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00字(通用28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00字(通用28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00字(通用2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

  從記事起就知道爺爺家有個書櫥,書櫥很大,卻不全是書,上面是書,下面放的是雜物,書雖然不多,卻滿是經典,有些視野已經泛了黃,打了卷兒,翻起時還能聽見清脆的聲音,像是要碎了一樣。

  小時候不識字,不喜歡那些書。漸漸長大後,也會去拿幾本來翻翻看看,比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淡遠,還是更喜歡書櫥裡那本最不起眼的《撒哈拉的故事》,喜歡那片三毛荷西向往自由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三毛說走就走,智慧勇敢,特立獨行且真實,在另外一個國度的三毛,沒有知己,沒有朋友,經常出差的荷西也不在身邊,孤獨的享受著沙漠,但她卻有著對生活的憧憬,對沙漠的熱愛。

  從垃圾箱裡撿來輪胎當沙發,用做棺材的舊木材當家具,與不友好的鄰居和平相處,這大抵是熱愛和無畏的支撐,三毛的精神我是學不來的。三個月前的這段日子,是最難捱的日子,就像走在貧瘠廣曠的沙漠,一個人埋頭練習,一整天在畫室裡不說一句話,一遍遍沖洗畫筆,水漫過手指,手指被浸泡地發白,孤獨、寂寞、緊張,卻又夾雜著興奮和熱愛。

  孤獨或寂寞這類的字眼,三毛從未提及,但我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地到,讓人深切體會到在這詩意的生活的背後有初來的困窘和別樣的艱辛,更有對沙漠生活的熱愛。三毛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是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離八十歲還早的我們,或許應該學習三毛,有勇氣嘗試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許有一天,我會像三毛一樣義無反顧地背起旅行包,走向那片有她有荷西的“撒哈拉”。

  三毛,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獨的行者,感謝三毛,讓我有幸與你一起走過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全集中我最喜歡的一本,也應該是最快樂和浪漫的一本。畢竟,在那麼荒涼的地方居然有那麼奇妙的經歷與體驗著實讓我著迷。當然最讓我吸引的便是三毛和荷西的愛情。

  荷西在三毛口中有一個很大的有點:任何三毛所做的事,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行為,在他看來卻是理所應當。對三毛來說撒哈拉沙漠是一個有著“前世鄉愁”的地方,荷西便在三毛去之前找好了工作,找好了家,他們一起給房屋做裝修,把家裡打扮成整個沙漠最溫馨的小窩。那時的撒哈拉其實骯髒、落後、寂寞、貧困,白天炎熱,晚上寒冷。當地人一生洗澡的次數屈指可數,正義其實並不存在,宗教與信仰才是主導。但就是在這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他們倆卻欣欣向榮地滋長著。

  書中文字的描述固然有些令人“驚訝”,但讀起來並沒有悲涼與傷痛,一切都是充滿了詩意,用自己“撿破爛”的好習慣給家裡添磚加瓦,給撒哈拉女子講課,幫助他人治病,冒著生命危險給他人幫助。有荷西的陪伴,和自己的熱情,硬生生把撒哈拉活成了伊甸園。每一次特殊的經歷都像是在冒險,就像超級馬里奧一樣,打怪升級。當時看起來著實很羨慕,但是想到洗澡和沙漠中的澡堂,那充滿著味道的畫面在我腦海中……也就想想就好了。

  當然全集我也沒看完,主要的原因是不敢看,前面有多快樂,看到後面就有多傷悲。荷西的意外死去,對於三毛來說就是把他生的希望,最後三毛也是離去了。意外又不意外吧,但是還是非常喜歡三毛的,畢竟也就在她的筆下看見了那麼多國家和地區的風景和風俗。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3

  這本書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內容都是很多的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是我在大學的時候就買的一本書,一直斷斷續續的看。剛好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讓我又有了靜下心看書的機會。

  讀完這本書,我就產生了很強烈的要去旅遊的慾望。當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神秘;我想去內蒙,有大草原;我想去北京,閨蜜在那裡工作;我想去廈門,好朋友說鼓浪島很美;我想去雲南,四季如春,風景如畫。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沒有一個地方是此刻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條件艱苦,薩哈拉威鄰居們也不盡如人意,但她卻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畫,一個藝術館,她也能和鄰居們相處融洽,她能開著他們的”白馬”橫穿撒哈拉,她能從沙漠中,從薩哈拉威身上發現一個又一個故事。這不禁讓我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真的能決定很多事情。要覺得生活是完美的,世界是完美的,我們就能經意或不經意地發現生活中點滴的美,我們的心中才會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期望。我向往的不僅僅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還是三毛對生活的那種態度,還有她生活的狀態,我覺得她很幸福。

  這樣更加讓我覺得有必要趁著年輕的時候到處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學僅僅出去玩了三次,在參加工作的半年卻沒有想到出去,想想自己錯過看看這個大千世界最好的機會。我真的想去旅遊了,和好朋友一齊,我期望我們能在以後回憶起來的時候記得我們以前走過一樣的路,分享過最美麗的風景。

  希望疫情快快得到控制,慢慢好起來,迴歸正常的生活。中國加油!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4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家在遠方。”從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就莫名對詞中的遠方產生了美好的憧憬。——題記

  筆尖沙沙地在紙上跳動,算著一道一道難解的題。太陽的餘暉透過窗子照在雪白的牆壁,抬頭望向窗外,只覺脖子一陣痠痛,我用手揉著。興致勃勃地觀望著窗外的景物,這才發覺已是黃昏。窗外的一切都被照得金碧輝煌,突然覺得一切都那麼可愛。我的目光鎖定在一株蒲公英上,忽然一陣風吹來,白色的小傘像一群跳著舞的小精靈,朝遠方飛去。我的思緒也隨之飛向遠方……

  許久,思緒被拉回,瞥見書桌上的一本書——《撒哈拉的故事》。書是我喜歡的一位作家三毛寫的,其實我一直很困惑,三毛是作家,她在中國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何偏偏到一個遠離親人,遠離繁榮的大沙漠生活。整日吹著大風,天天得為沒有足夠的淡水發愁……然而當我翻開《撒哈拉的故事》瞭解到許許多多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的故事後,才明白即使是在荒涼的大沙漠,也可以生活得如此精彩,如此灑脫,不由得為之前的不解而後悔不已。在他們為自己的生計而發愁時,一起去海邊捕魚,然而他們把魚賣的太便宜,最後飯店吃飯又將所有的錢都花掉了。剛到沙漠,沒有房子住,便自己買東西裝飾房子,用汽車輪胎當座椅,用破羊皮作沙發墊,把屋子裝飾得有聲有色,傳成一段佳話……

