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沉思錄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沉思錄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沉思錄的讀後感1
說實話,我不喜歡讀這類深奧而且關於哲學的書。但為了寒假讀書心得我還是耐著性子看了下去,不過,真的受益匪淺……
這本書是由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十二卷的人生自省自語。我讀後覺得非常拗口,很難讀懂它。特別是關於宇宙、理性及神靈等抽象的東西,但這本書卻又他獨特的魅力,讓人忍不住繼續讀下去……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透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保持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懷。“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世界遠不是一塊淨土,但心靈可以是塊淨地;逃避不了周遭的喧囂,但可以退守內心的寧靜。
保持自省內練的心靈歷練。奧勒留說:“那操縱你的是隱蔽在內部的信念的力量”,“如果外部事物使你煩惱不安,那麼請你注意,使你心情煩亂的並非事物,而是你對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願意,你是很可以將它打發掉的。”人可以透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我們黨也要求“各級領導幹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四自”要求,簡潔有力,非常有針對性和現實指導意義。自省,就是要經常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銳利武器,進行積極的自我思想鬥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樣堅持下去,就漸漸走向一個高尚、豐富的境界,就能體味到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的快樂和欣慰。保持沉穩平和的積極心態。“健全的理智應當是為所有發生的事情準備的”,“我們應當在我們理想行進中抑制一切無目的和無價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惡意的情感!”。
在這本《沉思錄》裡,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裡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馬可·奧勒留認為,偉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將化為塵土,死亡最終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應當真誠而正直地度過一生。他所理解的人生幸福,不是感性的快樂,而是一種心靈的寧靜。他不否定神靈,但也不把希望寄託在來世的因果報應或死後的天堂地獄。讓留就留,該去則去。人只做符合他本性的事,要積極盡本分,承擔自己的職責。
《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讀後感到一種久違的心靈的寧靜。作為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一部哲學著作。從中我感受到了一個不屈的靈魂,一顆仁愛的心,一種平和的心態。這種心靈的寧靜是一種從容,淡定而自如的美,是縈繞心頭的絲絲暖流;亦如同被午後的陽光懶懶地照著的湖面,溫暖的,卻又是耐人尋味。
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哼哼是個失敗者。他永遠沒有從“失落”中痊癒。他抱怨、咒罵、怨天尤人,他感嘆命運不濟,但就是沒有行動,沒有下一步的計劃。這種人在生活中也大有人在。他們是生活中永遠的失意者。
的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很多人會或多或少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壓力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在高位怕掉下,在低位想方設法往上爬。總之,不管你在什麼位置,不管你在社會的地位是什麼,總會有各式各樣的煩惱困擾著你。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有輕度抑鬱症。
這一本書我很喜歡,不僅因為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而且因為他對現代社會的反映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以不變應萬變也許很好,但以變應變或許更好!
沉思錄的讀後感2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被風颳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後,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說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己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於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讚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於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開一些表面的東西,注意整個過程。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克服困難的過人毅力,沒有堅強的赤子之心,怎麼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麼可能從如此的遭遇中站起來呢?
這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心深處存活著,時刻等待著爆發。神明對於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為你現在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著一位偉大的作者。
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樑上,屹立著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揚。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不屈於苦難的壓迫,不屈於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餘,回過神,微微光暈打在《沉思錄》的其中一頁上,有一隻飛蛾,正在用自己臃腫的身體拼命往窗裡擠動……
沉思錄的讀後感3
沉思錄是一本好書,儘管隨著時間流逝,奧勒留寫書時的歷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來源已經不可考察,也因此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沉思錄這本書本來就由許多隻言片語組成,但是正是從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讓我們吸取到精神的營養。
書中闡述了很多人應該具有的可貴品質,比如,卷一中所說的奧勒留的親友們所具有的品質。有的人保持仁愛寬厚,學會活的慢條斯理,為他人著想。有的人善於自制,既親切和藹又莊重威嚴。有的人低調樸實,不故弄玄虛。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們去借鑑。但是真正最為可貴的,不正是馬克奧勒留善於發現他人長處的個人素質嗎?良好的品質,不只在於它讓生活在具有美好品質的人身邊的人生活地更愜意的環境,也在於,給擁有良好品質的人一個與環境更加適應的機會。這正是倫理的意義吧。
讀一本書,有的是學會技巧,有的雖然不能讓人學會技巧卻可以真正的使人的內心發生改變。沉思錄是一本具有改變人內心的力量的書。
讀沉思錄,讓我改變了自己的觀念。對善良,或者對自己做人處事的方法,有影響。在之前我一直以為,善良就是儘量讓別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現在,慢慢的學著尊重自己的理性。將理性與道德結合起來。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樣做事情。當然,依然沒變的是時刻記得儘量不做有損他人的事情。正如書中所說,“不能被慾望驅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慮,自己是不是出於與野獸無異的慾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為一個人,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是否對自己有益。”
