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1

  這個故事的內容是,一天早晨,格里高爾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巨大的甲蟲。他對自己的形像感到非常的吃驚,嘴裡還不停地說著一句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過了一會他突然想到他五點鐘要去趕火車,可是看著自己的身驅說到,我現在變成這樣是不可能了,他就發棄了上班。限難地從床上滾了下來,然後從門縫裡鑽了出去。來到客廳聞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順著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小心翼翼地喝著牛奶,可是還是掉了進去,但到最後還是艱難地爬了出來。從那以後他吃飯都要靠妹妹來喂他。他的這種樣子使妹妹感到可憐,把他當小寵物養。他是家裡的頂樑柱,全家人都要靠他來生活,他的工資是靠當旅行推銷員得來的。可是他現在卻變成了甲蟲,沒有辦法給家人掙錢。家人因為失去了頂樑柱生活變得很貧窮,家裡人的心情很糟糕,他的妹妹也沒有心情來餵養它,還拿蘋果來砸它。最後家人對他失去了感覺,把它扔了出去。它成了一個流浪的甲蟲,爬在房頂上。

  這個故事我們,因為現在的社會帶給人嚴重性的壓力,最後把人的外表給異化了,不用說內心也會被異化。就會變得外表醜陋喪失人性。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因為社會帶給他的嚴重壓力,老天爺把他變成了甲蟲。但是沒有減輕他的痛苦,連班都上不成,也掙不到工資來養活這個家,最後成了一個無用的怪物被扔了出去。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2

  今夜,卡夫卡的甲蟲在我的思維中蟄伏著。喧器的城市與疲憊的身影在我的燈光中四處搖曳,日漸消散。我試圖以仰姿與這位生前窮困潦倒,死後聲名大振,轟動全球,被譽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悄悄對話。

  卡夫卡的筆記片斷中說:在巴爾扎克的手杖上寫著:我在粉碎一切障礙。在我的手杖柄上寫著: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一切那是什麼?城堡,審判,流放地,科學院,鄉村醫生,噪音尖利的龐大的機器,一卷一卷堆上去又掉下來的公文,甚至飢餓,甚至城牆,甚至飄搖的聖燈。

  而之後者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事實上,現代人的困境就是秩序化、數字化、資訊化與現時的既成現實相背離的產物。因而生活的苦難正需要以某種方式加以救渡,在眾多的障礙向卡夫卡的原點襲來的時候,這種擠壓狀誤解的境遇不得不使人產生變形以適應當前的生活。格里高爾薩姆沙在職業的習慣勢力和生活的重擔的壓迫下從人變成一隻大甲蟲,這位奧地利作家透過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人們所創造的物作為異己的、統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對立,並時刻想操縱著人,專心致志於把人變成物的奴隸,最終對人的至尊地位加以駁離,使人變成了物或非人。

  眼下的我們在變形,也正一天一天地走向自己的背面,與自己擦肩而過,但絕不是說喪失自我,只是在超越的過程中失去了原我。失意時顧影垂淚,自輕自賤,是變形;得意時自我膨脹,忘形失態,是變形。社會主角的不斷變換,比如居家要做好妻子,出外交往要做禮貌人,在單位要做好同事,在領導面前做好下屬等等,如此種種,實屬異化與變形,是壓扁了的生活,它與真正好處的生活大相徑庭。這也許是一種生存的策略吧。社會現代化每向前邁進一步,對人的意識形態領域就是一次強有力的衝擊和擠壓,這樣的結果,難免會使得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與其本性錯位或發生偏離。

  卡夫卡的現實生活表面看來是異乎尋常的,但就其生活和文學的好處來說,沒有誰比他生活得更有好處、更理解真實。就其接近生活真實這一點上,現代新寫實小說或多或少從中汲取了豐厚的營養。他們的作品在展示瑣碎、苦難的時候,有意回顧了自己對苦難人生的情感和價值決定。我們被他們如此大膽地苦難描述弄得目瞪口呆,回過頭,卻只能看到作者那令人費解的冷漠表現。

  也許這就是卡夫卡和他的甲蟲情緒的背後。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3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夫卡的短篇小說。