  時間奮力地把我從遐想中拽了回來,於是轉身回到座位,遨遊在一堆數學題中,認真的學習著,但是,目光不禁又向窗外一瞥……

  也許我們就像紛飛飄絮的蒲公英,潔白無瑕,將帶著希望與夢想飛向那更高更遠的天空,找回屬於自己心中的一片蔚藍。——後記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5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作品,三毛原名陳平,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最快樂與最疼痛都夾雜在其中,這本書寫的就是她去撒哈拉生活的經歷。當她看到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時,她一眼便愛上了這裡,她看到的是沙漠裡安靜、簡單、樸素的生活,她對於大城市裡的燈紅酒綠甚至感到厭惡。

  三毛的先生是個外國人,他得知三毛想到撒哈拉生活時便二話不說提前申請一個工作到撒哈拉沙漠裡,安頓好等三毛來,三毛被荷西這種精神打動了,在沙漠裡和荷西結了婚。

  三毛是個熱心腸的人,她十分樂於助人。她並不是醫生,她卻靠著自己的小藥箱,給這裡的婦女看一些小病,而婦女不去醫院的原因竟是醫生是男的,她們不願給醫生看放下面紗的自己,所以她們從不去醫院看病,這可以看出大漠婦女的思想是多麼愚昧。三毛初來沙漠的雄心之一就是用她的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遊牧民的生活情態,為了實現這一雄心,她便坐送水車進入真正的大漠,她對大漠裡的居民有說不出的喜愛。當送水車剛一停穩,她便扛著自己的相機給當地的孩子們的拍照,她的這一舉動嚇壞了當地的中年男人,他對三毛說"你收了他們的靈魂,他們快死了。"他們認為把照片記錄下來就是把孩子們的靈魂收起來,他們追著三毛打,直到三毛把空白的膠片給他們看,他們才放心散了去。這寫出了荒漠原住民對科學是多麼的無知。

  《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當下的生活感到滿足,啟示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生活,書中所描述的生活的貧窮、科學的無知和思想的愚昧,使我感到我能在舒適明朗的教室裡享受教育,以得到思想的昇華是如此的幸福。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6

  《撒哈拉的故事》由十二篇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記錄了三毛在撒哈拉的所見所聞。

  這本書文字樸素,沒有刻意的咬文嚼字。看這本書,不用去做筆記,窮盡心思去解讀每一句話。儘管把心交出來,平淡閱讀完,有笑有淚。每個故事都會潛移默化地打動著認真閱讀她文字的人。

  從臺北到德國,從撒哈拉到美利堅,三毛活的灑脫不羈,追尋著自由單純。當她無意間翻地理雜誌,看到撒哈拉沙漠的介紹時,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土地。於是一個真正的自由的靈魂便去到了那裡,去到了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那個漫天黃沙,草木難以生長的地方,三毛在那裡呆了好幾年。在那裡,她憑藉著帶去的藥品和醫書,醫治生病的沙漠人,成為大家萬分信賴的神醫。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三毛在沙漠裡,在那群撒哈拉為人裡,考取全世界通用駕證,可謂精彩紛呈,引得高欄上的在押犯人也喝彩不斷。為了結婚,荷西陪著三毛花幾個月不厭其煩地弄齊相關材料,並在撒哈拉為人的熱情與友好中成婚。在沙漠的枯燥中,三毛在枯燥的沙漠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

  然而沙漠畢竟是殘酷的。為了收藏三毛喜愛的一種石頭,荷西與她駕車前往化石地,途中不幸陷入沼澤。在夜的漫長與淒冷中,在面對惡人的欺凌時,在生與死的考驗下,三毛表露了她的勇敢、不屈與智慧,用自己悍不畏死的勇氣與機智的頭腦甩脫了惡人,救出了丈夫荷西。

  在撒哈拉,這個獨立,勇敢,自信,自由的女性給我們展示了生活的哲學。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著之物,隨風而起,隨風而落,而沙漠,則收容了他們,也收容了三毛那一顆,雲遊四方的,自由的心。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7

  撒哈拉,一個地處北非的沙漠,這兒只有熾熱、刺眼的陽光和乾旱的沙土,人們稱之為“死亡沙漠”。但有一個人,用筆寫出了這裡獨特的美麗,和純樸的人們。他就是三毛。她寫的《撒哈拉的故事》由十七篇短文組成,記錄了她與她的愛人——荷西在撒哈拉里發生的趣事。這本書沒有華麗的修辭,也沒有精彩的情節,但它用卻用比較平凡的語句把“純樸”展現得。

  書中比較令我難忘的章節,是那一篇《結婚記》這篇文章記錄了荷西與三毛結婚儀式的整個過程。結婚前,三毛在比較後一個單身夜只是想著回去裝桌子,做窗簾;結婚時,她甚至因為在場人太多而緊張;結婚後,原本可以住國家旅館,但她卻回了家,只因為住一晚國家旅館的錢可以買一星期的菜。這整片文章都透露這兩個字——“簡樸”。

  這篇文章中,荷西、荷西同事送的禮物比較令我印象深刻。這兩件禮物,在三毛眼裡,一個是“真豪華,真豪華”的駱駝頭骨,一個是“太幸福了”的沙漠中的奶油蛋糕,這足以表達出三毛的知足和純樸

  面對這些,我不禁捫心自問,在這這個物質橫飛的世界,我們是否能抵抗得住物質的誘惑?在這些誘惑前全身而退呢?也許有人會說:“簡樸不能當飯吃,簡樸不能當錢花,又要簡樸有什麼用?”我卻想說,雖然簡樸不能當飯吃,不能當錢花,但它能淨化我們的心靈,面對名利,金錢的誘惑能全身而退,不深陷泥潭,這難道不夠嗎?

