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範文(精選8篇)

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範文(精選8篇)

  在發生了一個事件或情況之後,我們有必要仔細地調查清楚,並根據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調查報告。那麼什麼樣的調查報告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範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1

  為充分了解我市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情況以及村民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關注度,5月21-25日,市統計局組織力量對全市鄉村振興情況進行了調研。此次調研抽取了梁子湖區樑子鎮沙灣村和沼山鎮湖瓢村。調研採取實地調查和交流座談相結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56份。按照性別分類,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齡分類,50歲以下22人,50歲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類,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調查物件的身份分類,村民44人、村幹部8人、鄉鎮幹部3人、其他1人。從調研結果看,全市鄉村變化明顯,鄉村振興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民增收難、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相關問題,須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一、農村居民對鄉村振興的關注點

  (一)期盼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在被問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有關鄉村振興的選項中最感興趣的部分”時,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3人選擇“生活富裕”,佔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4人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是提高居民收入。雖然近年來我市農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穩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然而,要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難度依然較大,需要多方合力來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資金、人才、技術向農業農村流動。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認為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是資金、人才、技術的,分別有42人、35人、37人,分別佔75.0%、62.5%、66.1%。在問到“您認為鄉村振興的因素有哪些”時,沙灣村六組龍群蓮回答說“當然是資金、人才、技術了,沒錢,怎麼搞好農村,有錢,沒人才和技術也搞不好農村啊”。資金、人才、技術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是大家的共識。

  (四)期盼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期盼的是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的分別有32人、20人,分別佔57.1%、35.7%。認為家裡每年負擔最重的是醫療的有20人,佔35.7%。希望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報銷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聲。

  二、鄉村振興的有利因素

  (一)產業發展逐步壯大

  近年來,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組織不斷壯大,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7年,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105家,省重點龍頭企業12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長10.77%。同時,全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武昌魚、藍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產業,打造本地農產品品牌。2017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點308個,示範點45個。全市新增農產品“三品一標”有效品牌88個,總數達204個,同比增加40個,增長24.39%。

  (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近年來,鄂州市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全市美麗鄉村建設。調查中發現村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道路變好了變寬了、房子變大了、村子變乾淨了”。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更加註重提高鄉村資源利用率,2017年主要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約60萬噸,綜合使用量達57.7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96.2%,較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鄉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鎮集中、區轉運、市處理”的模式集中處理,生活垃圾處理指數達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汙水處理設施對鄉村生活汙水進行集中處理,汙水集中處理指數達到90%以上。

  (三)鄉風建設基礎紮實

  全市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村衛生室、圖書室、體育健身場所、村民活動中心等基礎公共服務從無到有不斷完善,為鄉風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時,全市對鄉風建設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注重以鄉村文化為載體,在尊重原有鄉村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吸納現代元素。在進行農村舊房改造時堅持原真性保護、原住式開發、原特色利用。

  (四)鄉村治理有序推進

  鄂州市積極探索農村社會管理途徑,整合面向農村的各種管理服務資源,建立全域覆蓋的農村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每個村都有配備網格員,負責收集社情民意、監督環境衛生、調解矛盾糾紛等工作。網格化的服務管理體系不僅降低了鄉村治理成本,而且促進了鄉村的和諧穩定。現階段,隨著農村集體資產股權化試點工作的深入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斷完善,鄉村治理更加科學高效。

  三、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在與村民的交談中瞭解到,一戶農民種植0.8畝地的小麥,產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種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農藥20元),人工未計,虧本5元。據調查,今年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價格較往年有較大幅度上漲,全市化肥價格按簡單平均,平均漲幅22.8%。同時,農業生產人工成本不斷增長。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

  (二)鄉村特色產業不強。透過走訪企業,我們瞭解到,生產特色農產品的企業規模小、生產鏈短,產業叢集度低。以湖北省樑子鎮鐵皮石斛生產基地為例,基地負責人表示鐵皮石斛種植、加工技術要求高,其中從鮮品烘焙成幹品這一環節目前依賴於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這一環節技術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訓工人,由於是臨時作業,難以留住工人,所以寧願將鮮品運往浙江同行那裡進行烘焙處理。

  (三)技術人才支撐不足。透過調查瞭解,農村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50歲以上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較少。務農人員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推廣難,不利於農業現代化發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調研過程中,部分村民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做農活了,希望政府供養他們。一些人覺得醫療費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報銷費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難和問題習慣於等政策、靠扶持、要條件,過度依賴政府,缺乏艱苦奮鬥、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幾點建議

