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讀後感(精選7篇)
《歸園田居》讀後感(精選7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歸園田居》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歸園田居》讀後感1
文學經典,耐人尋味,透過古往今來中國文學史上經典名著的閱讀和品味,培養我們系統的中國文學史知識。提高我們對文學作品的藝術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從而不僅接受了知識,提高了素養,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們對於不同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下,人文事物的認識和道德情操的培養。生活在晉末宋初的陶淵明,從小就懷有遠大志向,同時他生性嫻靜、熱愛自然,很欣賞道家的反樸,從而形成了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人生態度。
但由於在思想上兩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中年時期屢仕屢隱,終於因為目擊了官場的汙濁、黑暗,不肯同流合汙,而毅然告官還鄉。他的代表作之一《歸園田居》深刻反映了他辭官還鄉,隱居於美好田野之間,內心的那一份恬適、愉悅之情。全市沒有極其華麗的辭藻,作者運用質樸的語言渲染出深厚的情味。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雞鳴、狗吠,這些看似漫不經心,平淡無奇的景物,但卻充滿了盎然詩意,耐人尋味,使我們深深領略到田園風光的美好。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表現出了作者由仕途歸隱的心情、原因;“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描寫了田園生活的愜意;“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遠近分明,動靜結合,由動寫靜;“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抒發了作者脫離仕途,如釋重負的感慨。詩中的每一句詩,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字眼都無不流露作者重返田園的愉悅之情。詩文語言質樸簡潔而富有內涵,意味深長;詩風清新自然,意境淳美。詩篇描繪了田園風光的美好,表現了田園生活的清淡而富有生機。
作者在詩中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方法,表達了思想感情。例如,“羈鳥”——關在籠中鳥“池魚”——困在池中的魚。以羈鳥池魚比喻自己過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舊臨深淵比喻田園,與“樊籠”——關鳥獸的籠子,將其喻指官場,末句——由官場重歸田園,就像長久關在籠子裡的鳥又能重返大自然一樣。
前後相互照應,表現出作者告別仕途,擺脫束縛,迴歸了自我的歡愉心情,作者不僅在引領我們欣賞田園風光美麗的同時也是我們感受到了田園生活的愜意,更是精心巧妙的運用質樸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無比喜悅的心情。品味經典,欣賞作者獨特的藝術風格,學習作者獨具匠心的習作特點。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和閱讀能力。細細品讀,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探索,分享陶淵明的喜悅,體會精彩人生。
《歸園田居》讀後感2
在感到疲憊或者厭倦的時候,我總是能想出辦法來進行自我解脫,找一個沒有人的角落,泡一杯淡淡的茶,讀上一兩首意境幽遠的古詩,讓心緒在茶香和書頁裡漸漸地沉澱。
這也許算得上是一種精神療法,是用外物來轉移內在的注意。但它的效用並不是無條件的,首先茶水一定要清香幽淡,至於選擇的詩,更必須是寧靜怡然的那種。“冷冷清清,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慼戚”固然大悖其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慷慨激昂也沒有什麼助益,還是回頭去找陶淵明先生吧,“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淡泊中透出家園般的溫馨,我閉上眼睛,在嫋嫋升騰的茶香裡,彷彿又回到了從前那平靜而不知愁的歲月。
陶淵明本人就是田園的兒子,他在俗世紅塵中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在經歷了宦海浮沉的磨難之後,他疲憊了,厭倦了,迫不及待地迴歸到田園那自由自在的天地中去,“飛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那個遠離紛擾的世界,才是他真正的來源和歸宿。他的歸隱田園,是出自一種本能的戀慕,沒有任何的矯情,沒有任何的無奈,只是一個流浪的遊子回到自己的家園。
他在田園中完全地沉醉於真心的快樂,擺脫了一切的拘束,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是多麼地令人豔羨。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為生活忙忙碌碌,總要說一些不願說的話,做一些無可奈何的事,天長日久,任誰都會產生疲憊和厭倦,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幸福去找到那個長久的解脫。真正的幸福就來自心中的桃花源,在塵囂擾攘中不斷跋涉的我們,所做的就是不斷地追尋。
《歸園田居》讀後感3
陶淵明辭官歸裡,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滿堂前。”
根據他的描述你可以看見在南方的原野有一片開荒的田地,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七八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狗在深巷裡吠,雞在桑樹頂鳴。門庭裡沒有世俗鎖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這對於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的人,可算是返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這也是陶淵明田園詩中的經典之作。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
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誌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他可謂是傳奇中的傳奇,經典中的經典。在現當今社會中,有些人聲稱自己是如何的淡泊名利,自己是如何的清正廉明,自己是如何的不趨炎附勢……但誰知道他背地裡幹了那些見不得光的事呢?但正真這樣的人也不勝列舉,古有屈原、海瑞、張居正、包拯、周敦頤等;今有周恩來、雷鋒、孔繁森、王進喜、沈浩等。社會在於創造,在於我們去建設她,願我們的社會擁有明淨的天空!
