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突圍》讀後感(通用8篇)
《蘇東坡突圍》讀後感(通用8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東坡突圍》讀後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東坡突圍》讀後感1
說到蘇東坡這個人,我們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華橫溢,文學了得。這人倒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樂觀。
老師說,蘇東坡這個人,既有作為道者的“因緣而適,隨遇而安”,又有作為儒者的“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我喜歡蘇東坡的樂觀精神,笑對人生,一切都會過去。後來,在老師的介紹下看了餘秋雨寫的《蘇東坡突圍》。終於明白,這讓人驚歎的笑對磨難的樂觀,就是磨難一手培養而成的。我不禁在心裡,把磨難比成了一柄雕玉刀。
不得不說餘秋雨先生果然是一代散文家。蘇東坡被貶黃州前的經歷在他的筆下一點點展現。關於蘇東坡,我慚愧地表示我只知道他那光鮮亮麗的外表,並不知道他背後的艱辛。在餘秋雨的筆下,蘇東坡的形象在我面前一點點地開始展現,然後色彩一點點地開始顯現,輪廓一點點地開始鮮明,他人生最為艱苦的一段,透過餘秋雨先生的筆,在我面前,如同展開的一幅畫。
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舉世聞名的人往往有著你難以想象的過去。很多時候,不是不知道,只是人們都望著他們的外表豔麗的光華,而忽略了他們背後所經歷的故事罷了。我倒是要感謝餘秋雨先生了,他把蘇東坡的磨難呈現在我面前,如要把這比成一道菜餚,品一品,自然是苦的。
蘇東坡的才華橫溢,鋒芒畢露。這個超時代的文化名人,竟不能相容於他所處的具體時代。小人們因妒忌而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最後終於讓他被送入獄牢,命懸一線。而把他送到到這離死亡就差一步的路上的,不是別的,是詩句,是詩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所幸還有一些人懂得他的價值,在皇帝面前數次求情,終於,他得以釋放,被貶黃州。他開始自省,他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習慣於淡泊和靜定。從而作出了舉世聞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這些千古傑作。遭遇磨難不僅是痛苦,更是一種磨礪、一重洗禮。磨難,就像一柄雕玉刀,而蘇東坡就是一塊玉。讓蘇東坡變得堅強,成熟的,正是這柄雕玉刀。風雨過後是彩虹,他已經熬過了風雨,接下里,屬於他的彩虹,那三部千古傑作,就在這裡,在黃州,誕生。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已然變成了他成為偉人的催化劑!促使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
感謝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彩虹背後必曾有過風雨。蘇東坡那樂觀的精神,史詩級的作品,終是由挫折這把雕玉的刀雕成。“玉不琢不成器”感謝那把雕玉刀,造就了中國史上一代文學奇才。
而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時不時被自己的雕玉刀雕刻,請不要因為疼痛而放棄,因為,屬於你的明天,馬上就要到來!
《蘇東坡突圍》讀後感2
有人將評論餘秋雨先生的歷史散文見諸報端,言語之間頗有些不恭之詞。秋雨先生十分惱火,於是連篇累牘地一通發洩,他發表的一些散文中,這種情緒溢於文字之間。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筆記》當中一篇叫作《蘇東坡突圍》的文字。
我喜歡讀散文,當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寫得不錯的散文。但對他以歷史為題材的散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某種情緒和理念,讀後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特別是那篇《蘇東坡突圍》。英雄氣短,偉人困厄,這本來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帶有規律性的事情,更何況是在黑暗的中世紀。因為他們傑出,因為他們超越同時代的大多數人。他們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別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
東坡先生也常有"高處不勝寒"的感受。東坡先生在宋代文壇獨樹一幟,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為一位文學天才,一位書法大師,他是出類拔萃的。他又是當時一位著名政治家,顯赫一時。由於他代表的利益集團,政治主張及自身的歷史侷限等十分複雜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貶謫,這也是歷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許正因為如此,正因為這種特有的身世與經歷,才造就了東坡先生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與不同群倫的政治才幹。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去考察歷史人物,那種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壇得意,又在政壇顯赫,名利場中雙雙獲利的傑出人物,實在難尋難覓。
八百年前東坡先生的遭際,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秋雨先生英雄愛英雄,惺惺惜惺惺,張起討伐之幟,一篇《蘇東坡突圍》的檄文,對當時曾攻訐過東坡先生的人口誅筆伐,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極盡鋪張。其中一段文中這樣寫道:"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真可謂一誦三嘆。東坡先生在天之靈,如果能拜讀到秋雨先生這篇激揚文字,想必也會為之動容的。但我之所以不甚明白的是秋雨先生為何為東坡先生打這樣一樁歷史公案?最近看到《中華讀書報》轉載的一篇批評秋雨先生散文的文章才知道,秋雨先生為什麼這樣憤憤不平。在當今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言論如此之自由,當然不可能阻止別人的批評。於是想到蘇東坡,想到東坡先生的遭遇,想到東坡先生的傑出與偉大,這種同感便油然而生,於是便去為蘇東坡去突八百年前的圍。
文學上的不同觀念,學術上的不同觀點,可以,而且也應該交換意見,甚至可以展開評論,批評,這才是正常的現象。如果聽到某些批評意見,也許這種批評中有偏頗之處,便給人扣上"群小","陷害","圍攻"等等罪,那誰又敢再批評閣下呢?別人不批評了,難道就證明自己傑出了嗎?這恐怕也是一種霸道作風吧?
