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後感範文

《子夜》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子夜》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子夜》讀後感1

  最讓我感覺到失望的是蓬勃的理想火焰被時代的洪水撲滅,心裡猛地一沉,突然想到自己曾經擁有的理想是多麼的不現實,說過的那些大話是多麼的可笑,而置身於時代的洪流之中的人們,是多麼的渺小。

  矛盾的《子夜》,無疑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悲劇,在那個1930年式汽車咆哮著賓士過飄散著“共產主義”傳單的混亂街道的時代,在那個軍閥混戰,革命鎮壓亂作一團,經濟跌蕩起伏毫無規律的年代,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工業鉅子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塗地。看完之後,盤踞在我心頭的諸多疑問和重重憂慮,像春日沉悶的烏雲一樣,久久不能散去。雄心勃勃的民族資本工業的發展失敗,買辦金融資本家的回回得手,富家子弟的無所事事和鋪張浪費,實在是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魁梧剛毅,紫臉多皰的吳蓀甫,曾經遊歷歐美,見多識廣,用盡了他的心智想要實現他偉大的夢想,但是因為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還是沒有免得失敗的命運,實在可悲。撇開時代背景等其他的因素,他在發揚民族工業上的努力和決心是不可否認的,雖然他也有剝削工人的一些表現,但是國際絲價一路下跌,作老闆的也有苦衷,既然我們恨的是剝削的行為,就不要去恨那些同樣被現實逼迫的人,他們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他在廠裡獎罰分明,重視人才,又能合理規劃,也確實是位不錯的領導者。然而在公債市場上,他又被機智狡詐的趙伯韜逼上了絕路,又是由於他貪心不足。如果老老實實辦廠,因為上海的工潮此起彼伏,當然不會容易,但是至少不會一夜之間傾家蕩產,畢竟時代接受有能耐的人啊。氣派威風,不可一世的他在數月之間廠房、銀行、公館全沒了,最後的結局靜悄悄的,灰溜溜的。是因為罷 工風潮攪亂了他的實業,金融魔王捲走了他的一切積累,革命軍隊打開了他老家深院的大門,還有他公館裡那一群成天遊手好閒的女人和青年們,把他一步步拖向衰亡。

  不光是工業人,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也不好過。吳公館的常客李玉亭是當時上海的一位經濟學教授,必然是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而受人尊重的人,但是他習慣於資產階級閒適奢華的生活,看到共產主義革命的一步步成功,整天憂心忡忡,唯恐世界末日就要到來。其實無論是怎樣的.時代,有知識的人都是受人歡迎,被人需要的,他的杞人憂天與杜家大少爺杜新籜的毫無憂患意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中形容杜新籜總是一副“什麼都看不慣,什麼都不在乎”的樣子,那就是他從法國學回來的“巴枯寧主義”,當李玉亭在他耳邊重複著現在面臨的危機時,他卻能不以為然的把視線投向遙遠的海外:“不要緊!至少明天,後天,下星期,下一個月,再下一月,都還不要緊……再不然,日本,法國,美國,總該不至於要緊!供我們遊樂的地方還很多呢,不要緊!”即使“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言語也不能刺激這種人奮發上進,那他花了那麼多人民的血汗錢到國外去學了什麼呢?真正可恨的是杜新籜一類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剝削工人的人!

  然而資產階級家庭出來的青年也未必各個如此,這讓我們還不至於絕望:吳芝生、杜學詩都是典型的代表。杜學詩“國家的鐵掌應該強制人們在絲業上壓倒日本”,吳芝生與同學柏青一起走入“五四”遊 行團隊,不都是他們對未來積極的表現麼?他們的出現,就像正待勃發的春草,可以染綠整個田野。

  然而這部著作的中心還在資本家之間的鬥爭,公債市場上的殘酷鬥爭。股票就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公債也不例外,大人物在裡面做手腳,誰最後接到那誰都不想要的“花”誰就倒黴。雖說我這樣的評論十分幼稚,但是這種智商上的遊戲實在太殘忍,完全就是在那些利慾薰心的人之間玩的一場在他人頭上妄加噩運的遊戲,這樣的遊戲太不人道,太急功近利了。在我的概念裡,那些單純用經濟來衡量社會進步的手段太片面,也太自私。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是什麼?是某些人畢生的追求,是他們靈魂的最終歸屬嗎?我一點也看不出其中的奧秘,是我的知識太欠缺了也罷。但是所謂股市、公債不都是以賺錢為目的,以損人利己為表現形式的無聊勾當麼?那些為此瘋狂的人有沒有想過有些人還在飢餓的魔爪下掙扎,那些贏家的心裡有沒有一點對自己手下敗將的留意——他們或許會變為危害更多無辜的人的冤鬼。

  有沒有一種行業是真正造福於社會,能讓人們共同享受幸福,共同進步的?答案當然數不勝數。認認真真地做好實業,讓人們共同富裕起來,並不是什麼很難的事,然而正是因為資本家的貪心,造成了這一系列的悲劇。

  讀完這本書,我的收穫真的很多,也許正如作者矛盾所說“顯不出中國革命進行的偉大氣魄與最後必然勝利的前景”,但是我相信憂患是激勵人前進的最大動力,我會因此而更加明確今後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子夜》讀後感2

  茅盾先生的《子夜》寫出了3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家們生存的困境。外有連連的戰事,內有帝國主義所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們的打壓。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像吳蓀甫一類想以工業振興中華的宏偉夢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樣,飛得再高,也終究逃不過破碎的命運。