  “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不錯,在這世界上,我們應當簡樸,這樣,才能不陷入那些奢侈、奢靡的泥潭。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8

  作家三毛有三本小說集《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和《夢裡花落知多少》,第一部講的三毛還是少女時代的情懷,第二部則是她與丈夫荷西的點滴生活,第三部是我不敢涉及的,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卻天各一方…

  在三毛的生命中,讀書和旅行是三毛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最快樂最疼痛都夾雜其中。當她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時,感應到前世的鄉愁,於是決定搬去那裡,苦戀她的荷西也二話不說跟著去了。在那裡,三毛度過了與荷西的幸福生活,她用細膩的筆觸把讀者拉至撒哈拉沙漠裡,“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了,也只有對愛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現它的美麗和溫柔”。在三毛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其妙,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書中,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與狂野溫柔的大漠在作者的筆下,形成了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時而開心,時而驚心動魄,時而無可奈何……如果說荷西為了追隨三毛去了撒哈拉,那麼三毛則為了荷西,留在了撒哈拉。他們倆人日常的點滴都在詮釋著“你在鬧,我在笑”的婚姻狀態。三毛,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奇女子,她的可愛純真被荷西呵護得很好,腦子裡盡是奇奇怪怪得想法,活成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中有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

  看的過程中一直想象著三毛與荷西在一起生活的畫面,合上書本,立即上網搜尋了他倆的照片,這場充滿異國情調的愛情,成就了三毛。

  三毛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瀟灑奇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9

  《撒哈拉的故事》留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三毛和荷西對於艱苦生活的那份樂觀與豁達,大漠的孤獨與物質的貧瘠反而成了兩人快樂的源泉,在這個用金錢衡量幸福感的時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給我們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學——美好的人生就是愛、自由與經歷。

  非常欣賞三毛對於生活裡那些“壞事”的態度:

  面對撒哈拉威鄰居們時偷時“搶”的各種騷擾,三毛卻把他們稱為芳鄰,並且寫下“感謝這些鄰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們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為了多賺些錢,兩人辛辛苦苦一天打漁賣錢後的收賬單,卻被三毛不小心放在洗衣機裡洗爛了,此時,三毛寫到“我坐在浴室門口的石階上,又哭又笑起來”;

  三毛與荷西駕車去大漠深處尋化石,荷西陷入泥漿險些喪命,三毛求救時卻又差點被歹人暴,兩人拼盡全力終於逃生,在回家的路上,三毛卻記錄了兩人這樣的對話:“三毛,還要化石嗎?”荷西呻吟似的問著我。“要。”我簡短地回答他。“你呢?”我問他。“我更要了。”“什麼時候再來?”“明天下午。”

  這樣的文字一次次打動著我。的確,像三毛那樣,換一個角度看待“壞事”,也許就成了“好事”,而我們需要的是則樂觀的精神與豁達的態度。現實生活中,我們比起三毛要富足與安逸得多,但似乎“壞事”總是一件挨著一件,“好事”卻成了沙漠裡的綠洲,苦苦難尋。箇中緣由固然紛繁複雜,但至少一點,我們總是畏懼“壞事”,拒絕“壞事”,抱怨“壞事”,卻很少用心去體會和思考“壞事”。三毛的故事告訴我們,很多“壞事”和“好事”其實只是相隔一層薄薄的紙,能夠捅破它的是我們那顆熱愛生活的心。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0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每當我聽到三毛作詞的《橄欖樹》,濃濃的感激之情就氤氳在心頭。

  三毛十三歲就獨自離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時經常逃學去墳頭上讀閒書。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毛踐行了這句話,我感激他,教會我這人生的哲理。

  三毛十分有愛心。雖然三毛並不是醫生,但在撒哈拉威人心裡,三毛就是神醫。她曾經用阿司匹林治好了一位老人的頭疼,用黃豆給姑卡治好了疹子,用指甲油給人補過牙……她的愛心像一顆種子,種在你的心田,種在我的心田,種在大家的心田!

  在沙漠裡,生活本就很枯燥,荷西又要上班,三毛孤零零一個人在家。但三毛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在《白手成家》一章中,她用汽車的舊外胎,做了一個鳥巢沙發;用不同的汽水瓶,做了許多花瓶;用搬回來的許多棺木箱,做了傢俱……三毛的心靈手巧也是她生活不枯燥的一個原因。她把家打扮的像城堡,客人們都不願離去。

  三毛家的廚房也很有趣。她把粉條說是高山上的“雨”,把豬肉乾說是治嗓子的“潤喉片”。有一次,她還把黃瓜片充當筍片給荷西的上司吃呢!為什麼三毛的生活情趣那樣濃呢?因為三毛的心裡有一個花園,帶給每個人花香。我感激她,教會了我人生應該追求精神財富。

  三毛書中描寫的撒哈拉沙漠,我雖然沒有去旅行過,但當我讀完書後,覺得自己又置身於撒哈拉:我彷彿去過那原始的海灘,見過那身著白袍的撒哈拉威人;見過那洶湧的大海,賞過那傍晚柔和的夕陽。我彷彿身臨其境,就在既文明又落後的激情沙漠。我感激她用文字的列車,帶我參觀了那無法到達的沙漠!

  三毛雖已遠去,但她卻成為了我的朋友!我感激她,讓我見識了這麼多美好!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1

  讀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讓我感覺三毛不像現實生活中的人,像一個夢幻,虛構裡的人物,她和一般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像三毛自己說的,她過得是不一般的生活,將艱苦的生活過得像詩一樣美好,讓對沙漠生活渴望而不可及的人都產生了渴望和羨慕,說明三毛的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她的心靈和平常的人確實是大不同的。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好幾次在讀的過程中去上網百度三毛和荷西的照片,感覺書中的三毛和照片裡的三毛是處在兩個世界的,光看照片,看不出三毛寫的是自己在沙漠裡的事情,書裡那個大膽,想做就做,率真,灑脫等等不同於一般女子的三毛與照片中的三毛是那麼的不像。

  看到最後三毛寫給自己爸爸媽媽的信時,才感覺三毛原來和我們是處在一個世界的人,她不是那麼夢幻的一個人了,她和我一樣會跟父母訴說家長裡短,會和父母撒嬌,那個喜歡流浪的女子,喜歡到處跑的女子,婚後在離自己家鄉千萬裡的地方,也會牽掛父母,渴望父母寄信給自己,在沙漠生活多年,想回到了那個自己熟悉的家鄉。

  三毛的文字會吸引著我一直讀下去,等我從書裡拔出來時,時間不知不覺的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了,我一般吃飯的時候,因為吃飯對於我來說是快樂的事情,就不想再看書了,那樣感覺會把吃飯變成一件痛苦的事情,通常我會挑本漫畫或者找一部電影、紀錄片、綜藝,邊看邊吃,然而這本書,我在吃飯的時候,一樣可以看下去。

  我喜歡三毛,喜歡她的性格,喜歡她的為人處世方式,喜歡她的善良,喜歡她的豁達大度,喜歡她可以在任何艱苦的環境下都可以使自己過得與眾不同。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2