  1.提高鄉村治理水平,促進共治共享。一是加強基層組織作風建設。基層幹部要解決好農村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需要不斷增強鄉村治理能力,轉變工作作風。在面對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問題時,切實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實處,為百姓幹實事幹好事。二是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加大對基層幹部法治教育培訓,提高他們民主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意識。三是加大鄉村振興工作的宣傳力度。在向村民宣傳國家各項政策時,進行合理引導,讓群眾在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同時,摒棄“等靠要”思想,透過自身努力奮鬥,實現生活富裕。

  2.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激發內生動力。一是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觀光旅遊、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力爭聚集一批特色產業創新性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加快升級。三是以品牌意識拓展市場。做響“武昌魚”、“梁子湖”兩大品牌。用“一條魚”、“一個湖”帶響“梁道”、“梁心”等一批產品品牌。

  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農村經濟。堅持增加民生投入,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資訊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產綠色安全農產品的同時,注重發展農耕文化、鄉愁等精神產品,打造生態宜居的好環境。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加大對農業新業態的投入,推動農業多功能拓展,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創意農業、休閒農業、健康農業、快樂農業等,使農業成為人們追求幸福的新產業新業態。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振興技術人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一是加強農業農村幹部隊伍建設,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幹部的培養、配備、使用。二是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增強農產品競爭力,提升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鼓勵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退役士兵、“三新”農民創新創業,使他們成為帶動農村發展的生力軍。同時,進一步細化扶持返鄉創業的相關政策,為返鄉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

  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響應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進一步加強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產業,實現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加強農村環境治理,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宜居生活家園。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儘管在一系列強農、富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但很多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是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後對農村發展戰略的再提升。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求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支援保護制度等各項涉農經濟制度,而且注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有效推動鄉村發展、農民致富。經過對相關政策學習梳理,並採取實地調查、問卷調查等方式,結合南城區實際,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南城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狀

  南城區地處縣城南部,所在轄區共8個行政村:北沙河、胡家莊、南楊家莊、孟家莊、楊家莊、申奉,2個農村社群:太紡二社群、天利達二社群。南城區把農村基礎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持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城鄉二元結構差距逐步縮小。

  (一)發展農業產業

  目前,農業產業調整成效明顯,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以省果樹所種植技術為支撐,依託玉露香梨、早黑寶葡萄等產品,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以海宏牧業為養殖龍頭,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銀行+農戶”的肉羊生產模式。南城區現有耕地6105畝,農業人口8362人,年出欄育肥羊達到20000只,生豬出欄量9360餘頭,能繁殖母豬148餘頭,年產肉雞65000餘隻。在堅持以農戶為主體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積極與山西農業大學、省果樹所對接,在產業結構調整、新品種引進、產業技能培訓上下功夫。申奉村在農綜開發的基礎上與農業大學合作,並簽訂合同共建140畝試驗田,更好的促進科技成果面向實際應用和需求轉化,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雖然目前南城區產業調整成效明顯,但還存在很多問題:

  1、種植結構單一,農民基本還是以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生產生活;

  2、種植技術不發達,缺少專業農技人員的培訓指導,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還需加強;

  3、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援力度不夠,幫扶方式方法還需改進。

  (二)改善生態環境,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要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農業綠色發展道路,才能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

  自“拆違治亂提質”城鄉環境大整治攻堅行動開展以來,各村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形成了源於自然,用之於田,綠色環保的良性迴圈經濟發展體系,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村秸稈焚燒現象也沒有了,農村大氣環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養殖採取種養結合、迴圈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近種養還田和農用有機肥為方向,加強畜禽糞汙處理利用設施建設,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汙水得到集中處理。各村積極響應上級指示,清理本村建築垃圾以及生活垃圾,進行牆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雖初步建立了生態系統保護的長效機制,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很多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很差甚至缺乏,今後還需採取設立環境課堂、加強輿論宣傳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優質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農業面臨汙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農業生態環境成為短板,還需加強建設高標準、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三)傳承發展鄉土文化,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鄉村發展離不開穩定的村級環境,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透過完善村規民約、社會誠信體系等,不斷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達到改進村風民風的實效,切實營造和諧的鄉村發展環境。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援和正確領導下,經過長期的不斷努力,各村文化機制體制不斷健全,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逐漸豐富。

  1、農民業餘文化組織建設不斷完善,文化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群眾自發組織各種文娛活動,豐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養和幸福指數的同時,也有助於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2、各個基礎設施建立健全,體育健身場所和圖書館等進一步完善,建立長效執行機制,免費對群眾開放。3、目前,各村基本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且完善夕陽紅養老院基礎設施建設,為老年人養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會心理的影響,制約鄉村發展也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社會心理和教育有關。千百年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致使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是圍繞“遠離農村、遠離農業”展開的,“不好好學習,就當農民”,是鄉村家長、教師激勵孩子學習動機的最有效口號。人們骨子裡潛移默化的滲透著一種觀念,農民不是一個體面的職業,甚至只要和農業、農村有關的人與事都會“低人一等”,這樣的說法雖然略顯極端,但卻是當前社會上的一種普遍觀念。

