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讀後感範文
《心經》讀後感範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心經》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經》讀後感1
《心經》,區區二百六十個字,卻道理深深,其精神在於人們所有苦惱都是因為我們執著所帶來的。執著自我主義,執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執著自己所認識的一切,讀《心經》就是要破除執著,在自己得到覺悟的同時,幫助他人醒來,解放自己。
世間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它們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著,都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絡,並按照自身不同的方式而存在著。
為什麼說苦惱都因為執著而來,因為我們對某一件事過於執著,就會使我們對某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判斷總是停留在已有的認識和固有價值之下,束縛了我們的思維,甚至把自己原本就是錯誤的認識作為正確的認識左右自己的思維,有時還會讓自己走入迷洞,將自己錯誤的價值觀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許多時候在說的執迷不悟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往往因為太執著於一個目標,一種觀念,一套方法,失去對自我的開放性,不知道因為時光的流逝和環境的變化,去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思想,這種思想一旦形成是極其可怕和危險的。
佛教所說“不執著”,並不是無所謂而放任自己的人生態度,這裡所說的不執著是指不為過往的認識所侷限,而要適時地因為事物發展變化的狀態調整自己,“不執著”,是提醒我們要用變化發展的觀念去觀察事物,分析加工後得出正確的判斷。人生不可能明白很多道理,但有一條是非明白不可的,那就是要知道,我們生活的社會每時每刻在變化,我們身邊的每個人也每時每刻在變化,就是說,人的思想也是每時每刻在變化。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外界的變是相對的,內心的變是絕對的。一陣風吹動了柳枝,柳枝溫柔地搖動起來,因而人們都喜歡看楊柳的美和柔。但事實上,風不動,柳不動,是我們心在動。無論自己曾經的觀念多麼正確,也要捨得放棄舊思想,去吸收新的符合形勢的新思想,那怕是自己一時還不太接受的。人不可執著地固守著某一種觀念和對某個人的認識,“不執著”永遠是對的,“執著”卻肯定是錯的。
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從事物的表面現象作出取捨和判斷,眼見不一定是真的,而是要認識現象背後的因果條件。就像是一對夫妻,不能因為一時的吵鬧去否定多年來的感情,既不可把夫妻看成是一成不變的從一而終,也不可太執著夫妻間的每一件事和每一句話,要永遠記住,夫妻首先是不同的獨立的個體。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這個道理。
舊事物不滅,根本談不上新事物的產生,舊思想的不去,也不會有新思想的形成,沒有新思想的形成,也就永遠不會進步,甚至很快被社會淘汰,所以在生活中,一直被人們讚美的“執著”兩個字,實在是需要我們重新去認識。有滅才有生,我們都是在生滅過程中,學到知識,得到精神。
由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和經驗,故此,縱然是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也會是不同的見解,所以我們許多時候不要去追求對某個事物是否能得出相一致的答案,一切法則現象和事物都是變幻莫測的,是無常的,無我的,好的不會停留,壞的亦會消失,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執著呢?為什麼不能看開一點呢?為什麼不能夠包容一點呢?
讀《心經》就是讀一部易懂的哲學著作,裡面許多道理正是我們生活中需要懂得的,讀《心經》,用心去感悟。
《心經》讀後感2
初讀此書略有感悟,書名為洗心,但經過閱讀,發現只是市井生活,淺顯的看了開頭並未讓我感受到洗心從哪處體現,又翻回去帶著這個疑問開始細細品讀,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書中講述了很多故事,看似沒有絲毫的聯絡,但卻有相同的地方,每個故事的開始美的讓人心醉,那種感情的抒發,情景的描繪,很容易被帶入到作者搭建的世界中去,但結局坍塌得著實讓人心碎,為什麼會坍塌,也許是我們在為人物唏噓的同時,在閱讀完需要去認真思考的問題。為何要將那份美好轉瞬即逝,讀到最後總是讓我為故事中的人物感到絕望而不甘,但轉念一想這很像是現實生活的狀態,對生活的無奈,像是被生活中一雙無形的手肆意的擺弄,一些事情的發生讓你猝不及防,人生遇到許多的選擇決定了軌跡,未知而又陌生。
