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讀後感(精選5篇)

《李爾王》讀後感(精選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爾王》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爾王》讀後感1

  “父親,我愛您勝過自我的眼睛,整個空間和廣大自由,超越一切能夠估價的貴重稀有的事物;不亞於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榮譽的生命,”這是李爾王的大女兒高納里爾的表述。

  “我厭棄一切凡是敏銳的知覺所能感覺到的歡樂,僅有愛您才是我的無上幸福……”這是二女兒里根的表述。

  多麼娓娓動人的口才,說得李爾王心花怒放,將財產給了她們,然而她們真有如此愛她們的父親嗎不,她們對愛的告白其實是對金錢的渴求,她們對親情的表述其實是對財富的慾望,她們對父女情的理解其實是被利益矇蔽雙眼的表現。

  而李爾王最珍愛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的回答卻是“父親,我沒有話說,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湧上嘴裡;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對啊!親情的愛只是因為您是“我”的父親,而對您的感激與孝敬,不會因為言語的誘人而變得更加崇高,不會因為金錢的“萬能”而變得更加偉大,更不會由於私慾的“渴望”而變得更加至高無上光彩奪目;相反它們會因為言語的花俏而變得低下,會因為金錢的偽裝而變得卑賤,會因為私慾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人類那可恥的虛榮心所賜,考狄利婭那普通的“名分”、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親情的“真實”——普通而平凡。

  然而李爾王卻所以大怒,與她斷絕父女關係,難道他這個高高在上的君王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難道他這個父親對親情的理解也只是語言的動人、表面的華麗、不斷滿足虛榮心的奢侈,毫無真情實感嗎

  考狄利婭“只是缺少娓娓動人的口才,一些違心的言語,凡是心裡想到的事,總不願在沒有把它實行以前就放在嘴裡宣揚。”她所以失去歡心的原因“並不是什麼醜惡的汙點淫邪的行為,或是不名譽的舉止,而是她“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她所認為可恥的善於逢迎的舌頭。”

  人們的虛榮心是多麼奇怪而可恥!只喜歡別人把你當貴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卻不明白別人已把自我當作無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明白自我的短處,還一味地挑剔別人的毛病與錯誤。當一個人不斷期望得到別人的奉承與討好時,那麼這就是他“毀滅”的開始。

  時間證明了一切,兩個女兒排擠他,冷落他,僅有被他遺棄仇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來關心愛護他,最終用她的生命換回了她“真正”的父親,彌天大謊破滅了,此時美麗誘人的言語成了萬惡的根源。言語的誘人,言語的“偽裝”,言語的“虛假”歷歷在目,痛之入骨。回想當時肯特公爵的勸阻是正確的,他甚至用生命作為代價對他說道:“有人不會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可並不是無情無義!”而此刻已回天乏術了。

  這是虛榮心“導演”的一部愚昧父親害死自我善良女兒的可悲電影。

  這不正說明了我們平時的一句話“忠言逆耳”,並且也證實了人們的虛榮心有多麼強烈,對於平時普通的言語都要求美麗動聽,對於不需要舌頭,只要行動的事卻要天天宣揚於嘴邊,然而緊隨著的將是幻覺、泡影與虛偽。

  當肯特公爵被逐出國家領土時,曾對李爾王的兩位大女兒祈願道:“……願你們的誇口變成實事,假樹上會結下真實的果實……”可誰都瞭解人們的虛榮心永遠會攜帶著虛偽與醜陋,誇口不會變成實事,假樹上永遠不會結下真實的果實。

  《李爾王》讀後感2

  自從學過威尼斯商人以後,我就開始喜歡上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因為別的,主要是覺得他的語言是很風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譯成中文以後。雖然讀起來可能在某些地方會覺得有些可笑、有些誇張,但那卻是在影射我們的生活,這其實最真實的。

  再來說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爾王》。

  “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我們因為來到了這個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我想這句話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麼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來不公待遇的人嗎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舊忠誠的人嗎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拋棄真情的人麼,不惜工於心計的人麼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麼東西能夠超越情感而去統領這個世界的話,那必須是冰冷黑暗的。

  武斷卻不是傻瓜的李爾王——書的前一部分,寫考狄利亞是三姐妹中最愛李爾的,卻因為她沒有虛假而華麗的詞藻而遭到父親的摒棄。我很氣憤,覺得李爾終究會遭到報應的。果然,他最終被只愛財富的“好女兒”折磨得發狂了。有一點點解氣的同時,我卻開始並不憎惡李爾了。因為當他流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開始反思自我的錯誤,開始意識到考狄利亞的真摯和兩個口蜜腹劍的女兒的卑劣時,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心靈的柔軟,尤其在他決定與考狄利亞同死時。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愛的,至少在臨死之前他迴歸了最純真的人性。

