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5篇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5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那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

  一、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

  (一)培養目標

  面向風險管理及保險行業,培養具有良好的風險管理基礎和保險業務知識,能夠從事風險管理、保險實務和保險監管等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保險專門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2、較好地掌握專業領域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掌握相關學科知識,熟悉相關政策和法規,具備從事保險相關職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符合行業高層次人才的資格認證要求。

  3、較好地掌握計算機及資訊工具運用技能,具備較強的統籌決策、組織管理和業務實施能力,能夠組織保險相關工作的執行、協調與管理,符合監管部門規定的任職要求。

  4、較好地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閱讀外文專業資料,使用外語開展保險相關工作。

  二、招生物件

  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或本科同等學力)人員。

  三、學習方式與年限

  全日制學習年限一般為2年;非全日制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其中累計在校學習時間不少於1年。

  四、培養方式

  (一)採取校內課程學習和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培養方式。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進行多學科、寬口徑培養。招生院校應建立適合不同培養方向的校外實踐基地,鼓勵採用頂崗實習形式開展實踐教學。

  (二)成立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專家共同組成的導師組,或實行校內外雙導師制,發揮集體培養作用,吸收企業與行業組織或監管部門中具有高階職稱的人員參加論文指導工作。

  (三)鼓勵案例教學並逐步增加在教學中使用案例的比例,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聘請有實踐經驗的業務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開設講座或承擔部分課程。

  (四)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包括考試、作業、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撰寫專題報告等。

  (五)加強實踐環節。

  五、課程設定

  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少於 33 學分。

  (一)必修課程(15學分,含學位公共課)

  1、政治理論類課程(2學分)

  2、外語(3學分)

  3、保險學研究(2學分)

  4、保險法律制度與監管政策(2學分)

  培養單位可根據培養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設定每門課程均為2學分的三門專業必修課。

  建議培養單位將宏觀經濟政策、合同法、風險管理研究、保險財務分析、保險數理基礎作為專業必修課。

  (二)選修課程(12學分)

  選修課程包括限選課(4學分)和任選課(8學分)。

  培養單位可根據培養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設定每門課程為1-2學分的任選課。任選課應根據培養目標要求進行設定,透過不同系列課程組合的選單式課程,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多元選擇。

  鼓勵培養單位將我國保險及相關行業中高階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課程或國際保險業及相關行業普遍認可的專業資格考試課程作為開設任選課的選擇範圍。

  (三)實踐教學(6學分)

  實踐教學包括課堂模擬實務教學和校外實踐基地及企業實習,校外實踐基地及企業實習為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實踐教學累計不少於 1學年。

  六、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要突出學以致用,體現學生運用保險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和實用價值。論文形式可以是研究報告、調研報告或案例分析報告等。

  論文評閱人中至少有1位是校外專家。答辯委員會成員中必須至少有1位具有豐富的保險實務和風險管理經驗且具有高階專業技術職稱的校外專家。

  七、學位授予

  完成課程學習及實習實踐等培養環節,取得規定學分,並透過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學位授予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稽核,授予保險碩士專業學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

  —、引言

  工商管理類專業在國內高校極受歡迎,近些年來,學校招生人數增多,每年都有大量畢業生,為國家和社會輸出了不少人才。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就業難現象已成了社會焦點難題,畢業生規模與企業用人需求不符是原因之一,前者遠遠多於後者。這也導致企業的用人要求提高,競爭愈發激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自身,缺乏實踐應用能力。所以各高校應當認清形勢,結合企業職位需求,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將重心轉移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

  二、明確目標定位,制定整體方案

  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需要多方同時付出,所以從一開始,就應正確定位,樹立明確的目標。如果定位錯誤,目標不合理,之後的路會越走越偏,甚至會走上錯誤的方向,對最終人才的輸出不利。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展開實際調查,瞭解企業所需。我國中小企業以一種迅猛的速度發展著,數量驟增,對人才需求很大,但教育工作者要清楚,企業需要的理論型、學術型人才遠遠少於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從崗位來看,高層管理人員需求相對較少,一方面企業建立者不會輕易放權,另一方面要求太高,畢業生缺乏能力和經驗,難以勝任。它們需要最多的是中層、基層管理人員。所以,學校要了解實際情況,正確定位,明白人才培養到底是在培養哪方面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如此才能制定更詳細的目標。當前很多高校在目標定位上都不合理,比如不清楚畢業生去向,是往企業輸送人才,還是位科研機構輸送。以企業為例,小型企業、中型企業、高階企業、國外企業,哪個是重點?這些都需要去調查分析,對國內外的社會環境進行對比,而且一定要符合本校條件,切不可照搬外來經驗。

  高校管理層應當樹立全域性意識,認清當前國內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自身缺陷,並能夠深人分析原因,加以總結並反思。教育在改革,高校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也要及時更新,經常調整思路,試著從別的角度思考問題。就工商管理專業新型人才培養來說,教育工作者要理清楚各方面關係,多方借鑑,結合自身條件,形成適合本校發展的新思路。學校培養人才,關鍵在於教學,教的重點在教師,學校應當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整體的綜合素質。學的重點在學生,既要養成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還要鍛鍊職業能力,提高職業素養,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中,解決管理中出現的難題。所以,新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圍繞教與學展開,進而以目標為指導,制定整體方案,主要涉及課程設定、教學體系兩大塊。前者又可分為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後者則包括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明確的思路,接下來的工作才能順利進行。

  三、編寫特色教材,最佳化課程設定

  工商管理類專業主要包括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會計學、審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商務等,這些專業都和市場經濟以及大眾生活密切相關,既要反映實踐,又要應用於實踐。而當前社會複雜多變,資訊更新速度極快,許多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日新月異,教材作為最直接的課堂教學工具,若不能跟緊時代變化,則難以真實全面地反映實踐,也就無法完全應用於實踐。所以教材內容應當及時更新,對於應用較多而且合理可行的新理論、新管理模式,要主動推薦和學習。理論基本上是死的,有時理論並沒有錯誤,但並不能指導實踐,所以要靈活適當地根據經驗加以修改。每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每所高校的實力也有很大差異,所以實際上並不存在完全統一的教材,而需要教育工作者自主鑽研,編寫具有特色的教材。既要順應市場規律,符合國內外大環境,又要考慮當地經濟狀況及學校特點。一般可以由資深的專業教師編寫,或者與當地其他高校教師商榷討論後共同編與。

  在具體的課程設定上,要凸顯出多元化、綜合化、應用化、人文化、靈活性、市場導向性等特色。技能型人才重點在於技能的培養,要求相對較低,而應用型人才則是一個新的層次,除了掌握專業技能,還要有創新意識,能夠應用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可見,實踐創新能力、綜合應用能力是設定課程時必須考慮的要素。之所以強調人文化,是因為人文素養在工商管理中也不可或缺,而且當前時代提倡人文主義。同教材一樣,課程也不是完全固定,而要適應經濟結構的變化,因此課程設定要靈活,能夠根據實際所需而調整。

  四、完善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率

  理論和實踐結合,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經之路,具體的方法包括假期參加社會實踐、實際案例教學、專案教學、邀請企業管理者舉辦講座等。在此著重談談實踐教學體系,這也是當前各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非常重視的部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基礎實踐階段。在學習完理論課程後,需要結合實踐加深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其逐漸適應實踐環境。很多高校都建設有綜合實驗室,能夠創設情境,模擬真實的市場環境,教師可組織學生扮演各種角色,在交流中能夠了解不同行業不同職位的特點。在交流過程中,適當涉及矛盾,令學生自主解決,可鍛鍊他們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綜合實踐階段。工商管理類專業各門課程既獨立,其間又存在著聯絡,所以不管是課程設定,還是教材編寫,都要體現出內容的聯合,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也應經常總結對比,將各門課程融會貫通,靈活應用。綜合實踐則主要是針對多門專業課展開的實習實訓活動,畢業實習也屬於這一範疇。第三,社會實踐階段。一般的本科院校,在校四年,有大量的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常會選擇暑假,既能接觸和了解社會,又能提前熟悉工作崗位。第四,創新實踐階段。有創新才有發展,很多畢業生水平相當,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呢?創新能力此時就顯得無比重要。在校期間可以經常舉辦相關的校園活動,或者開發科研專案,強化其創新意識。

  五、創新辦學模式,加強質量保障

  產學研一體化、校企聯合等新模式在當前高校備受歡迎,校企聯合是一種雙贏互惠的方式,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學校負責人才培養和輸出,企業負責實訓基地、實習崗位等投入。以本科高校為例,前三年的實訓活動主要集中於實訓基地,第四年則可嘗試進人企業實習,在教師和企業人員的雙重指導下參加實踐。對於表現優秀的學生,如果願意,畢業後可與企業達成協議,直接上崗就業。

  為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還應建立起健全的質量保障體系。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應用型人才評估。建立行業化和社會化的高校教學質量專業指導和評估委員會,評估的反饋機制必須嚴格,使評估院校對存在的問題能及時糾正。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完善保障機制。構建一套全方位、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包括專業理論課程、專業技能、實踐、思想品德等方面,不再是傳統單一的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技能指標。評價主體加人學生自己、用人單位以及社會輿論等各方面的評價。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3

  摘要:針對非國家級示範性軟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出現的定位不清,缺乏系統性等問題,提出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三個前提:一定要弄清軟體工程專業與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的不同,進而把握軟體工程專業的內涵;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層次,因材施教;一定要了解社會需求,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在非國家級示範性軟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方法方面針對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方法,按專業知識點整合講授內容的方法,面向工程的培養方法,如何體現人才自身特色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示範性軟體工程;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前提