  三毛是一個為愛停留,為愛旅行的人。我一想到她,就對她充滿了感激之情。

  感激三毛,是她讓我明白了讀書和旅行的真正含義。三毛在上初中時就經常逃學去墳墓堆讀閒書。成年後,又跑去了西班牙旅行,結識了她的丈夫荷西。她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於是決定搬到那裡去,苦戀她的荷西也二話不說跟著去了。是她讓我懂得了讀書和旅行一樣重要。

  感激三毛,是她讓我學會了一個人應有的愛心。雖然她的丈夫荷西說她給人看病如同玩洋娃娃一般,但她還是用阿司匹林藥片治好了一個老年撒哈拉威女人的頭痛,用一隻羊挽救一個營養不良的孩子,用指甲油治好了撒哈拉威人的牙痛,用黃豆搗成的漿糊治好了姑卡的癤子。是她,讓我在心靈裡開一朵花,用愛心維持它的芳香。

  枯燥的撒哈拉生活,讓三毛過得富有詩意。她經常能把垃圾變廢為寶,不花一分錢地去裝飾自己的家。她把輪胎改造成鳥巢沙發,把爛羊皮改造成坐墊,把水桶改成一個個花瓶。她把家裡裝飾的好似一座皇宮,而她儼然就是那個女王。

  我雖然沒有去過撒哈拉,但我卻對它很熟悉,是三毛用筆墨把撒哈拉帶到我的眼前,讓我領略了它的異域風情。如夢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樓;迎面如雨似的狂風沙;焦烈的大地,黑色的山巒,滿布亂石的荒野……三毛帶來的這些,讓我意亂神迷,目不?L接。

  撒哈拉離我很遠,我卻時常覺得它就在眼前;三毛雖已不在人間,但卻永遠活在了我的心裡。是三毛讓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難道我不應該感謝我這位朋友嗎?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3

  你不可以扭轉任何事,但是卻可以嘗試改變思維方式!

  聽三毛講述撒哈拉的故事,說來如果不是像三毛一樣有趣願意感受生活點滴的人話,沙漠的生活想必多少是寂寥難過的!

  最佩服於她對待感情的灑脫乾脆,用心對待但不過分留戀;最欣賞於她的自由勇敢,心之所向便身之所向;最感動於她的善良真誠,開啟的房門搖下的車窗流下的眼淚流淌的憤怒!我喜歡她,就像我會喜歡陽光流水天空一樣自然!

  可能心裡多少是很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像她一樣自由真實的人的,但是話說起來總是很容易,做起來就總是很難,生活的條條框框,恐恐懼懼,多多少少會讓我收起自己的天性,當然我或許連自己的天性到底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她是一個明白生活是屬於自己的人,我在努力找尋自己期待的生活!

  不知道還用什麼來具體形容自己閱讀感受,我站著風吹著鳥叫著,不閉睜眼,陽光正好不烈,大概是這樣的感覺吧!

  最喜歡她的這段話,以此提醒自己生活無處不在的感動與喜悅:

  “我在這條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就跟每一個在街上走著的人舉目所見的一樣普通,說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也不值得記載下來,但是,佛說——“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那一隻只與我握過的手,那一朵朵與我交換過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對話,我如何能夠像風吹拂過衣裙似的,把這些人淡淡地吹散,漠然地忘記?

  每一粒沙地裡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愛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捨不得忘懷,更何況,這一張張活生生的臉孔,我又如何能在回憶裡抹去他們!”。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4

  我從來都認為中國的男尊女卑思想十分嚴重,我只看見了國外“葉卡捷琳娜大帝”、“維多利亞女王”順理成章的輝煌,及中國“則天女帝”上位的艱難與背後的孤獨。可我錯了,我不知道,在遙遠的撒哈拉還有這麼一群人,認為女人就該在鍋碗瓢盆中浪費青春,浪費掉美貌,浪費掉自由,浪費掉一生。

  我從不認為“賢、慧、貞、淑”有多好,如有可能,我是不希望這四個字落到我頭上的。我羨慕三毛,她可以自由地走遍天南海北,為自己而活。可我還能“羨慕”,撒哈拉威女人們已經麻木了!她們會對人們的這種羨慕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認為這很好笑。對於她們來說,從十歲八歲甚至更早起就把為男人而活看作是正常的人生。一個男人有幾位妻子在撒哈拉威被看作是財富的象徵,而一個女人有幾位丈夫就是犯法。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也不過就武則天一位女帝。世界的女性地位在提高,可撒哈拉這個地方卻還是如此。人一生只有80年的光陰,可她們有十分之九的時間在為別人而活。她們不過是名為“人”的小動物而已,無法手握自己的命運,只有任人宰割。她們其實像極了《鴨窠圍的夜》中的那隻小羊,只是她們被灌下了迷湯,渾然不知,甚至都沒掙扎一下,就走到了路的盡頭。其實她們每天也很忙,可真要離開人世時,才發覺一生其實從未按自己的意志做過什麼。人生像張白紙,火化成灰,慢慢地被遺忘。她們也曾害怕過,那時她們才五、六歲,後來,麻木了一生,再次害怕時,已行將就木。

  我相信,三毛也與我一樣,曾悲嘆自己無法改寫撒哈拉威女人們的命運,只能像老子說的那樣:“順其自然”。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5

  第一次讀三毛的書,後悔沒有早點翻她的書來看。一開始看三毛的文字就覺得這個女子真可愛,把粉絲比作山上的雨。捉弄荷西不懂中文。結婚時隨便扣一頂帽子,竟然用香菜插在帽子上當裝飾,哈哈哈,果然隨性。和荷西傍晚時分去百公里外撿化石,荷西不慎掉入沼澤,越陷越深,你焦急擔心之際迫切想找人求助,結果沒想到出現的三個人竟是流氓,你急中生智擺脫了流氓並憑一己之力救出了你心愛的荷西,當時看得我心一直懸著,直到你救出荷西,真心被你的冷靜與智慧折服。當初你來到你神往的撒哈拉沙漠,並不像你理想中的那樣浪漫,你失望過,可是你又立馬收拾好心情,把破敗不堪的房子裝飾成了文藝者的天堂。你對你的鄰居又愛又恨,但你每次還是會一如既往的幫助她們,善良如你。你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讓你發現了沙漠裡原來還有泉可以洗澡,洗身體外面的泉在一間一間的屋子裡,洗身體裡面的泉在懸崖邊。你和荷西一起當素人漁夫。你為啞奴鳴不平,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我開始以為啞奴是可憐的痛苦的,生活中沒有一點快樂可言,後來我才發現我錯了,啞奴說“我的肉體雖然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精神是自由的”,啞奴還有一個雖然極度窮困但幸福有愛的家,愛給人力量與希望。