  與李爾比較他的兩個大女兒,就卑劣的多了——雖然同樣是難逃命運的懲罰,但她們至死也沒有明白自我錯在了哪裡。她們的人生裡沒有親情,也沒有感情,僅有相互利用、相互傷害,去追求自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利益。我想這樣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當然書中還有一群從始至終都象徵著正義與完美的人們,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亞,對於考狄利亞,我只能用完美來形容了,不明白是因為她真的沒有缺點,還是李爾王中醜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親,狠毒而虛偽的兩個姐姐,考狄利亞是善良、誠實、懂得真愛、盛氣凌人的。雖然她的戲份很少,但必須是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為善良而擁有氣質的,這樣的氣質是容不得半點虛偽的。好人該有好報,我本以為她能夠高貴地生活在法蘭西國王身邊,但很遺憾,這樣一個女孩最終還是因為為父親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難道善良也有錯嗎也許這是杯具中註定的吧——把完美的毀滅掉。

  我想,李爾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不能理解的,但也許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只是我還沒有看到過它的黑暗。我不明白當自我走出學校以後會應對著怎樣的世界,我都期望遠離諂媚和虛偽,堅守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純真,不去做因為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許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做到這很難,但不經歷誰又明白善於惡,偽與善的標準呢

  向真誠的考狄利亞致敬!

  《李爾王》讀後感3

  《李爾王》稱得上是莎翁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現了人性中難以迴避的醜陋,無以復加的殘酷以及難以逃脫的悲哀;與此同時該劇也充分體現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報的奉獻,不離不棄的真誠以及感人至深的犧牲。整部劇充滿著對王權、對社會、對正義、對人性、對自然、乃至對神的拷問及深思。本文以過往李爾為核心,以該劇中五個與李爾相關的重大場景為劃分標準,細緻考察李爾在整部劇中的轉變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為國王的李爾是專橫的獨裁權力者,這主要體現在其為小女兒考狄利婭抉擇夫婿中。在考狄利婭觸犯國王李爾之前,其是十分受疼愛的,李爾要分給她“比你的兩個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也能感受到這種偏愛,“他一向都是最愛我們妹妹的”。但當考狄利婭並沒有按李爾的意圖訴說對其的愛時,李爾不但剝奪了考狄利婭的土地,更是向她的兩個追求者極力貶低考狄利婭。他直接勸勃艮第公爵“放棄他吧”,勸法蘭西王“您還是丟開了這一個為天地所不容的壞人,另外去找尋佳偶吧”。即使在法蘭西王執意選擇考狄利婭後,李爾仍不忘詛咒他們,“你們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蘭西王“盛怒而去”。國王李爾對女兒婚姻隨意專斷,反覆無常;將心愛的女兒轉瞬間稱為壞人,其極致的專橫可見一斑。

  國王李爾不僅是專橫的,更是愚昧的,極易受到矇蔽的。他面對高納里爾和里根的奉承,顯得極其受用,認為其所說的就是她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完全沒有一點懷疑的傾向,而面對考狄利婭的無話可說則擅意決斷,根本不考慮考狄利婭所說是否是真實情況。而其在面對肯特為考狄利婭求情的死諫時,李爾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著君主的權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從,“閉住你的嘴巴”,最後剝奪了其官職並將其驅逐出境。

  由此可見,國王李爾是一個專橫、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宮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權所構築的自我世界中,王權將其完全封閉,令其行為、言語等都隨心所欲、任意妄為,他看不到真實的世界,看不到社會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諷刺的是,其悲劇恰恰起源於他基於王權的任意妄為,因為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權(分割國土事件),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開始認知真實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劇的逐步進展中,逐漸受到教育,擺脫專橫、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脈的宮廷王性。

  《李爾王》讀後感4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

  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麼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在,又怎麼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誇讚之語,到最後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內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為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並不全是黃金!”

  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可以判斷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滋味又怎麼會知道甜的滋味呢?

  《李爾王》讀後感5

  《李爾王》也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的醜惡被描寫的淋漓盡致,就算是以讀者的角度,去看也會對他們恨之入骨。

  不列顛的國王李爾王有三個女兒,她們是奧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納里爾、康華爾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婭。法蘭西國王和勃墾第公爵同時向考狄莉婭求婚,這時候,兩個人為了此事住在了李爾王的宮裡。

  老國王已經八十多歲了,他決定將國事交給年輕人去管。他把女兒們叫了過來,想知道他們到底有多愛自己,他好按照女兒們愛自己的成都來分配應得的國土。

  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用花言巧語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婭知道姐姐們說的都不是真心話,所以她只能說:“我愛的不多不少,只是照著每一個女兒的本分,去愛您。”

  李爾王已經分不清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假話。聽了考狄莉婭的話後,大發雷霆,與考狄莉婭斷絕了父女關係,並將本打算給考狄莉婭的三分之一國土,分給了奧本尼公爵和康華爾公爵。原本想娶考狄莉婭的勃墾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婭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去了法蘭西。

  考狄莉婭走後,國王就受到了兩個女兒和康華爾公爵的欺負,不但將他的侍衛減少了一半,還不讓他回皇宮。由於奧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處處為國王講話……

  最後國王去了考狄莉婭那裡,但他和考狄莉婭,在一次法蘭西與不列顛的戰爭中被抓回了不列顛。在獄中時,高納里爾和里根派人殺死了他們。高納里爾和、里根和康華爾公爵最終被殺死,奧本尼公爵最終成為了國王。

  事實證明“百善孝為先”連孝都做不到,還能成什麼大事?我送給他們一句話:再會說話的嘴,也掩飾不了邪惡的心,只有沒經修飾的話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讓真正愛你的人傷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