  一、引言

  自從教育部、國家計委發文(教高[20xx]6號)《關於批准有關高等學校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通知》批准設立35所國家級示範性軟體學院以來,軟體工程專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歷程。從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層次來看,大體可將軟體工程本科專業分為國家示範性軟體工程專業和其他本科學校的軟體工程專業兩類,其中國家級示範性軟體工程專業大多分佈在985工程院校中,這類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基本上都清晰地定位為高階軟體人才,其課程體系雖然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差別很大,但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來說理論教學仍然在其課程體系中佔有很高的比重,這與其學生的素質好、教師的水平高、教學投入大是密不可分的。與這些985工程院校相比,大多數普通本科院校在開設軟體工程專業時面臨著學生的層次多、教師總體上綜合能力弱和教學投入不足等更多的約束,如何在這些約束中更好地培養學生、滿足社會需求就成為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保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質量的綱領性檔案,是人才培養規格要求的總體設計藍圖和總體實施方案,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的主要依據,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人才培養定位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制訂軟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找準定位,體現因材施教,展示特色,滿足社會需求,最大限度地發掘學校自身培養人才的潛能。

  二、軟體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制訂的幾個前提

  社會對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學校的學生層次差別很大,不同專業的內涵不同,尤其是學科基礎相近的專業之間更需要體現不同專業的內涵。因此,在制訂軟體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時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要制訂軟體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必須弄清軟體工程的內涵。軟體工程脫胎於計算機軟體技術,隨著軟體應用日益廣泛、軟體規模日益擴大,人們開發、使用、維護軟體不得不採用工程的方法,以求經濟有效地解決軟體問題。藉助於計算機科學技術、數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諸多學科,今天的軟體工程己由最初的一個學科方向發展成為以計算機科學技術為基礎的一個新興交叉學科。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工程性是軟體工程有別於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最大差別,而二者採用的計算機理論和技術是相同的。因此,在軟體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一定要有體現工程性的課程和訓練內容。

  要制訂軟體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必須要因材施教。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決定了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生源水平差距很大,簡單地用現行的本科、高職、技校來劃分學生的培養層次對本科生的培養是不合適的,如在遼寧一本和二本的分數線差距就達到100分左右,即使是在一本學校中985院校和其他學校的分數差距也少則幾十分,多則上百分之多。因此,所有各學校在制訂本校軟體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層次和接受水平。要制訂軟體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必須瞭解社會需求。軟體工程專業人才採用工程化的方法分析、設計、開發和維護軟體系統,在這些具體的領域內也存在低、中、高階人才的劃分,因此各學校在培養人才時必須有針對性,要有市場細分的意識。

  三、非國家級示範性軟體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制訂方法

  (一)培養目標的確定方法

  教學管理者在制訂專業培養目標時應該在考慮學生的層次、所在專業的優勢研究方向、學校的教學投入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上體現本專業的內涵。

  我國各地教育水平的不均衡造成了各高校同一專業入學學生的成績存在重大差距,這種差距直接導致了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此,在制訂培養方案時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來安排理論課程的比重,不同高校可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安排,以便做到因材施教。極端的情況的下甚至可以考慮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培養方案。

  所在專業的優勢研究方向對學生培養目標的確定也是一個現實的約束,我們應該量體裁衣,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長確定學生的培養目標,揚長避短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更優質的教學指導和訓練。

  專業的發展和建設與學校的支援是分不開的,軟體工程專業是否為學校重點發展的專業關係到學校的軟硬體投入,因此我們在制訂培養方案時應該對學校的投入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不能制訂太脫離實際的培養目標,以免造成後續試驗環境難以搭建問題的出現。

  目前,非國家級示範性軟體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本科畢業後絕大多數都要走上工作崗位,要求具備軟體開發、測試等技術能力,這就要求在制訂培養方案時對技術能力培養給予高度重視,以便學生順利就業。當然,更為全面、細緻的市場人才需求調研對專業目標的制訂具有契合實際的指導作用。

  軟體工程專業是以工程性為其專業特徵的,因此必須注重工程素質的訓練才能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軟體工程師。

  此外,在確定培養目標時必須綜合考慮以上幾個方面內容,例如雖然學生整體素質不高,但培養方案也要為其中少部分高素質的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知識和訓練;工程師素質的訓練要與技術的學習相結合;學生就業和其長遠發展相結合等。

  (二)按培養目標確定學習知識點,整合課程內容

  軟體工程專業雖然是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理論體系為背景,但在本科階段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卻不同於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既要能整體上把握計算機學科的理論體系,又要學習軟體工程方面的理論和技術,所以制訂軟體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第一步就是確定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包括計算機學科的知識點和軟體工程學科的知識點兩部分。

  目前,在非國家級示範性軟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是不按知識點確定講授內容,而是把計算機專業的課程直接照搬到軟體工程專業開設,如計算機專業開設的作業系統、編譯原理等課程,這種方法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軟體工程專業需要講授的課程過多,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而應該學習的軟體工程方面的知識如需求工程、軟體工程過程等又沒有時間講授。

  (三)面向工程的培養方法

  工程不是科學,甚至也不是“應用科學”。科學是分析性的,是努力去了解自然;而工程是綜合的,是努力去創造,但受自然、成本、安全關注、環境影響、人類工程學、可靠性、生產能力、可維護性等方面的制約。因此,工程要求在制約中進行設計。國際著名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培養大綱將工程畢業生的能力分為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面,要求以綜合的培養方式使學生在這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的目標。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三個層面是對所有工程學科通用的,在制訂軟體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時可以參考美國工程教育認證組織ABET於1996年制訂的EC20xx等認證標準來實施。而軟體工程專業基礎知識部分一定要體現工程的設計性,要安排儘可能多的設計性學習內容,將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和綜合能力訓練、紮實的課程學習和廣泛的探索興趣結合起來,安排循序漸進的課程設計、綜合設計、實際專案來培養學生。

  (四)體現自身培養特色

  特色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強,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也應該體現特色。特色的確定可根據自身的積累,也可根據市場需求和可行性來確定。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軟體學院是全國煤炭類院校中唯一一家軟體學院,多年來為煤炭企業開發了很多軟體,熟悉煤炭行業特點,瞭解煤炭企業執行機制,所以其打造的第一個特色就是面向煤炭行業軟體開發的能力和優勢。遼寧抓住世界資訊產業地域轉移的機會,提出打造軟體外包強省的目標,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立足於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目標,決定培養面向對日外包領域的軟體人才。語言是對日軟體外包中最重要的一項基本技能,所以開設了128學時的日語課程,為學生從事對日外包開發打下堅實基礎。

  實踐證明,面向煤炭行業和麵向對日外包的培養模式對學生的就業和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可。

  (五)課程設定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提高培養質量的關鍵是要尊重教育規律,學習最主要的動力來自興趣,所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是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在培養方案中可以透過合理的課程設定來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在入學之初可採用興趣引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考慮開發一個軟體系統,教師將各個模組程式設計實現,然後在課堂上講授軟體系統的功能,在實驗中指導透過設計基本的引數將各個模組組裝成實際可用的系統,讓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產生興趣。在後續的某一方向課程中做課程內的實驗,以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熱情。大三下學期和大四階段可透過就業壓力和工作之後達到的美好前景督促和引導學生努力學習,最終向社會輸送合格的軟體工程專業人才。

  四、結束語

  非國家級示範性軟體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自身的特點,在制訂培養方案時一定要理解軟體工程專業自身的內涵,認清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區別,從而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素質來確定培養人才的目標、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培養方法和特色,進而採用必要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儘可能地提高培養質量。在此基礎上,還要認識到軟體工程專業是一個快速發展,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的專業領域,所以,還要有動態更新培養方案的機制,以便適應社會需求和技術潮流。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4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備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誠信品質,具有較寬厚的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的知識基礎,掌握市場營銷基本技能並具有國際化視野、創新意識、團隊精神,熟悉經濟政策、法規及商業慣例,能夠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分析和解決營銷實際問題,能夠在企業、事業單位從事市場調研、營銷策劃、市場拓展、銷售管理等營銷業務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業務培養規格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市場營銷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營銷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綜合素質、專業素養、行業體驗以及分析和解決營銷問題的基本能力。

  本專業設銷售管理、營銷策劃兩個培養方向。銷售管理方向的畢業生應熟知企業營銷和行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具備良好的溝通與協調能力,能夠勝任中基層銷售管理工作,可有效地開展市場調查、談判與推銷、網路營銷等業務及管理工作;營銷策劃方向重在培養學生的問題診斷、團隊學習與創新能力,畢業生具有較強的營銷分析、策劃以及解決營銷實際問題的綜合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學、現代市場營銷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相關的經濟學知識和較寬廣的人文社科知識;

  2.掌握市場營銷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開展市場調研、渠道管理、談判與推銷、網路營銷等業務工作的技能,能針對企業推出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實際需要進行營銷方案的策劃;

  3.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較強的計算機應用和資訊處理技能,具有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

  4.熟悉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瞭解國際商業慣例及營銷規則;

  5.瞭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7.漢語普通話水平應達到二級乙等水平;

  8.獲得營銷經理助理資格證書及相關技能證書。

  三、學制及修業年限

  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

  四、授予學位

  管理學學士

  五、核心課程

  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市場調查、消費者行為學、廣告學、國際市場營銷、電子商務、銷售管理、網路營銷、商務談判、營銷財務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等。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5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熱愛基礎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教育信念堅定,社會責任感強,具有科學的學生觀、教師觀、教育觀,具有紮實的的學科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和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全科型的小學教師以及從事基礎教育研究、諮詢、管理的專門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小學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兒童教育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教育教學、研究和管理的基本能力。本專業採取全面綜合培養、分文理方向發展特長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實事求是,勤于思考,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秉承教師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為人師表;具備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的基本能力、專業素養和一定的教育研究、終身學習的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小學相關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觀察研究小學生的科學方法;

  3.具有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國家有關小學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 瞭解小學教育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7.實現知識、能力與個性的一體化發展,具有全科型的教師職業素養;

  8.具備初步的教育教學研究、有效實施課堂教學與管理學生的能力,能夠進行學科教學設計、有效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

  9.具有良好的溝通與合作能力,以及一定的藝術修養和良好的'審美能力;

  10.形成熱愛小學教育事業的信念,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有健康的心理和身體素質,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主幹學科

  教育學、心理學

  四、核心課程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小學德育、現代漢語、高等數學、小學語文教學論、小學數學教學論、科學課程教學論、小學課程標準與研究、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統計與測量、教育評價學、學校管理學、班級管理等。

