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選擇》讀後感
《自由選擇》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由選擇》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自由選擇》讀後感1
很多人認為,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不是萬能的,商家會利用消費者的良善和無知,漫天要價,因此,必須依靠其他制度安排來彌補市場不足。
弗裡德曼在此逆向地提出了一個問題:人們提出或採用的各種旨在彌補市場之不足的制度安排,是否真的能夠實現其目的;或者換句話說,人們所提出的救治方案所帶來的消極後果,是否真的要比問題本身帶後的後果更加可取。
羅斯福新政後,政府幹預市場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政府花在新老管制機構上的支出也出現了迅猛的增長,到1979年,物價總體上翻了一番,而政府的管理支出卻達原來的5倍還多,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增長也大幅放緩。管制使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大幅增加。
弗裡德曼研究後認為,凡質量低劣的產品,都是由政府或政府管制的行業製造出來的。凡是優質產品,都是由私人企業生產的,而它們都很少受到政府幹預,或者乾脆沒有政府幹預。他例舉了美國鐵路業在政府幹預後的糟糕表現,而汽車業由於完全競爭,企業自由地推動技術創新,消費者受益最大。
弗裡德曼認為,“我們這個世界是不完善的,總會有質量低劣的產品、庸醫和騙子。但總地看來,如果允許市場競爭機制起作用的話,與日益強加到市場機制上的政府機制相比,市場將能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對消費者的最大威脅是壟斷—————不論是私人的還是政府的壟斷。保護消費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國內的自由競爭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貿易。
弗裡德曼最後呼籲:政府最好還是聽任我們自由選擇,讓我們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看到這,我國馬上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案例。近日,央行出臺《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擬規定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同一客戶所有支付賬戶轉賬年累計不超過1萬元,理由是保護消費費的安全和權益。結果網上吐槽一片。有網友說,我父母都不管我網上消費,央行你管的太多了吧。有網友說,我的錢我做主,我花自己的錢居然還是你央行批准!有經濟學者指出,中國的創新就是這樣一點點被政府幹掉的。有評論員更尖銳地指出,政府一直說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改革,現在明白了,是要斷市場這個壯士的腕,而不是政府自己的腕。
消費者們,你是怎樣認為的?今天看到一句政府最不愛聽的話:凡是政府都會撒謊。
《自由選擇》讀後感2
《自由選擇》是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的代表作品之一,這本書透過講述美國政府30年以來不斷強化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找到了制約美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源——政府幹預,倡導了自由主義。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經濟發展的規律和模式,也一直對於經濟發展模式的信仰搖擺不定。一直到1930年,自由資本主義仍然被認為是人類最理想的經濟模式,而且也被世界各國喜聞樂見,在這之後頻頻爆發的金融危機,使得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也在日益突出,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經濟大蕭條、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等都極大的動搖了人們對自由資本主義的信仰。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國家,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開始參與到經濟調控中來,自由資本主義已經演變成了“國家資本主義”。就在今天,國家干預經濟的力度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的時候,裡德曼挺身而出,他毫不含糊地批評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和操控,他反對政府插手和干預完全自由的市場,他認為市場自身有能力解決經濟矛盾和供需關係。弗裡德曼的很多想法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但現實情況是,沒有一個國家包括美國,也不敢完全自由的放任市場自己去發展。