  (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在攻堅脫貧方面,南城區將扶貧開發建檔立卡系統內的低保貧困戶7戶9人,五保貧困戶23戶24人,全面強化包村幹部責任到人,統籌推進,結對幫扶,政策兜底。為認真落實扶貧工作提供製度保障,確保貧困人口一戶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脫貧。但在在脫貧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維的培養和運用,針對不同的貧困型別採取相對的形式對貧困物件進行幫扶,並且要加強扶志的力度,從真正意義上做到的幫扶,真脫貧、不返貧。

  二、對鄉村振興發展的思考

  實現鄉村振興,首要的要明確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思路:進一步加強扶持政策落實,推進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加強平臺載體建設,加強叢集發展和特色產業建設。依據戰略思路,找準戰略重點,結合推進情況,全面規劃,合理確定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進土地合理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地”是農民生產生活、農村發展的載體。長期以來,農民缺乏新動力、新途徑。特別是農村耕地“碎片化”,無法大面積進行創新型生產發展。土地流轉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給農民吃了定心丸,要進一步引導他們合理合法地將手中閒置土地流轉出去,盤活土地利用價值。

  (二)當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中小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蓬勃興起,要繼續鼓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收。並重點扶持解決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在發展中面臨的融資難、擔保難、融資貴等難題。

  (三)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農民們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加大對農村環境治理力度,實行長效保護機制,改變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態度,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問題。有效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全面推進鄉村綠色發展。

  (四)傳承發展鄉土文化,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因地制宜,採取符合本鄉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傳承發展農村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完善農村基本陣地建設,建立更加長久的執行機制,挖掘本土人才,從思想上振興農村。

  (五)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更加精準脫貧,強化脫貧質量是我們的目的。採取更加有效、創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情況。將扶貧與扶智、扶志將結合,鼓勵推動貧困群眾透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力爭做到全部脫貧不返貧。

  (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額重大決策部署,我們要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地位,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

  1、完善農村工作領導機制,建立實施鄉村戰略領導責任制,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

  2、強化幹部服務意識,提高幹部隊伍對新思想、新任務的認識,緊抓落實,提高辦事效率;

  3、根據黨的領導,開展工作,制定適合本村的工作條例、機制。

  總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改革創新、攻堅破難,要著力構建“多規合一、全域覆蓋”的城鄉規劃機制,要著力構建“重點突破、系統推進”的.改革創新機制,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努力,貫徹落實各項制度,匯聚社會各界的力量,堅決把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朝著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不斷邁進!

  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3

  為深入瞭解我縣鄉村振興工作的基本情況,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了由李秀俠副主任擔任組長的調研組,對我縣鄉村振興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本次調研活動採取了實地檢視、入戶走訪、查閱資料和開座談會等形式,對我縣鄉村振興工作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瞭解。具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十分重要的工作。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提出要高規格編制全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深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使其成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動力。按照統一安排部署,縣發改委和縣住建局分別牽頭組織編制全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村莊布點規劃,經縣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透過政府採購程式,最終確定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院公司中標我縣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和村莊布點規劃編制。在縣直有關部門和各鎮的積極配合下,編制單位收集了較為系統的基礎性資料,並深入鎮村實地走訪,全面瞭解各鎮村實際發展情況和發展潛力,為科學編制規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兩項規劃編制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縣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重點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多措並舉,推動農業提質增效。深入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與國家級、省級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交流合作,著力做好優質小麥和大豆種子繁育推廣、培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與此同時,深入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著力打造百善鎮柳孜文化園、柳孜運河碼頭遺址、老城石板街,韓村鎮小李家紅色旅遊景區、雙堆集鎮紅色教育基地等一批休閒旅遊地,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

  二是加強環境治理,提升農村生態品質。加強自然生態保護,狠抓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突出做好“垃圾、汙水、廁所”革命,切實改變過去農村環境“髒亂差”的局面,並出臺相關檔案,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三是加強文化宣傳,培育文明鄉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創新平臺載體,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活動質量,最大限度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推進移風易俗行動,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

  四是依託村民自治,完善農村社會治理體系。以基層黨建為核心,紮實推進抓黨建促振興。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進開放式黨校向鎮村延伸,壓實黨建工作責任,統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強幹部及群眾的教育培訓,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不斷增強鄉村治理引領能力。同時,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五是統籌城鄉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縣人民政府在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方面重點實施了城鄉建設一體化、城鄉公交一體化、城鄉環衛一體化等工作,同時,緊抓脫貧攻堅工作不放鬆,堅持精準施策,不斷提升脫貧攻堅質量,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強化思想扶貧,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自主脫貧的志氣和本領,逐步消除精神貧困。