  五、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

  六、修業年限

  四年。

  七、授予學位

  教育學學士。

  八、畢業最低學分及要求

  畢業最低學分為162學分。其中公共基礎平臺41學分,學科基礎平臺12.5學分,專業基礎平臺44.5學分,專業方向模組25學分,專業任意選修模組不低於8學分,公共選修模組不低於6學分;獨立實踐環節25學分。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6

  【摘要】分析從拔尖人才培養中引入競賽體系架構的必要性,提出以競賽為載體的拔尖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思想,著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未來長期持續穩定發展能力。方案設計中強調逐層遞進式的設計思想,從基礎競賽到專業綜合能力競賽,逐層選拔,校級競賽與全國競賽協同進行。透過低年級的專業基礎競賽,在促進整體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的同時,完成優秀拔尖學生的遴選;在高年級將選拔出的優秀拔尖學生重新組班,拓展強化相關專業技能,組織優秀拔尖學生參與全國性質的大賽,如全國電子設計競賽、全國機械設計競賽等。為使得整體培養體系形成良性迴圈,提出一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如競賽組織保障、師資保障、實驗室資源、生源、激勵機制、經費等。

  【關鍵詞】拔尖人才;培養方案;競賽

  1專業拔尖人才的理解

  黨和國家從“十六大”報告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對教育的要求一直都是:“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那麼,何為專業拔尖人才呢?長春工業大學校長張德江認為:國家人才培養體系應該為一個塔形結構,塔尖為國家級拔尖創新人才,塔中部為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塔下部則是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1],各類高校應有自己適當的模式,塔尖、塔中、塔底每一個層次都需要拔尖型人才,不同層次的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都大有作為。國家級的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任務主要由國家部委所屬研究型大學和地方有較高科研水平大學來培養;而塔中部為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將主要由各地普通本科院校來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主要由高職、中職院校來培養。對於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天津農學院工程技術學院的定位是要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對於農機專業而言,我們是要培養優秀的農業機械專業工程師。具體來說,我們對拔尖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理解是: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系統地掌握農業機械專業領域的專業理論與設計技能,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綜合能力;具備跨學科知識整合運用與團隊協作能力;具有新產品研究與開發設計的初步能力,有較強的表現技能、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以及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同時,要了解國內外專業領域發展動態,瞭解政策和法規,具備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設計管理能力,並能夠不斷地適應專業發展變化而吸收和更新知識。

  2培養方案設計

  2.1以競賽為基礎的培養方案架構

  2.1.1引入競賽體系架構的必要性

  人才的評價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正如眾多的高考狀元后來並沒有做出出類拔萃的成就。在專案實施中,如何認定學生是優秀拔尖人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需要及早發現優秀拔尖人才,挖掘其潛力,重點培養。我們認為僅透過課程考試成績是無法準確評判拔尖優秀人才的,相反,從目前的調研結果看,各類需要有一定專業綜合能力的競賽對於拔尖優秀人才的篩選是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由於參加各類專業競賽均是以專案的形式實施,無論從專業基本技能,科研學術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吃苦耐勞等許多方面使學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短期內對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提升效果明顯,從近年來的經驗看,各類綜合性競賽中獲獎的同學在畢業走出校門時,無論在就業、考研等各方面均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優勢。有鑑於此,我們設想擬在教學中大面積引入不同形式專業技能競賽提升整體學生專業技能,完成優秀拔尖人才的篩選、培養,同時結合高級別專業競賽實現優秀拔尖人才實踐綜合能力的強化提升。從另一個方面,我們依據專業培養目標,完成了相應教學計劃的設計,設定了相應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但是農機作為工科專業,以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工程的特徵之一是綜合,學生們在分散的課程訓練後並未形成綜合的戰鬥力,大學階段重要的綜合訓練畢業設計也由於就業形勢的壓力已經逐漸有些雞肋化,大學四年的教學在許多學校已經變成了3年半,使得原本就先天不足的校園內的實踐綜合能力培養更是雪上加霜。在這種形式下,有些學校甚至提出取消畢業設計的設想,提出大學+畢業後專業技能培訓的培養模式,將專業綜合實踐技能的培養推向社會。我們認為在大學階段實踐技能的培養至關重要,特別針對應用型本科而言,無論是將來從事專業科學研究,還是直接就業,職業實踐技能都應該在本科階段得到很好的培養,並且透過適當的改革,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種情況的,這就是以競賽的形式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2.1.2競賽內容與時間安排

  競賽的設定需要與專業綜合能力相適應,對農機專業而言,綜合能力主要強調具備農業機械相關產品的設計能力,特別由於在現代農業機械中機電一體化技術飛速發展,需要加強傳統農業機械專業中機電一體化產品設計能力的培養。競賽內容設定採取遞進式的設計理念,從入學開始,在每個學期設定相應專業基礎競賽,初步方案如下:(1)機械繪圖競賽;(2)C語言程式設計競賽;(3)電工技能競賽;(4)電子設計競賽;(5)機械原理方案設計競賽;(6)機械零件測繪與建模分析競賽;(7)機電一體化設計競賽、數控技能競賽等。在競賽時間的安排上,需要適當調整教學計劃,適當增加學期周均授課學時數,在每個學期合適時間段騰出時間設定競賽小學期,時間以1個月左右為宜,集中強化。在高年級的競賽內容設定上要逐步與相關專業大賽掛鉤,使更多地同學在專業設計競賽中得到鍛鍊。

  2.2培養方案保障體系

  2.2.1組織保障

  大面積引入競賽形式的培養方案有別於傳統的教學體系,在每個學期將同時有4個年級開展不同性質的學科競賽,對培養方案的組織實施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建立並逐步完善相應的保障機制,以保證培養方案的順利實施。需要成立專門常設領導機構進行總體方案實施的組織與監控,領導機構可由主管領導與骨幹教師組成,為不同層面競賽確定方向、制定規劃、營造氛圍、協調實施、提供服務。

  2.2.2師資保障

  我們要培養應用型拔尖創新技術人才,從型別上屬於工程型,不是科學研究型,也不是技能技工型,這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改革原有授課模式,嘗試多種考核方法;在競賽的設計組織實施中也對指導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既是課堂授課的優秀教師,同時自身還是一位優秀的業內工程師,這要求我們重視教師專業實踐技能的培訓提升,加強新技術的培訓,具體可以採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加快師資隊伍建設的步伐。

  2.2.3實驗室資源保障

  各項專業基礎競賽的實施離不開相應的硬體資源,學生進入競賽階段後需要在實驗室開展工作,由於教學階段的特殊性,競賽安排在學期初或者學期末較適宜,這樣可以儘量減少與其他教學環節之間的交叉影響,但是存在一定的集中性,幾個不同年級的競賽活動可能會同時開展,要求有一定的實驗室面積,滿足集中競賽需求。在低年級的選拔競賽完成後,高年級階段的培養將需要更多的時間在實驗室內完成,而非在教室內,這樣需要配置專門拔尖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室,及時更新實驗室儀器裝置,進一步延長實驗室開放時間,創新實驗室管理模式。

  2.2.4生源保障

  採用滾動遴選模式,在前三個學期的競賽後完成人員的初選,進入專門拔尖人才培養班,實施拔尖人才專門培養方案,同時依據後續每學期競賽結果,淘汰不合格的學生到普通班,普通班的學生透過競賽考核進入試驗班,三年級第二學期前透過基礎競賽完成優秀拔尖人才的最終遴選。這要求在低年級儘可能打通相近專業的教學計劃,入校學習後,依據專業興趣、學科競賽成績,逐步完成學生的遴選工作。

  2.2.5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包括兩方面,學生和教師。優秀拔尖人才培養需注重對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應從制度上改變目前大學生功利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制定導向性政策,引導學生重視各項競賽創新活動,提升創新實踐能力,如將專業獎學金的評定直接與各類競賽成績掛鉤等,同時,也需要出臺各種激勵措施,鼓勵更多的優秀教師參與到指導學生競賽活動當中。

  2.2.6經費保障

  完成相應的各類競賽涉及到試驗耗材、差旅費用、小型儀器裝置等多項費用支出,需要提前安排好經費預算與規劃,多種措施籌措資金,保證競賽活動的順利進行。

  3結束語

  在普通高校開展優秀拔尖人才的培養是一項新課題,強調在眾多新生中要儘早選拔出具有潛力的學生,重點培養,同時還需兼顧原有普通同學的培養,需要對多方面的資源整合重組,這裡提出的是一些還很不成熟的想法,歡迎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張德江.關於培養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的思考[J].國內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動態,20xx,13:24-26.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7

  高職院校以培養職業技能強,提高學生就業為基本出發點,因而其教學方式也以實踐為主,並面向企業發展。高職影視動畫專業為此需引進專案化課程體系,完善和革新傳統的教學體系、課程內容和組織形式,從而提高質量,構造符合自己專業特色的課程,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方便。

  高職影視動畫專業特色

  高職影視動畫專業結合了動畫和漫畫兩者的特色,要求學生在掌握動畫設計理念的同時,也要熟悉動漫設計並能實際操作。另外,該專業也需要學生及時瞭解影視界的發展方向,熟悉並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些都是高職影視動畫專業獨有的特色。

  專案化課程體系

  專案化課程指的是在原有教育的基礎上,透過以學習任務為核心,有目的的選擇和安排課程內容,並完成所安排的任務的一種學習模式。這種模式具有兩大要點,其一:在整個課程安排過程中都以學生意願為前提;其二:專案化課程多用於解決問題這一方面。不難看出專案化課程的寓意在於透過學生自願的學習,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問題。同時學生在整個課程模式中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素養。

  專案化課程透過將教與學結合到一起,完善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使得理論可以在實踐中很好的被應用。傳統教學中老師是主角,都是透過老師主動教、老師催促學生們學,而專案化課程則轉換了角色,學生由原來的被動轉變為主動,同時也由原來的以課本理論為主轉變為實踐為主。

