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讀後感(通用5篇)

《雙城記》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雙城記》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雙城記》讀後感1

  “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儘管死了,也一定會復活。所有活著信我的人,一定永生。”

  ——《聖經新約約翰福音》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雙城記》是第一部真正打動我的小說。那個行為不端、前途黯淡的律師西德尼卡頓,亦是深深撼動了我。本著對愛情的忠貞,毅然決然的奔赴死亡,那種崇高,使他成為本作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卡頓最開始的出場,說實話,是令人厭惡的。試想一下,一個自暴自棄、自甘墮落的窮酸律師,怎麼能使別人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在狄更斯的娓娓敘 述下,再次呈現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落魄青年,懷抱著難以想象的對愛情的義無反顧。也就是在他對露西小姐傾訴心腸後,我對卡頓的感情產生了極大的變 化。

  “我可以獲取的最好的幫助,馬奈特小姐,再這兒已經獲得了。叫我在未來沒落的殘生至死不忘,我以前對你吐露過我的全部心聲,除了你之外,這地球上不會再有人聽到了。”

  如此真實的肺腑之言,卻透露著刻骨的無奈和悲哀。正如同遇見露西之前的卡頓,被盯上枷鎖的命運似乎決定了他的一生。但也像他所說一樣,露西的 出現喚醒了卡頓往昔的夢想,點燃了愛的火種。這火光後來一直領著他向前,即便是走向斷頭臺,他也無怨無悔。因為,在卡頓心裡,為愛而作的犧牲是不需要計較 的,就算為愛獻出生命也是高尚的。

  曾經有一個寫手說:因為對愛的執著,卡頓的一生註定是帶上悲劇色*彩的。但是我並不這麼認為,生命的終結並不一定代表著不幸。對於卡頓來說,能 為幫助露西而死是一種幸運。這讓一直有強烈自卑感的卡頓第一次直視生活,第一次發掘到了生活的意義,第一次完美的運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心愛的女孩。我感到 欣慰,因為卡頓心中的光明最終透過那層黑雲露了出來。

  在臨死之前他用自己的無畏震撼了所有人,甚至是已經瘋狂的法國民眾。此時此刻,卡頓的愛已經不只是對露西的了,這份愛已經昇華成為了“對時代變遷的憧憬和對被壓迫者的關愛”。

  “嘈雜的人聲,許多張抬頭注視的面孔,外圍人群往前湧的腳步聲,一塊往前衝來,彷彿掀起一股滔天惡浪。轉眼間,全部都消失了。二十三。”

  看至第十五章/足音消失的時候正值深夜,燈光映照著泛黃的紙張,我伏在桌上哭得昏天黑地,即怨恨狄更斯為什麼如此“狠毒”,又替卡頓能了卻心願而喜悅。伴隨著矛盾的眼淚,我靜靜地讀完了《雙城記》。

  其實,並不需要哭泣。

  “那天夜裡,整個城市都在議論他,說他是所有上斷頭臺的人中表現最為鎮定自若的一個。不少人甚至覺得他表情鄭重的`像個聖人。”

  卡頓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沒有憂傷和難過,只有平靜。還記得他對露西說的話嗎?“地球上還有這樣一個人,為了讓你喜歡的人平安無事,他樂於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樣一個從一開始就瞭然自己命運的男子,不得不說是一個清醒者!