  二、存在問題

  整體看來,我縣實施鄉村振興工作開局良好,基礎工作比較紮實,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和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整體工作推進緩慢,統籌協調能力不足。

  二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夠協調,部分專案資金使用不夠科學,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服務三農健康發展能力不足。

  三、幾點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建議縣人民政府在今後的工作中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健全機制,統籌協調各方力量,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齊心協力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

  二是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全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注入活力。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編制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規範專案資金投入,切實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國家出臺鄉村振興戰略政策的機遇,積極儲備一批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好專案。

  三是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加快推進村莊布點規劃調整與實施工作,統籌城鄉發展空間,最佳化鄉村發展佈局。加快推進南部次中心、劉橋新城等集中區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4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監督工作計劃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方青帶領由農業農村工委人員、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代表組成的調研組,先後深入6個鄉鎮(街道),實地視察部分鄉村振興示範帶及其建設專案。召集10個相關部門和東、中、西片12個鄉鎮(街道)及部分村幹部、農業產業帶頭人進行座談交流,颱風“利奇馬”過後又走訪了兩家農業企業,廣泛收集我市鄉村振興工作情況以及對該項工作的意見建議,並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分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去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成立由50個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和7個專項工作組,出臺五年實施意見,召開千人大會,保障資金要素,部門鄉鎮聯動推進,以精品示範帶打造和生態休閒產業帶專案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示範帶建設有序推進。編制完成12條示範帶規劃並分期實施,突出抓好24個產業帶專案建設,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資11.75億元。其中,雁山溪谷·秀麗田園示範帶在去年透過溫州市考核驗收,山水雁楠等5條示範帶建設進展順利。二是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市政府啟動了我市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樂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鐵皮石斛、茶葉、筍竹、花卉苗木、中藥材等主導特色農業在各示範帶得到蓬勃發展,雁蕩山鐵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園會;成功打造了下山頭石斛田園綜合體專案,大荊鎮被列入2019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三是生態環境顯著改善。300多個村開展了環境綜合整治,共創成國家級美麗休閒鄉村1個,省美麗鄉村示範鄉鎮3個、特色精品村14個、達標村161個,溫州美麗鄉村標杆鄉鎮2個、樣板村3個。四是農村改革全面深入。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溫州“三位一體”典型合作組織,建立了1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並建立了農村產權交易管理制度。五是農民收入顯著增長。堅持“專案為王”,依託“黨建聯盟”,多渠道推進村集體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分別增長21.26%和21.67%。去年,示範帶吸引遊客30萬人次,旅遊消費6000萬元。同時,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計劃,多措並舉,深入開展扶貧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對示範帶建設認識存在偏差。目前鄉村振興示範帶專案覆蓋到的鄉村較少且大部分位於樂清東部,面上其他鄉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較嚴重。示範帶普遍依靠財政資金支援,社會資本佔比較低,鄉村主體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示範帶專案重建設輕管護現象比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標限制,租地建設情況較為普遍,後續維護資金壓力較大。

  (二)農村產業仍然不大不強。一是缺少大而強的農業龍頭企業,三產融合程度低。除鐵皮石斛等少數產業外,各類農業主體大都仍處於低小散狀態。農業種養加、農業+旅遊+文化、森林康養服務、網際網路+農業等產業融合發展不夠。二是產業發展缺少資金支撐。不少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村辦公樓或者舊廠房出租,持續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區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資本進入受區位因素、土地指標等限制較大。三是農業抗風險能力低,超強颱風“利奇馬”給災區種養業造成重創(全市合計直接經濟損失35.38億元,其中農業損失17.12億元),非洲豬瘟使養豬業傷筋動骨。

  (三)農村環境提升還需持續發力。一是規劃引領不夠。鄉村規劃操作性不強,村居規模化調整之後,規劃修編未及時跟上。二是美麗鄉村建立氛圍不濃。美麗鄉村建設進度偏慢,創成覆蓋率較低。三是農村環境整治還需提升。鄉鎮街道建城區之外的一些村莊髒亂差現象依然存在。農村垃圾、汙水、廁所整治工程缺乏專業指導,工程質量難以保障。

  此外,調研中反映較多的還有:農村人才嚴重缺乏,農技服務隊伍力量薄弱;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執行不到位,常態化活動難以持續。

