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1
芬蘭之於我只是一個國家的名字,用我僅有的地理知識知道那是一個歐洲的小國家,還有就是我的第一部手機是NOKIA的,我知道那是芬蘭製造的。除了這些我對她一無所知。然而讀完了陳之華女士的《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之後,讓我對芬蘭的教育肅然起敬,敬佩之餘更多的是深思。
從2000年開始,普受國際社會重視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針對全球40餘中學生,進行每隔三年舉行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到了2006年,全球已有57個國家、40萬左右的15歲中學生參與測試。自2000年起,陸續公佈的三次評量報告,讓芬蘭這個看似不起眼僅有530萬人口的“小國”,躍升國際媒體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點,原因就在於芬蘭學生的整體表現太出色了!芬蘭學生們不只在閱讀、解決問題能力專案上的評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數學、自然科學等專案,也和大家習以為常認定數理能力比較強的亞洲學生旗鼓相當。更可貴的是,OECD評量計劃的57個參與國的學生中,沒有透過PISA測驗的平均比例超過20%,但芬蘭學生受測的失敗率卻不到5%!這種均衡的教學成果,不僅讓學生得以在“人文”和“數理”兩大範疇之間正常遊走學習,還顯示出城鄉與貧富之間的教育資源與平等受教的差異,相當之小!“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評量成就,讓芬蘭舉世驚豔!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連好幾年,世界各國的大小參訪團體蜂湧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蘭教育成功的秘訣何在?
一團接一團來參訪,多到讓芬蘭教育機構應接不暇,其中來自西歐國家像德國、奧地利、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荷蘭、瑞士,甚至像北歐鄰居的冰島、丹麥、挪威,以及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等等,都派了無數的參訪團來芬蘭“取經”,更不用說來自亞洲的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代表團了。看來不分東西南北、不分種族膚色,大家都急於想知道,芬蘭是如何辦到的?芬蘭的教育成就始終被OECD高高舉起,絕非僥倖與偶然。
芬蘭人重視教育,是世界公認的教育體制最完善的國家之一。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主校區位於首府赫爾辛基的市中心,對應於中國來說,這所大學位於人民大會堂的位置。教育事業在芬蘭的地位,可見一斑。那麼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是什麼?說起來一點也不神奇:一:眾生平等。二:社會資源向弱勢群體傾斜。這裡的平等,表現在城鄉差距小;教育資源共享;各地校舍與建築品質優良狀況相同;學校與地方圖書館分佈、藏書豐富情形相似;不論你我的出生和家庭,絕對保障享有高水平基礎教育;不論你是在芬蘭的哪個地方,你在學校所得到的教育是完全一樣的。芬蘭從不強調精英教學,只在乎不要有孩子掉隊,他們認為,有天分的孩子已經比別的孩子佔了優勢了,那麼就多幫助一下有可能落後的孩子吧——芬蘭是個小國家,學齡的孩子人數更少,靠紮實的教育和人才發展到如今的芬蘭,不能承受哪怕不到1%的人才耗損。
芬蘭的學生是沒有制服的。若問,為什麼沒有制服?沒有制服,如何管理呢?在芬蘭,無論是教育專家還是普通教師都會反問你,教育的根本是什麼?是管理,還是學習?他們認為,教育的根本,不是讓學生穿上整齊劃一的制服以便管理,有限的教育經費也可以節省下來,用在對教育有真正意義的地方。歸根結底,一個國家教育的良好發展與秩序,是同豐厚的經濟、清明的政治、完善的體制、開放的文化心態所構成的良好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國家好,則教育好。教育好,則國家的未來更好。教育的本質是為了給孩子良好的學識、心態和人生,從而促進社會良性成長,是為了讓大家都好。如果脫離了好的社會氛圍而一味講求“精英教育”、“從幼兒園開始贏在起跑線”,這樣給孩子的.,只是一生無盡去爭去搶的煩惱。天才與精英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的孩子,要過的還是平凡充實的人生啊。
