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讀後感範文

知行合一的讀後感範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知行合一的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知行合一的讀後感1

  王陽明是與孔子相提並論的人,專研理學、佛學、軍事戰術造福於人,傳道授業解惑,解救蒼生於危難之時,乃一代聖賢。陽明先生從小對於一件事物專研的程度就是達到極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為止,射箭能百步穿楊,沙盤模擬能排兵佈陣勝敵於棋盤之上,研習理學能有龍場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學,上陣殺敵讓匪寇聞風喪膽,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後,不斷堅持、不斷練習是背後的驅動,而核心則是“境隨心動,可為聖賢”的觀念。

  “去天理滅人慾”是朱子理學的精髓之處,講的就是要嚴格恪守自己的內心,不為外物所左右。而王陽明在學習理學“格物致知”的理念時,在竹林革竹節的過程中,深深地對這一理念產生了懷疑。而後在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心學”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審視周邊的一切事物,然後去實踐,發現真理,這是陽明心學的精髓。

  在軍事領域,定倭寇、滅寧王,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華,從小的騎馬射箭、追殺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氣和軍事才能。

  “心隨境動,則為凡夫;境隨心動,可為聖賢”這句話對我的影響是深遠的,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心隨境動,煩惱雜生,只有讓境隨心動,堅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並且不斷去實踐,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儘量修得圓滿。

  知行合一的讀後感2

  人心本無善惡之分,當你的心處於無善無惡之時,才是力量最強大的時候。就像我在工作中,會接觸很多小孩子,每個人的本能反應都會喜歡特別懂事乖巧的小孩子,但是有時候我真的要被特別搗蛋的孩子給氣到了,我想不到制服她的辦法,束手無策時容易讓自己心煩意亂,內心特別煩躁,但是我又不能發脾氣,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我的良知告訴我,我可以解決問題的,只要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要滿足他們自己內心小世界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小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僅要用愛去教育她,更要感性中帶點理性地去和她們相處,王陽明提出萬物一體,無非是希望每個人都發自良知地去愛人,愛世界,愛天地萬物。仁者愛人,更何況,小孩子的本性都是純真的,有什麼理由不多愛他們一點呢。

  在適宜的時間做良知認為是最好的事,就足夠了,變動不居,剛柔相易。王陽明認為,七情唯有適當地表露出來,才能讓你的心更為強大,由此不動心。七情就是雷區,只有把雷在平時排除乾淨,當火來時才不會大爆炸。做到這點,也就恢復了活潑潑的心的本體。

  程頤說“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出現悲觀和樂觀的態度,良知的指引會告訴你,悲觀的念頭是錯誤的,迎難而上後你會發現原來當初的困難其實根本就微不足道,只是需要在那剎那間,你要有勇氣地去做出正確的抉擇,搞定困難的關鍵點還是在自己的心中,只是看你求還是不求,只要你求,你的心能滿足你所有的要求,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懂得了良知的力量,你的良知會“格物的“意”,也就是“正”這個不好的念頭,修身在正其“心”,心有良知,無所不知,修心在意其“誠”。

  如果有人對你嗤之以鼻,息思慮,切勿動氣,正好這是一個讓自己內心強大的機會,鍛鍊心性,像這種清高又居功自傲的人,我們不趨之若鶩。就像書中所說的,所謂“自信”不是被動地堅信自己“問心無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難當作正面的東西,要把它當成是砥礪人、磨練人的東西。而且你應該感謝它,榮譽是從正面磨礪你,誹謗和侮辱是從反面磨礪你。

  知行合一的讀後感3

  工作即修行。在其位,謀其政,一個人的職業道德體現了這個人的本身的修養,你的工作狀態體現了你的整體素質。加強自己的職業道德建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做事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就好,貴和尚中,在工作中或許會碰到一些難題,完全可以透過“致良知”來解決問題,這也是“事上練”,趨榮避恥,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使知榮知辱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養薰陶。

  如《中庸》所言: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的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學習,不然機會真的來到了你面前,你有能力抓住嗎?所以,別把精力花在自怨自哀的時間上了,勿忘勿助地努力就好了。致吾良知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天理。

  本書中,其實我還挺喜歡第七章,講了王陽明的心學命運,側重於心學對眾門徒的人生影響,及心學左派的源流,對中國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導作用,心學對日本的影響力更是巨大,體現在軍事,經濟管理上,影響了若干人等,再次讚歎了王陽明心學令人驚異的神奇力量。

  正確的世界觀,就要取消我們和外物的對立。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價外物,讓外物按照它們自己的規律去發展。和別人鬧矛盾了,誤會解開就行,不用耿耿於懷,遵循規律,因為如果和自己的想法對立起來,它主導了你的情緒,你不能控制情緒,自然會被情緒所控制,採取“前攝行為”,反過來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牽制。

  生活中,如果和朋友發生了什麼矛盾的話,只要誤會解釋清楚就好了,千萬別太執著,退一步海闊天空,前幾天跟閨密承認了一個錯誤,我說我做了一件我覺得對不起她的事情,但她卻說,開玩笑,就這點小事能影響到我們的關係。那一刻我懵了,看來這幾年的感情真不是蓋的,哈哈,其實我一直沒有她大方,正因為良知所發出來的“意”,指引我去及時承認了這個錯誤,我看重我們之間的友誼,為善去惡者格物也,只要你意誠了,自然會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把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銘記於心,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體。所以朋友的相處之道,還是需要不斷地事上練,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我也是跟自己的良知做了一番思想鬥爭才去承認錯誤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嗯真正的友誼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值得天長地久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