  讀到後面才知道,三毛以前的個性有點敏感孤僻,如果不是她說,我沒有了解過會是這樣。但讀前面的故事卻完全是一位有趣隨性、熱愛生活、善良、勇敢智慧的女子。我想,應該是她後來的人生閱歷改變了她,讓她成為撒哈拉的傳奇吧。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6

  第一次認真的閱讀三毛的作品,從一個聽者變成體驗者,就像站在會飛的羽毛上肆意觀望關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敢愛敢恨,把生活過成詩意的人是如何揮灑自己的熱情跟真我在乾旱的歲月中,她用歲月賦予她的美,在撒哈拉沙漠上開出最豔麗的花朵。

  一個敢於見證生活的人,活出了最真的灑脫,她不像個說教者告訴你如何愛生活,而是記錄生活的點滴,在漫天黃沙中活的一塵不染,用文字堆積起來的記錄,像地殼般嵌入每個人的內心,探索並感悟,她更像帶著面紗的絕世美人,揮舞著,跳動著,即便一個小小的嘆息都能引發一連串的猜想。

  我喜歡上了她,喜歡上了她的生活態度,細膩又不乏味,激情又不浪蕩,灑脫又不悲哀,每個人,每件事,她都用最細膩的心,去體會從未有過的感悟,會為一個奴隸而傷心,為一個地區的風俗而憤世,她的文字像造物者,像巨人擺弄傢俱,一切都那麼的隨心。從不沉浸在悲傷中來浪費每天的時光,會因日出日落而感慨,在感慨中激昂前進。

  讀不一樣的書籍,就像跟作者進行了一次靈魂溝通,而三毛的文字更像夏日的冰淇淋,讓人清涼通透,保持一股潔淨之感不忘活出自我。

  你能從這裡得到的無非是靈魂的洗禮,細緻的觀察力跟無窮盡的樂趣,人生本來很苦,自己若不找點樂子,把一切看成是阻礙,你永遠體會不到人世間的其他味道,人生得意須盡歡,愛就愛的徹底,喝就喝的大醉,玩就玩的暢快淋漓,畢竟,極致的背後是才是最真的自己,願你不辜負自己的愛,不辜負自己的胃,不辜負自己的身材,用最辣的酒敬最好的自己。這裡我再借用一句話“學會取悅自己”,如此便不負青春年華。

  一個人,眼中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保持虔誠善良的心,獨自行走在四海,以苦為樂,樂中作樂,如此,韶華不再,又怎樣。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7

  《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中,三毛用自述的形式,講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零碎的生活細節和生活經歷,記錄了她與丈夫荷西簡單而快樂的生活以及沙漠中新奇的風土人情。也藉助三毛的視角,展現撒哈拉沙漠地區所處的社會環境的一些不為人知,卻又讓人深思的背後。讓人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這本書中充分的為我們展示在撒哈拉中風土人情。其中對我來說,印象深刻的篇章有“娃娃新娘”,也許是因為我也是一個女孩,所以對這篇文章印象格外深刻,在這個篇章中我所看到是一個只有十歲的女孩,被很早的剝奪了快樂的童年,以及未來的生活選擇。讓我驚訝的是這個在結婚是所遭遇的一切,同時也讓我感到傷心。新婚夜粗暴的對待,以及對未來的道路的迷茫,等等一一切,對於一個女孩來說,打擊是多麼的大。也正是因為這一切,讓剛滿十歲的撒哈拉威女孩在出嫁之後,也一夜之間從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變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這也真實的反映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習,反應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這讓同為女孩的我感到十分的恐懼,也十分的慶幸。恐懼女孩所遭遇的一切,慶幸的是那不是我自己。

  而女孩所遭遇的一切,歸根於她所屬的地區社會的落後與愚昧。而我則是因為我所處的環境是先進的平等的社會。而在這種愚昧落後的社會卻讓無數個無辜的人們來承受它所帶來的後果,這是多麼的讓人心痛啊!在讀完這一本書後,我雖好奇,但也無比慶幸我生活在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要知道在以前的舊中國,我們女性的地位就猶如撒哈拉中的一般。那樣的日子對於女人來說,是黑暗的、恐懼的。而如今的新中國,不僅讓人民當家做主,還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倡導人人平等。

  在撒哈拉不僅女性的不平等,亦有階級的不平等。在這本書的平實的文字的背後,反映卻是這個社會的真實。這本書或許有不美好的,但亦有浪漫的。這也是這本書的最大的魅力所在。在展現奇異的風土人情的同時,也展現了與之對立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8

  放後徹底自由了的我,像是受了什麼刺激一樣,三毛的書一本一本地下單,一本一本地狼吞虎嚥地讀下去。因為她的浪漫、真性情和勇敢瀟灑,我牢牢地記住了這個愛讀書、愛旅行的她——三毛。

  我讀過很多她的書——例如《雨季不再來》、《流星雨》、《我的寶貝》等很多中,我還是最喜歡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個灑脫隨性,有夢想,執著的三毛。

  這本書講的都是三毛與她的丈夫荷西一起在沙漠中生活時的所見所聞。整本書裡的麼一個故事,無不充滿了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沙漠地貌和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

  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能顯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書中所寫的故事並不所有都完全是幸福和溫馨的,在沙漠裡,有許多苦難需要度過。

  在這本書裡,我最記憶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啞奴》。當地人思想落後而迷信,總是十分驕傲,以自己的利益為重。然,善良者有之,啞奴一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因為是奴隸,啞奴生來就必須為財主做事,聽憑財主任意差遣,為財主賺錢做事。三毛看不慣當地人踐踏人權,與善良有禮的啞奴成為好友,常常給予啞奴幫助。正如啞奴用手語所說,“我的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儘管他有一身本領,他終究脫離不去奴隸的身份。被財主賣走的那天,三毛哭著送給他一條毛毯,眼睜睜看著他被綁在車上運走,漸漸變成天邊的一個小黑點。

  三毛很嚮往自由,她不會讓自己被束縛在一片狹小的天地,她喜歡我行我素,所以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才會有在她裝點下異常美麗的沙漠。擺脫塵世的束縛、只做自己,沒有一顆堅定的心和非凡的勇氣,是萬萬不能做到的,縱使做到了,亦很難堅持下去。但三毛做到了,也堅持了了。