在芬蘭,那裡的教育處處都體現著公平。一個最基本也最平凡的真理。由此想到我們的教育,城鄉的差距,大城市與小城市的差距。每個地方的教育優先權。我們的不平等已經在教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教育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教育能提供給我們的下一代一個相對的公平。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2
用一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對芬蘭教育有了初步的瞭解,主要給我以下幾點啟示:
一、資訊化
書中介紹,芬蘭學生都在網上進行考試,上課也要用電腦查詢資料,這讓我驚歎芬蘭教育的資訊化程度之高。看完書後,我在手機上看到《廣州日報》的一則新聞——“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近視患者達6億,青少年視力尤其堪憂,近視率居世界第一。廣州大部分兒童、青少年也在遭遇近視困擾······市教育局牽頭起草了《廣州市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教學和佈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為了防止近視要限制電腦的使用。這跟芬蘭學生天天接觸電腦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我個人覺得學生近視的原因其實跟使用平板電腦關係不大,不然芬蘭學生的近視率應該比我們高才對。反而資訊化這是時代潮流,我們應該積極接受,如果學生能在網上做作業、考試,這將大大減輕老師的工作量,不少簡單的題目可以依靠電腦完成批閱。
我自己工作的學校也有平板班,學生上課可以使用平板電腦,但我個人覺得自己對平板對資訊化的利用還是不到位的。可能根源在於自己對學生的不信任,不相信學生能借助平板電腦作出什麼創意,課上所謂讓學生藉助平板查資料,不過是讓學生從網路中找出某個問題的標準答案罷了,課上還不斷警惕著學生有沒有用平板做別的無關的事情。如何做到像芬蘭的老師一樣信任學生,對於我自己而言也是一個修煉。
二、共享文具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非常喜歡芬蘭的課室佈置,像作者說的一樣,就像家一般。如果課室像家一樣,如果厭學的學生就會少很多吧。可惜受限於當前的課室空間——課桌几乎已經把課室填滿,作為班主任也很難做出太多改變——比如增加沙發等溫馨的物品。但我覺得芬蘭課室裡面提供文具的做法可以供我們參考。我的學生天天上課前就在找文具,數學課找圓規,語文課發現沒有作文字用完了,物理課上沒有架子夾試卷,美術課發現沒有白紙。如果文具變成公共的,是否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尤其是美術這類課程,為了上課每個學生都要買刻刀、白紙、水彩筆、水桶等各種東西,每週上完兩節課這些東西就不用了,變成公共用品,可以節省不少開支,體現環保的理念,也方便收納。
三、跨學科合作
我感覺我們各學科的老師更多是競爭關係——競爭學生的時間,總希望學生多學點自己科目的知識,多花時間做自己科目的作業,只要學生自己科目學好了,自己的學科是最重要的,才不管他其它科目怎麼樣。但細想一下,學生進入社會後,遇到的問題難道靠單一的學科知識就能解決嗎?芬蘭教育中的跨學科現象教學給我們很多啟示。我們各科老師也應該改變心態,學會跟其他科目的老師合作。
四、學生合作學習
今天我們的課堂基本都會有小組探究的環節,倡導學生合作學習。但我覺得自己設計的合作環節其實是假合作。小組討論的材料其實一個人也能看完,也能解決,而且合作學習時間最多隻有7分鐘,學生還沒分完工,時間就到了。所以課堂的合作更多其實是組裡的優生或者是組長做完了全部的任務。我覺得芬蘭的小組合作才比較合理,任務足夠有挑戰性,而且時間也比較充裕,可以用幾節課完成。如何把這種形式應用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這值得我們探究。
五、學校與社群相聯絡
我覺得芬蘭這方面真的做得很好,沒有圍牆,直接融入到社群裡,社群成員與學校互動頻繁。而我們最多隻是請某些優秀學生家長來學校講講話,或者讓社群民警來學校普法,學生對社群的瞭解還是很少的,在社群生活多年,也不知道當地的歷史。其實與社群聯絡,更有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部分,有助於加深他們的家國情懷。可惜我們對社群並不信任,對家長不夠信任,總擔心社群成員或者家長會給學校挑刺,會宣傳學校的負面訊息。
從某個角度講,這些問題都是信任問題——老師與老師之間互不信任,老師與學生之間互不信任,學校與社群之間互不信任,我們把大量精力用在防範對方,監督對方上了,而忽略了合作,那麼這種不信任從何而來,為何芬蘭就能做到互相信任呢?這也是我看書後的最大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