其實,對於弗裡德曼的觀點和看法,我並不是完全的認同,因為任何情況下的自由都是相對的,如果沒有政府的條條框框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項內容進行限制,那麼市場自由簡直遙不可及。誠然,政府過度的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確實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離開了政府的宏觀調控,經濟一樣也是無法得到健康發展的,所以說我認為市場調節和政府監管雙方應該是同時存在的,任何一種絕對性的評價都是不可取的。無論是市場調節,還是政府監管,只要能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以當前經濟發展比較迅速的國家美國、德國和日本為例,他們是當今經濟發展比較發達的幾個國家,採用的也是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的模式,但是要從細的方面說各個國家之間又有不同,這個主要是要取決於不同國家的國慶。這些國家的經濟模式呈現出一種多樣化、差異化、特殊化的趨勢發展著,即是國家經濟體制的主要內容,也是與國家的經濟政策、發展條件和歷史文化等內容息息相關。中國當前仍處於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所以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發展都不如西方的發達國家,所以我們應該結合弗裡德曼的觀點,再透過借鑑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探索適合中國市場規律的經濟模式。
當今國際市場的競爭如此激烈,我國又屬於發展中國家,所以經濟發展一定要求穩而不是求快,對此我們國家應該實施的是以市場經濟為主導,以政府幹預為輔的經濟模式。眾所周知,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家政策就是對外開放,希望透過學習外國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來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然而就當今國際市場來看,如果僅僅借鑑別國的經驗,不一定適合自己,所以我們應該謹記弗裡德曼的觀點,強化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但同時也不可忽視政府幹預的作用。為了贏得這場經濟戰爭,我國的經濟發展應該在政府的推動下,建立起以市場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如果一定要給政府幹預和市場經濟分一個發展比例,我覺得最好是2:8。
總之,無論是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模式,一定要結合本國的國情,雖然我國已經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了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但是由於受到生產力、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市場自身存在的不足還是比較嚴重,所以政府幹預必須存在。只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政府幹預的力度可以逐漸減弱,能夠給市場經濟更大、更自由的發展空間,才能夠促進國家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自由選擇》讀後感3
弗裡德曼屬於新自由主義,雖然上世紀80年代後漸成世界主流(《自由選擇》也寫於這個時期),但在此之前幾十年,弗氏理論在經濟學長期處於被批評、遭冷落的境地,當時正是凱恩斯主義風行全球之際。弗裡德曼曾經在羅斯福政府中任職,是凱恩斯主義的追隨者,然而在經濟實踐中,他看到並指出了凱恩斯主義的不足之處。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是在與政府的經濟政策做敵人,與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做敵人,會受到社會的廣泛批評————社會聲望和經濟利益都會受損,你還會堅持並大聲說出你的主張嗎?多數人會選擇沉默!
我並不完全贊同弗裡德曼的經濟學觀點,但我欽佩其對自己信念的執著與堅持。年少時,我們受社會、家庭、學校影響的多,一古腦接受學校教育的情形不可避免,然而,成年後我們就要有自己的眼睛和思維,在廣泛閱讀和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信念系統,指導自己的工作、生活,並反過來影響社會。
不屈從於主流社會的觀點,敢於亮明自己的思想,這是學者的起碼品質。成熟社會需要多種聲音,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相互促進。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理論,只有不斷前行、與時俱進的理論。我們要使自己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而不是漏洞百出、無法自圓其說,這就需要多讀書、讀好書。我發現當代大學生最大的不足就是很少看世界名著,沒有吸納全人類的優秀文明成就,“井底之蛙”與“夜郎自大”的感覺很重,這導致不少同學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一個問題出來後,往往是左也對、右也對,象一根牆頭草左右晃動,就是沒有自己的思想。在這一點上,弗裡德曼是榜樣,堅定地扞衛自己的經濟理論。
大學與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形成自己看待社會的思想觀念,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並逐步堅定下來,做一支“有思想的蘆葦”,從而在芸芸眾生中找到自我。
大學裡思想比知識更重要,這也是大學存在之道!