  從她的身上我開始感受也感悟到了對生活的執著、追求和熱愛。我學會了無論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難,我也要抱著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9

  提起撒哈拉,我想沒有比鳥不拉屎這個詞在適合它的了,但看了三毛的撒哈拉我卻愛上了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象她在沙漠裡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象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裡會是什麼樣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衝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去了撒哈拉,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位來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援著這麼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因為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我們會心生羨慕。

  我認為我是一個快樂的人,而三毛比我更加開朗。在《沙漠中的飯店》中,三毛與荷西間的妙語讓人忍俊不禁,尤其是最後,三毛用小黃瓜代替筍做的筍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闆稱讚,讀完也讓我跟著樂了起來。

  《懸壺濟世》這一節主要是說三毛做大夫,給鄰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異獨特的方法,或是用國內藥書上的老法子,給當地人治好了病,甚至有一次,三毛改行做牙醫,用指甲油來給人補牙齒,並且確實補得那幾個不肯去醫院的發病的人牙齒都不痛了,足可令其咬東西。這件事荷西瞭解後,嚇得全部頭髮刷一下完全豎起來,像漫畫裡的人物一樣,又足以讓我們心裡感受到荷西當時的驚嚇。

  讀三毛的故事,彷彿我也成了書中的主人公,同她一起快樂,緊張,感受著撒哈拉的風土人情.

  三毛,這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擁有寬容胸襟的智者;這個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單的行者;是一朵盛開在沙漠中的奇葩。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0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

  當熱愛流浪的三毛決定到撒哈拉沙漠生活時,支援她這個瘋狂決定的人,除了她的父親還有一個人,那就是荷西。他甚至在三毛去撒哈拉之前,便提前在那面的磷礦公司找到了工作,租好了房子,並且打點好一切,等待著她。

  三毛的文字直白,清爽,樸實,靈動。不做太多粉飾,沒有生硬的哲理,只是自然地向人展現沙漠生活的原貌和趣味。讀《撒哈拉的故事》,就好像聽朋友講他動人的生活經歷,彷彿身臨其境。

  其實上世紀70年代的西屬撒哈拉,並不是像照片上看上去那麼美。那裡黃沙滾滾,物資奇缺,落後骯髒,交通閉塞,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但即便如此,三毛還是義無反顧的留下來,經營著他們的小家。一是源於三毛對沙漠的執著和熱愛,二是她被這裡的風情以及當地人樂觀開朗的個性所感染,吸引。

  這是三毛初到撒哈拉的感受,無論生活條件多麼艱辛,總會有人甘之如飴,這對於三毛接下來的生活給予了莫大的鼓勵。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透過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到那個自由不羈,熱愛生活,不為艱辛所困的三毛,以及她筆下流淌出的綺麗的風土人情,滿滿的異域情調。當一個人真的熱愛生活時,再貧窮,再乏味的生活也會過的有聲有色,富有詩意。三毛便是如此,她有一顆向善向美,玲瓏剔透的心,在這凡塵俗世中自由進出。當她詩意的種子散落在平淡的日子裡,就能讓時光開出明豔的花兒。

  三毛將撒哈拉視為“前世的鄉愁”,“夢中的情人”,她覺得自己前世或許是荒漠中的一粒沙,或許是沙漠泉水裡的一滴水,抑或是高空中的一隻飛鳥,撒哈拉是她的夢,她的情感寄託,是她魂牽夢縈的思念與牽掛,是她心之所繫,命之所在。

  她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於是,她停下了流浪的腳步,把心留在了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1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一邊閱讀,一邊和三毛一起走進這全然不同的世界。一瞬間,感覺自己彷彿愛上了這個獨立灑脫的女子,愛上了大漠,亦愛上了“流浪”。

  《撒哈拉的故事》裡有神奇的沙漠風光,有奇異的風土人情,亦有三毛和荷西的幸福時光;有浪漫和美好,有阻礙和艱難,亦有無奈和心酸。三毛用質樸的文字將大漠裡的故事娓娓道來,那種自然與單純,那種愛和感恩,那種淡淡的幸福與憂愁,那種苦中作樂的隨性生活,讓人深受感動,亦令人心馳神往。

  “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的滋長著,它,並不是掙扎著在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如此自然的事。”沙漠裡條件艱苦、資源匱乏,三毛卻用樂觀積極的心態,在茫茫大漠裡活出生活趣味;沙漠人思想封閉、觀念落後,三毛卻能夠堅守自我,在世態炎涼裡獻出人間溫情。一邊讀書,彷彿一邊在聽三毛訴說,說被裝點成一幅畫的沙漠小屋,說三毛與荷西的難忘婚禮,說娃娃新娘的落後風俗,說荒山之夜的驚險重重,說沙漠觀浴的離奇遭遇......

  把沙漠的風土人情說的細緻入微,把三毛的真誠灑脫說的淋漓盡致。是啊,無論多麼惡劣的環境,無論多麼悲慘的境遇,只要頑強的抵住風沙,即便是在茫茫的大漠,也能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三毛也正是這樣,憑藉著對生活的熱愛、執著著內心的堅守,活成沙漠裡那朵最純粹、最美麗的花。

  “飛蛾撲火的時候,一定是極快樂的。”三毛為夢而勇敢,為愛而執著,拼盡全力,不顧得失。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也都該有這樣為追求而不懈奮鬥的時光。只有這樣,人生才能真正屬於自己,真正有了意義。敬重這位勇敢的女子,欣賞這樣獨立的個性,亦渴望這樣不羈的靈魂。突然想起一句詩,“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2

  既然是以這個理由,又要忍不住嘰嘰喳喳幾聲。看完這本書,我就產生了很強烈的要去旅遊的慾望。當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正因它神秘;我想去內蒙,正因有大草原,正因有高超在;我想去北京,正因去內蒙要飄過的嘛,正因表弟在那裡讀書,有導遊了額;我想去廈門,正因都說鼓浪島很美;我想去雲南,正因四季如春,風景如畫。看來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沒有一個地方是此刻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這樣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條件艱苦,薩哈拉威鄰居們也不盡如人意,但她卻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畫,一個藝術館,她也能和鄰居們相處融洽,她能開著他們的“白馬”橫穿撒哈拉,她能從沙漠中,從薩哈拉威身上發現一個又一個故事。這不禁讓我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真的能決定很多事情。要覺得生活是完美的,世界是完美的,我們就能經意或不經意地發現生活中點滴的美,我們的心中才會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期望。我向往的不僅僅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還是三毛對生活的那種態度,還有她生活的狀態,我覺得她很幸福。