  三、意見和建議

  (一)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必須進一步增強政治自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一是在幹部配備管理上優先考慮農業農村。要配齊配強鄉鎮幹部,加強村級幹部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加快鄉村年輕幹部的培養,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二是在要素資源配置上優先考慮農業農村。資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援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農”傾斜。特別是對調研中反映較多的農村產業用地需求問題,建議進行專項調查、認真研究。對一些農業臨時設施的搭建、自產自銷農產品加工展銷用地應儘量放寬政策。還應出臺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援農村產業發展、鄉村旅遊、工商資本下鄉的配套政策,並持續發力。三是在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要優先考慮農業農村。在農業保險、農村交通、飲水住房安全、養老服務、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加快補齊短板、完善提高;繼續深入做好村集體經濟消薄防滑、低收入農戶脫貧防貧減貧工作,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尤其是“利奇馬”颱風造成的慘重損失呼喚我們必須加快完善農業保險制度。要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的品種範圍,加大參保的財政補助力度。保險公司要提高保額,降低保險費率,併合理及時足額理賠,切實提高農業抗風險的能力,增強鄉村振興的信心。

  (二)進一步加強示範引領推進全面振興。示範帶建設應儘量覆蓋到更多的鄉鎮街道和村居,更好地發揮示範帶動和輻射作用。如虹橋等幾大集鎮要設帶設點,中雁綠道示範帶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蓋到的地方,要深入廣泛宣傳鄉村振興的政策和示範帶成果,增強鄉村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自然稟賦和區位條件設計振興目標。鄉鎮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積極主動籌措資金,廣泛發動社會資本參與,打造自己的示範帶、示範點。有關部門要適應鄉村振興戰略新要求,整合資金,聯動配合,聚焦發力,把示範帶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美麗風景線,努力實現以點帶面、由線到片的全面振興。

  (三)進一步引導農村產業做大做強。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點。各級政府要像重視工業一樣重視農村產業振興。一是重點扶持優勢產業。注重品牌帶動,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國家和省級名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並對同類產品進行整合提高,避免無序競爭。二是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由簡單的種養殖模式向高效生態農業轉型升級,並拉長產業鏈,增強農村產業競爭力。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電子商務、鄉村休閒旅遊、森林康養、特色民宿經濟等,加快培育新業態。三是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引入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在我市建立相關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全、示範帶動強的現代化鄉村產業園、田園綜合體等產業發展平臺。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三位一體”合作體系和農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戶開展經營合作,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一村一品”,帶動農民增收。

  (四)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全域美”。一是加強規劃引領。結合村(社群)規模調整和新一輪國土規劃調整,及時修編村莊規劃,在建設用地等方面為鄉村振興預留髮展空間。按照市域鄉村規劃確定的特色村、重點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分類建設,引導村莊個性發展。二是繼續加強農村環境治理。鞏固提升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農村垃圾、汙水、廁所革命,認真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特別是建好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終端設施;繼續抓好截汙納管掃尾工作,加快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拆除一些難以改造提升的公廁,可採用嵌入式公廁替換。廣泛開展“一村萬樹”、農家庭院綠化美化等,不斷增強農村群眾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視農村環境設施建設工程質量和後期維護問題。要加強對農村建設工程監管,積極探索解決公用設施後續維護資金來源問題,避免因質量問題或維護跟不上而影響使用、造成浪費。同時,示範帶建設、鄉村產業振興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人才、文化和組織振興的支撐。農村本土人才、職業農民的培育,鄉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斷加強,同步推進。

  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5

  圍繞進一步加強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加強鄉村人才建設、提高鄉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動我市鄉村振興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幹部培訓班鄉村振興工作調研組透過實地走訪、檢視資料、與農戶面對面溝通、組織座談等方式對我市XX縣、XX縣部分鄉村進行調查研究,認真思考,結合我市實際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我市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找出鄉村發展的差距所在,補齊短板,才能不斷縮小城鄉差距,逐個問題逐個環節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鄉村振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還處於起步階段,鄉村建設的歷史欠賬仍然較多,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鄉村人力資源匱乏。人力資源匱乏制約我市鄉村振興發展。一是人才隊伍結構欠佳。我市鄉村實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現象。從年齡結構上看,45歲以上的佔比較多,35歲以下的鄉村實用人才較少,缺乏後備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鄉村人實用才學歷層次較低。人才分佈不均衡,有的鄉鎮街道人因為政府最近幾年大力支援推動了工業、農業經濟的較快發展,導致人才集中於幾個鄉村。二是人才隊伍總量不足。我市鄉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勞動力以自發進城務工或經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許多在外闖出天地的人從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裡,同時,隨著城鎮化建設的迅猛推進,城市的發展理念、生活環境、基礎設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等要素不斷吸引年輕的大學畢業生,鄉村的資源要素已不能滿足現在年輕人的發展,導致人才資源、人力資源雙要素匱乏,致使鄉村發展中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顯現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鄉村實用人才和優秀的村書記是我市農業經濟的直接推動者,應充分發揮典型作用,透過政府正向獎勵、正向宣傳,讓優秀人才特別是創新能力強、對周邊農戶有較大帶動作用的鄉村人才被社會所認可,最大程度調動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業創新智慧和熱情。但是,當前鄉村已有的很多實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別是優秀的鄉村實用人才沒有得到相應的獎勵。同時,電視、網路、微信、報紙等各類媒體對鄉村實用人才的典型報道較少,影響了鄉村實用人才的積極性。四是培訓體系不健全。我市鄉村諸多部門對鄉村實用人才進行培訓,主要有農業局、科協等,但相互之間又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培訓內容又往往會存在重複性,培訓的針對性不強,不能適應當前三農發展的要求。