文中出場人物眾多,作者在搭建書中世界時將人物性格也刻畫的生動形象,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點,靈魂。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洗心經》中的少年錦文,“蒼白俊秀,溫情憂鬱,敏感多思”雖如此描述,但他溫情而暴烈,本是一個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卻內心深處不斷在沉澱著那份黑暗,黑暗的種子在一件件的刺激下發芽,壯大。文靜,優雅,冷漠的矜持,多熱鬧的場合一律靜默,像是遺世而獨立。而錦文的另類和女孩子的喜歡卻招來了男孩的嫉恨,市井間的“小青皮”因自己嫉妒到喪心病狂,對錦文進行了毒打,正是因為此事錦文也為他的厄運埋下了伏筆,從而徹底改變了命運的軌跡。少年書生愛上了將他救出來的暗娼,產生的情愫不僅熾熱而暗暗,如地心在地心執行,又如火星兒在棉花裡燃燒,外表看不出,卻終有一刻會爆燃,痴情的文弱少年的內心裂變導致了自己走向了悲劇。雖寥寥幾句描述了錦文的內心變化和結局,他的悲慘以及其他人物的人生悲劇都在作者的筆下充滿了坍塌世界中由最初不同的美好中慢慢的化為烏有,小說世界的崩塌,人物內心的變化,由希望淪為絕望的過程,刻畫的細緻豐富。
整書看完心情雖是沉重的,每一個故事的描述無不體現著那種幸福的短暫,人世間的悲歡,時而喜悅,時而傷心,悲劇收尾,絕望充斥著。雖然文中人物都也存在著溫情,但是也暴露著本身的缺點,人無完人,剋制還是放縱,都是一念之間。但是我覺得整部書絕不是想展現給讀者一種人生充滿絕望,世界框架崩塌的負能量,而是在濃墨重筆的刻畫溫馨畫面時想要讓讀者懂得珍惜幸福,人生將要發生的事或許不曾預見,但是之前的選擇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一切都在繼續。
《心經》讀後感3
張愛玲無疑是個敢愛敢恨的女子。所以,她的作品也毫不忌諱的呈現出社會萬千現象。在小說《心經》裡,她向我們娓娓道來的就是這樣一個令人難以啟齒的故事,關於戀父情結。從心理學角度上講,這種事也無可厚非,而張愛玲運用西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恰如其分地將這種隱匿的情感展現在我們眼前。無疑,戀父開始,註定是一場宛如飛蛾撲火的情殤。
小說開頭,張愛玲雖未直截了當地挑明許小寒和她父親之間的微妙關係,但從小說細節之中也能略窺一二。
許小寒對父親的過分依賴和對朋友的炫耀,張愛玲寫得細緻入微。許小寒和父親一起到國泰看電影,被人誤認為是男女朋友時,她心中甚是得意的。而從她和父親的合照及他父親的化裝照中,我們也不難想象出她對父親撒嬌的情態。許小寒一直拒絕長大,也正是因為她感覺到了長大後的微妙變化,她寧願沒長大,一直與父親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
許小寒愛慕著自己的父親,必然於無形中傷害了自己的母親。當一個女人過了三十,青春不在,她的心靈必定是敏感而又脆弱的。試想某一天,當她滿心歡喜地穿了一件漂亮的衣裳,可她的女兒卻不以為然的笑了,接著自己的丈夫也跟著笑,她的心情會是怎樣。記得某一個人講過,笑是最有魅力的,同時也是最有殺傷力的。而此時此刻,這種笑無疑成了最尖銳的武器,讓她遍體鱗傷。可是,她無法去責怪她的女兒,因為,女兒依舊是那般的天真可愛。她只能默默地說服自己不必去在意。而當她最後明白,女兒那時是故意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心已平靜如水。對於許小寒,她終究無法去恨。她只能幻化成一縷數不盡淒涼的輕煙,無奈地看丈夫離自己越來越遠。
而許小寒依戀著自己的父親,這對她自己也不好受。她拒絕了其他愛慕者,選擇蹉跎歲月,只是因為她的父親。其實在這裡,這一場情感糾葛的罪魁禍首何嘗不是許小寒的父親呢。因為他對許小寒的縱容,讓許小寒先陷進泥淖裡不能自拔。而他即時脫身,但他卻不是選擇好好對待自己的妻子,而是選擇和許小寒的朋友段綾卿在一起。段綾卿,在見到她的那刻,他就說和許小寒有點兒像。段綾卿,對於他來說無疑是根救命稻草;而他對段綾卿來說,有的只是金錢和地位的誘惑吧。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看得真切。許小寒知道段綾卿家的難處,所以她開始極力撮合她和龔海立相好。龔海立家境好,又有前途;段綾卿,人聰明,又有美貌。她覺得兩個人極有可能在一起,而這裡或許也是她自己的父親的緣故。女人的直覺是最準確的,當她聽見父親說段綾卿和她長得像時,她就害怕了。所以,她才會這麼迫不及待。當她得知父親與段綾卿的事時,她表現出來的激動高過她的母親。她要去段綾卿家遊說段綾卿的母親,卻被自己的母親拽了回來。或許是賭氣吧,她選擇與龔海立訂婚。這裡,龔海立無疑是可悲的,許小寒之前假裝不知曉他對自己的心意,是由於許小寒的父親;現在,許小寒決定和他訂婚,也是由於許小寒的父親。這,對他是福,還是禍呢?
