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桃花源裡的城市散文

常德桃花源裡的城市散文

  常德,桃花源裡的城市。人間仙境桃花源,是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人間仙境,因《桃花源記》而聞名於世。桃花源南倚巍巍武陵,北臨滔滔沅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了吞洞庭之湖色、納瀟湘之靈秀、沐五溪之奇照、攬武陵之風光,以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而譽滿中外。

  這裡有武陵漁郎沿溪行欲窮其林的涓涓細流,陶淵明採菊東蘺飲酒悠然的菊圃,王質觀棋爛舸的遇仙橋,緬懷先哲的集賢祠,古色古香的桃花觀,還有那避秦時戰亂不知魏晉的秦人村。桃花源始建於秦,初興於唐,鼎盛於宋。桃花源裡現存的“桃源佳致”石碑,便是歷史的最好見證。

  常德,是湖南的一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文化古城,迄今已有2270多年的歷史。常德之名由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皇朝據善德山之名,取《毛詩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意,置常德軍節度使而來。在常德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王墓妃冢,書院禪壇,道觀寶剎,名樓古塔,星羅棋佈,美不勝舉,有“文物之邦”和“人文淵藪”之稱。

  昔堯時善卷讓王位而隱居德山;春申君有門客三千而相楚屈原流放期間垂釣於柳葉湖;劉禹錫十載旅居六上太陽山;楊么起義在柳葉湖設定水寨;袁宏道迷戀山水樂而忘返。

  在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漁、樵、耕、讀”,著名代表人物均是常德人。漁:指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中捕魚為業的漁郎。樵:《劉海砍樵》中的劉海。耕:有堯、舜、禹三帝之稱的德文化的創始人善卷先生,在德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夫。讀:東晉名臣車胤,幼時“囊螢夜讀”傳為佳話。

  “卻怪武陵漁,自洞口歸來,把今古遊人忙煞;欲尋彭澤宰,問桃源安在,唯桃花流水依然。”在常德這塊風景優美的熱土上,一千多年來,無數名人紛至沓來,流連忘返,留下了足跡。

  古代有屈原、陶淵明、馬援、沈括、孟浩然、李白、劉禹錫、寇準、王安石、林則徐等人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近代有著名革命家秋瑾、向警予、愛國將領馮玉祥;還有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林伯渠、劉復基、滕代遠、粟裕、廖漢生;著名作家郭沫若、聞一多、丁玲、沈從文;著名學者華羅庚、翦伯贊等人。或在常德居住過、或在常德任職、或遊歷過,他們的活動給常德的歷史增添了光彩,豐富了常德文化的底蘊。

  在我的記憶中,1997年的秋天,為了拓展產品銷售市場,為了給幾家酒店舞廳招聘員工,我乘坐松廈老胡子的大巴從上虞來到了常德,我下榻在常德橋南批發市場。

  這裡曾經是全國十大小商品批發市場之一的中南五省物資集貿中心。市場地處鼎城區武陵鎮常德沅水大橋南端319和207國道的交匯處,這個市場有我們不少上虞松廈人在經營雨傘業務。

  聽老鄉介紹,常德橋南批發市場1985年由最初的南站輪渡河坡地攤市場發展起來的,後來逐漸形成了以橋南工貿市場為主,家電、輕紡、副食、建材、水產、蔬菜等10多個專業市場拱衛其周,成就了氣勢磅礴的十里商城。

  常德有一個比我們杭州西湖還要大的`柳葉湖,湖面波光鱗鱗,一碧萬頃,堤岸垂柳依依,芳草青青,湖中小島點綴,璀燦奪目。在柳葉湖每逢端午佳節就會舉行龍舟賽,這一天,柳葉湖到處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雷動。一聲炮響,湖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便奔騰呼嘯,銜浪而飛,你追我趕,撓手們隨著咚咚的鼓聲,整齊地發出“扒起!扒起!”的號子聲,拼力劃橈。“加油!加油!”沿岸觀眾的啦啦聲此起彼伏,其熱鬧的場面讓全城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

  常德人的吃是出了名的,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火鍋,“蘿蔔燉排骨”、“紅燒黃鴨叫火鍋”、“臘肉燉香腸”。特別是那“甘鍋肥腸”吃起來不膩,但夠辣、夠味。

  還有經常能聽到常德人打電話時,拿起話筒的第一句口頭禪問話“哪麼的?”這句話翻譯成上虞話就有好幾種意思,一是“問你怎麼了?”二是“你在幹什麼?”三是“這事究竟應該怎麼辦呢?”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篇《桃花源記》,讓常德擁有了“世外桃源”的美譽,讓這座城市充滿了美感。多少人嚮往著世外桃源,多少人嚮往著人間仙境,而常德就是一座桃花源裡的城市。今生若有閒暇,我還會來常德走一走,看一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