  (二)鄉村生態環境欠佳。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來,全市鄉村環境、人居環境已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處。一是部分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隨意丟棄生活、生產廢棄物,到處排放汙水等陋習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致使“髒、亂、差”現象難以徹底根除。二是鄉村環保基礎設施落後的局面依然存在。鄉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於落後狀態,大部份鄉村沒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汙水收集處理設施,部分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對水源地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三是農業廢物綜合利用率低,畜禽養殖汙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蓋已在廣大鄉村大量使用,上述廢棚(地)膜長期滯留於土地中,對土壤質量構成汙染。農作物秸稈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燒秸稈現象,是造成大氣嚴重汙染重要來源之一。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農戶散養和小規模養殖佔主體,畜禽糞便隨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無無害化處理及肥料化利用,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汙染。

  (三)鄉村農業體系不完善。我市鄉村對於大規模健康養殖、水稻種植產業、鄉村旅遊都有一定的發展,但這些力度還不是很大,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產業轉型升級乏力。一是農業不大也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發展不足,特色產業培育困難,農業產業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絕大多數農產品仍然以賣原料為主,即使是簡單的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也沒有,全市鄉村在傳統綠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實現產業升級重組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設嚴重滯後。農業品牌培育力度不夠,知名品牌總量少,銷售渠道主要以線下為主。對於鄉村電商、現代農業示範區、現代工業強鎮、新型經營主體等的培育和建設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鄉村振興建設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不斷加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幾點建議。一是強化領導班子建設。把幹部資源向縣(區)傾斜,把精力、資源、力量聚焦到鄉村振興上。改善鄉鎮領導班子專業結構、知識結構,增強班子領導“三農”工作能力,把熱愛鄉村、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幹部選調到鄉鎮領導班子。擇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加大黨員發展工作力度,加強三農工作隊伍的再教育、再培訓工作。二是創新教育培育理念。要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怎樣更好種地,誰來幫助種地”的歷史性難題,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鄉村實用人才和加快推動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所謂“培育”,雖然與“培訓”僅有一字之差,但與“培訓”有著較大的差別。“培訓”僅是傳授知識及技能,而“培育”則包括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全過程,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訓、思想培訓、市場培訓、思維培訓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實現從“培訓”到“培育”的轉變,鄉村實用人才的隊伍建設就無法實現更大的發展。三是吸收各類實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長期“鄉村實用人才計劃”吸收和引進各類人才充實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新形勢下,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創造各類適宜的條件,大力吸收和引進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農業高技術高技能、市場推廣、機關黨建等人才資源,不斷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大量吸收涉農大中專畢業生,透過網上招聘會、人才交流大會、赴外招引人才活動等各種形式,鼓勵我市的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吸收涉農院校畢業生為農村實用人才。

  (二)不斷加強鄉村生態環境治理。一是加強宣傳提高環境意識。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多形式、多層面地進行宣傳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透過第三方服務建立村中的物業管理組織,加強垃圾中轉站、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全權負責管理村清潔衛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及長效管理機制,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化,發展綠色產業,培育觀光休閒、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美麗經濟”。培育一批集生活、生產、生態於一體的鄉村田園綜合體、村落風景區、旅遊風情小鎮,打造一批美麗小鎮、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讓美麗鄉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園和市民休閒養生養老的生態樂園。三是深入開展鄉村環境整治。鞏固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和汙水治理,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加強農村面源汙染治理,深入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加強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施碧水藍天工程,推廣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強重要水資源流域整治和保護,保護好飲用水源。

  (三)不斷推進鄉村農業體系建設。一是加快完善現代農業融合體系框架。繼續推進種植業、養殖業、園林特產業蓬勃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梅花鹿、東遼黑豬、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不斷最佳化結構,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加快推進與企業合作,開展產業融合試點示範,整合集中連片原料基地、加工園區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區域性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示範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及模式。二是加快實施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標準農田的保護和建設,發展科學施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灌溉工程建設,提高耕種機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電力等設施建設和改造,提高耕種質量。按照各地資源稟賦特點,注重分工協作,避免浪費資源環境,禁止在不適合區域發展相應產業。藉助部分鄉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民俗旅遊的發展契機。注入文化景觀元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遊,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田園人文鄉村旅遊產業鏈,建立一批特色小鎮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框架。大力發展”網際網路+農業”模式,加快農產品電商化和物聯網工程的建設,圍繞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場等地,建設一批可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的設施,擇優選擇和推介一批有基礎、有實力、有意向的中小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採購等方面開展合作,完善產業分工協作,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力新優勢。

