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的力量》讀後感
《執著的力量》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執著的力量》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執著的力量》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執著的力量》
文章講了一個孩子十分貧苦,為了養活自己,他不得不到一家印刷廠工作,儘管工作很累很苦,工錢又少,但喜愛讀書看報的他還是非常珍惜這份工作。有一天,他在書店的櫥窗裡看到一本書,他很想把它買下來,可是書太貴,他買不起,第二天,他再來書店時,發現有一本書開啟著兩頁,於是讀了起來,直到把開啟的兩頁書的內容讀完才戀戀不捨地走開,第三天,他又來了,令人驚奇的是,書竟然往後翻開了兩頁,第四天,奇蹟再次出現了,書又往後翻了兩頁,他一直讀,直到把全書讀完,最後一天,書店的老闆—一位慈祥的老人撫摸著他的頭,對他說:“好孩子,從今天起,你可以隨時來這個書店,任意翻閱所有的書,不要花一分錢。”這個孩子長大後便成為一家報社的總編—本傑明·法利吉尤。
故事很短,道理很長,我就領悟了一些道理,還聯想到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教授在學期開始時,要他的學生們把一些學習資料在一年內重新工整地抄一遍,他的學生們一看到這些資料就傻了—足足有十幾本,每一本有幾萬字,而這些資料已經被教授以前的學生工整地抄了一遍,幾乎所有學生都認為沒有再抄一遍的必要了,可是有一位學生卻與大家不同,他開始抄寫,大家都嘲笑他、譏諷他,認為他把這些資料再抄寫一遍沒有作用,可就是這樣,一年後,只有這個學生成功畢業,只有這個學生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科赫。
執著的力量是偉大的,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它可以使一個人從默默無聞到夢想成真,成就輝煌,它裡面包含著一些不可缺少的因素:堅強、刻苦、智慧、勇敢……當然,執著是枯燥無味的,它需要在這段時間內專心致志,拋開一切雜念,不惜一切代價,避開外界的評論,不要總是換方向,當一條路你認為是正確的,那就要堅持走下去,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也要堅持,這樣你才能成功。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個道理,永遠跟著執著的道路走下去吧!
《執著的力量》讀後感2
“執著並不是固執,而是對自己夢想的一種追求。”這是我讀完了《執著的力量》後最深的感受。
蘇武從長安懷著一顆尋求和平的心向匈奴出發了。匈奴王用金錢、官職誘—惑他,他毫不動搖;匈奴王見軟的不行就勸他投降,說如果蘇武不投降就要被殺死,。十九年後,蘇武終於回到了故鄉,那時,他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
我為蘇武而感動,為他男子漢大丈夫的氣節而感動,為他的敢作敢當而感動,更是為他的堅持而感動。
堅持是成功路上的墊腳石;在黑暗中茫茫無際而穿行時,只要再堅持一下,說不定就是一片柳暗花明;在困難面前,再堅持一下,說不定就會成功。堅持就是勝利,堅持是通向成功的一條小山道,山很陡峭,但走過去,就會看見風雨後的彩虹。
堅持並不是固執,它是達到自己目標的一種努力。堅持就是勝利!
從沒想過非把“美麗”這個詞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儘管71歲的他,依然顯得精幹,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而且,也沒有必要把他和美麗聯絡起來。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蹟—一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裡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穫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
但凡一個人能有這樣的成就,無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美麗這等詞彙都已經成為淺薄而無謂的媚俗,無法與他們並列。
但是,就在他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喜慶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聞媒體的聯合採訪時,我忽然聽到了“美麗”這個詞,突然發現,這位享譽世界、功勳卓著的“雜交水稻”之父的橫空出世,竟然和美麗有那麼直接的關係。
那是我在這次採訪中惟一有機會提出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始終不解,像他這樣出生在北京、生長在武漢、重慶等大城市、從小上教會學校的人,為什麼在風華正茂之時違背母願選擇了艱苦而陌生的農學?
袁隆平沒有絲毫猶豫地說出了這個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約我6歲時一次郊遊,曾在武漢郊區參觀了一個園藝常滿園裡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簡直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兒時的感受,仍不免雙眼閃爍,神采煥發。可見那片花豔果豐的園藝場,在風雨飄堯國是艱難的年代,曾多麼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的心。
這片美麗的記憶,成了他心目中永遠的夢幻,使袁隆平從此與“農”結下不解之緣。
但當他第一次真的來到農村,不禁大吃一驚:難道這就是自己多年來嚮往的最美?
現實中的落後、貧瘠和瘡痍,讓尋找美麗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卻絕沒有讓他就此退縮,“真的,我從沒後悔,我這個人有點‘痴’,認準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場席捲全國的飢餓,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他把童年的憧憬蘊藏心底,將“所有人不再捱餓”奉為了終生的追求。
他義無反顧一頭栽進了“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之中。為了雜交水稻,他幾乎奉獻了自己美好年華中的一切,知識、汗水、靈感、心血,沒有什麼不是圍著“雜交稻”而運轉。在他研究開始的最初,為了獲得一株必須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兩年時間,頂著烈日差不多踏遍了當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後後共檢查了1萬4千個稻穗。
這樣巨大的付出,在他幾十年的'育種研究生涯中,可以說成了家常便飯。無論是科學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為的干擾破壞,所有遇到到的磨難都曾經跳出來考驗他的心智。如果他僅僅是美麗的欣賞者,也許他早就被沉重的現實消磨一空;但作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學的力量去創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撓,堅韌不拔。
或許上天也被這種精誠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學通訊》第4期發表,引起了國內外矚目,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著一個,他的雜交稻創造的神話一項接著一項,40多年間他在這個領域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而新千年裡,他主持的國家“超級稻”研究專案又傳佳音,續寫了“綠色革命”的新突破……
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每年解決3500 萬人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對於一個幾千年未曾真正解決吃飯問題的大國,這是一個多麼巨大而深遠的貢獻!難怪一些地區的農民稱他為當代“神農”,而國際同行稱他的研究是“帶給全人類的福音”。他先後獲得了國內國際多項頂尖大獎,身兼數十個學術和社會職務。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雲市場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麗登常
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這些輝煌、榮耀、名利,似乎絲毫也沒有對袁隆平產生任何改變。從播種到收穫,他依然風塵僕僕地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趕著陽光從北到南察看育種基地。即使這次來京領獎,他也無時不惦記著他的試驗。“我們超級稻的培育十分緊張,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3天報一次資料,這樣可以隨時分析情況。”一再聲稱不善言辭的袁隆平,談起他的水稻育種卻雄辯而流暢,“我們有信心,提前兩年實現畝產800公斤的目標。”
已經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驅趕著自己不斷前行,“我在有生之年還有兩大心願,一是要把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成功,這樣,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再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類。”
袁先生兒時的園藝場如今已經變成水稻田,生活、事業甚至夢裡,全是稻子……
“我做過一個好夢,我們種的水稻,像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幾個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古稀之年的科學家之夢,已沒有了園藝場的五彩繽紛,但那種淳美的境界卻依依相隨,如幻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