彷彿在一夜之間,這個曾經令人羨慕的美滿家庭突然變得搖搖欲墜。隱匿在其間的戀父情殤,不外乎是一顆定時炸彈。許小寒的母親,心裡是痛苦和絕望的,她最後也只能說自己會堅強地活下去,心中卻是無限淒涼。
《心經》讀後感4
張愛玲的作品中,我頂中意那篇並不出名的短篇小說《心經》。它像天邊一朵淡淡的微雲,沒有風情萬種的濃烈,卻一直餘韻未了,久久迴盪在心裡。那一年,23歲的張愛玲已經紅遍上海灘,她奇裝眩人,才氣放恣,不可一世地自戀著,如她自己坦言的那般“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在亂世裡,她寫人間煙火,她的那些女主角,個個失心瘋般,愛得毫無道理,也沒有退路。張愛玲的心裡也是活著一個亂世的,她說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心經》的故事很簡單,講的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和父親間相愛的故事。二十歲的許小寒,有著完美的家庭,不錯的追求者,這個年紀的孩子,也許所有的心事,就是學校的功課,週末的郊遊,和櫥窗裡的漂亮裙子。可二十歲的許小寒,她所有的`心事和秘密與父親相關,那個四十歲不到的男人,和小寒一起去看電影,會被誤會是她的男朋友。
整個故事的調子是寂寥的,天地般蒼茫寂寥。
“她坐在欄杆上,彷彿只有她一個人在那兒。背後是空曠的藍綠色的天,藍得一點渣子也沒有……這裡沒有別的,只有天與上海與小寒。”典型的張愛玲的語言,讓人心驚。
小寒的父親許峰儀在十多歲的年紀便結婚生子,因此在小寒二十歲的時候,他還是個四十歲不到的優雅男人。小寒與父親間的默契,還有兩人間奇怪的氣場,在故事的中段才被點破。然而小寒的愛是絕望的,她二十歲了,不能再賴著不肯長大。二十歲生日的當晚,小寒在沙發上摟著父親的脖子,眼淚撲簌簌掉下來,縱然母親自動隱退,淡得像個符號,她的愛也是不可能的,沒有退路。許峰儀當然心知肚明,除了孩子的天真,小寒沒有一直待在父親身邊的籌碼。許峰儀自然而然地愛上小寒的同學段綾卿,那個長得與小寒相像的女孩子——“綾卿看上去凝重些,小寒彷彿是她立在水邊,倒映著的影子,處處比她短一點,流動閃爍。”也正如母親說的那樣,“你爸爸不愛我,又不能愛你”,所以他只能愛綾卿,把對小寒的一腔溫柔轉移到綾卿身上。
一個唯美的故事,儘管有些病態,還是好看的。我始終覺得張愛玲有戀父情結,因為童年的缺失,也因為在她的兩段裡面,她都像那個天真的許小寒,需索著父親般的愛。
在小說的世界裡,張愛玲寫遍人世間最淒涼最綺麗的愛情,她也懂得人性的不純粹,因此有了那些愛情裡的女子曲折幽深的心事和計較。然而文字與現實始終是隔著一層距離的,當23歲的張愛玲遇見胡蘭成,一點腦筋都不肯動了,不動腦筋只動心,“人生在撒手的一剎那”,奮不顧身地成就一段曠世愛情,金色的永生。在胡蘭成面前,她的驕傲與不可一世的跋扈統統不見了,低到了塵埃裡,在他面前,她像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小孩子,仰視著他,崇拜著他。()
多年之後,人到中年的張愛玲落魄地流浪到了美國,遇見大她30歲的作家賴雅,在落魄的生涯裡,仰仗他那麼點的氣概,站在他的身邊,她也像個孩子般,天真地需索著他的愛和溫度。文字的世界裡成熟理性,現實生活裡,她永遠都是個孩子,仰著臉天真地注視著大人們來來往往,彷彿這個世界與自己毫無關聯,只有在“失去人與人交接的場合”她才能“充滿的歡悅。”
《心經》與張愛玲的那些名篇比起來,也許太過晦澀,不夠深刻,然而我就是如愛張愛玲般愛著這部邊緣化的小說。我覺得在小說裡面,是有著她自己的影子的。張愛玲的涼薄,註定了小說的悲劇,然而真正愛過的人,始終是幸運的。在她的小說裡總是看到人生的苦短——又苦又短,而愛情的剎那,便是金色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