  教育的目的是人才,而不是培養讀書機器,為此高職學校教育也主要是為社會培養可以在實踐中很好發揮特長的人才。他們既熱愛學習也對操作很感興趣,並且透過自己動手操作,不僅肯定了他們的能力,也給予了他們信心,最終結果是他們對工作的積極性也有所提高。由此我們可以肯定教學方案的知道思想就是:以個人能力提升為目標,著重於實踐,培養操作力強的人才。

  如何運用於影視動畫專業人才培養中

  1.專案化課程內容的設計

  從前面的講述可以看出,專案化課程對於培養新型高技能人才極其重要。為此有必要在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同時合理規劃課程內容及目標。此處,我們就高職影視專業的影音處理為例,從中選取了比較典型的任務,並且透過精讀提出了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

  (1)基本模式劃分,在動漫課程的影音處理中通常將內容以模組形式劃分,工作流程則按這些模組進行,各個模組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課程學習內容,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影音處理中用到的軟體及計提實施步驟。(2)畢業設計階段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的提高與畢業設計完成的好壞密切相關,為此做好這一模組的工作相當重要。畢業設計通常包括5個方面:第一:清楚所做專案的背景以及具體內容;第二:學生透過查閱資料、小組探討制定實施方案,這一過程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第三:依據制定的方案,透過組內成員的合作順利完成工作;第四:將所得的成果展現給人們看,並進行解說;第五:專案結題,這個階段可以增強人們的團隊精神,提高職業素養和技能。在整個畢業設計階段,一直都強調在畢業設計中要有創新性,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知識應用能,使得他們不僅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同時也具有強的操作能力,為他們以後找工作做一鋪墊。

  2.評價方式

  任何事物或是工作的好與壞都可透過相應的標準來進行評價,同樣的課程教學的還壞以及學生學習的情況也可以進行考核。在進行專案化課程的考核時,透過考核其職業技能為方式進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考慮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學生平時所表現的能力並依據評價方案來進行評價。評價方案的制定需結合以下4個方面:(1)針對專案課程考核,首先就每個專案進行評價,最後各個專案的總成績作為學生的專案課程的得分;(2)結合小組和學生自身的考核;(3)評價時同時考慮專案完成的過程和最終成果;(4)評價異同化。

  3.推行與企業合作,重視基地建設

  合作是當前最為火熱的一種實現雙贏的方式,動漫專業課程實施時,透過與企業的合作,實現了訂單式培養,並且建立了相應的培訓工作室,並且學校也給學生去企業實習的機會,使得學生更好的掌握專業技能,並能熟練操作。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平臺,同樣的各大企業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服務,他們對學生到他們各自的企業實習很是歡迎,並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指導,為學生儘快適應工作環境起到很大的幫助。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8

  近年來,隨著國家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漸由製造中國向創造中國邁進,我國進入創新的關鍵時期。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企業對產業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勢必要求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相應調整。作為高職院校從事應用電子專業教學的教師,如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地方產業結構的調研,如何做好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如何做出人才培養的定位以及制訂出更科學的人才培養方安和人才培養的相關制度是應用電子專業人才是亟待研究改革及解決的問題。筆記透過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深入調研和對有關(行業)企業的職業崗位的能力需要進行深入分析,以審視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實訓條件、考核方式等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

  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瞭解該專業面向的行業與企業的發展情況,掌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技術能力和職業能力,具有較強的識圖、識別電路、儀器儀表的操作能力,具有解決應用電子技術所對應的維修、裝配、設計及工藝改進等實際問題的能力;瞭解電子技術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知識;在電子資訊製造業從事電子產品方面的設計生產、檢測、維修、管理和銷售等工作;有一定的工程方案製作和管理能力,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技能技術型人才。

  二、專業教學模式的建立

  1.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引企入校,用學校資源換取企業為人才培養服務,也可以說為學院購買企業服務,如,探索為企業提供優惠的實訓廠房、為進入學校的企業享受教育用電的優惠政策等,學院利用這些資源換取企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實習實訓崗位、實習實訓專案、兼職教師、勤工儉學崗位等。校企合作不僅能解決學校教學資源不足問題,而且能獲取校企合作更大的主動權。二是與企業合作共建“工作室”“工程研究院”等技術型平臺,再透過專案方式將專業的興趣班、優生培育方式與工作室、工程研究院融合在一起,實現實訓室、工作室、研發平臺三者結合,也能將企業技術研發人員、學院專業教師、學生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使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體現和感受現代企業的職業氛圍與現代管理的思想理念,透過透過“6S”管理理念,明確標準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培養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瞭解或掌握電子技術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理論,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的中的創造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行為能力。

  2.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和踐行校企合作的“六個對接”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崗位需求對接,教師角色與師傅角色對接,思想素質教育與職業文化素養對接,教學內容與生產專案對接,能力考核與企業評價對接,實訓環境與企業文化對接。首先是學院和企業實行“互兼互聘、雙向交流”的校企合作模式,這樣學校就可以從企業聘請高階管理者和技術能手作為電子產品生產測試、生產、維修等實習實訓的現場指導教師,讓學生及時瞭解和掌握現代智慧電子產品中應用到的新技術。

  3.建立“工作室”專案導學的模式。所謂“工作室”導學模式,就是為優秀教師、技能能手建立教師工作室,為教師搭建教研教改和技術研究的個人平臺,工作室建設採取校企共建、學院自建、校校共建三種方式,分研發型和教改試驗型,為專任教師提升技術服務能力提供實踐平臺。並透過制訂和實施《工作室建設與管理辦法》《教師工作室考核辦法》等制度,明確工作室的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任務以及工作室的考核與評價辦法引導教師做“立地”的科研,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良與創新。以實際產品作為專案,並以該專案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創新能力。

  三、課程體系構建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分支比較多,不同的學校定位,必需結合服務相關行業與地方經濟,以專業複合方向為突破口,以工學結合、模組化進行課程體系整合。構建專業基礎課模組、專業模組和專業方向模組三個課程體系。

  1.專業基礎課模組。涵蓋電子元器件、電路、測量儀器和計算機程式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如,電路分析、電子技術、微控制器技術、電子設計技術、計算機程式設計技術、測量技術、資料採集技術等,透過這些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初步掌握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在這個階段的課程實施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比例為5:5,做到理論夠用,而實踐課程以實驗認證性為主,輔以簡單模組的實訓課程,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循序漸進,為後續專業模組課程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

  2.專業模組。該模組突出實用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緊跟智慧化、網路化和資訊化的新動向,以專案為載體,專案中要體現現有的電子技術最先進的課程,如智慧卡技術、SOPC程式設計技術、ARM嵌入技術、DSP應用技術、網路技術等,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將專案的引入、過程和考核緊密結合,做到理實一體化,達到教學做三合一。

  3.專業方向。體現專業的前沿性、先進性等特點,以公開課、專題報告的形式作為專業方向課程的載體,介紹電子技術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知識。透過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為學生學習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

  四、實踐教學方式改革

  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場所,由於現代技術的發展,將校外實訓條件向校內轉移,一是引企入校構建校中廠的實踐條件建設模式,二是透過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建立“工作室”“工程研究院”等專業技術平臺方式完善實踐教學條件。以任務為中心將實踐環節分五個階段完成:一是認識實習;二是適應性崗位實習;三是職業技能鑑定專業訓練;四是生產性崗位實習;五是就業性崗位實習。將學生的職業技能形成一個由低階到高階疊加遞進的方式來訓練和培養。以產品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採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專案教學等方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建立課程教材網路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方便學生在網路中自主學習。建設專業對口的、工學結合的校內外實訓基地,使實踐教學由過去的模擬教學轉變為在真實的職業工作環境下的教學。同時鼓勵教師下企業進行實踐鍛鍊,以提高其實踐教學能力。在技能訓練實踐性教學環節當中,要求組織學生實訓過程中,嚴格遵守現代企業的“7S”管理要素,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五、強化考核與評價

  考核辦法對職業教育的質量監控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不同教學模組,提出一種動態考核辦法,筆試與面試的比例隨教學模組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在進行專業基礎課程模組學習時,考核以筆試為主,面試為輔,總成績由平時成績、筆試成績和麵試成績組成。專業模組則以面試為主,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筆試;專業方向課以提交論文的形式考核,面試主要是實踐操作考試;平時成績由過程評價成績(25%)+教師與學生互評成績(10%)+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考核成績(15%)組成,做到過程和結果同等重要,改善學生重結果不重過程,重理論不重實踐的現象。在整個考核過程中,要堅持教考分離原則,實現教學質量的有效監控,提高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質量。

  六、結語

  明確培養目標,根據複合化方向整合課程體系,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加強校企合作,突出實踐環節的教學,制定合理的考核辦法,不斷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更多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9

  摘要:應用型本科教育可以較好地解決知識經濟社會對大量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並有利於改變本科教育單一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從而解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多樣化培養模式和發展目標的問題.深入研究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及其執行條件,對於深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廣東白雲學院實際,對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人才培養;應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構建

  目前我國經濟處於轉型期,同時高等教育向大眾化方向發展進度加快,應用型本科高校對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必須重新認定,找準自己在高等教育結構中的位置,構建具有特色的辦學模式和教育模式,從不同的方位滿足社會發展的多維需求,但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能力需求,嚴重影響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樣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產生型別的分化,應用型本科教育應運而生[1].現階段,由於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還在探索中,多數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還是照搬研究型大學,培養的人才很難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應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訂符合區域發展現狀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形成發展優勢,是院校建設、適應和服務區域發展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廣東白雲學院作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於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方面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1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指導思想

  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需要解決理念、方案和實施三個層面問題,需要明確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並在此基礎上最佳化和落實人才培養方案[2].

  1.1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

  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擴大學生自選專業、自選課程的權利,實施“彈性學制”;推動從“教”到“學”的轉變,以資訊資源與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平臺,以學分認證為手段,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推行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對接、自主學習與互動教學相融的教學模式改革,提升學習成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

  1.2樹立“特色意識、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

  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主要路徑,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緊密依託行業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以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為提升人才質量的重要內容,注重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以國際合作為重要手段,學習和借鑑國際先進的辦學理念、課程設定、教學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

  1.3以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

  體現“重基礎、強實踐、擅應用、長技能”的人才培養指向,構建能力本位及四個對接為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即專業設定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提高人才培養的三個符合度,即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目標的符合度、培養結果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度.

