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縹緲錄讀後感範文

九州縹緲錄讀後感範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州縹緲錄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九州縹緲錄讀後感1

  昨天看完了《九州縹緲錄》,終於明白,為啥叫江南坑王……城外就是決戰,等你摔杯為號。摔完之後……就沒有之後了!作者就站在歷史敘述者的角度說了下此戰的結果——敗,狼主入城。

  我相信所以讀者都很期待這場決戰,想用絕處逢生的熱血一衝前面讓人透不過氣的陰霾,但是沒有(捂臉)。我想江南是不是編不下去了,敗不出新意了(捂臉)。可是為什麼不能寫贏呢?因為哪有那麼多不切實際的奇蹟啊,實力懸殊,沒有援兵,最後一張底牌還來晚了,還好不是屍體都涼了的晚,也就是他的到來給我們留下了一絲希望,這樣至少我們知道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縹緲錄》再版了。我看到網上有些圖片中說這是中國版《冰與火之歌》,但其實整個九州才是當年號稱要做中國版《冰火》的,除了在拍攝中的《縹緲錄》,還有已經被改編成電視劇的《天空城》,《海上牧雲記》,等。那時創作者團隊設定了九州世界的大框架,並將其設定向所有作者開放,藉著這個平臺創作自己的故事,可以出書可以賺錢,版權允許,但這不能代表官方的設定,這是極有新意的一次嘗試。

  說回《縹緲錄》,我很喜歡,但我認為,比起《冰火》還很有距離。我看過前兩部《權力的遊戲》、《列王的紛爭》,節奏很好,很精彩,尤其感謝譯者的優秀翻譯,比如把“Winteriscoming”譯成凜冬將至。而且很讓我震撼的是,原來人家也可以寫的這樣熱血呀!我還記得守夜人的誓詞“長夜將至,我從今開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將生命與榮耀獻給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啊啊啊,燃爆了!用更有承載力和感染力的“半文言體”會讓我們更容易共情,獲得更深入和流暢的情感體驗。

  說起來,《縹緲錄》中當然也有很多讓人熱血沸騰的情景,比如———

  “姬野!”呂歸塵忽地大喊“想當東陸的皇帝麼?”

  “皇帝有什麼了不起的!就當給你看!”姬野也一邊奔跑一邊回頭大喊

  “那你當了皇帝,我跟你訂盟!”呂歸塵舉拳

  姬野也舉拳,兩個人都亮出了鐵青色的指套,也亮出了笑容

  而且江南也喜歡用“不死不休”。《縹緲錄》天驅向辰月宣戰,不死不休;《龍族》王與王的戰鬥,不死不休。

  我知道江南,是看他的《龍族》。我更喜歡龍族,大概是因為它總能讓人笑出聲來,在拼命和不需要拼命的時候,都是。而且一樣熱血得想讓人衝上戰場。我能想象到校長在母校的橋上懷念少女的裙襬和牛津鞋時帶點壞壞的笑意,也能想象他說可是這一切都被毀了時張揚的恨與狠,他說最美好的死亡就該是和龍王同歸於盡。

  可是熱血之前的鋪墊是多麼讓人難過啊,那樣我寧願不要熱血了,我就想看到他們仨好好的,不分開。就像在日本的時候他們在高天原的浴池裡泡澡,拆客人送的禮物,路明非抱怨說愷撒的雪茄太嗆人,愷撒說楚子航你泡澡就不要帶刀了好麼?楚子航枕在刀鞘上聽窗外的雨聲……所以江南大大你看這一串省略號像不像一條龍

  而《縹緲錄》總有點沉重,像是現實。經年之後,我們或許可以模糊了《龍族》,但我們放不下《九州縹緲錄》,因為……因為坑實在是太大了,無法瞑目。(為什麼總喜歡在煽情的時候強行幽默呢。。。)

  大概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南淮,那麼當年和你偷花跳板打棗子的人,還在不在呢?大概我們都對冷兵器時代存著一種敬畏的嚮往,在那亂石崩雲的殘酷時代,以刀劍和血淚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可我還是,固執地,想要每個人都好好的,願君歸來仍是少年。

  鐵甲,依然在!

  九州縹緲錄讀後感2

  大概一個多星期的時間看完了這套書。我記得以前高中的時候貌似看過,不記得了。但是以前在大學的圖書館借過這套書中的幾本看過,這次看,發現幾乎完全不記得以前到底我看過哪幾本了。所以再一次警醒自己一定要堅持寫讀後感啊,要不然前面看的後面就忘,看了也跟沒看一樣。

  覺得現在的自己確實還是比以前要成熟一點了。我還記得以前看《武俠》《奇幻》類的作品都是深深著迷於那種文學風格,那種敘事手法。但是現在看《九州縹緲錄》,卻覺得作者江南的描寫有那麼一點小幼稚,或者說有點做作吧。我漸漸不太喜歡這種為了突出人物而刻意去描寫周遭環境或者直白表現作者內心的寫法。這也是我不太喜歡看古龍小說的原因,覺得寫得太刻意了。怎麼形容呢,我在看這套書的一些情節的時候,可以想象出作者設想的情景。看他描寫的場面,可以想象出一幅畫來。以前的我覺得看這幅畫覺得非常感人,現在的我看這幅畫覺得畫的還是太稚嫩,細節上不完善,而且人物也不夠飽滿。哈哈,這是不是意味著我的文學鑑賞能力有提高呢。

