,歷史的發展趨勢是時代決定的,虛偽與真實也不一定必須對立,他們也可以共存,而真正的真實也便蘊含其中。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15

  《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是由著名學者易中天創作的,是當下“傳統文化教育”的代表性作品,全書共102個經典故事,56箇中華智慧,215個精選古文片段,700個創意動漫,用講故事的趣味方式來帶領讀者走進中華文化傳統經典故事,像我一樣無半點古文功底也能讀懂。將中西方現與古完美地結合。

  書中首先介紹的是《論語子路》,當中令我最深刻的不是子路而是孔子。以前對孔子的瞭解無非不就是“中國偉大政治家、思想家等一系列文稱。可是在這本書中,孔子卻變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無所不能的全能型學者,連他的徒弟也怕了他,沒想到孔子那麼深藏不露,讓我嚇了一跳。

  書中偶爾也會增入不少原文,這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相關背景,一般後面都是用一個不同色的框來框住的。寫得很詳細,可我讀完後總是很疑惑,我不懂它是什麼意思,於是我就去聯絡上面的故事和透過自身瞭解,我就能在從中尋找到答案。我覺得這種方法可以使我們更好的讀懂這些古文。

  書的作者易中天老先生在書中化成“學霸小天他和書中的我“刀刀狗”在一起,帶領我們有了六篇古文中的精髓,在圖畫中,小天和刀刀狗會依據情景來打扮成各種樣子,適應不同的古文場景。既能讓我們迅速地融入到故事當中去,又能給書的內容增添幾分趣味性。有時書中的圖畫又能使人眼前一亮,增加深刻的記憶和對書中的古文生起了興趣。而且,在人們的眼中,這些古文往往比較乏味,可書中的這些圖畫的加入,就使場面有了昇華,立刻生動起來了,讓人們有了讀古文的興趣,那麼中華的國粹又能在這些生動的圖畫中傳承下去了。

  每本書的開頭一頁都會有一個小故事,這些小故事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在揭示每一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像《周易》比喻成迷宮,可是,人們眼中認為十分難懂的《周易》其實有一團看似不起眼的的小毛球就能夠“走出去”,而這一團小毛球,又如同這本書的真諦:只有瞭解了《周易》的真諦,這本書就容易讀多了,可不是嗎?易中天先生在最後還給我們開了個玩笑稱:“周易周易,其實很容易的嘛!”看到這裡,以前對《周易》一概不知的我,居然豁然開朗,還笑了起來,當我真的把《周易》讀完時,還不正是這樣嗎?

  書中從不同的方面和例子來介紹同一個人物,就好比《論語》中的子路篇,易中天先生通過幾個例子寫出了不同性格的子路,背景和資訊。也瞭解到子路相關資訊和關於古代的課堂資訊以及其他同學的資訊。

  中華經典故事博大精深,在易中天的筆下,他們都有了鮮活的生命,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淺顯易懂,透過對這六本書的閱讀,我對中華文化一定會更加了解!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16

  轉眼間一個學期又要過去了,我們也終於盼來了,讓人期待已久的一一寒假。

  在這個愉快的寒假裡,我們去了許多地方遊玩也讀了不少書收穫了不少的知識。就比如說我們親愛的雷老師為我們四套書。他們分別有《魔戒》、《動物莊園》、以及,《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等。其中我就選了《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來讀》來讀。

  全書一共有六冊,其中有兩冊是分為上下冊,所以它實際算來只有五本,雖然數量很少,而且一本書又很薄,但是內容卻是豐富多彩。而這五本書分別講述了不同的故事。就比如《論語故事》一一他主要講述了孔子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位學生的故事故事,並分享與讚揚孔子的教育智慧。

  緊接著讓我們瞭解一下這套書的作者一一易中天先生。

  1947年出生在湖南長沙六歲時就隨著父親來到湖北,武漢,他在武漢開始接受教育在武漢度過小學、初中、高中時期。

  易中天先生對當代人影響最大的便是《品三國》,他以獨特的見解和思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不同於過去觀念上的人物,擺脫了人們傳統平庸的認識。他最大的魅力不僅在於此;他新穎的見解在學術界乃至當今不同年齡群體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周蓮琴女士稱他是一位真很多人都認為這種半白話的古文很難讀懂,但是這套書卻不同,非常適合我這種讀書能力差的人。而且他還在故事當中,使用了幽默風趣的語言,還有許多插圖廣福讓人感覺他在讀漫畫書一樣。實客觀生動反映歷史的史學家。