《歸園田居》讀後感4
已經不記得是第幾回在課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先生之所居,神州也。神州之地甚廣,故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而先生家堂前院後都是菊,亦有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後人就多聞先生愛菊之情切,甚於一提及先生就不得不想起他家東籬下一簇簇的芳華。大抵都是金黃的明燦的,像那些姚黃魏紫豆綠墨撒金多是不合先生品性的,它們許太嬌嫩,禁不住南山下的秋風,也就沒能來陪伴先生,而成了皇家園苑的風景。愛菊如痴、視菊如命的先生倒在悽風冷雨中落了個灑脫。後人便說“秋叢繞舍似陶家”或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先生慕菊,菊亦慕先生否?
先生自己也是說本性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又絕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又為何“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樣的案牘勞形、汙濁官場不正是束縛先生的樊籠嗎?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得了什麼,而是不想做的事沒人能強迫你做。先生可謂是得了真自由,從此躬耕隱居,一代名士自風流!誤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歸是萬幸。一旦羈鳥回舊林、池魚歸故淵、先生歸田園,愉悅之心得無異乎?自此“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十多畝薄田、八九間草屋不覺困苦,凡享受著榆柳成蔭、桃李爭妍、東籬從菊與君伴、嫋嫋煙緩緩飄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聲聲吠共賞輪夕陽圓、矮矮籬陣陣鳴飄出了桑樹顛。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規矩羈著,伸展不開了拳腳。羈著、壓著一腔憤懣、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後無塵世雜務,簡陋屋中清清閒閒。終於釋了重負,了無矯飾的心摒棄繁華、清靜淡然。
先生性慕高潔、愛菊好酒。塵世紛雜半生、官場沉浮幾載;已而復獲自由,宅院樹木、村落炊煙。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繪天成田園。留詩126首,人私諡“靖節”,自郝“五柳”。
《歸園田居》讀後感5
已不記得是第幾回在課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先生之所居,神州也。神州之地甚廣,故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而先生家堂前院後都是菊,亦有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後人多聞先生愛菊之情切,甚於一提及先生就不得不想起他家東籬下一簇簇的芳華。大抵都是金黃的明燦的,像那些姚黃魏紫豆綠墨撒金多是不合先生品性的,它們許太嬌嫩,禁不住南山下的秋風,也就沒能來陪伴先生,而成了皇家園苑的風景。愛菊如痴、視菊如命的先生倒在悽風冷雨中落了個灑脫。後人便說“秋叢繞舍似陶家”或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先生慕菊,菊亦慕先生否?