  這篇小說被分為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一名叫做格里高爾·薩姆沙的推銷員變一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的身體變成了甲蟲,但他的思維卻仍然是人類的。他的變化使他自己與他的家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他出現在他的秘書,母親與父親面前時,他的秘書開除了他,他的母親嚇壞了,而他的父親十分生氣,將他趕回他的臥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雖然成為了甲蟲,但他漸漸地還是習慣了這種生活。他的妹妹仍然很關心格里高爾,願意每天給他送食物。雖然格里高爾變成了一隻甲蟲,但是仍然很關心家庭狀況。雖然他已經失業,但仍然關心父親的債務問題以及送她妹妹去音樂學院的事情。因為他的變化,他的妹妹決定將格里高爾的臥室裡的傢俱全部搬走。格里高爾看見他喜歡的所有東西被搬走,他很傷心,於是衝出了房間,試圖拯救她他心愛的傢俱。結果,他嚇暈了他的母親。他的父親憤怒了,用蘋果不斷的攻擊格里高爾。他的妹妹的態度則從關心轉為厭惡。

  第三部分:為了繼續生存,除了格里高爾的一家人四處打工賺錢。母親為陌生人縫製內衣;仍在上學的妹妹當上了售貨員,她甚至將從前用作娛樂活動的首飾也賣掉了;而父親則為銀行職員送早餐。妹妹也懶得關心格里高爾了,只是偶爾為他送上食物。在數日之後,全家人對格里高爾忍無可忍了。就連平時最關心格里高爾的妹妹也主動提出將他的親哥哥踢出家門。格里高爾在親情冷漠下飢餓又沮喪,他身患重病,身上傷痕累累,在凌晨時,頭垂在了地板上,鼻孔中吐出了最後一口氣。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我們一般都會覺得變成了一隻甲蟲後會有不同常人的能力,然而在卡夫卡的筆中,他沒有得到超能力,只是身子變成了甲蟲罷了。結局是最令我意想不到的,在這個故事中,這隻甲蟲最終竟然沒有變回人類,而是默默地死去了。一般我們都會認為,他們最終變回了人類,然而當我看到這個結局時,我驚呆了。這位推銷員格里高爾竟然是以甲蟲的形式死去的,這是最難以想象的。卡夫卡的變形記裡沒有格里高爾變形的過程,只是告訴讀者他變形了,這本書裡沒有“魔法”,只是格里高爾變形後的不便與痛苦。

  格里高爾是無辜的,每次他受到傷害都是因為他想做正確的事,但是卻沒有任何人觀察到。

  當父親想讓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進入他的房間時,雖然格里高爾完全服從父親的指揮,父親也許察覺了格里高爾的良好意願,但仍然不停地發出‘噓噓’聲,令格里高爾十分煩躁。他看到格里高爾在轉身,但是卻擠不進一扇房門,從父親的表現來看,他沒有耐心等待格里高爾做煩瑣的動作。格里高爾十分了解父親的心情,於是擠進了房門,但是父親卻毫不在乎格里高爾的處境,只在乎把他趕進房間,沒開啟另一扇門,把他硬是推了進去,使格里高爾血流如注。從這個情節不僅可以看出格里高爾是無辜的,也能看出他的父親的沒耐心,對他兒子的遭遇沒有感到焦急心痛,只是覺得這是一隻可恨的怪物。

  當格里高爾的妹妹要求婦人們搬掉格里高爾的傢俱時,格里高爾覺得惋惜,因為這是他用了幾十年的傢俱,以及所有他喜歡的東西。他試圖搶救,卻嚇壞了他的母親,遭到了父親蘋果的轟炸,受了重傷。從這裡也同樣可以看出格里高爾的無辜,以及父親的狠毒,他不在乎格里高爾的感受,只在乎其他人的感受。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荒謬的,故事的內容令我們震驚。卡夫卡的變形也可能是真實的,在現實社會里,我們人人都在變形中——作業人、考試人、空心人、稻草人、金錢人、迷惘人、物化人——變形是異化的具體過程,是人和人之間關係的劇變。一旦產生變形,周圍的整個世界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形後的格里高爾在發現自己成為甲蟲後,只是顯現出了一點驚訝,沒有顯現出絲毫的恐慌,那是因為他只在乎工作,最終他的個體性被社會性漸漸吞噬。