  《九州縹緲錄》主要講了兩個孩子的故事。九州其實主要是“四陸”和四種人:蠻人——住在北陸的牧民,東陸人,羽人和河洛——會製造精巧物品的種族,書中的情節由兩條線串聯起來,一條是北陸世子呂歸塵的成長之路;另一條是沒落世族姬謙正的庶出長子姬野的人生。同時穿插了兩個宗教團體辰月和天驅的鬥爭。

  呂歸塵是北陸大君的第五子,從小被送去另一個部落當人質。他身體不好,但繼承了祖輩的青銅之血,並在機緣巧合下學會了祖輩傳下的大辟之刀。雖然北陸的習慣是最小的兒子繼承王位,但因呂歸塵身體不好、性格較軟弱且長期在外做人質,很少人真正看重呂歸塵。與此同時,大君的長子和三子明裡暗裡爭奪繼承權。後來北陸和東陸結盟後,呂歸塵被送到東陸當人質。並在東陸認識了姬野,兩人成為了朋友。

  姬野是姬謙正的庶出長子。姬野的母親已經去世了,父親又不喜歡他,因為父親非常比較喜歡嫡出的幼子。直到姬野認識羽族公主羽然,他的生活一直是灰暗的。姬野在一場比武大賽中出人意料的勝出,成為下唐國息衍將軍的弟子(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息衍曾跟下唐國國主說自己只能收一個弟子,但是後來又收了呂歸塵為弟子。算是一個bug吧。)後來在太子府因呂歸塵出手相救姬野,兩人成為朋友。兩人同時喜歡上羽然,但是兩人都沒有得到羽然。在此期間,呂歸塵和姬野都學得了一身的本領,併成為了天驅中的一員(我覺得“鐵甲依然在,依然在”這句誓言弱爆了)。我認為羽然是喜歡呂歸塵多一點的。但是也許也有不同意見的人吧。最後羽然因為羽族有人叛亂,不得不離開東陸,回到寧州去保衛羽族生存的森林了。

  北陸大君臨死之際被迫傳位給長子比莫幹。呂歸塵回到北陸時,他的大哥已經是北陸大君。而他小時候的紅顏蘇瑪也成了他的大嫂。之後他的`外公帶著白狼團襲擊北都城,因即位不久立足未穩,同時力量對比懸殊,比莫幹領導的青陸大軍慘敗於白狼團。最後比莫幹被其他人陰謀害死。呂歸塵的三哥奪得君位,但也沒有辦法抵抗白狼團的進攻,同時因害死比莫幹被呂歸塵殺死。呂歸塵終於成為了北陸的大君。他的外公破北都城之後,並未稱君,在北都城呆了一年後離開了北都城。

  基本所有的戰爭都是由辰月在背後推動的,因為辰月派相信神創造世人就是讓世人打仗的。天驅派則作為對抗辰月的力量存在,但是他們保護到世人了嗎,好像也沒有。回想到這裡,我覺得這套書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突出的矛盾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就算是作者想好好渲染的殤陽關大戰,衝突也不夠白熱化。看完之後覺得太平淡了點。這套書的最後一本,更像是為了給這個故事一個結局而結局,我猜想,大概作者碰到了和《誅仙》作者一樣的問題,就是開始寫的太廣,給出的線索太多,最後沒有辦法收攏到一起了吧。草草結尾,並沒有給書中規劃的呂歸塵和姬野的大業指出一條明朗的道路。事實上,看到最後,我覺得很多故事發展都和前面預想的不一樣。我能理解這種感覺,但是我想,這應該就是在寫之前沒有一個很完善的規劃的原因。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因為寫作的同時心境也在改變,所以最後的結局和開始的預想就不可能重疊。這也反映在書中一些邏輯的小問題上。我想,這大概是大部分網路寫手不可避免的難題吧。

  今天開始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發現金庸先生的小說也只剩這一本我沒看過的了。很期待。

  九州縹緲錄讀後感3

  看小說總還是比其他書要快,大概是還是因為有情節吧。

  看江南從《上海堡壘》開始,然後是《此間的少年》,很久之後無聊看了《龍族》。然而九州系列是一開始就聽說但不太敢碰的,原因也很簡單,名聲在外的有生之年嘛,而我無論看文還是番,都更喜歡等完結。一個故事塵埃落定,總會免去很多掛念和想象。算是帶我入坑的學長說,《捭闔錄》出完他就看《縹緲錄》,我覺得我的態度差不多。然而年初微博上看到“今年會有捭闔錄”幾個字,還是不得幸免跳坑了。