  西德尼卡頓,用我的片面之言是無法說清楚他的。所以,用巴金老人對卡頓的評價結束這篇文章是最好的:

  “多年以來,那個為了別人幸福而毅然走上斷頭臺的英國人,像一位老朋友時時鞭笞激勵著我,讓我明白怎樣使自己的生命閃光。”

  《雙城記》讀後感2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階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階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階的。

  這是整本小說的開頭第一章,將全小說的基調定上了悲劇色彩,然而就在這矛盾的時代中,也確實存在過光明。

  這本小說敘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小說顛覆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法國人民不堪重負,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權建立之後朝他們走來的難道是他們心馳神往的自由嗎?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膽,稍不留神明天就會被送上斷頭臺。得勢之後的德發日太太濫用 職權,將死敵們個個置於死地,最後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惡是假借你的名義幹出來的。”大革命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而是以暴易暴。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

  再來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犧牲品——達內,革命前,他放棄了國內的家業,隻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後,他反而無辜地成為人民的敵人,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臺。不過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後,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著相同的長相,卻有著不同的命運,在面對活著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臺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著冷靜。因為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援他:“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偽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後的武器,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柱。

  《雙城記》讀後感3

  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篇幅並不長,但是,卻讀了半個月之久。實在是因為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太讀懂,對於當時的時代背景,西歐的風俗習慣都不瞭解。直到現在,雖然已經讀到了結尾,其實對作者本身要表達的當時法國大革命的一些令人“廢解”的景象,並沒有更盡一步的瞭解。

  但是透過對這部著作的學習,我有幾點需要思考的地方:

  首先,是什麼讓一個本該受人同情女人變成了讓讀者希望她早點死去的角色。泰雷茲·德伐日是個苦大仇深的人物,她為了復仇,甚至失去了作為普通人應有的憐憫之心,她不但把達爾內送上了斷頭臺,還要把本是受害者的曼內特醫生,以及達爾內的妻女也“斬草除根”。她的每次出現,她的言論,甚至讓人覺得瘋狂、可怕、恐懼,她給人帶來的是一種無可救藥的絕望。

  其次,是什麼讓民眾面對囚犯時先後能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讓我吃驚的是,在第一次達爾內被捕時,當時的民眾在得知達爾內的“罪過”後,希望他馬上被處以死刑的急迫心情,和當法庭宣佈他無罪時民眾們所表現出來的歡喜之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無法理解。

  再次,是什麼讓一位本來欲自暴自棄過一輩子的人,為了所愛的人,竟然可以獻出了生命。西德尼·卡爾頓對愛情的執著讓人欽佩,他成了全書中最具靈魂的角色。所以把最後他的話(作者認為他的想法會是這樣)抄錄在下:

  “我看見巴薩、克萊、德伐日、復仇女神、陪審員、法官,一長串新的壓迫者從被這個懲罰工具所摧毀的老壓迫者們身上升起,又在這個懲罰工具還沒有停止使用前被消滅。我看見一座美麗的城市和一個燦爛的民族從這個深淵中升起。在他們爭取真正的自由的奮鬥中,在他們的勝利與失敗之中,在未來的漫長歲月中,我看見這一時代的邪惡和前一時代的邪惡(後者是前者的自然結果)逐漸贖去自己的罪孽,並逐漸消失。

  “我看見我為之獻出生命的人在英格蘭過著平靜、有貢獻、興旺、幸福的生活——我是再也見不到英格蘭了。我見到露西胸前抱著個以我命名的孩子。我看見露西的父親衰老了、背陀了,其它方面卻復了原,並以他的醫術踏實地濟世救人,過著平靜的生活。我看見他們的好友,那個善良的老人,在十年之後把他的財產贈送給了他們,並平靜地逝世,去接受主的報償。

  “我看見我在他們和他們無數代後裔心裡佔有神聖的地位。我看見露西成了個龍鍾老婦,在我的祭日為我哭泣。我看見她跟她的丈夫正結束生命的歷程,並排躺在彌留的榻上。我知道他倆彼此在對方的靈魂中佔有光榮崇高的地位,而我在他倆靈魂中的地位則更光榮、更崇高。