  所以,在格里高爾變形後,個體性是無關緊要的,只有工作是重要的。因此在他醒來後,沒有恐慌,第一個想到是他的鬧鐘沒有及時叫他起床去趕火車上班。他只是從家人和社會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家人對它冷漠時,他同樣持有這種態度,只有在受到傷害或屈辱時,才考慮到自身。

  社會性和個體性是一個完美的人必須存在的兩方面。文中的秘書與家人們只有個體性,忽視了格里高爾對他們的友善,理解。而格里高爾太注重社會性,忽視了最重要的個體性。因為太過於重視工作,雖然他獲得了父母的尊敬以及美美的愛戴,但是最終因為缺乏個體性遭到了毀滅。

  要成為獨立的,完美的人必須不能忽視社會性以及個體性。

  格力高爾終究是悲慘的,雖然他缺乏個體性,但是他是可憐的,他變形了,而且再也不能變回來了。

  他的結局就是,身上嵌著腐爛的蘋果,冷漠的死去。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4

  我讀過不少書,其中最喜歡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變形記》。這篇小說我前前後後看過許多遍,對它的認識也在不停地變化之中——起初,我認為這是一個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小的我也嚇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變成一隻大甲蟲。

  慢慢地,它變成了一個沉重的故事。可憐的格里高爾,由於生活和職業的重壓,變成了一隻大甲蟲,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小房間中,父母和妹妹先後對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無助、迷失、孤獨……他被世界拋棄。於是,他也拋棄了世界。在一個燦爛的早晨,當一絲陽光透入他的房間,照在他乾瘦的外殼上時,他死了……這樣沉重的故事下面,藏著多少現代人因為生活的巨大壓力發出的痛苦呼喊啊!每次看完,我都會呆望著陽光,看灰塵飛舞。這是怎樣沉重的一個故事呀!是怎樣被卡夫卡嵌在白紙裡的呀!我無聲地呼喊……是的,生活負擔終於成為現代人的通病,而這,正是一個關於沉重的故事。

  後來,我發現,我又錯了。這是一個關於善良,關於同情的故事。在喧囂的二十一世紀中,善良似乎已成了一棵無人理睬的狗尾草,而在卡夫卡,這位因為父親的一句責罵就去自殺的心靈脆弱的奧地利人的筆下,我終於重拾了善良——這一種昔日情懷。在格里高爾痛苦的時候,他得到了妹妹的同情;而後來,又在失去了這種善良的同情的時候,他死去了。但是,如果人們給予他善良的同情,如果他一直得到家人和其他人善良的同情和關懷,或許他又會成為……我不否認,雖然在這個關於善良的故事裡,我們無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故事,我們無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事,但是,透過字裡行間,我們看到的是對善良的呼喚,是對善良的稱讚,是對善良价值的認可!

  落幕了。格里高爾在那樣燦爛的一個早晨死去了,或許他已經死了很久,只是沒有人發現。總之,他死了,但他的家人“得救”了,他們的生活終於因為那個陽光燦爛的早晨而燦爛;但甲蟲死去了。

  記下吧,記下這樣一個看似荒唐而又沉重的關於善良的故事吧!朋友,當你在這喧囂騷動的世界中忙碌的時候,想想那一隻死去的甲蟲吧,去養育一株善良的狗尾草吧。

  真的,感謝卡夫卡,感謝他為善良作證。

  人們啊,我們祈求善良!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5

  關於卡夫卡的《變形記》這篇小說,我在讀初中的時候,在我們的書本上就有學習到這篇課文,那時候對這本小說就有一些印象,不過現在再一次地讀完了這篇小說,也讓我自己對這篇小說的印象和感想也加深了許多! 小說的作者,弗蘭茲。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一位奧地利的小說家和20世紀德語小說家。其生前一直是默默無聞不為人所知,不過到了死後,才得到了世人的驚歎,人們將他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等譽為西方現代主義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寫這部小說的背景是發生在一戰期間的,小說裡面的思想批判了戰爭給人們生活帶來不少的困苦和傷害,社會變得動盪不安,人們和平安靜的生活也無法得到保障,以至於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了信心!人們的思想開始變得頹廢,對自己的理想和未來,也感到了無比的絕望!同時,在此期間,也產生了許多其他的藝術和文學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黑暗,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冷酷,以及人對社會未來幻想的破滅絕望。這些作品探索了人的心靈和思想,以及揭示了當時人們的內心世界!

