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後感範文200字(通用10篇)

《阿Q正傳》讀後感範文200字(通用1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範文200字(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1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2

  “精神勝利法”至使他苟且地活了一生,專門受人欺壓,而自己卻不會反抗,也沒有能力反抗。他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物,是專門給別人調侃的一個卑微的小人物。他根本翻不了身,因為他是不會懂得一種外在與內在都勝利的感覺,他只知道自己在精神上的勝利。

  阿Q的心中是期盼革命的,因為只有革命才能使他有新生活的可能。所以他和一路“革命人民”一起鬧“革命”,可是他在土穀祠的“革命”就等同於土匪強搶他人財物,這也正因為他獨特的一套心理醫療法所致的思想:極端地認為真正的.革命就是這樣的。其實不然,正和他想象的相違背,在他的一生中,缺乏的不僅僅只是錢,還有感情方面!

  《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3

  初看阿Q,覺得他跟星星一樣可愛,給我們觀眾帶來了這麼多歡聲與笑語,但看著看著,總覺得吧,不太對勁:星星是基於調侃別人來達到幽默搞笑,從而給我們一種很輕鬆地氣氛,而阿Q則是在不斷地跟小丑一樣透過糟踐自己的尊嚴來讓我們笑,讓我們苦笑,讓我們不得不發出幾串笑聲來緩解一下沉重的氛圍。

  阿Q的社會地位很低,什麼都沒有,甚至連屬於自己的住所都沒著落,只能可憐地窩在一個破廟裡。他沒有固定的工作,不能像其它人一樣守著自己的幾分薄地過日子,只能給別人幫工,賺些辛苦錢來熬日子。就這樣,還是不是地被地保給榨一下。

  《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4

  這種日子若是放別人身上,肯定活不下去,但我們的阿Q先生卻能活得好好的,並且還能給他人灰暗的生活添一點亮麗的色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精神勝利法——阿Q唯一的精神武器。和人家打架,被拽著辮子撞牆,他這樣安慰自己:兒子打老子;追吳媽未果,他窩在破廟裡安慰道:腳太大,配不上自己。憑著這精神勝利法,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堅強地活了下來。

  阿Q其實也不是老被欺負,有時候他也會主動找一些可憐人欺負一下:在看到小尼姑時他跑過去調戲人家;見到小D時,他又去找人家大家。所以阿Q屬於那種欺軟怕硬的可憐人,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5

  電影看完了,免不了有一些感觸。可要是付諸筆下,不免有些為難。當然,自己眼高手低是一原因,但除此之外,這跟電影的主人公阿Q有很大關聯。

  阿Q這個形象實在叫人為難,怎麼說呢,他就像是雲中月,有一會子你能從雲縫隙窺清它的全貌,但云隨風動,很快月兒又被遮隱住了,而事實上,月兒卻並沒有一絲改變。

  呵呵,貌似有一點舒婷一直努力宣揚的朦朧美,但只要你真的認認真真地完完全全地將它看完,再略經思考一下,你就覺得它非但不美反而醜陋,如同未經彩繪過的泥塑。

  《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6

  也許,在那個時代,像阿Q那樣的人,還會有一條“活路”;可是,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那些只會逃避現實、使用精神勝利法的人只會被淘汰,而不會取得成功。

  也許,有時候,作作白日夢、滿足一下自己的心願也是允許的,可是,我們不能把幻想當成生活的全部,而是要有計劃的去努力,儘量地去完成自己的心願,讓自己的夢不再是虛幻的,讓自己的夢變成眼前的現實吧!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讀好書是我們唯一能在社會上立足的方法,更是實現我們夢想的唯一途徑!

  《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7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和精神勝利不同,阿Q這個時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現實的根據:向來驕橫霸道的趙太爺換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著他低聲叫老Q;趙白眼也改口稱他Q哥,想從他這裡探聽革命黨的口風。

  但這有點被壓迫者的報復思想,阿Q對革命並不瞭解。當封建地主篡奪了革命的果實,扼殺了農民的要求時,阿Q還只是阿Q,留給他的是悲慘的結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農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農民是無法成功的。

  《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8

  再次讀它,好象已不會佩服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他是矛盾的,雖然他遊手好閒,但他始終是農民,他骨子裡是質樸的,不過他有點愚蠢罷了,還有點膽卻,他不敢面對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就說服自己,在幻想中滿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裡典型的性格。

  阿Q原來認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為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現在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居然這樣害怕,未莊的人居然這樣慌張,便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

  《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9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

  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

  《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10

  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阿Q正傳》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

  “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