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500字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500字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5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1

  普魯斯特,意識流創作手法的先驅。喬伊斯,伍爾夫和福克納都在他之後。

  1、回憶。它是一種模糊的回憶,貢佈雷的大街小巷,花園和往事都是從茶杯裡脫穎而出的。馬德萊娜的茶點心,引起的童年回憶。知覺、觸覺、聽覺和視覺等相互交印,通聯轉換並與記憶相結合,即通感的創作手法。

  2、回憶採用時序顛倒的手法,有的學者認為採用空間的非連續性取代時間的非連續性。這時時間讓位於空間。

  柏格森的“心理時間”,即指,“各個時刻相互滲透表現強度的質量概念”。《追憶似水年華》的時序顛倒和交叉重複的敘述方式,就是“相互滲透在文學中的體現。

  3、不同層次的意識,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普魯斯特認為,“我們的內心世界之所以如此多姿多彩,絢麗斑斕,正是由於這些豐富的精神財富,”“在我們原以為空無一物的心靈,這個未被探索、令人望而生畏的黑暗中,卻隱藏著何等豐富多彩的寶藏而未為我們所知”。“藝術能使我們做到這種發現,說到底,難道不是最值得我們珍視的東西嗎?難道不是我們一般地說從來不知曉,都是我們真正的生活,就像我們感受到的現實,而且截然不同不同於我們以為的樣子嗎?”

  由此可見,他對精神意識的複雜變化具有深刻的認識,並將其明確地作為自己創造的重要目標在進行探索。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

  普魯斯特的雄心和他的天賦是對等的。在這部浩瀚長卷的《追憶似水年華》中,他以細膩的筆觸構築起一座宏偉大廈,不僅它的外觀氣勢奪人,而且它內部的每一處細部又是如此精緻燦爛,以至於讓人產生錯覺,以為這座聖殿是由無數精美片段搭建而成,只需注視其細節而可以忽視其宏偉構架。然而,這部作品卻有著極其精妙與宏大的結構,宛如一座高聳入雲的教堂;而支撐起這座教堂的材料又是如此飄逸、脆弱、細微、純潔,猶如空氣般輕盈地託著它漂浮在空中。

  然而對於我來說,真正令我驚歎的是普魯斯特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的詩學意義。這份詩學是奉獻給心靈的聖餐,是抵達靈魂福社的航船,是對美的一種迷戀的優雅的呈現,是坐在記憶河畔的一次沉靜的冥想垂釣。這份詩學意義同時也是一次藝術史上的特例,是普魯斯特花費一生孜孜以求的以自己贏弱的生命展現出來的震驚世人的恢弘篇章。它的謹嚴是以鋪張的方式來編織的;它的神秘是以日常瑣事來揭示的;它的深不可測是以綿延的句子來建立的;它的包羅永珍是以有限的經驗來展露的。它對人物或細節的描繪,不是單純的狀寫,而是一種滿懷深情的.觸控,一種潛人,是點燃印象的火把,然後沿著意識的隧道緩緩前行,深人內心幽深的殿堂,將睡美人喚醒,讓她翩翩起舞。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3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體的長篇小說集,收入了法國作家M·普魯斯特的數部長篇小說。不僅是一部充滿社會生活氣息的優秀作品,同時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堪稱法國傳統小說的經典之作。

  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他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想和分析。例如,敘述者參加了蓋爾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這使他長期以來對貴族幻想頓時破滅,他意識到過去對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稱,而不是真實的世界。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他其實是一個敏感的人,一個小小的傷害在他來說就是無法承受的痛苦。它減淡為一種若有還無的愁思,相反卻更能令人魂牽夢繞。時間在你的血管裡流動,把一切已過去的或還未發生的迴圈到你的心——我們普通人依賴著它來生活,而普魯斯特聽到了心跳的聲音。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4

  我覺得這是第一部我看完覺得它是一部電影的電影。

  儘管它什麼也沒講。

  可是當電影結束時,我想它是一部讓我產生共鳴的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因為,在最後的樂聲響起時,我只有一種“追憶似水年華”的心情。

  然而我並不是一次性看完的,但它意識流的表現,即使是160分鐘不間斷地觀看和我兩天斷斷續續地看完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因為它沒有情節,或者說,它不需要情節,當整部作品的主題是一個多情之人的追憶時,它無須邏輯。

  我沒法找到一個安靜的環境來仔細欣賞這部影片,於是,我在樓上裝修,樓外放炮,對面造樓的喧鬧聲中,看完了它,心情卻無比平靜,這是它由內而外安撫我的,我一開始也沒有想去了解其詳,只是想去感受,那份朦朧落寞的氛圍。

  影片鏡頭的轉換,架構的設計,人物的對白,音樂的留白,每一點都在契合追憶。尤愛整部電影的各式鏡頭,如此精妙而恰到好處,隱喻的嫁接也相當自然,卻又能被捕捉,然後輕笑一聲,隨它而去。

  它一言不發地顛覆了我對電影多年的偏愛型別,我想過去的我不會耐心看完整部作品的,就像我讀不完整套的《紅樓夢》和《源氏物語》,它們與書作《追憶似水年華》一樣鉅製冗長,它們都表現繁華落幕的荒涼無力,特別是在短暫的歡樂和熱鬧的襯托下,有種置身事外的離開感,是被動的隔絕,但是卻沒有了曾經的恐懼。

  看完電影,讀完書,並不是最終目的,真正可以作為一個階段的結果的是自己的體悟,所以不在乎這體悟有多少內容或者意義,它已經真切融入了我的生命,沒有任何聲響,沒有任何預兆,這般低調動人,而將在我的追憶中無限延展和閃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