  卡夫卡《變形記》這部小說的總體篇章不是很長,其內容大概有三、四十頁紙。小說總體的內容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講述的是小說主人公格里高爾,在一天早晨時,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心裡感到很驚慌和憂鬱,不斷努力地掙扎著怎樣才能爬起床,由於,自己的身體變得很奇怪和沒有聽到鬧鐘的聲響,因而又生怕自己因誤了七點鐘的那班火車,而丟掉這份推銷員的工作;又怕被家人知道這個情況,而為他擔心!因延誤了上班的時間,他公司裡的秘書主任薩姆沙先生,就跑到他家裡去探個究竟。後來得知格里高爾變成了一隻甲蟲怪物,秘書薩姆沙先生被嚇跑了,父親知道這一事實,也充滿了憤怒,家裡竟然藏了一隻怪物,不讓它出來嚇人,所以就把它關進了房間裡面。

  第二部分,在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之後,以至於他的各種行為習慣也發生了改變,除了大腦還留有人的思想外,其他的都演變成了甲蟲的習性,甚至連說話也變的含糊不清,總是發出奇怪吱吱的聲音,別人根本就聽不明白他在說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後來,格里高爾失業了,他自己的生活飲食起居也成了問題,一切都得要依靠家裡人。但是,由於接受不了他的這種改變,憤怒的父親和感到畏懼的母親,也開始遠離他。只有他的好妹妹去負責和打理他的日常生活情況。之後的一段時間,由於格里高爾已經沒有能力幫助父親還清公司的債務了,沒有能力送他的妹妹上音樂學院學習了,現在他完全成為了這個家庭的累贅。接著就是家人開始對他的態度開始發生了改變,逐漸地遠離他、厭倦他,恨不得他即刻消失。

  第三部分,講述了家人為了節省生活的開支,把僕人辭掉了,年老的父親去了銀行裡當雜役,患有哮喘的母親在家裡替別人縫補衣服,妹妹也開始努力學習法語,早些為家庭分擔一下重擔!為了生活,家裡人都拼命地掙錢,甚至把地方原本不大的房子,也騰出一個房間來出租給客人,為討好客人,家人都想了很多的法子,但是都被格里高爾的出現給搞砸;至此家人就更加不能難受格里高爾這個累贅。後來,連最關心他的妹妹,也開始放棄和厭惡他,提出要把她哥哥弄走。一心只想著懷念和眷戀家人的他,希望能有朝一日能夠出現奇蹟,讓自己重新站起來,為這個家庭繼續承擔點什麼!可是,當他聽到最關心他的妹妹的這番話的時候,親情的完全喪失,讓格里高爾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和信心,完全陷入了絕望,以至使他在這絕望之中死去。他死後,自己的父母、妹妹並沒有因為他的死而感到任何的傷心,而是開始了一次郊遊,準備著另外一段新的生活。

  讀到這裡,我的心情也變得有些沉重和壓抑。那時候的戰爭和資本主義的黑暗發展,確實給人們帶來了不少的痛苦和災難,人性的毀滅,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變得扭曲!人們只注重於個人的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對於一切不利於自己的東西都要毫不留情的拋棄掉!難怪小說的主人公格里高爾會被看作是個累贅,最後絕望的死去! 當我讀到小說的最後一部分內容時,也讓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本書中的說到的一則事件。這個事也是反映了戰爭給人們帶來沉重的傷害,與小說《變形記》裡的主人公格里高爾的遭遇,也有幾分相似!事件也是發生在一戰還是二戰期間,當戰爭結束的時候,有一名在戰爭中幸運活下來計程車兵,有一天他撥通了給父母的電話!他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兒子還活著而感到十分的高興!兒子在給他父親通電話的過程中,高興地說到,戰爭結束了,很快就可以回到家裡看望你們了。但是,說完後,就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就跟他的父親說,“在這次戰爭中,我認識了一位很好的朋友,這位朋友幫了我不少忙。不過,戰爭結束了,我的這位朋友被流彈炸掉了雙腳,現在我的這位朋友沒有地方可去了。所以,我想讓他跟我一起回去,同我們一起生活!”他父親聽完之後,沉默了許久,就說,我先跟你母親討論一下吧。後來,他父母的回應是,不接納他兒子的那位朋友。因為,他的那位失掉雙腳的朋友,帶回來也是個累贅,會增加家裡負擔,並勸告他們的兒子遠離他的那位朋友,讓他自己生存下去。當聽到父母的這番話之後,他結束通話了打給父母的電話,並且,這名士兵好像明白了什麼!後來,這名士兵的父母等了好幾天,也不見他兒子回來,就心裡感到十分地焦急。最後,他父母收到了軍區送來的資訊,說到他們的兒子自殺死掉了,至於是什麼原因,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感到非常的傷心,後來,去認領他們兒子的屍體時,驚訝地發現失掉雙腳的那具屍體正是自己的兒子!至此,他的父母也感到後悔莫及!