  2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基本原則

  2.1突出市場導向及能力本位,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要順應地方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型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趨勢,圍繞產業升級轉型、技術創新需要,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細分職業面向及崗位(崗位群),準確定位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科學分析與界定崗位或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養要求設定課程模組、設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按照科技發展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體系,最佳化課程結構;按照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原則,整合相關的專業基礎課、主幹課、核心課、專業技能應用和實踐課,形成“專業+專長”的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群或課程模組[3];支援與行業企業等合作開發線上開放課程,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推進課程體系改革.

  2.2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強化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統一

  在強調崗位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具有終身學習的健康體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質;著力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透過學習,構建起適應終身教育及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知識、能力和基本素質;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開設就業創業指導必修課程,鼓勵課外實踐與創新創業、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探索建立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有機融合,強化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2.3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工作與學習結合,突出工程實踐能力

  打破按照學科內容設定課程教學內容的思維定勢,按能力培養要求設定課程模組,確保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規律,系統規劃教學體系,總體實現“兩體系三並遞進”模式:將實驗、實訓、實習與理論教學並舉、並重、並行,其中理論教學的遞進體現為“學科基礎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的遞進;實踐教學的遞進體現為“基本技能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和設計能力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遞進.實踐教學學時佔專業總學時的比例達到30%以上,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實訓實習的時間累計達到一年.強化校企合作育人,緊密依託行業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2.4統籌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的整體最佳化

  將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目標貫徹、落實到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中,改學科導向型的課程設定為專業導向型,從知識邏輯體系向技術邏輯體系轉變.透過刪、減、並等措施降低課程內容重複率,最佳化整合課程內容,減少必修課比例、壓縮課內總學時,增大選修課選擇範圍和豐富選修課內容,均衡各學年學分,提高教學效率;統籌人才培養全過程,按照推行完全學分制及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規劃課程結構及比例,構建“大平臺+小模組”模組化課程體系,縱向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4].同時,橫向統籌和規劃跨學科和跨專業課程,構建和完善學校各類各級平臺課程,加強課程的標準化建設,多視角審視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逐步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的整體最佳化.

  2.5強調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彰顯“以學生為中心”個性化特色

  制修訂人才培養計劃時,各專業在學校統一指導思想和規定的框架下,在學科及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或專業方向課程、專業選修課程設定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過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據各專業的具體情況,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採用不同的做法,體現專業的不同特點,發揮各專業的優勢,形成專業的特色.

  3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

  各專業應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深入行業、企業進行調查研究,正確把握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產業轉型升級和人才市場需求狀況,細分職業面向及崗位(崗位群),進一步準確地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形成本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及職業面向分析報告.在此基礎上,準確描述人才培養目標,即符合學校“培養一線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專業職業面向的定位及體現本專業特色,並明確主要的崗位(崗位群)或工作領域.

  3.2分析崗位(崗位群)能力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的業務規格

  針對典型的工作崗位,進行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素養與能力要求分析,並對所有典型的工作崗位的職業素養與能力要求進行歸納、綜合,形成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能力要求,總結精煉後,具體描述為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即業務規格).在注重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的針對性的同時,強調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明確本專業職業資格證要求,所有專業原則上應達到三級或以上(可設1個主要證書和2-3個可選證書),強化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3.3構建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與職業標準對接為核心的課程內容體系

  構建以職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教學內容體系[5].打破按照學科內容設定課程教學內容的思維定勢,科學分析與界定崗位(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養要求設定課程模組,設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構建基於崗位(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動融合的模組化專業課程體系;基於“能力本位”原則,課程內容體系落實“兩個對接”:一是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依據職業崗位、職業標準及相應的基本培養規格要求,將專業基本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落實到具體課程和實踐環節中;二是課程設定與職業資格證對接,依據各專業所確定職業資格證要求,設定相應的課程和實訓環節,確保課程內容及訓練與職業資格證掛鉤.

  3.4注重設計論證、規範編制,維護人才培養方案的嚴肅性

  為了對專業人才培養進行系統、充分論證,所有專業原則上均應按照基於能力本位的指導思想重構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進行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同時,為了便於教學安排,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基礎上,形成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要求,人才培養方案的內容用文字和表格表達,力求簡明、清晰.此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一經論證定稿,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具有高度指導性,在執行過程中原則上不得隨意修改,以維護其嚴肅性.

  參考文獻:

  〔1〕徐琳.新形勢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與實施———以高職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為例[J].商業文化,20xx(29).

  〔2〕肖瑤,吳靈均,曹丹.民辦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研究[J].智富時代,20xx(8).

  〔3〕樊繼軒.基於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對民辦高校“本科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xx(1).

  〔4〕徐理勤,顧建民.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執行條件探討[J].高教探索,20xx(2).

  〔5〕黃日強,許惠清.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的特徵[J].外國教育研究,20xx(5).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0

  一、培養目標

  1.物流管理方向(Logistics Management)

  在工商管理學科的基礎上,培養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文化素質,掌握物流系統化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基本的應用工具和技能,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國際化運作能力,能夠從事企業物流管理、物流企業經營以及相鄰專業業務工作的高素質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2.採購與供應鏈管理方向(Purchasing and Supply)

  在工商管理學科的基礎上,培養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文化素質,系統化掌握採購與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國際化運作能力的,能夠從事企業採購與供應鏈管理、政府採購管理以及相鄰專業業務工作的高素質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3.國際物流方向(International Logistics)

  在工商管理學科的基礎上,培養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文化素質,系統化掌握國際物流管理和經營理論和方法,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國際化運作能力的,能夠從事國際物流管理、物流業務以及相鄰專業業務工作的高素質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二、基本業務規格

  1.具有良好的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瞭解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身心健康;

  2.有較全面的計算機科學、經濟學、管理學的理論基礎,掌握物流管理專業的基礎知識,掌握分析設計物流管理系統的基本方法,能對各種企業物流方案進行經濟分析,對物流活動進行管理;

  3.瞭解我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和企業政策,熟悉國際物流發展的最新動態,能適應物流企業管理工作的需要;

  4.瞭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

  5.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資訊獲取能力。

  三、基準學制

  基準學制為4年,實行彈性學習製為3-8年。

  四、授予學位

  管理學學士學位

  五、主幹學科

  工商管理學科

  六、專業主幹課程

  運籌學、物流學、生產運作管理、供應鏈管理、倉儲管理與庫存控制、運輸與配送、物流設施裝置、港口物流等。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1

  1 國外視光學教學概況

  國外關於眼視光技術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為二個部分:

  第一部分在醫學院培養的基礎上,為了有效防治眼病。

  第二部分在視光學院培養的基礎上,為了達到眼視覺的健康,負責驗光配鏡。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當中,出現視光學院和視光系的時間較早,其發展已經過一百多年,形式多種多樣,而且擁有一定的規模,相當於醫學院。視光學專業的學制主要以4+3 為主,也就是學習醫學基礎課、光學基礎課、視光學專業等課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時間。上述課程的主要內容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組織胚胎學、藥理學、經典光學、幾何光學、眼科光學、視光學理論與方法、視功能檢測與診斷、眼科疾病、雙眼視力、低視力學、視力矯正、環境視光學、接觸鏡等。學習數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學和微生物學一般情況下利用三年的時間。在達到學習要求取得光學博士後,還不能達到視光學工作的標準,還需參加國家關於視光師職業資格考核,只有達到合格後取得有關證書後才行。

  當前,很多人都擁有視光師職業資格,可以從事視光師工作,美國視光師與人口總量的比例達到了11 000∶1,澳大利亞則達到了1 2 7 5 0 ∶ 1 , 眼光師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視光學院和視光系學習的課程不包括醫學基礎和臨床學科,特別是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在過去較長時期內,很多學生雖然取得了畢業資格,但沒有處方權,在治療疾病時無能為力。

  2 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眼視光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特色不明顯。

  專業設定沒有考慮到當地實際情況,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因為不能全面分析當地產業發展情況、當地經濟發展情況、行業分佈情況、企業需求情況,在設定專業時不能達到社會的需求,不能適應當地經濟發展,培養的人才不能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建設課程體系方面已得到人們的認可,也就是採用工學結合的做法,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依然應用傳統學習模式,不能將理論知識有效應用於實踐當中,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與職業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不完善。

  3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3.1 眼鏡行業發展狀況

  我國眼鏡協會的統計數字顯示,在最近幾年的發展當中,眼鏡產業平均每年增長速度突破了17%。有關專家認為,眼鏡產業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還需得到較快發展,將會產生大量的工業產值和出口量,專家認為二者平均每年增長率都將突破11%和12%, 在國內主要產區將會湧現大量的生產企業, 年產值也會得到大幅提高,將會突破一億元,在大量中心城市會湧現數以千計的銷售連鎖企業,估計一些優秀企業每年銷售額將突破一億元。在眼鏡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要求擁有高素質的工作人員,如依據國際標準程式開展全面驗光配鏡技術、驗配隱形眼鏡技術、加工先進技術裝置技術、應用視光儀器技術、眼科檢查與治療技術、修理眼鏡技術等。

  3.2 職業崗位

  對眼視光技術人才的要求, 可以從事眼科檢查、檢查視功能、驗光、配鏡、檢查測量、修理、設計配戴等工作,具備驗配隱形眼鏡技術,可以從事銷售眼鏡和管理工作。對應於眼鏡行業職業崗位能力的職位有二種:第一,眼鏡驗光職位,主要包括初級、中級、高階、技師、高階技師等五個級別。第二,眼鏡定配工職位,主要內容有初級、中級、高階和技師四個級別。

  4 眼視光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設定在培養專業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課程建設才可能提高教學質量。高校的眼視光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應該主要針對培養人才的職業崗位能力,講求實用性。再有,在設定課程時還需考慮到培養人才的職業遷移能力和職業素質、基本素質。