東坡先生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在逆境中沒有沉淪,仍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他那些著名的詞篇,散文及書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貶黃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東坡先生當時並沒有突圍的意圖,也沒有怨天尤人的憤慨,反而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英雄氣概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豁達與傲岸。
拋開歷史的真實性不談,單就一個替蘇東坡突圍的命題,會不會使人有借題發揮之嫌呢?
《蘇東坡突圍》讀後感3
看完《蘇東坡突圍》,是的,他突破了眼紅者一拳一腳的糟踐,突破了那越發起勁的搓捏。在我看來。蘇東坡被貶謫黃州,確是一種突圍。
如此璀璨的光芒環繞在這位大文豪身邊,越發的明亮,就越顯出它周圍的暗淡無光。忌妒,多麼可恨的字眼,不敢說每個人會有這種心理,但至少我承認自己曾經有過那麼一秒鐘。於是我知道該提升自身的修養,或許我也需要突圍,突破這醜陋人性的羈絆,追求一種寬闊的胸襟,才能超脫自己。
我替蘇東坡哭泣,就如同一顆珍珠被一股酸溜溜的唾液慢慢腐蝕著。美好的篇章被加工得面目全非,原本作詩那種優雅清靜的心境被浮華的紛世擾亂了。太過優秀卻成了罪名把他扣壓鐵欄中。更可悲的是,還得親口扭曲自己作詩的心情以求息事寧人。我沒有華麗的文藻,可作為執筆者,和蘇東坡一樣我也愛護自己寫下的一字一句,因此,倘若要我說這是一篇反帝的文章,該是多麼的痛苦啊!
但我也替蘇東坡高興。雖說被貶謫了,可落得兩袖清風,一身清閒,不是一種解脫嗎?脫去那件華麗卻又沉甸的外衣,當一個漁樵於江渚之上的`閒人,他在大起大落後豁然開朗,一笑泯滅了過去的恩仇。40歲左右的他已知曉風殘燭的老人那份看破紅塵的心態,那刻,他成熟了許多。也是這份豁達,他不會像我們一樣記恨那張張向自己吐過口水的嘴臉,而是灑脫地揮揮衣袖作別那渾濁的空氣。
總是要在這時,才知道自己有多幼稚,有多自以為是,才發現曾苦苦追尋,引以為傲的都是過眼雲煙,我渴望有一泓清泉洗滌心靈裡的汙垢,渴望狹窄的心胸會開闊起來。
《蘇東坡突圍》讀後感4
今天翻開餘秋雨的《山居筆記》忽的便翻到《蘇東坡突圍》一文,便覺興趣突起,於是便找了一個安靜的地方讀起來。
這位當代文學巨匠會對這位宋朝的文學驕子作出怎樣的評價呢?不,蘇東坡不應只屬於宋朝,他屬於整個歷史、整個中華乃至整個世界。
蘇東坡的文學造詣已被無數人頌揚,我也就不在多說了。讀了《蘇東坡突圍》之後不知為什麼總有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就想把它寫下來。
東坡才華橫溢、名震九州、官居太守,有太多的榮耀和光環,越鋒芒畢露,危機就越來越深重,終於有一天,它在一群文學小人的鼓搗下爆發了,既像一場毫無預警的地震又像是一個蓄積已久的堰塞湖轟然崩塌。最終他被流放到了黃州,落魄孤單。因為他的才氣、他的鋒芒最終造成了自己的被貶,而又是同樣的原因造就了千古傳誦的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造就了這個偉大的詩人。
前幾天補課時,我的一個同學和我聊天時說到她自己在班上太默默無聞了,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她怕在班上出風頭會有人背地裡說她閒話。我想了一下,答道:“你要知道,若沒有人說你的閒話也就沒有人說你的好話呀!”古往今來的偉人們哪一個沒有被這種“閒話”困擾過?有的人正是這種“閒話”鑄就了他,就東坡一樣,而又有多少人在這種“閒話”下害怕了、屈服了,失去了他們的可愛、高貴與魅力,卻得意了那些邪惡、低賤與粗暴呢?在歷史長河中,這個叫做“閒話”的旋窩不知旋進了多少英才,消逝了多少偉大,使這些本該大展宏圖的人失了勇氣、消了鋒芒,史書上又不知失去了多少本該有的才華橫溢,整個中華又不知失去了多少精神食糧。
這些人退縮了,“閒話”戰勝了他們。他們沒有了“閒話”的干擾,但也失去了歷史的褒揚,不管他們有多少才華,也就從此淹沉了。而有的人戰勝了“閒話”便達到了更高一層的境界,達到了一個永垂青史的高度。而東坡正是突破了這個圍,才達到了這個歷史的高度。
不要害怕展現自己,不要畏懼那些只會躲在暗處的小人的閒言碎語,因為那是世人對你的肯定,是你汗水的結晶,但也不要在成就下眩暈,理智的面對你所擁有的一切,才能把握住這一切從而走向更高更遠。
《蘇東坡突圍》讀後感5
偶然的機會,讓我讀到了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
