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

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1

  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

  在這部小說中,雨果刻化了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面貌。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貫穿本書始終的冉阿讓。

  年輕勤勞的冉阿讓找不到工作在難忍的飢餓驅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塊玻璃,拿了一塊麵包而前後被判了十九年徒刑。

  出獄後,為了報復,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

  但老人待人真誠,酣然睡在一個苦役犯旁邊的卓絕胸懷,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讓,使他握著鐵釺的手慢慢地放了下來。

  於是他偷走了銀器逃出了神父家。

  當冉阿讓被抓住時,神父並沒有指證他,反而又把兩支銀燭臺給了冉阿讓,並對他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您允諾過我,您拿了這些銀子是為了做一個誠實的人用的。”他決定遵守自己的諾言,做一個誠實、正直、仁慈博愛的人。

  我認為神父是他一生的轉折點。

  後來他改名換姓,在一個城市裡搞了一項工業的工藝改革,發了財,做了市長,在那裡濟窮救苦,大做好事。

  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接回她的女兒珂賽特。

  而冉阿讓也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讓。

  於是又被抓走做苦役。

  但為了履行對芳汀的諾言,在苦役中,他奮不顧身地從戰船上空搶救了帆工,然後機智地逃走。

  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從刻薄奸詐的夫婦那裡帶走,並隱居在了修道院。

  八年了,冉阿讓和珂賽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讀了這本書我發現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2

  他活著,儘管命運離奇多磨難;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閤眼。

  生來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規律;晝去夜來,也同樣是這種道理。

  這四句詩是《悲慘世界》的附錄,“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讓。

  冉阿讓生在布里地區的貧苦農家裡,因飢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

  後因多次越獄,在苦役場呆了十九年才刑滿釋放。

  因為持黃色通行證,所以沒有旅店敢留他過夜。

  後來,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從善。

  他化名為馬德蘭,為黑玻璃製造業取得了大進步,又當上了市長,經常幫助一些窮人。

  後因種種原因,他成為了珂賽特的父親,又因曾經犯下的罪四處躲藏。

  珂賽特長大了,認識了馬呂斯。

  最後他們結了婚。

  因為冉阿讓告知了馬呂斯他的真實身份,冉阿讓只能從此離開珂賽特。

  卑鄙下流的德納第企圖告發冉阿讓,卻剛好成全了冉阿讓的高大形象。

  知道真相後,珂賽特和馬呂斯急切看望冉阿讓,卻成了最後的'見面。

  這本書看完後,我哭了。

  是冉阿讓感動了我。

  原來,人是那麼偉大、勇敢、寬容、堅強。

  居然在那麼黑暗的社會里,有如此善良的人。

  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因為所處的環境與接觸的人的不同罷了。

  其實,人並沒有好壞之分,難道可以因為冉阿讓偷了一塊兒麵包就說他是壞人嗎?不對,這不是他的錯,只因當時社會的黑暗。

  難道可以因為德納第救了彭邁西上校就說他是好人嗎?不對,德納第是自私的,只因搜尋死人身上的財物,碰巧救了彭邁西上校。

  冉阿讓,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遠都不會磨滅。

  冉阿讓,他是一個真實的人,他叫彼埃爾莫。

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3

  在法國作家雨果的一本名叫《悲慘世界》的書中,一名窮漢在狄涅城裡走著,因為他進過監獄i,所以沒有人收留他,因此他對社會的恨更深了。當他到了一個主教的家裡,被主教感化為天使。從此以後,他幹盡了好事,可所有的人都不信任他。最後,當他就要走出黑暗的時候,卻在笑中死去。