對一本書,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東西。有人說沉思錄是一本哲學的冊子。在我看來,它帶給我更多的是對於自己生活方式的啟迪。它教會我們做一個冷靜而又達觀的人人是感性動物,上天在給予我們感情的同時,也給我們理性。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先要衡量並且計算用不同的方式行事的得與失。
書中很多地方給我們做什麼樣的人提供指導:“時時處處只注意自己的行為正當、高貴和良善的人,他的心靈是多麼坦然啊!不要窺探別人的內心的黑暗,不要左顧右盼,而只是筆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這句“在別人問到你在考慮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可以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說出來。”我知道這些事情很難辦到,但是至少它們提供給我們一些思路,讓我們去反省自己的行為。我常常把這些話銘記在心,常常反省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不可否認,人們常常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譬如無謂的抱怨之類的東西,但是,這類事情,是經過仔細考慮可以避免的。或許有成就與無成就的人的區別,很大部分就是因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由於自己的無知,很多地方還讀不懂,但是這並不影響自己從書中獲得一些東西。比如馬克奧勒留一直在講與神性相連通的理性,或許他本來是要討論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學的問題,但是對於我個人來說,瞭解尊重自己的理性已經是很大的收穫了。
其實自己的收穫,或因為零散難以陳列,或因為抽象難以表達,所以上邊說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讀完這本書,更加堅定了我讀更多的書的信念,我將會在下學期嘗試著讀更多的書籍,儘量完成自己大一時為自己制定的讀完一百本課外讀物的閱讀計劃。
沉思錄的讀後感4
《沉思錄》,一本總理讀100遍,天天都在讀的書,我剛擁有,才讀到第四篇,感觸就像一個故事,明白了一個方法。
我在工作、生活密封的盒子裡時而像蒼蠅一樣亂竄,時而像雕塑一樣迷茫,時而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焦躁不安。一天有一個人,告訴我這就人的存在,他擱下一本書,給我講了一個人。
曾有一個人,他的敵人是自己,他對朋友充滿猜疑,難以包容朋友的錯誤和缺陷,所以沒有朋友,他離開市集把自己封閉在一個自認為遠離世俗的山間小屋裡,希望能看完父親留給他唯一的遺物——一本書,他渴望領悟書中的所有道理,但又唯恐準備不足,所以遲遲不願輕易開啟扉頁。一天當他在河邊看到自己頭髮依稀花白時,他猛的跑回拿起書就讀,生怕留下什麼憾事。
如果有這樣一個人,可能是我們芸芸眾生中的每一個人,站在你現在擁有的環境下,你承受的了嗎,至少我覺得不可思議。
多年後,市集有了一位老者,雖然白頭,卻神清氣爽,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對妻兒的照顧,辛苦的勞作都讓他幸福之極,他的朋友童叟皆有,人人把他當良師益友,進而敬仰之至,他樂善好施,真愛事物,把市集的點滴都看做自己的責任和快樂之源。
如果有這樣一個人,可能是我們芸芸眾生中的每一個人,處在你現在擁有的環境下,你羨慕嗎,至少我羨慕。
其實這是一個人。而這種變化就來源於一本書——《沉思錄》。讀這本書前四篇讓我明白,世間萬物都是按照自然規律相互聯絡,不停變化的,只是,最不遵循自然規律的其實是人本身。
把心靈的鏡子放在面前。人可以透過雙眼看世界,但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用心靈的鏡子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會讓人獲得真誠、平和的心態,超凡、決絕的勇氣;
人與人是彼此存在。在人的結構中理性的彼此為對方而存在,首要的原則是團結友愛,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都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所以在工作中,要和同志團結在一起,相互關愛,在生活中,要尊師重道,孝敬父母。
這些道理其實並不深奧,只是少有人願意去做,或希望去做但不知從何做起。《沉思錄》就像開啟智慧、快樂生活大門的鑰匙,告訴我該如何淡泊、明志、寬容、德廣,不斷塑造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素養。組工幹部“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於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理讀100遍,仍天天讀,其實總理讀的是同樣的文字和道理,悟的卻是思想上的深入,和實踐工作中的比照。
感悟之餘,明白了方法——實實在在去“修煉”。
沉思錄的讀後感5
其實我是更喜歡讀小說的,但偶爾也會附庸風雅地讀點其他書籍,就象網路紅人鳳姐的搞笑名言“我經常看的都是社會經濟學和一些文學類的'著作!比如說《知音》和《故事會》”。
但《沉思錄》除外,這是我自覺的想去看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好書,好書可以讓你讀得越多,收穫的越多,並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用他的《沉思錄》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
這是一本哲學書,崇高卻不失質樸。它不如尼采的哲學思考深刻,也不同於《心靈雞湯》《蘇菲的世界》等速食類哲學著作琅琅上口,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n年前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只覺得這話說得好,有大師風範,但並不瞭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忽然對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語箴言,令人啟發與品味。不要說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現在,同樣會令人景仰。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古訓我們都知道,但是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在《沉思錄》裡,始終貫穿著瞭解剖靈魂和對自己的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也許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這樣自我批評的高度,但至少,我們可以透過閱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這是一本生活書,超脫卻直面現實。“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我喜歡這句話。宇宙是變化的,時間是即逝的,人生及萬物是短暫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選擇,就是珍惜和把握現在的生活。馬可·奧勒留把“生活”視作是人對外物的一種體驗。他說,“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這些觀點,對我們這些行色匆匆、碌碌於打拼奮爭的現代人來講,未免有些超脫,但卻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困楚的良藥。馬可·奧勒留認為: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這樣的生活,不正是我們所苦苦尋找的嗎?
這也是一本晦澀難讀的書。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溫總理和克林頓點睛的評語吸引人之外,以獵奇的心情也許會令人失望,內容也談不上引人入勝。有的,只是信手拈來的平鋪直敘。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澀而略顯拗口的語句,也許浸潤著譯者對原著的忠誠。但是,這絲毫不能阻礙它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哲學經典之一。正如譯者、北大教授何懷宏先生所言,“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
《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