  4.1 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的技術路線

  認真研究培養專業人才的目標、原則和具體實施措施,建設較為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路線,才能保證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順利進行。在研究產業發展情況、行業崗位對人才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的要求情況、企業人才成長規律、學生如何學習、學校擁有師資力量如何、教學實訓裝置可以發揮哪些作用等內容的前提下,實現科學排列與組合專業課程的目的。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取得行業與企業的支援,以職業資格國家標準為依據,進一步充實課程教學內容,建立更為合理的課程體系。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及時引進先進技術與裝置,學習當前世界上的新理論與新技術。

  4.2 課程體系結構模式

  建設課程體系結構模式,也就是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各類課程之間的關係,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具有決定性影響。眼視光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模式主要應該考慮學生的職業能力、依靠通用課程、傳授專業技術、發揮頂崗實習的作用。要意識到當前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

  4.3 構建基於工作過程的實訓、實習課程體系

  在眼視光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課程標準要以培養較高的職業能力為目的,發揮實訓教學的作用。學習過程中應用驗光配鏡技師職業資格國家標準,依靠工作過程建設實訓與實習課程,在充分研究課程的基礎上開設實訓專案、設定實訓專案,利用現場模擬與頂崗實習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講求職業性、實踐性與開放性。在實訓基地開展專業理論學習,依託專案發展、保證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當中。要求理論學習時間與實踐時間達到平衡,生產性實訓時間應在全部實踐時間中佔到80%以上。課程考核方式應該全面結合應用校內理論考核、利用實訓基地考核實踐能力、企業頂崗實習、國家職業資格考核等多種做法。

  5 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實訓內涵建設

  高職教育要實現區域性與職業性。高校眼視光專業要具有一定的特點,要發揮具有一定發展能力的眼鏡行業協會的作用,同時結合骨幹企業開展有效合作。

  行業協會掌握著當前最為豐富的行業發展資訊,在校企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在設定專業時要考慮到整個行業的發展,要爭取達到具體企業的實際要求。要充分利用眼鏡行業協會,要充分研究企業需求,利用訂單式培養的做法,設計最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利用課程建設、引進師資、應用實訓基地等各種做法,使合作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人才進入社會後發揮最大的作用,達到各方滿意的效果。大力發展眼視光技術專業,講求品牌化發展,同時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科學配置校內與校外資源,建設最為先進的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建設包括校內與校外二個部分。校內實訓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校內研發服務基地主要對學生的畢業服務。校內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對學生開展綜合實訓。校外實訓基地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做法是頂崗實習。

  在建設實訓基地過程中要做到校內與校外協同發展,在頂崗實習和實現學生就業的前提下,實訓學習要做到系統性。校內實訓要進一步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校外實訓要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實訓內容應該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與連貫性。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縛,要與企業車間相仿,達到教學實訓、生產實訓、畢業設計與開發服務等各個方面的一體化發展。在教學實訓時,以培養學生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為主,使教、學、做三者結合在一起;在生產實訓過程中,講究突出學的工,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術與頂崗技能;在畢業設計與開發服務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專案,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2

  人才培養方案是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以及培養過程和方式的總設計,對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高職船舶電氣專業學生畢業後面向國內、外的航運公司就業,擔任船舶電子電氣員職務,面臨著國際船員勞務市場的競爭,學生必須要滿足STCW最新公約的任職資格要求和國家海事局海船船員適任標準的要求。船舶電子電氣員的前身是船舶電機員,上世紀末STCW公約95修正案取消了對船舶電機員的強制性配置要求,部分航運企業取消了電機員崗位,電機員的工作轉由輪機員分擔,但部分輪機員由於缺乏電子電氣知識和資訊科技而不能有效地履行職責,造成部分職能缺位,對船舶的安全營運造成一定的影響。國際海事組織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於20xx年通過了STCW馬尼拉修正案,該修正案明確提出設定船舶電子電氣員這一新職務,強調了電子電氣員的必要性,並規定了具體的任職要求。為了履約中國海事管理機構也釋出了新的海船船員考試發證規則,制定了船舶電子電氣員的適任考試和評估大綱。由於STCW公約95修正案生效後部分航運企業取消了電機員崗位,多數航海類院校基本上都停辦了船舶電氣專業,我院則由於認識到船舶電氣管理的專業性和重要性而一直保留著該專業,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該專業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也存在著培養方案不太合理等問題,使得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偏差較大,船員的綜合能力比較差。

  高職航海類學生的專業思想、業務技能等方面相對較好,是未來中國海員隊伍中的主力軍,因此基於以上背景,為了培養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船舶電子電氣員,實現我國成為船員強國的目標,有必要對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研究最佳化。

  1.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

  1.1 人才培養目標有待重新認識

  我國的航海高等教育實行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軌制,雖然高職航海類院校的定位是職業教育很明確,但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實際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只有兩年半,而培養高階船員的目標與普通高等教育是相同的,要和本科學生參加同樣的資格考試和評估,因此高職航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在實際執行的過程當中還是有點定位不清,尚未形成既有特色又能與普通高等航海教育相互銜接的體系。此外教育部20xx年10月發出的《關於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準確把握定位和發展方向,自覺承擔起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時代責任,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階技能型專門人才。其中的“高階技能型專門人才”是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最新定位提法,因此我們需要對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研究最佳化。

  1.2 課程設定不太合理

  我國航海類院校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按學科體系建構的,課程設定方面專業課程和培訓專案必須滿足海事主管部門的相關規定,通識課程的設定必須滿足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規定。航海類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崗位與本科院校相同,學生要和本科院校的學生透過同樣的海船船員適任證書考試和評估,拿到海船船員適任證書,而學制比本科院校少一年,因此課程體系基本上屬於本科壓縮型,主要專業課程的設定和教學內容是相同的,高職院校的教學計劃是將本科的教學計劃斬頭去尾。

  另外隨著船舶朝著大型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船舶電氣技術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力電子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等新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船舶,這就要求船舶電子電氣人員的業務知識必須跨通訊、導航、電氣、電子、自動控制、計算機等多個學科,部分技術內容以前不屬於船舶電機員的職務範疇,但是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將它們劃歸船舶電子電氣員管理,如船舶通訊技術、導航技術等,這部分內容在過去的課程體系裡也沒有涉及到,所以我國船舶電氣專業的課程體系已不能很好地適應國內海上交通運輸發展的需要和國際航運人才市場競爭的需要,因此需要對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研究最佳化。

  1.3 教學內容過於陳舊

  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相當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比較陳舊。船舶自動化、資訊化、智慧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船舶電氣技術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以前還算是比較先進的裝置已逐漸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術、新裝置所代替,而以前部分課程還在講授這些比較陳舊的內容;有些新技術在以前的課程體系中沒有涉及到,但是目前已經在船舶上廣泛應用,如工業控制網路技術、微機控制技術、電力推118進技術等,這就使得部分船員對於船上的新裝置不會保養、不會管理、不會維修等,嚴重影響了船舶的航行安全。此外船舶電子電氣員和以前的電機員相比增加了通訊導航技術和船上人員的溝通與管理等內容,因此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教學內容要能跟上這些航海新技術的變化和滿足公約的最新變化,培養出符合高科技時代要求的航海類高階技能型人才。

  1.4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較為落後

  由於高職教育比高等學歷教育起步要晚,在教學上教師更多地沿襲了學歷教育的教學方法,停留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階段,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講授,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理論不能有效地聯絡實際。

  1.5 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創新

  為了培養與用人單位崗位要求能有效對接的高技能人才,我院自20xx年起在省內率先推行“訂單式”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學院邀請訂單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參與學院的人才培養全過程,聘請一些與學院聯絡密切的航運企業的電機員作為兼職教師。由於定位準確、措施有力,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由於受辦學體制等外部環境的影響,航運企業對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參與度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面還需進一步擴大,培養模式有待進一步探索與創新。

  1.6 師資力量配備不盡合理

  高職船舶電氣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雖然有了很大進步,但是總體上來看師資結構還是不盡合理,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年齡結構上,老教師偏少、新教師偏多;雙師素質結構上,高校畢業生多、有實際工作經歷的少;學歷結構上,本科學歷多、研究生學歷少;職稱結構上,中低職稱多、高階職稱少;另外個別核心專業課程還未形成具有一定縱深和發展潛力的教學梯隊,兼職教師缺乏相對穩定性。

  1.7 實驗實訓裝置需要進一步完善

  高職船舶電氣學生畢業後在遠洋船舶上負責船舶電氣裝置的維護保養和檢修,動手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而需要特殊的專業訓練設施和實習訓練船。但是目前高職船舶電氣專業學生的培養存在著沒有學生專用實習訓練船,實驗室裝置比較陳舊,有些裝置不夠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大大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2.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最佳化研究

  為了主動適應國際海事組織全面審查和修改後的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和國家海事局有關海事法規的要求,適應航海事業發展和航海科技進步的需要,提高我國船舶電子電氣員在國際海員勞務市場上的競爭力,我們針對以上培養方案的不足或不太合理的地方對我院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最佳化研究。

  2.1 科學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在制定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時,我們邀請航運企業參與進行職業分析,對崗位進行能力分析和分解,描繪出職業能力的整體構架以及維持這些能力的支撐知識,確定該專業的素質、知識與能力結構,從而制定出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滿足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和國內海事機關的有關規定要求,著重考慮船舶電氣專業的國際通用性和行業准入性,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階技能型船舶電氣人才,因此高職船舶電氣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具有明確的職業定向性和國際化特徵,除了如道德品質、身心素質等最基本的大學生素質要求外,還要緊密結合船舶電子電氣崗位的需要,體現出該崗位的特定需求,如具備專業英文資料和業務函電的讀、寫能力,具有較強的英語聽說、會話能力;掌握國家海船船員適任標準規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透過無限航區主推進動力裝置3000KW及以上船舶電子電氣員適任評估和考試,獲得船舶電子電氣員證書;掌握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規定的專業技能,並透過相應的考試和評估,獲得各項專業證書;具備相關的海運法規和船舶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等。