確實如餘秋雨先生所說,作為一箇中國人,我確實閱讀過蘇東坡的作品,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從課本上了解到的。但是對於東坡先生的個人經歷,我並沒有做更多的瞭解和研究,直到讀了這篇文章。
蘇東坡的一生是坎坷的。非凡的文采與驕傲的個性總讓他在不經意間招惹來同時代文人的嫉恨,他也因此多次遭到貶職甚至是殺身之禍。最讓我驚訝的是蘇軾的朋友,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佔有不小地位的沈括,也因皇上對蘇的小小稱讚由此記恨蘇軾。他舉報蘇的文中有譏諷政府的詩句,而且明知王安石是蘇軾的政敵,還投注到了王安石的一邊。諸如此類的人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是也正因為這些“挑刺著”,使東坡一次又一次的深陷危難之中。日復一日的嚴刑逼供沒有讓東坡就此打住向文學探索的腳步,多次的劫難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是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他學會收斂鋒芒,用成熟的語句驕傲的將詩作推上文學的頂峰。
孔子曾對其得意門生說過:“用則行之,舍之則藏。”然而驕傲如東坡,一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當真是驚豔了時光,流傳於千古。這樣瀟灑而爽朗,不拘泥於塵世紛擾的個性,令我沉醉,是我迷戀。
真羨慕蘇軾,能夠不畏懼阻撓,盡情的用文字宣洩內心的情感。再想想自己,總因為害羞膽怯而將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底,壓抑情感,隨波逐流。但是我不想這樣繼續下去了。
當一個人不受任何拘束而活,而創作時,他的心一定是自由的。就像餘秋雨先生描繪的蘇軾一樣。我也想要成為一個像蘇軾這樣的人,不被無關的事牽絆住向文學探索的腳步,勇敢的表達出屬於自己的想法。
就讓蘇東坡的文學精神給我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思想突圍吧!
《蘇東坡突圍》讀後感6
歷史文化名人是怎樣煅燒出來的?高溫高壓,還是和風細雨?
在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中,他為我們展現了東坡的生命線。他高高在上,卻又可親、可愛;他被貶黃州,卻又捨生忘己。
正如作者所言,“高處不勝寒”。“烏臺詩案”的飛來橫禍砸向他,躲也躲不過,反而讓那些無名小卒、人格扭曲小人鑽了空子,他被無數骯髒之手推進了監獄,“詬辱摧殘”,差點葬送了性命。最後苟全性命,帶著官場文壇潑給他的滿身汙水走向黃州。於是,蘇軾的一段與“黃州”休慼相關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經歷了生死折磨,看盡了人生炎涼,東坡在此思索,悔不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檢討,又怕因此連累親友,重情重義的他便想“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入黃州,生活困苦,卻又在這裡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灑脫,飄逸的豁達之大懷,“如積水空明”,隨緣自適。
他在這種現實中進行著反省。他無情地剝除了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它們曾給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迴歸於一種完全的自我。
他的一生,如同鑽石的產生,深藏在地殼之中,必須承受地層的高壓、高溫,長時間的探勘、發掘、切割、琢磨,才呈現出光芒璀璨的美鑽。
遭受磨難本身是痛苦的,但磨難之於人生又何嘗不是一種磨礪,一重洗禮呢?試想,假如蘇東坡沒有因小人陷害而被貶黃州,那他又怎麼會看清官場之黑暗,體會到真正的孤獨寂寞呢?也許,他不會失去朋友的聯絡,但他絕不會體味到忽然間整個世界在身邊轟然消失的寂寞、孤獨與恐慌。也許,他會照常作詩,但我們絕不會從他的詩作中看到受挫後的憤憤不平和再生後的淡泊寧靜。在不少情況下,才氣會招致磨難,但磨難更可能成就輝煌,因為正是磨難增加了東坡的人生閱歷,把他推向更高的境界。
漫漫人生路,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出現磨難,但你無論如何設計,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失敗與磨難總會光臨你的溫馨小屋。
此時,我們應該直麵人生,戰勝磨難,隨蘇子在赤壁的月下高歌一曲“大江東去”,淺唱一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東坡突圍》讀後感7