  這樣更加讓我覺得有必要趁著年輕的時候到處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學這剩下來的兩年,我不能到兩年後的這天發現自己一事無成,不想自己錯過看看這個大千世界最好的機會。我是真的想去旅遊了,和朋友一齊,能夠是偉春,能夠是曉群,能夠是妞,能夠是寧姐,能夠是還有很多人,我期望我們能在以後回憶起來的時候記得我們以前走過一樣的路,分享過最美麗的風景。我想象著我們揹著旅行包站在廣袤的大地,鏡頭拉得很高很遠,這樣的我們就顯得很渺小,我想象著這樣的畫面;我想象著我們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中間,感受著真實的“風吹草低見牛羊”,我想象著我們登長城那種痛苦卻也暢快淋漓的樣貌,我繼續想象,想象異域風情,想象海闊天高。

  記起來要把自己拉回現實。為了這些夢啊想的,我還是奮鬥去吧!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3

  “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哈姆萊特》生命的由來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這一點在高等動物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當上帝把他的靈散向人間時,女性承擔著傳遞生命火炬最後一棒的重要使命。

  在母系氏族時代,人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女性代表著生命和繁衍,這對一個種族的延續來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多,繁衍變得不再那麼重要,獲得生存和生產資料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狩獵取代了採摘和紡織,父權取代母權,成為了社會的主導力量。今天當我們在博物館看到早期原始文明留下來的遺蹟時,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文明都存在一種共同的現象——生殖崇拜,這是[]早期的人類對於生命的敬畏,對於女性的尊重。而隨著文明的演進,這種現象也逐漸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撒哈拉的當地婦女與自立自強三毛,二者好像身處於兩個不同的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女性卻仍處於男權的附庸之下,不能不讓人為之訝異。

  十九世紀對普選權的鬥爭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濫觴。兩次世界大戰之交,男性勞動力的匱乏使得大批婦女走上工作崗位,經濟地位提高的一個顯著結果是社會地位的提升。

  今天,世界各地風起雲湧的女權主義運動是女性爭取平權的又一次高潮。一個人,不論其性別如何,首要的前提在於他(她)必須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有著自我能動意識的人,而不是其它。評價一個國家的實力,要看待其對老年弱勢群體的關懷;評價一個國家的未來,要看待其對兒童和教育的投入;評價一個民族的前景,要看其對女性的態度。婦女的解放,是一個民族發展富強的關鍵。

  對於當地婦女的命運,三毛充滿了同情。在三毛與荷西的愛情與婚姻中,二者是完全平等的,沒有所謂依附的概念。而當地婦女似乎是丈夫的私產,僅僅被視作是一個工具,這樣的婚姻,哪有愛情可言呢?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4

  我羨慕她。鷹般瀟灑,指定哪裡是歸宿,哪裡就是自己的家。註定漂泊的命運將她指引,那流沙王國。三分天真,七分執著,加上丈夫的一向支援,她成功進入了夢幻,她的撒哈拉。

  果敢率性,與眾不同。同齡女性於社會追求名與利,唯她願以心為歌,唱響她的熱情與不羈。“我想在撒哈拉定居。”她對荷西說。“我有一種感覺,撒哈拉將是我的歸宿。”於是瘋狂地,背上行囊你前往不熟悉的非洲大陸。她敢,她天真,她瘋。這是我為什麼羨慕她,當世界隨著發達循規蹈矩,又有何人能如此“瘋癲”,欲突破所有的侷限,活成獨一無二的人生?

  善良,助人。作為外來者,她接受當地文明,也帶去自己的文明。她告訴我,只要心中一片赤誠,到哪,都有故事相伴。她的故事幾乎都來源於她的熱心,唯有助人能最快地深入一個地方,參與一個文明,擺脫孤獨。

  幽默,為生活的苦楚幽默。對於鄰居家蓄意跑到自家樓頂來吃花的山羊,她稱呼為“壞傢伙”,常張牙舞爪上樓抓羊,演出一幕滑稽劇。房頂幾次三番幾次三番被羊踏破,也只能心存抱怨老實上樓修屋頂。郵局離這很遠,要走上半天才能拿上一封信,她卻運用郵局的一點功能幫助了鄰居小夥的單相思。撒哈拉很苦,沒有多少外地人想在此定居,即使心懷新奇,也絕不會像真正過生活一樣待上十天半月。她,是認真的,艱難的生活只是一場滑稽劇,從未想逃避,因為這是她的撒哈拉。

  她的撒哈拉是野性的,隨風的,是流沙,也是別樣的安定。看著一篇一篇來自遙遠非洲的奇異故事,腦海中便有一個裹上紗巾,光著足的女子向我走來,向我發出邀請,忘記俗世的循規蹈矩,遵從自己內心的白馬。

  來世她要變成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裡安詳,一半在風流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5

  看完這本書,我就產生了很強烈的要去旅遊的慾望。當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因為它神秘;我想去內蒙,因為有大草原,因為有高超在;我想去北京,因為去內蒙要路過的嘛,因為表弟在那裡讀書,有導遊了額;我想去廈門,因為都說鼓浪島很美;我想去雲南,因為四季如春,風景如畫。看來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沒有一個地方是現在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這樣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條件艱苦,薩哈拉威鄰居們也不盡如人意,但她卻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畫,一個藝術館,她也能和鄰居們相處融洽,她能開著他們的“白馬”橫穿撒哈拉,她能從沙漠中,從薩哈拉威身上發現一個又一個故事。這不禁讓我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真的能決定很多事情。要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們就能經意或不經意地發現生活中點滴的美,我們的心中才會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僅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還是三毛對生活的那種態度,還有她生活的狀態,我覺得她很幸福。

  這樣更加讓我覺得有必要趁著年輕的時候到處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學這剩下來的兩年,我不能到兩年後的今天發現自己一事無成,不想自己錯過看看這個大千世界最好的機會。我是真的想去旅遊了,和朋友一起,可以是偉春,可以是曉群,可以是妞,可以是寧姐,可以是還有很多人,我希望我們能在以後回憶起來的時候記得我們曾經走過一樣的路,分享過最美麗的風景。我想象著我們揹著旅行包站在廣袤的大地,鏡頭拉得很高很遠,這樣的我們就顯得很渺小,我想象著這樣的畫面;我想象著我們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中間,感受著真實的“風吹草低見牛羊”,我想象著我們登長城那種痛苦卻也暢快淋漓的樣子,我繼續想象,想象異域風情,想象海闊天高。