  一個錯誤的決定,就這樣斷送的自己兒子的一生!為什麼就不能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容納一個人和關心一個人呀!為什麼人們內心總是那麼的醜陋、那麼的利益化。這則故事,不僅反映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傷害,還反映出人性的變得扭曲,變得醜陋和私益化!

  無論是《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還是失掉雙腳的這名士兵,當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命運無能為力的時候,承擔的傷害沒人去關心和理解,這時唯一的歸屬就只有自己的家人了,連家回不了,甚至連自己的親人都都無法去容納他們時,那麼他們的存在已經是被看成是毫無意義!也許這就是使他們走向絕望的原因吧!

  同樣,在卡夫卡《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格里高爾的存在與這個世界已經相隔開來了。他的存在就像是一副軀殼,雖然還留有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思想在裡面。但是,面對這個社會,面對身邊所發生的所有事情,也只能是感到無能無力!在這種種的生活壓力下,格里高爾已經是完全被剝奪了自身的自由,已經是沒有了自身價值可言的這麼一個生活在現實主義世界裡的一個犧牲品!不用說那個年代了,就是現在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都面臨這各種各樣的生活壓力!例如什麼找工作難、看病難、供房難等等這些壓力,以及社會上的各種勾心鬥角,真的讓人防不勝防呀!雖然,我的對這個社會的看法似乎有點悲觀,不過,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是充滿強烈的願望的。現在,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在學校讀書學習的這些日子,等出去社會上闖蕩的時候,那才是真的磨練一個人的時候,要看自己怎樣去用雙手去為自己營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從現在就開始下定決心,不斷地向前努力奮鬥!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6

  《變形記》是篇幅不大的一個小故事。三個小節。

  格里高爾是一位善良、忠厚且富有責任感的人,生活給他太多壓力。故事讓他在一夜之間變為一隻巨大的甲蟲,變形之後,他所關心的家人卻沒接受他的變形,拋棄了異樣的他。這是一個因為變異,不能被家人接受而絕望死亡的悲劇人物。

  他的父母年紀大了,根本沒什麼經濟收入,他的妹妹還有自己的人生要經營。變異後的格里高爾對誰來說都是一個負擔,因為剩下的人必須得生活。家人最初的表現為心痛和憐憫,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格里高爾復原的期待逐漸削減為零,也嘗試著堅持,但最終抵不過內心的私慾和無力感。時間消磨了最初的同情和憐憫,附和產生了厭惡和憎恨,他們最後都把格里高爾當成是負擔,誰也不願承擔這個當初照顧他們而如今卻變異的親人。當格里高爾絕望至死,父母和妹妹拋棄格里高爾之後,三人坐火車外出接受陽光沐浴時心裡如釋重負的描寫,或許帶著冷漠和悲劇的氣味。但是誰又能斷言格里高爾的家人最終的拋棄就是冷漠無情呢?我卻更願意相信,最終的拋棄不全是出自狠心的本意,假若他們有能力,他們絕不會做這樣的決定。