  2.2 最佳化調整課程體系

  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規定船舶電子電氣員必須具備“電氣、電子和控制工程”、“維護和修理”、“船舶操作控制和船上人員管理”三個功能模組,因此我們根據這些崗位功能的能力要求,打破傳統的以學科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強調整體功能以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調整、最佳化、重組課程,建立與職能要求、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及素質教育體系。

  制訂課程體系時以適應國際航運人才市場的需求為目標、以培養高階技能型人才為主線,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突出高職特色,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教育和培訓的知識和技能全面覆蓋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3000KW及以上船舶電子電氣員的適任標準。

  船舶電氣專業學生動手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此對船舶電氣專業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在培養時應堅持突出高階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原則,在傳授專業課知識的同時,應著重培養他們如何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課程體系最佳化調整時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增加了實訓的時間和內容,以使學生紮實掌握船舶電氣裝置管、養、修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3 更新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更新緊跟行業發展和國際公約及國內法規修訂,反映先進技術成果和職業崗位新要求,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教育理念。由於船舶新技術已大量使用,而傳統的課程體系多年來變化不大,造成船員的知識陳舊;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也對船舶電子電氣員提出了一些新的職務要求,因此高職航海類院校應對現有的課程內容作出相應的調整,使人才培養能夠符合公約要求和航海技術發展的需西。

  在課程內容設計時,一方面我們以“必需、夠用”的專業知識為基礎,減少傳授理論知識的比重,增大實操訓練的比重,強化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例如《船舶電機學》課程內容,理論性太強,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而在實際船舶電氣管理方面應用又很少,所以我們將理論性太強的內容大幅度刪除,增加大量的電機維護與保養實訓內容;對專業課程如《船舶電站》、《機艙自動化控制》、《船舶通訊與導航系統》、《船舶電機與電力拖動控制》等,均設定了較多學時的相應實踐課程,加大學生的實訓力度,為學生儘快適應工作崗位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我們大幅度更新課程內容。船舶電氣技術更新換代很快,許多以前還算是比較先進的裝置已逐漸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術、新裝置所代替,我們就將以前部分課程中這些已不太適合的教學內容刪減掉,及時將船舶電氣技術相關的新知識、新科技、新技能引進課堂,比如《船舶電站》課程,以前的教學內容還涵蓋著一些電晶體控制裝置,而目前船舶已大量採用微機、PLC等控制技術,我們就將以前的這些已淘汰裝置的內容刪除,引進比較先進的微機控制裝置。有些新技術目前已經在船舶上廣泛應用,但是在以前的課程體系中沒有涉及到,如工業控制網路技術、微機控制技術、電力推進技術等,我們在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時也引入課堂,因此我們增加了《微控制器原理與應用》、《PLC及現場匯流排》、《計算機網路應用》和《船舶電力推進技術》四門課程。還有部分技術內容屬於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新劃歸船舶電子電氣員職務範疇的,如船舶通訊技術、導航技術等,我們在課程體系改革時也增加了這部分內容,因此我們增設了《船舶通訊與導航系統》、《電航儀器》兩門理論課程和《船舶通訊導航裝置維護》實訓課程。船舶作為一個對外交流活動很頻繁的行業領域,目前裝置的技術資料基本上都是英文版,對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要求很高,所以我們在《船舶電氣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中也增加了船舶導航系統、通訊技術以及相應技術手冊等資料。

  我們在調整課程內容的同時還進行了必要的課程整合,例如《船舶電機學》的內容我們將其理論性太強的內容刪減後將其與《電力拖動控制系統》合為一門課程;《將自動化理論》和《機艙自動化控制裝置》合為《船舶機艙自動控制》一門課程。

  2.4 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模擬器和現代化模擬機艙,推行“教、學、做體化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學練並重,使得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目前我院已經建設了包括現代化模擬機艙、輪機模擬器電站模擬器等多套大型模擬器,正在建設電力推進和高壓電力系統模擬器,並大力提倡模擬器教學的研究與改革,教師120在教學過程充分利用學院現代化模擬機艙和模擬器等實訓裝置,採用問題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實物教學等多種方式方法有機結合,讓學生開展角色模擬,置身於模擬的工作情景、場景及模擬環境中學習、操練以提前適應工作崗位。二是教學手段靈活多樣,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船舶電氣專業課程規劃和製作了大量的課件、音影片教學資料等,教學過程中將多媒體與模擬器緊密結合、互為補充,能從根本上改變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三是重視優質教學資源和網路資訊資源的利用與共享,探索基於網路的教學平臺。我院資訊化建設水平較高,校園千兆網際網路絡覆蓋整個校園,實現辦公、教學、管理的電子化和現代化,能夠滿足本專業進行網路教育的教學需要。本專業教師除了完成了部分專業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外,還在國家骨幹院校建設過程中進行了部分優質核心課程建設,這些課程在網上建立了包含教學大綱、實驗大綱及實驗指導書、實習大綱及實習指導書、教案文字、多媒體課件、學習指導、習題集及習題解答、線上測試、網路互動等在內的課程教學平臺。

  2.5 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過程中我們以“適任技能為本位、創新深化並重、多種模式共行”的思路,在繼續深化“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實現人才培養效果最最佳化。我院在國家骨幹院校建設的過程中針對航海行業的特點,以航海技術、輪機工程技術兩個專業為試點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創新並形成了基於生產性實習船的“雙向四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實現高階技能型航海技術和輪機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縮短畢業生崗位適應時間。“雙向四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組織實施形式為“校?船”雙向和“學院—生產性教學船—學院—實船”四個階段,我們也考慮下一步將“雙向四段”人才培養模式引進船舶電氣專業的人才培養中。

  2.6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保障,我們採取“內培外引、校企合作培養、專兼結合”的原則,努力打造一支由專業帶頭人、骨幹教師、“雙師型”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的“雙師型”教學團隊。一方面我們大力加強在職教師的培養,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到國內外航運公司的先進遠洋船舶上上頂崗工作或到有關企事業單位的生產一線進行鍛鍊,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專職“雙師”素質師資隊伍方面大力加強教師的引進工作,從企業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電機員充實專業教師隊伍;另一方面在航運企業中廣泛遴選兼職師資,聘為兼職教師,但是由於船員的流動性比較強,兼職教師的穩定性不夠,因此我們還積極探索與合作企業聯合招聘人才的模式,合作企業招聘的船員在公休期間可以到學校任教、利用他們的豐富實踐經驗現場指導學生實踐和指導學生進行技能比賽等,學校則在船員的職務晉升培訓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和傾斜,這樣既能保證船員能夠順利晉級,又能加強學院雙師隊伍的建設,實現校企雙方互惠互利。

  2.7 完善實訓裝置

  船舶電氣專業作為我院的特色專業,專業建設一直受到學院的高度重視,已累計投入1000餘萬元用於實驗實訓設施建設,已經建成了“現代化模擬機艙”、“船舶電力拖動實訓室”、“船舶主機遙控實訓室”、“船舶電站實訓室”、“主機遙控實訓室”等大型實訓室。但是由於以前的船舶電氣是以強電為主,電力拖動及電站這方面的裝置一般較多,但是網路、導航、雷達、無線電話等裝置則相對較少,這方面的實訓裝置需加強。因此我們在現有教學裝置的基礎上,透過新建與擴建,建設融教學、職業培訓、技能鑑定、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功能於一體的實訓基地,以滿足船舶電氣學生培養的需要。

  3.結語

  船舶技術的發展和國際公約及國內法規的修訂使得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偏差較大,為了培養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船舶電子電氣員,我們依託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船舶電氣專業課程內容與教學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對我院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研究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最佳化完成後,在20xx級船舶電氣專業進行了試執行,教學效果顯示本方案較好地符合船舶電子電氣員職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3

  摘 要:圍繞“培養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上海電機學院軟體工程專業按照“需求導向、多元選擇、突出應用、促進開放”的原則,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實踐教學資源、教學的持續改進等方面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改革探索。

  關鍵詞:軟體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一、引言

  上海電機學院軟體工程專業作為上海市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在專業建設中,需要制定和實施一套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新方案的指導思想是以“培養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按照基於成果導向的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育模式,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以能力培養為重點,最佳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注重持續改進,完善教學管理與質量保障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依據上述指導思想,軟體工程專業對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研究和修訂,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教師隊伍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以保證軟體工程試點專業建設的順利進行,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探索

  (一)確立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建設要求,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堅持“技術立校、應用為本”的辦學方略,服務上海及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具有良好的軟體工程技術能力與人文綜合素養協調發展的,能夠在軟體工程及資訊科技應用領域,從事軟體系統分析與設計、應用軟體系統開發、軟體質量保證與測試、軟體專案管理與運維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二)構建基於能力導向的課程體系

  針對軟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借鑑國際先進工程教育理念,參考《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研究、使用現代工具、工程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規範、個人和團隊、溝通、專案管理與終身學習”的12項指標,設計軟體工程專業的具體畢業要求。

  軟體工程專業成立了企業、認證、高校和考證四個調研組,進行了全面調研:邀請一些國內軟體企業的專家們和專業教師一起對軟體行業人才應具備的專業職業能力進行分析研究;將美國普渡大學蓋萊默分校技術學院的計算機資訊科技專業作為對標專業,引進國際認可的職業培養標準;分析軟體設計師認證考核的內容,提煉軟體工程專業的核心技術能力。透過分析、研究,結合專業職業證書和專業認證要求,完成了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的二維矩陣表、畢業要求與課程體系的二維矩陣表。

  最佳化後的課程體系結構主要由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專業能力模組課程平臺組成。專業能力模組課程平臺由四大專業能力模組課程群組成:軟體系統分析與設計能力模組中的核心課程有視覺化建模與UML、資料庫原理及應用、軟體系統分析與設計技術等課程;應用軟體系統開發能力模組中的核心課程有面向物件程式設計、資料結構、作業系統原理、Web系統開發和應用軟體系統開發等課程;軟體質量與測試能力模組包括了演算法設計與分析、軟體質量保證與測試、軟體專案綜合測試等核心課程;軟體專案管理與運維能力模組中的核心課程有軟體專案管理課程。