  吳蓀甫是民族工業資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機智果斷,抱負遠大,在上海那個燈紅酒綠拜金的大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強幹,為自己的夢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氣吞併了八個小廠,想成為工業界領袖;他與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與甫等人建立了益中信託公司;也曾在公債市場上狠賺一筆。但他生不逢時,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能讓他施展自己的才略。雙橋鎮的農民暴x摧毀了他在家鄉經營的產業;他苦心經營的絲廠工潮迭起;處心積慮組建起來的益中公司又因為產品滯銷而成為箍在身上的“溼布衫”;在公債市場上又飽受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打壓。但當他想放棄時,他仍對自己說:“不!我還是要幹下去的!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係中國民族的前提猶大!——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這是《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儘管吳蓀甫最後終因為在公債市場與趙伯韜的角逐失敗而破產,他的這一句話,還是給我留下了無數的感動與欽佩。

  但在欣賞吳蓀甫的同時也得承認他的短處。他企圖從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貨傾銷與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不振,想吸盡工人的血汗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這些都是他對工人的剝削與壓榨。他自尊心太強,太死要面子,他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為他安排下的失敗命運。他只能用偽裝的鎮靜來掩飾內心的惶懼與不安,從來不讓人家看見他也有苦悶沮喪的時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瑤。他心中承載了太多,以至於當他破產時,他想到了自殺。直至小說結尾,他身邊所剩之人已寥寥無幾了。他的自私,貪念,利慾使他“身邊的人”漸漸離開了他。他的悲劇結局也許是從開始就已註定,也許吳老太爺的死就是他命運的伏筆。

  此外,《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環境的描寫。例如它用“天空張著一望無際的灰色的幕,只有西邊的天空像是破了一個洞,露出小小的一塊紫雲。太陽倉皇的面孔在這紫雲後面向下沒落。”這種平淡的環境描寫,以及其他一些惡劣的環境描寫暗示人物的命運或喜或悲。茅盾先生還在很多地方透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情緒的變化,來鮮明顯示人物性格。“他絕不為寫景而寫景,寫景即為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瞭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子夜》讀後感3

  《子夜》是一部一直以來充滿爭議的作品,但肯定和讚揚的聲音始終佔據主流,作品為讀者們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都市生活,引人深思。

  作品開篇是一段景色描寫,為下面一系列的人物出場作鋪墊,紫臉多皰的吳蓀甫、封建腐朽的吳老太爺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尾更是匠心獨運,整體結構宏偉嚴密。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是貫穿《子夜》全書的主線,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國半殖半封社會的全貌。吳蓀甫就像一個永不知疲倦的戰士,戰鬥在民族工業的第一線,與趙伯韜勾心鬥角;使勁渾身解數平息罷 工;吞併其他小廠來擴大自己工廠的規模。只可惜他生不逢時,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半殖半封的社會背景扼殺了民族工業,雖已力挽狂瀾,卻只能以失敗告終,這不是吳蓀甫一個人的失敗,更是當時國家和社會的失敗和悲哀。然而吳蓀甫也是一個血腥的剝削者,剋扣工人工資,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吳蓀甫人性惡劣和冷酷無情的一面可見一斑,因此,吳蓀甫形象的評價一直都是譭譽參半的。但無論怎樣,吳蓀甫也算是有魄力、有手段,是那個時代的民族英雄。

  此外,我認為,《子夜》最值得稱頌的是刻畫了各賦性格特色的都市現代環境中的女性形象。林佩瑤是眾多女性中最豐滿的,她憧憬著浪漫偉大的愛情,然而現實生活中,她的丈夫吳蓀甫卻是汲汲於功力的資本家的特性,她所期盼的浪漫和詩意都不屬於這個家庭,雖表面接收了現代文明,實則卻只能默默反抗。愛情是林佩瑤的全部,而吳蓀甫卻把全部心力獻給了他的事業,沒有給妻子必要的關心,面對初戀情人雷鳴,寂寞的心再次燃起熱情的火花,卻也使她背上了沉重的負罪感,然而對於丈夫的不忠卻當做理所當然。林佩瑤活在這種精神痛苦中,更是在寂寞和愧疚中煎熬著,可以說,林少奶奶的一生是悲劇的,是一種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精神上的悲哀,她的人生讓人憐惜,可悲可嘆。

  四小姐惠芳是最能體現封建文明與都市文明碰撞和衝突的女性形象。在父親吳老太爺嚴厲的管教下,“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思想更是禁錮著惠芳,支配著她的思想和行動。當走進這個物慾橫流、光怪陸離的大上海,舊有的價值觀受到強烈的衝擊,地位雖然顯赫,卻與都市人之間存在這隔閡,四小姐就這樣孤獨悲哀地在夾縫中生存,精神上的矛盾讓她產生了臆想。心中雖希望去追逐愛情,但禁慾思想時刻牽制著她,內心軟弱的她只能學著死去的老太爺的樣子,捧起《太上感應篇》潛心修行,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最後也算是有一個比較光明的結局,離開吳公館,追求新的自由天地。

  這些女性的愛情與人生比起主角吳蓀甫和趙伯韜及其鬥爭並不是主要的和完整的,但每個女性都帶有理想的色彩,形象的豐富,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一類女性的欣賞。

  《子夜》整體上顯現出一種浪漫與頹廢、真實與虛無的交織,也是展現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歷史性鉅作,《子夜》的誕生更是顯示了無產階級文學的不可戰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