  這是一個無弱拍、強硬到底的社會,有太多人承受著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那種無法克服的、荒誕的恐懼使人發生異化現象。故事終究是故事,情節過於誇張,因為人難以變形為動物。但是生活中心靈變異的事實卻存在。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這種精神層面的變異更值得當今社會的重視。或許我們過得比幾十年前好,但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精神追求如基因突變般千變萬化而又難以捉摸。這也是心理學在現今社會大受關注的原因。我們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吃得飽,穿得暖,更為關注的是精神層面的建設。

  每一個人都該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壓力,不要讓自己毀滅在自己的手裡。要知道人始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簡單的個體。錯綜複雜的人生就像是一團線,你要準確無誤地纏好每一根細絲,要學會遊刃有餘地處理自己情緒。

  不要以為得到別人的憐憫和同情就可以繼續存活,任何一段感情都必須在相對平等的狀態下才能存活。時間是解藥也是毒藥,它的累積只會滋生分解同情和憐憫的化學物質。任何情感紐帶都無法繫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感觸好大,心裡好酸!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7

  這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以前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到達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理解。習慣了就好。到那裡,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期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溫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溫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狀況,默契的陪和著。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但是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

  最後,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最後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先一樣!但是,他又對以前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此刻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僅在寫小說,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著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說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裡,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說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能夠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先的模樣。也許,比原先還要完美,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但是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先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但是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8

  卡夫卡在《變形記》裡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惟一經濟來源,每天過著繁忙、壓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愛他。結果他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並且格里高爾也因為這一奇怪的遭遇,經歷了家人從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的現實,雖然他的母親和妹妹都試圖用剩餘的一絲對他的愛來照顧他,但是還是被他那可怕的樣子所疏遠,而他父親更是對他深惡痛絕,屢次攻擊他,傷害他,並在最終直接導致了他的死亡。我想,也許格里高爾的離去對他來說是一件好事,否則,生活在這個被異化了的世界,留給他的也只會是無盡的寂寞與孤獨,被社會壓的喘不過氣的他,在這個恐怖的社會只會承受更多的折磨。

  也許你會說這個故事實在是太過荒誕,但是荒誕的背後是社會的現實,現在,人們都被物質世界衝昏了頭腦,為了追求利益,不擇手段地破壞我們的世界,沙塵暴的侵襲,荒漠化的逐漸擴大,濫砍濫伐,毀林開荒,人類正用自己的行動一次又一次的將這種卡夫卡式的無奈、痛苦、憂鬱延續,這種感覺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日趨完善,反而愈加嚴重。

  我們應該感謝卡夫卡,他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要是這種對利益的追逐在這樣擴張下去,或許故事真的有可能變成現實,這樣,我們的家園會變成什麼樣子,醒悟吧,人們,讓我們重新呼喚我們的精神世界,人與自然只有和諧相處,我們才能夠可持續發展。希望卡夫卡的《變形記》可以呼喚起我們的心靈,喚起我們的良知。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9

  早在高中的時候我們就學過卡夫卡的《騎桶者》,在那篇課文中我初次體會到了卡夫卡的魅力。在大學裡我又閱讀了卡夫卡寫的另外一部作品《城堡》,相比較而言,後者要難懂許多,但是透過這兩部作品的閱讀我也更加喜歡上了卡夫卡的寫作風格。這次大學語文需要我們賞析一篇作品,我也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卡夫卡的作品。

  此次我要賞析的是卡夫卡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變形記》,相比於《城堡》的讓人找不到頭緒的情節來說,《變形記》顯然更能讓我讀懂。《變形記》講的是一個年輕的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一覺醒來變成了大甲殼蟲後發生的事。格里高爾變成了甲殼蟲後,母親一看他就會發哮喘病,父親一直都很憎惡變成甲殼蟲後的格里高爾,試圖把他弄死。只有那個妹妹在起初的時候還對他很好,給他打掃房間,給他準備他喜歡吃的食物,為他搬掉房間裡面的傢俱讓他有更多的空間活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妹妹對他也變得冷淡了,到最後妹妹變成了最憎惡他的一個人,他們都想把格里高爾這個累贅弄走,這樣才能使生活變得正常。最後格里高爾在自責中死去了,家人們得知了訊息並沒有表現是什麼難過或者惋惜的心情,他們辭退了那個女傭,避而不談格里高爾的事,準備去旅行一趟,然後回來開始新的生活。