  記起來要把自己拉回現實。為了這些夢啊想的,我還是奮鬥去吧!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6

  三毛曾說,每當我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粒沙,於是這世界上就有了撒哈拉。

  有人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有著一種沙漠的味道。熾烈,悲壯,平淡中帶著不平凡。三毛的一生是不幸的,所愛之人總是不能在她身邊多做停留。但她擁有許多人終其一生也得不到的運氣,她遇到了願意給她自由並一心一意愛她的荷西。

  在《撒哈拉的故事》“荒山之夜”一文中,荷西帶三毛到沙漠中尋找化石,自己卻不小心掉進泥淖裡,三毛搶救一夜才讓荷西從死亡邊緣逃脫,彼時已經天亮。三毛問荷西,還要不要找化石了?虛脫了的荷西說,要!看到這裡我無奈卻也會心地笑了。不羈的三毛有一個願意陪她流浪,瘋狂的丈夫。雖然三毛說,我從未真正愛過他,愛情也是結婚後才開始的。但這兩人的愛情真的羨慕死很多人。多少情侶有著浪跡天涯的夢想卻停留在出發點上?三毛一句“我要去撒哈拉”,荷西立即默默收拾行李在西屬撒哈拉安頓下來,就這樣陪三毛去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荷西給三毛最大限度的自由,還說就是要三毛自由,自由的三毛才是自己喜歡的三毛。三毛是匹野馬,而荷西給了她一整片草原。

  《撒哈拉的故事》除了寫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也記錄了三毛感受到的撒哈拉。封閉的撒哈拉,電不常有,電視常年無法開啟,許多住民甚至從未見過鏡子,照相機這些現代文明的產物;平淡到令人抓狂的撒哈拉,沒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景象,只有枯燥的生活;落後的撒哈拉,奴隸制度依然存在,法律名存實亡,教父竟是第一次給人主持婚禮;動亂的撒哈拉,有戰爭,有死亡。《撒哈拉的故事》向世人揭示了撒哈拉不為人知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裡,有一個風一樣自由不羈,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女子,有一個知己般的男人,有一片遙遠的地區,以及許許多多個或溫暖或有趣或悲傷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7

  我心中的撒哈拉——:

  小記:從開始看三毛前輩的作品,到深深地被她的文字吸引,愛上她特有的人格魅力,只用了我半天時間。

  從書架上選書時,室友推薦了這本《撒哈拉的故事》,我隨手翻開一頁,咦~有意思,便裝進了書包,而後的半天,除了上課,我都在惦念或閱讀此書。

  我驚歎,這世間竟有如此奇妙的生活方式,更驚歎於,竟有如此獨立、勇敢、有趣的靈魂,這靈魂穿梭於撒哈拉沙漠,如魚得水。所以,我拋下了時間,如飢似渴地讀著。

  與室友談起三毛,“我真喜歡她,世上竟有那樣開朗、有魅力的女子,未曾謀面,我卻被她深深地吸引了,她一定是一位很美麗的姑娘。”

  “不,她一點也不開朗,非常抑鬱,撒哈拉沙漠的日子是她最幸福的時候,而她的其他作品都很悲沉。荷西去世後幾年,她在……放棄了生命……”

  我張大了嘴巴,心靈受到了猛烈的衝擊,時至此時,我只將《撒哈拉的故事》看了三分之二,我沉浸在三毛與荷西有趣、充滿生氣的小幸福裡,歡喜著三毛開朗的性格適於大漠生活,細嚼著三毛與鄰里、撒哈拉威人相處的點滴,突然就被這一番言論奪走了我所有的、關於三毛的美好形象。

  深夜,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嘗試了十幾次,卻都無法安然入眠,於是起身繼續讀書,只讀了一節,再也讀不下去了。彷彿一個被劇透了的觀眾,眉頭始終無法舒展。

  百度了三毛前輩的生平,更為之心痛,如此美好的女子,為何命運只給予她六年的美好時光?但轉念一想,若不是那一番磨鍊,又如何有那般獨特的人格魅力與思維方式?恰似那句“自古英雄多磨難”吧。

  又如,若不是失眠,我又如何會開啟電筒,藉著微弱的燈光執筆寫下心中的困惑。自然,我不是英雄,但這些文字,足以使我成長。

  願天堂也有你愛的撒哈拉,願你再無憂慮。

  作者:認真讀書的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8

  最初,開啟這本書 的原因是,想看荷西和三毛的故事。或者是說,想從裡面,滿足自己青春期的心。但後來這本書,帶我走向了沙漠,讓我看到了沙漠裡的人情常態。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美麗的大漠風光曾深深吸引著三毛,撒哈拉一直是她的夢想,但當她真正在大漠生活時,她才意識到現實和理想的差距真的太大了。沙漠缺水,缺電,缺醫少藥,物質生活極度缺乏,三毛所需的書也是拜託父母和朋友寄過來,稿件,稿費亦是如此麻煩地傳送。那裡的人更是愚昧落後的,女人生病不會去醫院,權那裡的醫生都是男的;有些女孩10歲就被迫結婚;有人40年不洗澡……這一切,都曾讓三毛難以接受。

  但是,三毛很快克服了心理障礙,適應了沙漠生活,她先是把她的出租屋打造成沙漠裡的世外桃源,她先從五金店的老闆那裡討要棺材板,到處收拾“垃圾”——她認為有用的東西,然後用她和荷西的巧手,搭起了小巧的陽臺,粉刷了牆面;打造了椅子、櫃子、桌子等。三毛還別出心裁地自己做了窗簾、檯布、地毯、床單。他們還利用起一切廢物做起了裝飾,用廢棄車輪作坐墊等等,在乾枯的沙漠裡,這是一個多麼溫馨舒適的家啊!

  逐漸地,人們都喜歡來她家做客,她們教她們手工識字,送給她一些食物和各種日用品,三毛逐漸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了樂趣。她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給別人看病,給牲畜看病。她和荷西在難得的假日一起出門自駕旅行、探險,海邊捉魚……在有限的人生裡做著儘可能多的事。

  喜歡三毛的那種,勇於追尋夢想,想做就做的灑脫自由;喜歡她那種既然無法改變環境那就去適應環境的樂觀態度;喜歡她那化腐朽為神奇的巧手和在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樂觀積極生活的態度。喜歡她那種真實自在的人生。她是真正的“沙漠之花”——三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