乍看這個題目我著實很納悶:怎麼,一代文豪蘇東坡也曾投筆從戎?讀完全文才知道,他突的是文化之圍,是小人的圍攻。
“蘇東坡”是什麼?是大江東去的豪放詩詞?是獨樹一幟的美妙書法?是超凡脫俗的高超畫藝?我只能說他是一個集全美於一身的出色的人。就是因為他太優秀,才遭到一些品格低劣的人的圍攻。用他弟弟蘇轍的話就是:“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於是就有了臭名昭著的“烏臺詩案”,就有了文壇上的“赤壁之圍”。
作者把這歸功於中國的“獨特國情”,說“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被捆壓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精闢之斯!於是我想到了不甘以皓皓之百而蒙世之溫蠖自沉汨羅江底的三履大夫;同時被貶且處以極刑的太史公;不被曹操所容的才子楊修;及清朝大興的文字獄。也許作者是對的。中國的文化史一直在被統治者或靈魂卑劣的小人所控制的陰影裡畸形的發展。這是中國的“獨特”國情嗎?中國人不是向來以寬廣的胸襟、謙遜、厚以待人而自詡嗎?
我又想到了畢加索。這位偉大的畫家的作品在他生前無人問津,同時期的畫家對他總是嗤之以鼻,百般諷刺。他逝世很長一段時間後,作品才被世人認可,從此價值連城。“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與他所處的具體時代。”是的,也許這是人類的通性,使人性中卑劣的一面。
嗚呼!我一說不出話來。但願今日的蘇東坡們不再被圍困!
《蘇東坡突圍》讀後感8
初讀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儼然被一種才華橫溢的文風所吸引,讀罷久久不能平復心情,一代文豪蘇東坡命運之坎坷是身為凡人的我們所無法想象的,這是第一次穿越古今文化深入瞭解一個人,歷史隔著斑駁的圍牆印記,展露給我們一個我們無法企及的高度,對東坡,轉而深深膜拜。
“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這是蘇東坡,餘秋雨筆下的蘇東坡,憑弔歷史文人,這種表達無疑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些許心酸,些許感嘆,流芳百世的蘇東坡在他生活的時代竟如此不堪,“烏臺詩案”竟湧現出如此多的小人,儘管平日裡毫無過節卻還是會隨大流落井下石,令人心寒的遠不止這些,東坡昔日好友竟無人現身求情,淪落到如此孤寡地步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吧!
在《蘇東坡突圍》裡處處體現著命運的嗟嘆,著實被餘秋雨先生的文人風度深深感動了一把,文人與文人,惺惺相惜,本該如此。讀書的人在有所感悟之後也是該戛然而止,不去追究過多細節,心裡的那份執拗還是想要把所有的事情刨根問底,朱大可先生的《甜蜜的行旅——論餘秋雨現象》被捧在手上,所謂的餘秋雨現象到底指代的是什麼呢?懷著疑問讀完這本書,竟有些晦澀難懂,但文章裡的肯定與批評還是讀出一二,朱大可先生說餘秋雨文化散文的煽情成分頗多,有一種自覺地把文人精神上升到國家與民族意識的高度,仔細想來,不無道理。
“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這句話歷來被人們所指摘,“試問,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行徑使得“烏臺詩案”這一歷史事件隔著千年光陰來光明正大地拷問現代人,餘秋雨先生怕是多慮了吧!”已看過諸如此類不少的爭論,大多情況作為一名默默無聞的小卒選擇保持沉默,文人自有文人的想法,我始終不敢苟同或反對,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寫文章始終是一件自得其樂的事情,對文章越是保持一種純粹的想法,越能從中收益良多。不否認有市場的文學作品更容易在短時間獲得讀者的青睞,而那些真正能夠體現文學精神,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高度,能夠長久的為人民大眾所服務的文學作品才能夠有更為長遠的儲存價值。
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也是一份需要用時間來醞釀的情緒。在急功近利的當今時代,作家更應該保持一種倚世獨立的品格,那樣寫出的文字更能獲得時代的認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或許能與所有寫文章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