  很多人都認為這種半白話的古文很難讀懂,但是這套書卻不同,非常適合我這種讀書能力差的人。而且他還在故事當中,使用了幽默風趣的語言,還有許多插圖廣福讓人感覺他在讀漫畫書一樣,所以我非常喜歡這一套書。他讀起來,很有意思,不會很死板。

  大量的運用了現代語言,不過還是會插入一些古代的名言名句而且在故事的背後還會查寧原文就是古文的意思。這也是對我們讀書較少的人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學習了更多的知識。

  《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這套書讓我懂得如何孝敬父母,懂得愛人和感恩;不怕吃苦,培養責任感,正確面對逆境;激發求知慾,汲取中華智慧,並培養做人做事能力。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17

  文化史的崛起,是對傳統史學正規化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內涵,決定了文化史註定要以人的活動和創造為中心,以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為中心。 從世紀之初“王朝政治”史學向文化史的轉型,到70年代末“階級鬥爭”史學向文化史的轉型,百年文化史研究走了一個“之”字型道路。 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精華、尋求資源,同樣是中國現代化程序的必然選擇。 文化史自始至終關注的,是在歷史和現實中探尋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包括民族的心理結構、性格趨向、思維方式以及長期積澱的若干穩定的觀念)是如何生成、積澱、整合、定型的,這種民族性又是怎樣滲入民族文化的各個領域,使之表現出民族特色的。 當歷史即將跨入新世紀的門檻,中國文化史的研究也即將走完百年曆程。這一時間上的同步並非巧合,事實上,百年文化史研究與百年中國社會變遷有著本質上的深刻聯絡。

  史學正規化的轉型 20世紀的中國歷史,是一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歷程。從中國現代化開始啟動的20世紀初年到今天,中國社會的一切變遷、動盪、衝突,中國所有的政治制度更替、經濟結構轉型、意識形態更新、文化格局重組,都包含在現代化變遷的大框架之內,都可以在傳統社會現代轉型的宏大主題下重新獲得解釋和價值意義。與這一歷程同步,“史學革命”的浪潮強烈衝擊著傳統史學的故道,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從傳統的以王朝政治為中心的舊史學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史。 這是一種史學正規化的轉型。在傳統史學正規化中,史學家感興趣的是王朝的更替以及統治者的政治行為,而史學研究的全部目的便是為帝王的政治統治提供“資鑑”。文化史的崛起,是對傳統史學正規化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內涵,決定了文化史註定要以人的活動和創造為中心,以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為此,它關心人類的生活樣式,關心社會制度、社會組織與道德風習,關心個體的存在與價值,關心民族精神的特性與生長軌跡,關心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交流。這樣一種興趣和重心,與歷史的潮流是一致的,與人的主體性地位日益高揚的趨勢是一致的。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史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揭開了序幕。文化史研究的發矇者梁啟超一方面尖銳批判“舊史皆詳於政事而略於文化”,舊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另一方面呼籲:“中國文學史可作也,中國種族史可作也,中國財富史可作也,中國宗教史可作也。諸如此類,其數何限?”把人們的目光引向文化史研究。1921年,梁啟超規劃寫作多卷本的中國文化史並列出了詳細大綱,雖然,這一構想最終未能實現,但他的氣魄、眼光以及所設計的中國文化史的研究構架足以令人由衷欽佩。 以梁啟超為前端,批判舊史學、倡導文化史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史學的重要內容。如柳詒徵闡明他著《中國文化史》的動因時說:“世恆病吾國史書,為皇帝家譜,不能表示民族社會變遷進步之狀況。”

  “吾書欲祛此惑,故於帝王朝代、國家戰伐,多從刪略,唯就民族全體之精神所表現者,廣搜而列舉之。”王雲五在《編纂中國文化史之研究》中也指出:“我國士夫之著作,要皆偏於廟堂之制度,號為高文大冊,其有關閭閻之瑣屑,足以表現平民之文化者,皆不屑及焉。”而他編纂《中國文化史》的初衷,便是為了校正這一缺陷。顧康伯《中國文化史·自序》表述同樣見解說:“歷史之功用,在考究其文化耳。顧吾國所謂歷史,不外記歷朝之治亂興亡,而於文化進退之際,概不注意,致外人動譏吾國無歷史。二十四史者,二十四姓之家譜。斯言雖或過當,然吾國史家專為一朝一姓之奴隸,未始非缺憾也。”由此可見,本世紀上半葉的文化史研究,充滿了史學正規化轉型的自覺意識,即從以帝王為中心的史學,走向以民族文化為中心的史學。 令人遺憾的是,1949年以後,由於對人類文明程序的片面理解,階級鬥爭史學形成一種史學霸權,在這樣的氛圍中,文化史的蕭條和冷寂自是必然。歷史的轉機出現在70年代末,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隨著黨的中心工作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文化史研究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正如30年代的學者曾經感嘆“文化史的缺乏,正是現在學術界的飢渴”,80年代初的中國史學工作者也發現中國文化史的研究,在我國學術領域屬於一個巨大的空白,不瞭解一種文明的歷史過程,就很難了解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整個精神狀態,“我們在大力發展學術文化事業的時候,必須注意填補這個空白,把加強中國文化史的研究提到日程上來。”從1984年始,文化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勢態崛起,形成一股異常強勁的“文化熱”。由於所有有關文化問題的討論,都離不開歷史的回溯,都必須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態、流變中尋求根源,因此,“文化熱”同時也意味著文化史研究的高潮。李侃、田居儉先生指出這一歷史動向說:“文化史研究的興起,是中國史學界近幾年出現的新氣象。”頗有意味的是,這一新氣象竟演變成持續性的熱點,至今不衰。