  用了好幾個星期天看完,直到阿蘇勒萬人出城,謝圭十人十驪衝下高地,息衍在天啟城拔出古劍靜都向辰月宣戰,羽然振翅飛向寂靜之座,翼天瞻如流星逆劍雨而下……感覺大概只能用“坑”來形容,這根本不能算結局,更像是放在故事開篇用來吸引讀者的。就應了書最後那句“歷史對於某些人已經結束,而對於另一些人,只是剛剛開始”。我覺得如果沒有這句話,民眾的憤怒值大概會更高的,哈哈。

  不過對書算是喜歡了。

  書裡的世界很大,故事也很大,有時候會有“中二”的感覺,但其實人物們的征途很艱難,有失敗有無奈,也就不排斥了。像是過了中二的年紀來看,也不會覺得傻,反倒感動於他們的拼殺。大人物小人物很多,當然說不上都喜歡,但多少也能理解他們,包括反派,這個印象也很好。戳人的小細節很多很多,其實最早看《上海堡壘》,就覺得細節的刻畫和心理的表現最為抓心。情節上最精彩恢弘的算是殤陽關一戰了吧,對立和衝突的開端,看得是真揪心且心痛啊。還有其他的戰爭場面也是,真的有浩蕩的感覺。

  人物最喜歡阿蘇勒,從第一卷第一章開始,或許我也是個“懦弱”的人吧。記得看完第一卷《蠻荒》後(當然那時姬野和羽然還沒有登場),偶然看到一句摘抄叫做“後來她才看清楚,在那半明半昧的光影裡,他坐的是白骨成堆,守的是浩浩山河”,出自墨寶非寶的《十二年,故人戲》,當時就想到了阿蘇勒,他從來不是一個為自己的人,就記著一句“我會保護你的”,少年面對了太多。他想得很少,牽掛的又很多。雖然吧,他這種性格,一方面淡然得很,不關心那些功名啊天下啊,但另一方面又註定會去承擔。姬野是為亂世而生的,呂歸塵其實不太算,但亂世會讓他更有光芒。他身上這樣矛盾的點還蠻多的,內心柔軟又堅韌。這個少年讓人敬佩又心疼。說起心疼不得不提他和羽然告別那幾段,從父親去世,到指婚,到關押處刑的變故,他什麼都不說,和羽然道別,買玉環,在衣服上寫遺書,法場上死念退散。我就想說,我也知道羽然喜歡姬野啊,可是他也喜歡羽然啊。莫名其妙想起了蘇茜。羽然一定是會喜歡姬野那種的,就像面癱一定是會喜歡夏彌的,一登場就能看出來。可是……也沒那麼多可是了。(後來意猶未盡忍不住瞄了一眼《最後的姬武神》,看到那句“我昭武的理想,已經留在了七年前的火雷原上”,只想說還好是廢稿,雖然廢不廢這條線也不會變)

  比較在意的還有息轅這個角色,聰明而不是很聰明的人物,其實更貼近普通人吧,他莽撞,他囉嗦,他不那麼出眾,他不是那種所有人一看都覺得“哇少年我覺得你骨骼驚奇天賦異稟”,他不能立即領悟叔叔的話……但他誠然又算是很優秀,無論作為將領還是朋友,真實得可愛。

  當然啦,姬野羽然也是濃墨重彩寫得很鮮明,只是沒有那麼戳我的點。素月墨羽也都是真英傑啊,離公也算梟雄,姓謝的好幾個人都不錯啊(真的好多姓謝的……),一閃而過的項空月、西門和龍襄大概只能算彩蛋吧。

  細節說起來就太多啦,蘇舜卿還息衍一個背影,白毅送舟月離開,雷雲伯烈短刀出鞘一尺而收回,青陽戰士在大雪裡拼殺……甚至是山碧空跋涉到朱提山的必死之心和帕蘇爾家王子間的爭鬥,就算很想衝進去打人,更多也是無奈和唏噓。要真說討厭大概還是雷碧城的屍武士屠殤陽關那段了,是真的想打人了,我反正不接受,但對於真正有那種信仰的人來說,他們也挺悲劇的吧。純反面角色也不是沒有吧,不過就不提了。

  噢,最後提一嘴電視劇,聽聞要拍劇時非常擔心,雖然那時還沒看書。(尤其是喜歡呂歸塵的時候都不能認出劉昊然的臉,當即覺得涼了,後來在姐姐的成功安利下發現劉昊然同志還是很讚的,於是也就不那麼排斥劇了)。本想說等電視劇播出前看完書就行,沒想到看得如此快。大概每一個原著粉聽說喜歡的書要翻拍時都是憂喜參半的,我還是偏向期待吧,演員陣容至少算很強了,強大的配角團。不過估計還是當成新的故事看比較有利身心健康。對改編的一點期待是,或許能稍微填一下坑?畢竟電視劇留像書一樣留坑,觀眾不買賬虧得比較大吧哈哈哈哈哈。

  總之,都入坑了除了等《捭闔錄》還能說什麼呢。

  嗯,依然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