  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6

  (一)一張藍圖幹到底。

  以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為目標,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完善農民主體、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規劃引領的建設機制,透過15年的努力,圍繞宜居鄉村、共富鄉村、人文鄉村、樂活鄉村、善治鄉村建設目標,一任接著一任幹,最終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先於、高於、優於雲南是這樣,於今天我們的發展而言,對時間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項難以跨越的歷史規律。

  (二)強化規劃引領。

  注重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在規劃理念上,充分結合實際和發揮自身優勢,“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個性特色,推進美麗鄉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設。外桐塢村借力自身優勢,在中國美院的協助下,著力打造藝術村落,對整村基礎設施進行整體設計,並且實現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汙水處理全覆蓋和軟硬體全面配套。同時,從機關幹部、村組成員至普通百姓,依次劃定時限,拆除院落圍牆和違建,有力保障了規劃的有效實施。在經濟發展方面努力夯實藝術家工作室、高階民宿、藝術品展示拍賣等產業發展基礎,實現了從原來單一依靠西湖龍井生產,向藝術旅遊、休閒養生、名家學術交流為一體的“江南藝術旅遊第一村”的轉變。外桐塢的這一轉變與西湖龍井產業的聯絡似乎可以追尋到一些蛛絲馬跡,但除了底蘊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錯落,有致分部,優雅有序的村莊建設,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藝術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三)抓好環境整治。

  注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建立完善環境治理體系。桐廬縣環溪村、荻浦村對農村生活垃圾全部進行無害化分類處理,村裡大街小巷分類設定垃圾桶,將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類存放,每家每戶也統一配發了有編號的垃圾袋,引導農戶分類傾倒,分類處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資源化利用站製成有機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後運至垃圾處理場,實現了垃圾的“戶集、村收、鎮中轉”。另外微型化的汙水處理設施也較為特色,相對於我們實施的村落汙水收集處理設施而言,環溪村汙水處理設施主要特點是小,有的結合地勢環境收集處理5—10戶人的`汙水,再透過管網彙集到村落汙水收集處理設施,有效提高入戶收集率的同時,還實現了村內汙水2級以上的生態處理。

  (四)注重資源挖掘。

  注重文物古蹟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開發利用。一是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環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頤後代集居地,該村深度挖掘《愛蓮說》文化底蘊,不斷將“清蓮環溪”文化發揚光大,打造成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顯傳承千年孝廉價值觀。在荻浦村,當地群眾還將從前的豬圈、牛圈修繕,改造成具有鄉村特色的豬欄咖啡屋、牛欄咖啡屋,挖掘了鄉土文化。二是安吉魯家村創新執行架構,在村委會領導下設立魯家兩山學院以及安吉鄉土農業發展和安吉鄉土旅遊服務兩家有限公司,特別是“魯家兩山學院”承擔的“兩山理論”研學和理念輸出,固然是歷史機遇的造就,但在意識的先進、機遇的把握和資源的挖掘方面,對比而言,我們的落後可能比兩省之間的GDP差距還要大得多。

  (五)著力產業發展。

  牢固樹立建設和經營並重的理念,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農產品深加工、規模種養、農家樂和休閒鄉村旅遊,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多樣化的同時,只要將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村美與民富相結合,發展工業也未嘗不可。一是航民村佔地不足2平方公里,僅有304戶1079名村民,在19xx年建立的村辦企業蕭山漂染廠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經營範圍,至今蕭山航民集團全資、控股、參股工商企業達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熱電、船運、酒店、黃金飾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團公司,至20xx年年底全集團公司實現工業產值133.8億元,利潤9.1億元,擁有職工1.2萬人。村民每年分紅達6.5萬元,從小學至大學村民實現免費入學,大米、食用油等無償供應。二是日昌升集團作為一家建築新材料生產為主的企業,以建設美好生活為願景,引領產業變革、推動產業進步為使命,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推動產業升級、綠色發展。自20xx年成立以來,組建了國內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數十項技術專利,自主研發全球領先的第四代新材料製造工藝。在生產廠區創新性的採取自上而下的臺階是開採模式,真正實現了邊開採、邊恢復,採區見不到揚塵、黃土,大型的汙水處理設施運轉有效,花園試的廠區環境對傳統高科技企業來說可能不那麼難,但在一個以礦石開採、沙石料生產的企業而言,不僅僅是廠區環境優美,富春江邊的碼頭水質也碧綠清澈,就更讓人長見識了。

  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7

  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更加重要地位,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瞭航向。農村的“面子”就是中國的“裡子”,只有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

