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史記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初一史記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史記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史記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史記》的書。這本書筆觸細膩,能引人入勝,是一本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極高的鴻篇鉅製。

  《史記》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上至皇帝下至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這本書依照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體例想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其中最令我深有感觸的是《高祖本紀》。高漢祖劉邦為人仁厚愛人,喜歡施與,意志豁達,胸襟開闊,常表現得大度,他幾次看相,人家都說他有貴人之相。

  後來稱帝后,善用良臣,巧用計謀,打敗項羽,終於建立了漢王朝。這件歷史事件讓我知道了無論做什麼事,不要一意孤行,要多聽別人的意見,才會成功,俗話說得好“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管鮑之交》的故事令我大有感悟。主要講了管仲年輕時與鮑叔牙有交往,兩人曾一起做生意。後來鮑叔牙跟隨公子小白,管仲跟隨公子糾,小白繼位後,鮑叔牙推薦管仲來代替自己,管仲當了相國,鮑叔牙的職位一直在管仲之下。我覺得鮑叔牙是一個真正愛國的人,他本為相國,權利至高無上,可他不貪圖名利,覺得管仲有能力便推薦。

  《史記》這本書人物立體,情節生動,便於我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使我們逐步增強愛國意識。

  初一史記讀後感2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中國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對《史記》的最高評價。《史記》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和列傳70篇,記敘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之初年間大約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閱讀《史記》,我們可以在作文中旁徵博引,因為《史記》中的典故、成語、人物、史實能使我們妙筆生花,使文章生動,具有深度和廣度。記得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鑑“,這在我閱讀《史記》的過程中心領其會。

  司馬遷在遭遇腐刑的不幸之後,並沒有氣餒,而是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歷經20餘年的專心著述,他終於完成了”窮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由此,我深深地被司馬遷這種發憤著書,且不畏人生險阻的精神所感動。自我反思:現在的我成長在日趨小康的幸福生活裡,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去氣惱?人生坎坷,我應用心去面對每一天的新鮮,健康,快樂!

  閱讀了《史記》,再加上聽了古代文學老師的講解,我對其中項羽這一歷史人物,頗感興趣。項羽不再是自己心裡原先所認識的那個人物,而是對其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史記》中主要描寫了項羽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鉅鹿之戰、鴻門宴和垓下之圍。在鉅鹿之戰中,項羽充分顯示了其驍勇善戰的軍事才能,進而為其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鴻門宴裡,又由於他的不善於考慮後果,沒有聽順其謀士范增的計策,而使得劉邦順利脫逃。這也就預示了他會因此次的疏忽(即沒有為後來的統一大業掃除障礙),而不能堅固其西楚霸王的地位。因而,在垓下之圍的兵敗情形下,他落得個自刎的悲慘結果。其中也充分表現了一代英雄在面對愛姬時,不忍分離而又不得不離別的兒女情長,和那種不服輸的倔強性格。我認為項羽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英雄,只是他的勇大於他的謀。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們不能片面地評價項羽,更不能僅僅從他的失敗中而否認他也是一個有謀略的人。

  初一史記讀後感3

  在我小時候,媽媽就給我講了《史記》的故事,從此,我一直期盼著有一天能和《史記》見面,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史記》,我高興極了,連忙拿起書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透過閱讀,我知道了《史記》是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的歷史學術,它記述了從黃帝一直到漢武帝時代的歷史事件。在《史記》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國最早的皇帝——秦始皇這個人物,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功勞很大。

  在政治方面,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改郡縣制,還頒佈了新法;在經濟方面,秦始皇統一了全國幣制度、量衡制度。還修築了“東通海邊”、“南入吳楚”兩條大道,一但有叛亂,可以隨時派兵鎮壓;在軍事方面,秦始皇派兵出擊匈奴,將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起來,修築了萬里長城,另外,在文化思想上秦始皇也統一了文字。可秦始皇雖然對歷史做出了貢獻,但他對勞動人民卻很殘暴。他“焚書坑儒”,將儒生等四百餘人坑殺於咸陽,又下令燒掉諸子百家著作,給中國歷史造成了巨大損失。

  讀完《史記》,我還了解到其它的歷史人物,如屈原、陳勝與吳廣起義、楚霸王項羽等等,歷史畫面如在眼前。這本書讓我增長很多知識,現在我知道《史記》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還是一本深奧的文學作品。《史記》,讓我感受到中國歷史文化是多麼宏偉,同時也使我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知識增加自豪感。

  初一史記讀後感4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進步的階梯,有了今天這欣欣向榮的世界。書這無聲的預言家,預知著未來,預知著中國的夢。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鉅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初一史記讀後感5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大文豪魯迅先生對《史記》的稱讚。這本書描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它的地位無可取代。

  拋開刀光劍影,不談勾心鬥角。《史記》中最讓我佩服的是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這個故事描述的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獲得了大家的稱讚,廉頗卻認為他只是逞口舌之能,一心想給藺相如一個下馬威。藺相如知道後不與廉頗爭高低,反而處處躲著他。當廉頗明白了藺相如為了自己的國家寧願自己受委屈,也不想“二虎相爭”、便宜敵國的苦心後,負荊請罪,二人更是成了至交。

  我佩服藺相如的寬宏大量,當廉頗誤會了他之後,沒有與廉頗爭吵,鬧得人心惶惶,而是處處避讓廉頗,希望趙國上下能團結一致。我佩服廉頗的知錯就改,並能負荊請罪。正因為如此,二人才成了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了名傳千古的感人事蹟。

  記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吵架了,我多想去和她說聲“對不起”啊!但是轉念一想又覺得如果自己道歉了,那多沒面子啊!還是等她先轉身向我道歉吧。就這樣,一對好朋友最終分道揚鑣了。

  合上《史記》,淡淡的墨香仍在鼻尖縈繞,但從中看到的故事仍讓我不斷思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