  讀完這部作品首先是我就為格里高爾感到不平和同情。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商店破產後一直是家庭生活支出的主要來源。他任勞任怨,不管那個推銷員的工作多麼辛苦他都不會對家人們抱怨些什麼。在每次拿薪水回家時他就會特別高興。他知道自己的妹妹喜歡小提琴,還曾經秘密的打算把妹妹送到音樂學院去進修。但是這個願望還沒有完成他就突然間變成了一隻甲殼蟲。在變成甲殼蟲之後,父親就非常憎恨他,狠心的用蘋果砸他,導致他的背上一直嵌著一個蘋果,這可能也是導致格里高爾最後死去的原因之一。但是格里高爾並沒有就因此憎恨他的父親,他還是喜歡去看看他的父親在做的那些什麼一直維持的習慣。在他們家的經濟陷入危機的時候他也擔心他們該怎麼度過。而母親在看到自己的兒子變成甲殼蟲之後一直都很害怕,不敢去看他,在整個故事中她並沒有多惡意的傷害格里高爾,但是最後對於格里高爾的死也沒有產生多麼大的反應。我們試著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兒子死去了那會是怎樣的情景。但是呢,在這裡的那位母親明顯對於自己的兒子已經在意識上拋棄了,這也是格里高爾可悲的地方,連最該疼愛自己的母親都不管他的死活了。在變成甲殼蟲的那段日子裡,格里高爾唯一欣慰的是有個妹妹並太不在意自己的變化,為他打掃房間,為他準備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妹妹也變得失去耐心了,最後她居然強烈的要求把那隻甲殼蟲弄走。那個格里高爾一直認為是一個好妹妹的,他努力想幫她完成夢想的妹妹,最後居然也放棄了他,在這種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有誰還能支撐著活下去。而更加可悲的是格里高爾在這種情況下還為他們著想,自己需要馬上離開這個家,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生活。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幾個人物之間所要表達的含義。格里高爾在變成甲蟲後遭到的待遇不正是反映了人性的冷漠,人與人之間所存在的關係由無私的親情最後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係。你對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那你就必須離開,不管你是我的哥哥還是我的兒子。在格里高爾死後,一家人解脫的樣子就讓我反感。在生前,格里高爾拼命地為這個家奮鬥,但是他遭到變故後,他的家人是怎麼對待他的呢?這種落差,這種冷漠加於他的身上,試想誰都不能承受的。格里高爾在接受命運的同時也不時地表現出自己的孤獨和無奈。在大家都欣賞妹妹的小提琴演奏時,他只能小心翼翼的爬過去,他也想看她的表演,但是父親憎惡他,母親怕他,他當時是抱著多麼矛盾和忐忑的心情慢慢的悄悄的爬過去的呀!在最後大家都拋棄他了,之前那唯一令人欣慰的妹妹也變成了催命的巫婆,利益關係難以維持了,馬上顯現出來的就是那最真實最冷酷的真相。

  在閱讀這部作品時不禁讓我想到卡夫卡的生平,他曾經三次訂婚,但是卻終身未娶。其中的原因是不是有這個——害怕親人之間相互親熱的表層之下藏著的卻是一顆相互利用的心,這結果的確會讓他十分心寒。而文章中的父親角色似乎就象徵他的父親,在現實生活中卡夫卡的父親脾氣暴躁,對自己的不關心但是喜歡限制他的生活。我們似乎可以把《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想象成卡夫卡自己,他在生活中受到的來自各方面的的壓力都從格里高爾這個人物中表現出來了,其中流露的無奈、痛苦、憂鬱正是人類文明中無法抹去的汙垢。

  在故事的結尾格里高爾帶著自責和絕望死了,但是這死至少對他來說是一件好事,他是善良的。也正是他的善良更加反映了他的家人們可憎的嘴臉。這樣的設計也更引得我們讀者能對人性進行更深刻的的思考和反思。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10

  《變形記》是奧地利著名的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品。 它真實地寫出了在工業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實際上他探討的是人類的生存問題。

