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回答何為至善這個問題時的閱讀題和答案

孔子在回答何為至善這個問題時的閱讀題和答案

  試題內容: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每小題3分)

  孔子在回答“何為至善”這個問題時,在某種程度上把義利對立起來主張“仁者安仁”“何必曰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放於利而行,多怨”。墨子回答這個問題時主張既“貴義”又“尚利”,提出了義利合一的觀點:既肯定“利人”為至善的標準,維護了道德原則的尊嚴;又把“義”看成是達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

  墨子提出“萬事莫貴於義。”(《墨子·貴義》)。他認為:“義者,正也。何以知義之為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我以此知義之為正也。”(《墨子·天志下》)故“義”是“正”。在《墨子·天志下》中墨子又說:“義,利也”。(《墨子·經說上》)即“義”是“利”,主張“義”以“利”為內容。在墨子看來,“利”是判斷衡量事物是否合乎“義”的價值判斷尺度,“凡言凡動,利於天鬼百姓者為之;凡言凡動,害於天鬼百姓者舍之”(《墨子·貴義》)。他明確提出“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為也”(《墨子·辭過》)。《經上》篇中寫道:“功,利民也”,就是說只有有利於人民的事情才有“功”可言。他還說:“所謂貴良寶者,為其可以利人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寶也。今用人為政於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墨子·耕柱》)

  《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刈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功,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

  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在墨子的科技思想裡面包含著豐富的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精神。“道”和“技”就構成了墨家科技思想的主要元素,以“道”保障“技”的發展方向,以“技”促進“道”的深入發展。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相互制約。

  針對墨家學派這一特點,朱亞宗先生認為:“墨家集團成功地實現了人類社會早期難以具備的兩個結合,一是學者與工匠的結合,二是辯術與技術的結合。這大致可以看作是墨家學派的特點。”所謂“學者與工匠的結合,其奧秘在於將學者在空閒的讀書與思索中發展起來的想象力與理解力用於提煉工匠積累的技術經驗,由此而創造出新的科學知識。在這種結合中,學者的'有閒與工匠的實踐都是缺一不可的條件”。而“這兩方面的條件恰好在墨家學者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因此,“墨家集團是實現學者與工匠相結合的理想組織”。”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止確的一項是

  A.在“至善”的層面上,孔子是將“義”和“利”做了某種程度的對立,而墨子則既“貴義”又“尚利”,提出了“義”“利”合一的觀點。

  B.墨子認為“義”是“正”,“義則治,無義則亂”。又認為“義”既是“利”,“利”是判斷衡量事務是否合乎“義”的價值判斷尺度。

  C.墨子所謂的“功”不在利己而在“利人”,他在《經上》篇中寫道:“功,利民也。”這就是說只有 有利於人民的事情才有“功”可言。

  D.朱亞宗先生認為墨家集團成功地具備了兩個結合:一是學者與工匠的結合;二是辯術與技術的結合。這兩個結合形成了墨家學派的特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墨子肯定“義”為至善的標準,因此在維護道德原則的尊嚴上,與孔子“仁者安仁”中有相近的意思和相同的作用。

  B.“利”作為判斷衡量事物是否合乎“義”的價值判斷尺度,因此在他看來和氏之璧.隨候之珠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

  C.墨子科技思想裡面包含的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精神,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利民”思想,二是“道”“技”關係。

  D.學者與工匠的結合,就是學者利用讀書與思索發展起來的想象力理解力與工匠的技術經驗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新的科學知識。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項是

  A.墨子既“貴義”又“尚利”提出了義利合一的觀點,因此在墨子的觀念中“義”既是“利”,“利”既是“義”,這兩個概念是沒有區別的。

  B.公輸子做的木鵲能飛三天而不掉下來,這在當時是是了不起的事情,而墨子卻認為“拙”,在墨子看來是“不利人”的東西都不值得肯定。

  C.以“道”保障“技”的方向,以“技”促進“道”的發展,這對於今天我們思考科技與人類的關係,科技與自然的關係是很有啟迪作用的。

  D.孔子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莊子的“運斤成風”“庖丁解牛”都涉及道與技的關係,但真正把二者結合起來的卻是墨家。

  試題答案:

  1.B

  2.A

  3.A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