先生自己也說本性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又絕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又為何“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樣的案牘勞形、汙濁官場不正是束縛先生的樊籠嗎?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得了什麼,而是不想做的事沒人能強迫你做。先生可謂是得了真自由,從此躬耕隱居,一代名士自風流!誤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歸是萬幸。一旦羈鳥回舊林、池魚歸故淵、先生歸田園,愉悅之心得無異乎?自此“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十多畝薄田、八九間草屋不覺困苦,凡享受著榆柳成蔭、桃李爭妍、東籬從菊與君伴、嫋嫋煙緩緩飄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聲聲吠共賞輪夕陽圓、矮矮籬陣陣鳴飄出了桑樹顛。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規矩羈著,伸展不開拳腳。羈著、壓著一腔憤懣、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後無塵世雜務,簡陋屋中清清閒閒。終於釋了重負,了無矯飾的心摒棄繁華、清靜淡然。
先生性慕高潔、愛菊好酒。塵世紛雜半生、官場沉浮幾載;已而復獲自由,宅院樹木、村落炊煙。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繪天成田園。留詩126首,人私諡“靖節”,自號“五柳”。
《歸園田居》讀後感6
歸園田居(其三)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於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儘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閒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
“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透過藝術的筆觸,淨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閒自得的形象。
“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睏倦為輕鬆,具有點染之功。“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歸園田居》讀後感7
種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說這是因為陶淵明初歸田園,不熟悉農務。其實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種的,他只是參與部分勞動,這話說得沒有意思。組詩第一首《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有“開荒南野際”之句,可以證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開墾的。所以不適合種其它莊稼,只好種上容易生長的豆類。這道理種過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慮運用典故的因素,這兩句就像一個老農的閒談,起得平淡,給人以親切感。
草盛就得鋤,所以一早就下地了。這是紀實。但“理荒穢”三字,用得比較重,似乎別有用心。楊惲詩中“蕪穢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亂。那麼,在陶淵明看來,社會的混亂,是由什麼引起的呢?那是因為許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爭奪利益,不能自拔。於是天下戰亂紛起,流血無盡。“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這詩表明陶淵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穢”,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糾治整個社會的“蕪穢”之深意。
“帶(戴)月荷鋤歸”,說明整整幹了一天。陶淵明畢竟不是真正的農民,既有僮僕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幹起活不那麼緊張勞累,這一天也夠受的。但他的心情卻很愉快。因為沒有好心情,寫不出這樣美的詩句。
月光灑遍田野,扛著鋤頭,沿著田間小路往家走,這是多麼漂亮的畫面!另一首詩中,陶淵明對田間勞動說過這樣的話:“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身體雖然疲勞,卻避免了許多患害。這不但包括兵兇戰厄,也包括人群間的爾詐我虞。在勞作中生命顯得切實、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為是新開墾的土地,道路狹隘,草木卻長得高。天時已晚,草葉上凝結了點點露珠,沾溼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這麼一件小事提出來,強調一句,好像沒有什麼必要。衣服溼了,確確實實是沒有什麼可惜的,陶淵明這麼一個豁達的人,按理不應該去說它。但“衣沾”並不只是說衣服被打溼而已,而是一個象徵。
從前做官,雖然不舒服,總有一份俸祿,可以養家活口,沽酒買醉。辭官隱居,生活自然艱難得多,田間勞動,又不是他這麼一個讀書人所能輕易勝任的,而且這種境況還將持續下去。高蹈避世,說起來容易,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淵明自己,也是內心中“貧富長交戰”的。只是詩人不願說得太遠、太露,以致破壞整首詩的氣氛,只就眼前小事,輕輕點上一筆。
“但使願無違”是全詩的歸結和主旨。“願”,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誠的態度、自然的方式,完成這一短暫的生命。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艱難,與此相比,都變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確做到了“願無違”,也是頗值得自我欣賞的。
用淺易的文字,平緩的語調,表現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並不知道詩中運用了什麼典故,單是詩中的情調、氣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傳送到讀者的內心深處。
詩人躬耕田畝,把勞動寫得富有詩意。“種豆南山下”,多麼平淡的口語;“帶月荷鋤歸”,多麼美的畫面。語言平淡而意境醇美,這就是陶詩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