  格里高爾是《變形記》的主人公。《變形記》主要講的是人的異化現象。

  《變形記》中充滿了醜和荒誕。醜和是對人性的背離,體現了對人的本質的否定形式。

  格里高爾,他是一個旅行推銷員。他整天在外奔波,安排火車,找旅館和不定時的飲食,讓他自己苦不堪言。而且他為了養家餬口,他要忍受沒有任何樂趣的工作,他的工作還要時常受到監視,工作的環境處於一種緊張的對立狀態中。在這裡,享受不到人作為天地之間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卻不能享受生命的一種快樂和自由,失去了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權利:尊嚴。在他的世界裡,沒有領導對下屬的尊重,沒有溫情,有的只是工作的業績。在他的世界裡,也沒有下屬的一種使命感,只是僱傭關係,而且冷冰冰。這是對人性的背離。

  格里高爾一夜起來,發現自己成為了一隻甲蟲。他原來是家裡的頂樑柱,家庭的主要的經濟來源是他。當格里高爾還能為這個家掙錢,他得到了整個家人的愛戴。但是當他變成了一隻大甲蟲的時候,遭到了全家人的拒絕。他的父母、妹妹,他的親人就是以物質利益來衡量他。這就是體現了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繫考的是金錢和物質這些東西。一個家庭的成員關係的維繫是靠的血緣和親情,在這裡,人倫早已不存在了。

  他的母親在見到變成甲蟲的他時是癱倒在地,他的父親對他很粗暴,是最終用蘋果砸傷了他,使他最終受傷而喪了命。但是可能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是全家的人的冷漠最終殺死了他。

  文章中還提到了格里高爾的父親在他變成甲蟲之後,因為要維繫生活 ,所以出去工作了。格里高爾發現以前的父親是那麼衰老,成天躺在椅子裡,連格里高爾出差也只微微地擺擺手,似乎連說話的氣力也沒有。全家散步時,父親總是走得慢極了,簡直像在爬,不得不讓母親與格里高爾扶著,才能勉強走一段。可現在的父親卻穿著筆挺的制服,直挺挺地站著,花白的頭髮一絲不亂,目光炯炯,從中透著英氣。這樣的描寫也是違背常理的。它同樣體現了荒誕和醜。這違背了生活的常理。一般來說,古人有講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一個老年人卻不能頤養天年,還要像年輕人一樣去商界拼殺。這本身就是荒誕的。是對人性的一種背離。

  格里高爾最終在全家人的冷漠中死了,是他的心死了。但是全家人離家乘車又去旅遊了。他們計劃搬個新家,而且薩姆沙和太太注意到了女兒已經出落成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少女了。他們一致以為,是到找女婿的時候了。這似乎是對他們美好前景的一種預示。其實拿他們對待格里高爾就知道了他的妹妹的擇偶標準一定是以經濟利益為第一位的,來選擇夫婿的。因為物質利益決定了這個家庭乃至社會的一切標準。

  這是荒誕的。因為醜進入到藝術領域的醜,側重表現物件的殘缺、畸形、破壞、邪惡、虛假等特徵。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只剩下了物質和利益,沒有溫情,沒有作為一個人所有的價值。人變成了甲蟲,就充分的顯示了一種荒誕,用一種不合理來詮釋一種合理。正是在工業之下,人成為了物的奴隸,喪失了人的本體性。海德格爾說: 人詩意的棲居 ,而人轉化成了物的奴隸,物質成為我們衡量人跟人之間關係的唯一標準。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但是人應該還可以有他的作為生命存在的意義。如何成為一個人,做怎樣的人。卡夫卡用一種冷漠的眼,用一種孤獨,和悲傷寫出了人類生存的困惑。他的作品中主人公是善良的。格里高爾用他的善良、真誠來對待他的家人,但是家人用冷漠和物質將他殺死了。是他們最終摧殘了他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希望,沒有溫情,沒有一種愛,讓人可以來和這個冷漠的世界來對抗。是的,每個人是孤獨的,是需要物質生存的,但是如果最後只剩下了物質利益,那麼人類的存在及失去他的意義。卡夫卡在尋找著他的出路,為人類尋找一種出路,尋找一種可以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一種方法。

  也許有一天,我們人類在這種異化之下,變成了一種別的什麼生物 ,也許是機器,也許是類似甲蟲之類,沒有辦法進行一種詩意生活。荒誕有其合理性。也許我們再不進行人類的思索,我們就進入到了一種可怕的輪迴之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