  “我看見躺在她懷裡的以我命名的孩子長大成人,在我曾走過的道路上奮勇前行。我看見他業績優異,以他的光耀使我的名字輝煌。我看見我染在那名字上的汙跡消失。我看見他站在公平正直的法官和光明磊落的人們的最前列。我看見他帶了一個又以我命名的孩子來到這裡。那時這裡已是一片美景,全沒了今天的扭曲和醜惡。那孩子長了個我所熟悉的前額和一頭鑫發。我聽見他告訴我孩子我的故事,聲音顫抖,帶著深情。

  “我現在已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美好;我將獲得的休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仰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十一章第二十五節。這是耶穌因乞丐拉撒路之死說的。其後耶穌來到拉撒路墓前,死去已四天的虔信耶穌的拉撒路果然復活,體現了“凡活著信仰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的意思。這句話是卡爾頓父親墓碑上的銘文。)

  《雙城記》讀後感4

  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顧名思義,他記敘了兩個城市間的故事。整個故事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記敘了露茜以及她所愛的人們的悲慘命運。

  作者創作這部小說的時期,正是英國和法國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國王和王后相信什麼都不會改變。”作者的這句話讓人發笑,覺得太天真太荒謬,而事實的確如此。在這兩個國家的首都巴黎和倫敦,人們痛恨國王和一切貴族,而巴黎情況更為嚴重。貴族們依其權勢將他們的仇人送進活墳墓——北塔監獄。主人公露茜的父親馬內特醫生,他僅僅因為知道了一個秘密。這部小說是圍繞露茜和她所愛的人們在巴黎和倫敦兩座城市間徘徊並斷送生命。巴黎人民在暴怒之下將國王王后和貴族們打入死牢——北塔監獄。用新型機器——斷頭臺將他們處死以解其恨。露茜的丈夫——查爾斯·埃弗蒙因為是貴族後裔而被打入死牢。可他並沒有傷害過窮人,他是無辜的。律師西得尼·卡登與埃弗蒙酷似。他為了露茜和其餘她所愛的人們依然代替埃弗蒙登上斷頭臺,並在最後希冀法國的明天會變得美好。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露茜。但我認為露茜的作用不大。她出現的次數不很多,也只說過幾句話。主要人物是她所愛的人們。他的父親馬內特醫生是法國沙皇統治時期苦難人民的代表;她的丈夫埃弗蒙原來是個貴族,而他從小受母親的教育,愛護窮人,幫助窮人。從小寄居英國,用自己的努力幹下一番事業。他代表了善良的貴族,他的朋友律師卡登為了拯救朋友付出生命的代價,被暴怒的人民送上斷頭臺。他和埃弗蒙都是無辜的,是長期被壓迫的巴黎人民害死了他,準確的說是壓迫人民的兇惡殘暴的貴族們害死了他,他只是個替代品。他正代表了法國黑暗統治下正義無畏的人民。

  這部小說用露茜和她所愛的人們揭露了法國的黑暗統治。而作者所在的英國何嘗不是這樣的呢?在小說結尾,卡登希望法國明天會變得美好。作者只不過是借卡登之口說了自己的心裡話。英國的美好明天正是他的希冀!

  《雙城記》讀後感5

  小說《雙城記》被譽為描寫法國大革命的最傑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與眾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儘管在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本身並不能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作者敏銳的捕捉到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可以說法國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們的力量所引發的。

  在這部作品裡,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卻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美麗溫柔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不羈而又無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發奇太太,豪爽忠誠的普洛士小姐,殘忍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複雜的仇恨糾纏不清,殘忍的復仇製造了更多仇恨,愛在地獄的邊緣再生,卻是以生命為代價。這錯綜複雜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現在面前,彷彿重現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

  有人說,小說《雙城記》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樣說的人必定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圖。如果只是表達了這個,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達到露西和查爾斯的水準,那麼小說《雙城記》的優勢怎麼體現出來呢?在我看來,德發奇一家和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和西德尼的感情問題也好,都是為了體現一個共同的主題而設的。這個主題就是剖析這場大革命與民眾之間的關係,看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場革命,到底這場血雨腥風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我想這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重心所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