  透過對課程的重組與改革,對應軟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課程群的形式組合課程。明確了課程在培養學生能力時的作用,明確了課程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支撐關係,明確了各門課程在能力模組、課程體系中作用,確定了課程對畢業要求、培養目標的支撐作用,使得課程體系能支援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

  (三)推行多元開放的實踐教學改革

  根據專業能力要求,明確每一個實踐教學環節在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形成實踐教學課程標準。透過以“課程實驗、綜合實驗、企業實習、畢業設計”為主的實踐教學,並輔以“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專案”等課外實踐,構建基於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透過課程實驗,使學生加深理解課程的專業知識並得以實踐技能的鍛鍊;透過綜合實驗、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透過企業實習使學生了解軟體企業的專案工作過程以及企業對軟體人才的需求條件,在實習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軟體開發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將創新創業專案與課程學習有機結合,並透過推行學分轉化和認定等政策激發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意識和潛能。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組建教學團隊。組建一支軟體工程專業教學團隊,激勵教師以學生為本,以教學為中心,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機制。團隊透過定期組織成員相互觀摩教學過程以及參加團隊外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觀摩課,組織開展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提升整個團隊的教學能力。透過選派教師去國內外高校訪問進修、利用寒暑假參加各種高水平的業務培訓以及組織中青年教師參加軟體職業資格考試等各種方式,提升團隊教師的科研能力及學術水平。

  透過實施“教師教學激勵計劃”,促進教師關注學生,投入教學,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擔任本專業的學業導師,每人需要指導20名左右學生,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以外更主動地去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關愛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2.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選派教師到相關軟體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為期一年的掛職鍛鍊,參加實際專案的管理和開發,提高專職教師的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同時從企業聘請一些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加強教學團隊的創新實踐能力。

  (五)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建設

  充分利用校內實驗中心“軟體工程專業實驗室”、“網路工程實驗室”、“資料庫應用實驗室”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並利用試點專業建設經費新建完成了“虛擬雲桌面實驗室”、“創客創新實訓平臺”和以軟體測試和軟體專案管理為核心的“創新實驗平臺”三個實驗室,這些校內實踐教學資源可基本滿足學生的實驗教學要求。

  依託校企合作平臺和產學研合作平臺,積極開展合作實踐教學活動。軟體工程專業已與東軟睿道教育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兆民雲計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斐訊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微創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實習基地,簽訂了校企合作產學研共建基地協議。這些都可以為學生提供進行專業認知實習和畢業實習的實踐平臺。

  (六)推動教學的持續改進

  構建課程教學目標、課程評教、課程持續改進的教學持續改進體系,利用各種手段實行教學質量監控,形成有效反饋和持續改進。教務處、教學質量管理辦公室、以及二級學院負責收集、整理質量監控中的相關資訊,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並提出改進教學質量的整改意見。透過教學工作例會、教學工作簡報等方式將整改意見及時反饋給各個責任單位以及相關責任人,責任方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實施整改,並將整改資訊提供給監控機構以便其核實及對教學質量進行再檢查。

  三、結語

  隨著軟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以“培養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透過構建以能力為本的課程體系、推行多元開放的實踐教學、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等多方面的改革,軟體工程專業將不斷探索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賈悅,任長寧,付麗梅.基於CDIO模式的軟體技術專業培養方案制定與最佳化[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xx(1):90-93.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4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掌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掌握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軟體工程的基礎知識及應用知識,具有軟體開發能力以及軟體開發實踐的初步經驗和專案組織的基本能力,瞭解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基礎知識,能從事軟體工程技術研究、設計、開發、管理、服務等工作、能在醫院從事醫藥資訊系統規劃、建設與執行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離散數學、C++程式設計、資料結構、資料庫原理與應用、作業系統、Java程式設計、軟體工程、軟體建模技術、軟體專案管理、軟體測試、計算機網路、軟體工程課程設計、醫學資訊學等。

  培養要求:

  1.知識結構要求

  (1)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掌握高等數學、離散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組成與結構等多門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

  (2)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程式設計語言、資料結構、資料庫、作業系統、網路技術等基本理論及應用。

  (3)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軟體工程、軟體建模技術、軟體專案管理、軟體測試、人機互動、系統整合與體系結構、Web系統與技術等基本理論及應用。

  (4)瞭解國家關於計算機軟體產品的設計、研發、維護、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瞭解軟體工程的新理論及相關邊緣學科知識,瞭解新技術、新理論的發展動態。

  2.能力結構要求

  (1)掌握基本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專業道德和心裡素質,社會責任感強。

  (2)掌握從事本專業工作所需的數學和其他相關的自然科學、系統科學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

  (3)掌握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瞭解本本科的核心概念、知識結構和典型方法。

  (4)掌握軟體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軟體需求分析、設計、實現、評審、測試、維護以及過程與管理的方法和技術,瞭解軟體工程規範和標準。

  (5)經過系統化的軟體工程基本訓練,具有參與實際軟體開發專案的經歷,具有作為軟體工程師從事工程實踐的專業能力。

  (6)具有綜合運用掌握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權衡和選擇各種設計方案,使用適當的軟體工程工具設計和開發軟體系統,能夠建立規範的系統文件。

  (7)充分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具備個人工作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以及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

  (8)熟悉中醫藥學及現代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從事醫藥資訊處理及軟體系統開發的工作能力。

  (9)瞭解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中藥法律法規及方針與政策、理解軟體工程技術倫理的基本要求。

  (10)瞭解軟體工程學科的前沿技術和軟體行業的發展動態,在基礎研發、工程設計和實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1)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對系統的各種解決方案進行合理的判斷和選擇,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12)具備自我終身學習的能力,自學學習隨時湧現的新概念、新模型和新技術,使自己的專業能力保持和學科的發展同步。

  透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社交中能夠有效地用英語交際,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文化修養,以適應社會發展之國際化需求。

  3.素質結構要求

  學生應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較強的法制觀念和誠信意識;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文學藝術修養、較強的現代意識和人際交往意識;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專業學科意識、綜合分析的素養、求真求實創新精神、不懼困難持之以恆的毅力;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質。

  素質拓展“八個一”工程中的八個專案均為學生必修,學生可結合自身需求、興趣自主選擇具體修習內容,至少修滿6學分。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5

  根據財政部和市財政局印發的會計行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為加大高階會計人才培養力度,高階會計人才緊缺難題,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培養會計領軍人才和青年英才為引領,以培養高階會計師、總會計師為重點,以培養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師為基礎,建設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梯次遞進銜接的會計人才隊伍,全面提升我市會計人才隊伍業務潛力和整體素質,為推動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帶給人才保障。

  二、目標任務

  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要求,到20xx年分類培養:精通會計業務、精於財務管理、有較高政策理論水平和操作潛力很強的會計領軍人才350人(其中:力爭入選全國會計領軍人才50人,具有國際資格的註冊會計師50人);會計業務嫻熟,善於財務管理,職業決定潛力強,操作潛力強的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高階會計人才及總會計師20xx人;加大高階會計師、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師培養,屆時佔會計人員的比例西部。

  三、遴選條件和程式

  會計領軍人才。取得高階會計師專業技術資格(含透過高階會計師資格考試),或者取得註冊會計師資格執業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職稱(含會計學博士畢業工作2年);年齡原則上不超過45歲;具有本科學歷,能夠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財務部(科)負責人或後備骨幹。本人申報、單位審查推薦;由市財政局組織對財會、英語和綜合知識進行考試;再面試、綜合審查評選;商市委組織部、市人力社保局確定培養人選。

  會計青年英才。取得會計師、註冊會計師、講師等專業技術資格2年;年齡原則上不超過40歲;具有本科學歷,能夠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或獲得全國會計師考試金銀榜的考生,條件可適當放寬。人選確定方法同會計領軍人才。

  國內高階會計人才。選取企事業財務部(科)長以上、高階會計師,年齡55歲以內,由本人報名、單位推薦,根據每年培養計劃,綜合平衡確定培養人選。

  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師。貼合財政部規定報考條件的會計人員。

  四、培養措施

  完善正高階會計師考試評審方法、資料,適時增加正高階會計師評審數量,提升正高階會計師質量。

  加大高階會計人才培養,按照國內水平設定培訓資料,強化管理、理論、綜合潛力培養。對優秀學員頒發榮譽證書;優秀人才納入市委組織、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庫管理;向有關部門推薦使用。

  結合會計師年齡、學歷、職務和從事財會工作年限等,修訂完善報考評審高階會計師資格條件;鼓勵我市高等院校開展高階會計師專業知識考前學習培訓,用心參加全國高階會計師專業考試;總結完善高階會計師評審辦法,強化專業技能、綜合知識和實際工作潛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階會計師數量,提高質量;強化高階會計師綜合潛力再提升,結合高階會計師年度繼續教育,完善培訓方式和資料,明確學習任務目標,增強學習自覺性。

  實行自主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市財政局指導市註冊會計師協會制定考前學習培訓、考試合格激勵、選送註冊會計師到市內外培養提高和引進註冊會計師的激勵政策規定。

  鼓勵我市貼合條件的廣大會計人員參加高校、網校專業學習培訓,用心參加全國會計師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選取優秀院校、網校供會計人員選取學習;對參加全國會計師考試獲得金銀榜的會計人員給予表彰。

  五、組織實施

  由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組成市高階會計人才培養領導小組,負責研究決定全市高階會計人才重大培養政策,指導市高階會計人才的培養。

  高階會計人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財政局,負責制定市高階會計人才培養具體實施辦法,組織開展市高階會計人才選拔,在市內外高等院校中選取培養機構,指導監督培養院校設計培養方案、實施培養和管理,向領導小組彙報全市會計人才培養工作。

  培養院校協助市財政局做好學員選拔、面試工作;具體負責培養資料設計、培養教學、調研指導、考核管理,全面落實市高階會計人才綜合潛力素質提升,培養狀況報告等工作。

  各區縣組織、財政、人力社保部門,市級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要高度重視會計人才的培養,加大宣傳力度,認真做好優秀會計人才推薦上報工作,營造支援人才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