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讀後感範文

《赤壁賦》讀後感範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赤壁賦》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赤壁賦》讀後感1

  以往的遊記散文,大多以紀遊寫景或於紀遊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並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於字裡行間。《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遊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遊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於舟中,酒酣耳熱後和著悽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後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

  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於"喜而笑"。

  《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泝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客的傷感起於曹操的"月明星稀",終於"抱明月而長終"、"託遺響於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之所以說《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捲自如、活潑流暢,在《赤壁賦》中也不難發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至於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於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麼難忘的藝術享受。

  《赤壁賦》讀後感2

  赤壁者,昔孫劉計施祝融敗強曹之所也。其確然所在,古來眾說不一。東坡居士二遊之文詞,光絕千古,然或曰是處也,非真赤壁。嗚呼!然則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實所詠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窮推苦測者,乃捨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鑑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識之士反譏之矣,夫復何言?

  少時吟誦東坡之前赤壁賦,如杭一葦於流水之上,隨波轉折,任意西東,進退無不宛轉如意,疑乃御風。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璣,如檀如麝,見之忘俗,讀之解憂,清音不絕,齒頰餘香。沐江上之清風,玩山間之明月,樂趣無窮,吾心欣欣然,雖千載也,亦得共享造化之無盡藏也。

  數載間復吟前賦,方其稍悟東坡真義所在。又讀後賦,始茫茫然,隱有慄慄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舊,然心之所見,渾不若前。前賦得一清字,後賦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後文佳於虛。清拔輕逸固難為,正是翩翩少年之態。然由實轉虛,自明月遠簫至山谷長嘯,寒意彌滿,木葉蕭蕭,窺桓宇之秘奧,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狀,無以言傳,一鶴蹁躚,縞衣玄裳。君得之否?此東坡之仙筆,東坡之諧謔,亦東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遊,是時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陽在山,暮靄滿天,絕壁千尋,靜立無語。正乃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爭不教人心生歲月無情,人生若夢之嘆?漫天愁緒,襲面而來,一時無端。風霜漸歷,年歲已長,再吟前賦,無復少時飛揚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嗚呼!江邊一望楚天長,徵鴻飛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賦》讀後感3

  暑假,一直教我們《論語》的宋老師又帶著我們學習了《赤壁賦》。我喜歡這篇文章,它講述的是蘇軾與朋友在赤壁遊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讀起來特別舒服。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以前我們還學過他的《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惠崇春江曉景》和《贈劉景文》等詩。《上下五千年》中講到蘇軾多才多藝,一生留下來四千多首詩,他還是個大名鼎鼎的書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畫家。

  在一個明月當空的.夜裡,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約了幾個朋友乘著小船,來到長江邊上的赤壁。他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赤壁賦》。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話,概括出了周圍的一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長短結合,朗朗上口。

  文章結尾時,講到了世間萬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屬於自己所有的,即使一絲一毫也不能佔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和耳朵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美景,這些都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取用它們是沒有禁止的,而且永遠享用不完。這些話給我的啟示是,“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體會到“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無盡藏”之美好,才會更加珍惜生命,去學習無窮盡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的一生!

  《赤壁賦》讀後感4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少不了暗礁險灘與大風大浪,在面對這般艱難的人生時,只要我們開啟心窗,勇敢面對,擊退困難,便可走出荊棘叢生的山路,登上一覽眾山小的成功之峰。

  對於蘇軾這位詩人,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些輪廓罷了。直到遇見了你,我才改變了我的看法。

  輕輕開啟蘇軾所寫的《赤壁賦》,我看到了在月夜泛舟遊赤壁的蘇軾。他與朋友們“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想著“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幅悠然自得的賞月圖在人們眼中看起來是非常美好的吧!但是有誰又曾想到,他仕途歷盡艱辛,屢遭迫害,現在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雖然生活遭到落差,心靈變得失落,但是他終不改變樂觀的天性,從容地面對生活,勇敢地奮鬥下去,最終厚積薄發,在才俊輩出地宋代登峰造極,創造出大量驚世之作,成為文學史上地裡程碑。

  記得進入高中的時候,諸事不順,事事不如意。數學卷子發下來後,那鮮紅的分數,那滿屏的大叉,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幾次下來的考試,都使我的信心喪失殆盡,漸漸地消極起來。直到遇見了你,流放卻樂觀的你,我才一點一點改變我的觀點。你二十歲登進士科,被皇帝預設為未來的宰相,但是遭人嫉妒,被人所陷,現在只能流放到這荒蕪之地。面對這荒蕪人跡的地方,你勇敢樂觀地去面對,你對於這麼艱難地處境都不言放棄,何況是我這個小小地挫折呢?於是我在心思放在數學上面:一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每天睡覺前把今天所教的內容複習一遍,並且預習明天的新內容。每一次的卷子,都會第一時間思考錯的地方,找出漏洞,加以鞏固。一如既往,週而復始,慢慢地我又對數學產生了興趣,每做出一道數學題都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在每一次的練習中,我一點點努力,也在一點點進步。

  在更多的時候,我們雖然會內憂外患,但是無所謂,只要你在這時候開啟自己的心窗,“從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以淡然樂觀的心態看待面前的困境,帶著屬於自己的勇敢和堅持,就可以突破重重難關,迎接人生的春天!

  當你在面對滔滔江水,仰頭吟誦時,“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遇見了你,一個瀟灑、樂觀、積極的你,是你讓我終於明白,縱然前方有一塊巨大的絆腳石,只要轉個彎,變個樣,絆腳石也會變成我們的墊腳石。

  讓我們一起在失意時,一起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吧!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把荊棘當作鋪滿鮮花的原野吧!讓我們樂觀面對,不畏艱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