  從世紀之初“王朝政治”史學向文化史的轉型,到70年代末“階級鬥爭”史學向文化史的轉型,百年文化史研究走了一個“之”字型道路。就文化本質而言,“王朝政治”史學與“階級鬥爭史學”都是一種“政治本位”的史學,而80年代興起並延續至今的文化史研究則是對本世紀上半葉的文化史研究的迴歸與深化,體現了對人的關注。從這一意義上言,百年文化史研究的“之”字型道路,表現了一種強大的文化趨勢,這就是以人為本、以文化為本的史學,終將成為中國史學的主流。

  現代化的文化支援 二十世紀中國現代化的程序,充滿複雜的文化衝突和思想衝突。由於中國的現代化是一種“後發外生型”,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衝突十分激烈尖銳,由此必然導致兩種思潮產生:一種是因顧戀傳統而強化民族本位、放大民族自我意識的文化民族主義,另一種是因現代化先行國家的影響和示範效應而崇尚西方、輕視本國文化傳統的“西化”觀念。此兩種思潮雖然各行其道,但對於現代化的程序都是有礙無益的。與此同時,傳統與現代化也構成複雜的關係。一方面,“現代功能對傳統體制的衝擊就是現代化程序的核心。”(布萊克語)另一方面,任何民族的現代化,都不可能“全盤移植”其他民族的現代化模式,而只能是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出發,立足於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反省和重建。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18

  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祖國的巨大改變使大洋彼岸的西后國家望洋興嘆。而在今天的輝煌成就下又有多少鮮為人知的英雄豪傑呢!

  翻開歷史沉重的一頁,八國聯軍進北京使人心驚膽顫;火燒圓明園使恨之入骨;南京大屠殺使人為之然落淚。面對這忍辱負重的歷史,令人心酸的血腥場面,即使是不同膚色的人,只有他(她)還有一顆善良的心,面對這樣殘不忍睹的場面能為之從容不迫,面不改色嗎?我想大家會異口同聲的回答:不能。

  在21世紀,作為這個時代的主人,我們更應愛護這個國家,學習先人的自立自強精神,時刻警 醒自己,不要讓歷史的車輪倒轉,從五千年的文化中吸取教訓“愛國”不是用說的,我們應該學習聞一多先生言出必行的性格特點。如果你高呼愛國只是從形勢上來看,那麼就大可不必了,中國13億人口並不少你這一句。那麼即然你已說了為何不做呢?古語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們在快速發展的新社會中,一定要將愛國落實到實處,為祖國儘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許多人或許會問了:“我們只是學生能為祖國做些什麼事呢?”或許大家都不會在意一些細微的事,在學生們的眼裡愛國就是做出一些大的貢獻,一些細微的小事並不值得一提。但往往事情的成敗就在於細微之處。

  記得在日本廣島亞運會的時候,比賽結束時三萬人的全場上競然沒有一張紙,全世界報紙都登有驚歎,就因為沒有一張紙,競可以令全世界為之驚歎,那麼,面對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結束後的滿地廢紙,我們難道不感到慚愧嗎?最起碼,我們在素質這一方面已經大大地輸給了日本。

  其實,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可以決定一件事的成敗與否,所以說愛國不應該光說不做,異想天開,我們應該實事求事地去做,不論在大事或者小事上,都應該為國爭光,更不允許別人惡語侮辱祖國。

  如果說,一個人把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麼它是有意義的;如果說,第一個人都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那麼這個國家何愁會不昌盛興旺呢?