  作者透過這個故事,表現出了當時的法國貧民被上流社會欺壓著,對他們充滿了同情和悲憫。

  我最喜歡這本書裡的珂賽特,不僅是喜歡,而且還有些同情,因為她在德納第的店裡受盡了苦頭,什麼髒活累活都讓她幹。喜歡她是因為他原本美麗可愛,而且很聽話。我和敬佩冉阿讓(那名窮漢),珂賽特被他帶走後才8歲,她母親當時去世了,冉阿讓卻像父親那樣疼她愛她,同時還要儘量躲起來,以防被警察抓起來。

  卞福汝,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名主教,他權利很大,享有很高的待遇,可他卻不亂用這些薪俸,而是給一些窮人,改善監獄條件,救濟孤兒院的孩子。可他自己卻直留一點點。他是冉阿讓成了天使,也把自己的愛心傳遞下去。

  每當我翻開書頁,一下子就津津有味的看起來,彷彿已經進入書中,親眼看到了那悲慘的情景···就算有人在叫我我也聽不到。直到我看完的時候才放下書,戀戀不捨的離開了,但我的心還在書裡。

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4

  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裡,卻總是埋怨命運的不公。我讀了《悲慘世界》以後才知道當時世界的悲慘,那主人公冉阿讓又能說什麼呢?

  冉阿讓是個窮人,因偷了一個麵包就被關入監牢,期間越獄失敗四次,足足判了十六年。十六年啊,浪費了多少青春歲月,能做多少有意義的事,而換來的只是一個麵包。出獄後卻常常招人排斥,連住宿的地方也找不到,僅僅因為冉阿讓犯有前科。最終有一位好心的主教收留了他,並送他了一套銀餐具和一對銀燭臺。當冉阿讓最需要幫助時,所有人都逃避了,單單隻有一個人站了出來。甚至有時他的好意也往往遭到人們的誤解,不能被社會所接受。

  難道窮人就不是人嗎?他們也有生命,自由的生活的權利。人窮志不窮,窮人只是沒有錢,但他們的志氣還在。

  我不知道當時的社會是多麼黑暗,如此下去會有更多的人輕視法律。“以愛制惡”,惟有道德感化才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文中的卞福汝主教就是善良,純真的代言人,明知道冉阿讓犯有前科還讓他過夜,在偷東西被抓到後還送了他一對銀燭臺,一系列的舉動,真真切切的述說了主教的善良。

  世界不是完美的,總有好人在發善,有壞人在作惡。但我們可以使好人多一些,讓他們去感化正在作惡的人。壞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愛心行動中。

  愛的形式非常多,也十分簡單。扶一位老奶奶過馬路,撿起隨風飄動的塑膠袋等一件小事,都是在散發著愛心。大家行動起來吧,伸出你雙手讓世界充滿愛!

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5

  《悲慘世界》是一本多麼偉大的書籍呀!它使我看到了雨果對社會下層人士的同情,對自私、貪婪之人的蔑視。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將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展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剛接觸這本著作時,我對主角冉阿讓懷有無比的同情。為了讓受飢餓折磨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能吃到東西而去偷了一片面包,因此被判徒刑的冉阿讓,被關了十九年,到四十六歲才被釋放出來。但是,當他被釋放出來後受到的卻是人們對他的歧視。幸好有仁慈的主教米里艾,對他十分客氣。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本性,在服刑期間,冉阿讓早就養成了種種惡習。一開始,他並沒有因主教的仁慈所改變,並且還偷了主教的銀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竟然原諒了冉阿讓,並且把冉阿讓偷的銀器作為禮物送給了他。冉阿讓終於醒悟過來了,他帶著主教給他的一點點溫暖和光明離開了這裡,定居在法國的北部。他對於自己居住的城市盡心盡力,人們都被他感動了。冉阿讓因此做了這個城市的市長。

  冉阿讓的一生是令人感慨的,也是令人深思的。一個人從一塊麵包徹底的變壞,再從一幅銀器和人們對他的改變徹底的變好,成為當地的市長。這是多麼讓人吃驚的變化啊!人性的兩種都在他身上體現出來了。

  讀了這本書,我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撼。願我們身邊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