《自由選擇》讀後感4
看完《自由選擇》這本書,真的感覺極少有像這樣的經濟學著作,可以用通俗的,不帶任何惱人的公式的語言來論述經濟學的觀點的。以至於看完後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弗裡德曼應該也是那種能和普通民眾交流的經濟學家之一。(就像有人這樣評說薩繆爾森一樣)
因為以上的原因,閱讀本書也是十分輕鬆流暢的,就除了幾段徵引理解起來有點困難。這不止是因為其通俗的語言,也是因為其清晰的、一以貫之的觀點——應該追求人類自由和經濟自由。
為證明以上觀點,作者分幾個版塊進行了實證分析——社會福利、社會平等、學校與教育、消費者的保護、工人的保護、通貨膨脹。其中後四者在論述過程中所提出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特別是學校與教育及通貨膨脹這兩個版塊。
在第六章“我們的學校出了什麼問題”中,作者幾乎顛覆我對政府補貼教育、政府辦學、公共學校的原來一貫的美好看法——我一直堅信政府幹預教育事業是讓更廣大的民眾接受更廣泛的教育,讓社會更加趨近於機會平等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克服市場不能提供充足的“教育”這種公共產品的問題,透過矯正性的補貼,使得“教育”這種具有很大外部性的商品達到社會合意的供給水平。
這是我們一般情況下最容易見到的支援政府幹預教育事業的理論分析。
然而,作者在論述現今高等教育是否真正給人們帶去“教育機會平等”及產生“社會收益”時是持這樣的觀點的:一直以來,我們都企圖引導人們搞清楚所謂的“社會收益”到底指的是什麼。然而得到的答案几乎總是蹩腳的經濟學理論。人們都說如果更多的國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訓,那麼整個國家便會因此而受益;為獲得這種技能的提升而進行投資,對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訓,那麼其他人的生產效率也會因此而提高。這些說法當然都不錯,但哪一條都不足以成為對高等教育給予補貼的正當理由。因為這些說法也同樣適用於實物資本(即機器、廠房等),但是沒有人會據此推論說,應該用稅收對通用汽車或者通用電氣公司的資本投資給予補貼。
在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方面,作者以其掌握的資料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出生於上等收入的家庭的學生數,是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兩三倍,而且這些人往往都去讀那些消耗資本較多的,學制較長的大學,而不讀兩年制的初級大學。結果便是,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學生從政府的補貼中受益最多。作者透過這兩方面的論述,有力地質疑了政府補貼教育(至少是高等教育)的合理性所在。讓人不禁對其他的同樣是政府過多插手的公共事業也產生了懷疑——如鐵輪運輸、航空等等。這些所謂的公共事業是否真的本身就該按現在所見的那樣發展呢?這樣的發展模式真的帶來了最大的社會效益嗎?實際情況真的有政府對外宣傳的那麼美好嗎?這的確值得我們反思。
另一個版塊是第九章——通貨膨脹的對策。整章的論述其實都是為了得出章末(P277)的中幾個結論:
(1)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由於貨幣的供應量的快速增加引起的,而不是產出的增長而引起的。
(2)在當今社會,由政府決定,或者說政府有權力決定貨幣的數量。
(3)治理通貨膨脹只有一種可行的方法,就是放慢貨幣增長速度。
(4)通貨膨脹的發展和通貨膨脹的治理都很耗時——至少是幾年,不會是幾個月。
(5)經濟的低增長和高失業率不是治理通貨膨脹的有效途徑,而是成功治理通貨膨脹時才會產生的負面效應,治理通貨膨脹中發生的負面效應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的結論中,第一條對於通貨膨脹的本質性認識最為搶眼。正是基於對通貨膨脹這種本質性的認識才有了以下的明確的治理通貨膨脹的方法,即將重點置於貨幣發行上,做到讓貨幣供應量和社會產品總供給相適應。而且從以上的結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作者將矛頭直指政府。P260中作者認為,美國過去十五年中,貨幣數量的增長無外乎是以下三個原因:
(1)政府支出的快速增長。
(2)政府的充分就業政策。
(3)聯邦儲備局的錯誤政策。這些讓讀者明白了通貨膨脹的爆發主要是由政府引起的,政府天生有製造通貨膨脹的傾向。民眾需要認識到政府的一些所謂的增大社會福利的政策其實都是有積累通貨膨脹隱患的可能的,這些措施在短期內可能會有好看的效績,但時間一長就會爆發出其本質來——就像通貨膨脹在隱藏階段和爆發階段給人完全不同的表象一樣。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談到對一般工人的保護和對消費者的保護時始終懷有悲天憫人的氣度,他自始至終都特別強調對“普通人”的保護。
當然,這本書中出現的一些偏激的觀點,實際是譯者經過篩選留下的,其實不是原文中最偏激的。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是作者為了加強論證力度的寫作策略之一,當然也提供了讀者以思考和證偽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