  周恩來同志能“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又何其不能居安思危呢?我們應該沒吸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一個時代的貢獻者。只有每個人都能這樣想,那麼前進的車輪將會永無境的飛車至世界的最高點。

  回顧過去,我們千瘡百孔,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在這21世紀的征程上,我們應該將愛國落實到實處,做到更高、更好、更強。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19

  在這世紀初,我滿懷激情,躍躍欲試的腳步似已迫不及待的要跑出新的軌跡。我有理想,有信念,正如所有的有志青年,我有父母,有尊師,他們對我寄於厚望。新的世紀使我充滿幻想,給我力量,我決心要成就一番偉業,不虛度此生。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想。沐浴皓月星光,經受風雨洗禮,回顧從歷史深處昂然走來的偉大祖國,在這顆蔚藍星球已經屹立了悠悠五千年,她有過空前的繁榮鼎盛,也銘記了千年的坎坷與傷痛,在這世紀末,她昂揚鬥志,意氣風發,隨著時代巨輪的滾動,邁進新時代。我要與祖國一同邁過新世紀,然而現實又讓我有些猶豫,彷徨。人際關係的複雜,現實生活的“殘酷”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有人在放棄,也有人在選擇逃避,我問自己我是不是該安靜的離去?歷史不會是永遠平靜的,曾經有南征北戰,曾經祖國在別人眼中只是個任人宰割的弱小民族,曾經......然而,祖國就此停滯不前了嗎?我問。不,沒有,無數仁人志士給了我,給了大家一個堅定的回答。

  於是,這些平凡的卻又不平凡的先輩給了我這個真理:用心去創造生命的奇蹟,不要豪言壯語,不要虛情假意,執著的投入,真實的付出,在平凡中才能見到生活的瑰麗。如今,兩岸同胞已經團聚,祖國母親攜起自己的孩子,昂首走進新時代。如今,跨世紀的星星已經升起,跨世紀的歌兒響徹雲霄,新世紀的鐘聲已經敲響,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我們理應接過這歷史的使命,我們將用良好的素質編織雄健的羽翼翱翔於一片湛藍的天空。如今,我們慈祥的母親已年過半百,然而她卻愈發年輕,和平安寧的,山靈水秀的家園,團結一致的華夏兒女,拼搏賽場的健兒,將是她永遠的驕傲。我與祖國,孩子與母親,一同邁進了新的世紀!一同在新世紀的門檻前放飛明天的太陽!

  《易中天中華史》的讀後感 篇20

  在一個充滿生機的大地上,有著長久的歷史:有的是充滿偉大的,有的是充滿悲傷的,有的是充滿悲憤的……

  在我小時候,我對祖國沒有多大的感情,有時甚至討厭他,在有人死去時我就對祖國說:“你為什麼不挽救那些死去的人。”他沒回答我,我罵他:“原來我國人民不值得關心。”他依舊沒有回答,只是沉默。我想好愚昧啊。聽爸媽說祖國他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過去人們為了爭奪這個國家曾經發動戰爭。但我們中國也被外國侵略過,我們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打退了外國侵略者。

  上了初中我多了一門功課—歷史,一想到要背那麼多東西,還有對以前中國的腐敗無能的厭惡,我頭就有些暈、有些疼。可我和它似乎合得來,開始有些好奇。後來我對歷史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只是有些陌明的親切,不知是有興趣還是喜歡上了文明古蹟,想摸個透,我對那些兵馬俑、莫高窟等很感興趣,因為那都是我們的祖先親手打造的。漸漸我開始接受這個國家。

  我對祖國瞭解的並不多,祖國卻沒有讓我感到自卑,反爾卻留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那次2008年1月的大雪,影響了人民回家過年,路上結滿了厚厚的冰,當我在新聞報紙上和電視上看到時,我卻冷笑的說:“自作虐,不可活。”誰叫你們破壞環境的。但我完全想錯了,從一些文章上我看到了祖國的付出,在此之間人們互相傳遞水、飯盒也就是傳遞溫暖與希望。也不知祖國能否原諒自己,我有些茫然,但我相信可以。

  還有那次5.12大地震,我國人民都非常振奮,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災民,有的捐款,有的送衣服,有的寫信,有的到災區幫助。我們的國家動用了十幾萬解放軍前來救災,他們不顧艱險,冒著生命危險把災民從災難中解救出來,國家還調動了起重機、飛機、直升機、快艇……在災難中,災民也在互相幫助,互相努力度過難關,他們臉上都透露著不服輸的精神。

  在這有著古老氣息的大地上,有這樣一個國家,他的人民團結,友愛,互助、偉大。這就是我偉大的祖國:中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