  一、鄉村基礎現狀。

  1、農業產業競爭弱。縣內蔬菜及其他農產品擁有一些品牌,但由於規模小、市場份額佔有率低,真正有輻射效應的品牌產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產品宣傳力度小,申報註冊步伐慢。在產品質量上重視程度不夠,有的有名無牌,有的有牌無名,缺乏市場競爭力。

  2、主體作用發揮差。由於多數行政村集體經濟實力有限、農民素質不高,很多群眾對鄉村振興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為鄉村振興是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主人翁意識,參與熱情不高,出現了“上頭熱、下頭冷”的現象。

  3、農村環境汙染重。生活汙水、農藥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糞便等成為農村環境汙染的主要原因,使農村地區環境狀況日益惡化,大部分行政村未建有生活汙水處理設施,亂排亂倒現象嚴重,破壞水體生態,危害人居生存環境。

  4、三大產業融合程度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遲緩,農村產業融合型人才缺乏,農業產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弱,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鏈條短,附加值不高。

  5、鄉村文化專案貧乏。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整體建立水平不高、活動不深入、載體不豐富、機制不健全、方法較單一,打架鬥毆、聚眾賭博、封建迷信、大操大辦等在一定範圍內存在,鄉村文化專案單一,群眾文明素養、文明習慣有待提高。

  6、基礎設施欠賬多。由於歷史欠帳,以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鄉村道路、供排水、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條件依然與城鎮比、與發達地區比有較大差距,與鄉村振興要求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7、實用人才不足。農業技術人才短缺、大學生村官、村兩委幹部、脫貧致富帶頭人等農村實用人才不足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技術服務不到位制約著我縣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業部門技術力量嚴重不足,近年來承擔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員減少和專業技術人員匱乏問題始終未能解決。

  二、實施鄉村振興,完善鄉村村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側重點放在農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發展鄉鎮企業,實現勞動力內部轉移,鼓勵民營企業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民營企業作為全面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載體,透過政策引導、財政扶持、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和支援大型民企投資農村。其次,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最佳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全縣學校佈局進一步最佳化,各鄉鎮建起了鄉村及城鎮化寄宿制學校,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教育公平一盤棋的深度融合,推進了城鄉學校佈局一體化。最後,完善農村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國家現在對醫保這塊投入越來越大,可報銷比例和範圍不斷擴大,但是目前還有很多人沒有繳納醫保的費用,認為那是花“冤枉錢”。面對村民的不信任,我們要貼心,細心、耐心地講解醫保的作用,讓每一位村民都可以享受到醫保,不至於“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更多人放心看病。

  三、實施鄉村振興,厚植鄉村文化底蘊。

  一是實施文明培育工程,促進了鄉村文明程度的提高。由縣直單位、鄉鎮政府、各村委會組織開展活動,以城帶鄉,城鄉共建,將移風易俗與“我們的節日”、“三下鄉”活動有效結合起來,在全縣舉辦“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拒絕邪教”科普宣教活動,透過規範紅白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春節送春聯、送吊掛,移風易俗文藝晚會展演等形式,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破除封建迷信、樹立文明新風。二是將文化元素注入鄉村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以文化為魂,將剪紙、武術、民歌閩南戲曲、薌劇等傳統文化圖文並茂地融入到鎮村建設中,在基層鎮村舉辦戲劇比賽、象棋比賽、廣場舞比賽、農民籃球賽、武術比賽等文體賽事,著力突出公共服務和文化建設,2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文化資訊共享工程有序推進,“村村通”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大力發展文化的產業化,提升文化底蘊,讓鄉村文化真正做到移風易俗。

  四、實施鄉村振興,轉變鄉村農業發展導向。

  最大化利用資源,培育新型農業主體。面對農村“地多勞動力流失”的情況,可以形成以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對於農村閒置土地,一方面應加大土地流轉力度,解決土地碎片化問題,另一方面應成立種植合作社或引入第三方合作,解決勞動力外出流失的問題。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提升農村經濟實力。農民是農村的主體,要擴大農民的參與度,積極引進資源,形成“鄉鎮企業+農戶或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在立足本村優勢的基礎上,注重產品質量,多元化思考提升產品附加值。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契合點,打造屬於本村的特色經濟產品。加強一、二、三產業關聯度,著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各村在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積極瞭解並順應惠農政策,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到發展中,打破產業之間的界限,形成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開展電商服務,發展“網際網路+”模式,藉助“電商”平臺推廣農產品,引導農民、農業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的“新農人”“新業態”。

  五、實施鄉村振興,構建脫貧致富長效機制。

  著實摸清貧困人口家底,明確扶貧思路。鄉鎮駐村領導、駐村工作隊長和村兩委幹部開展入戶走訪,詳細瞭解貧困戶家庭情況,核對貧困戶家庭生活情況,做到應納盡納、應退盡退、應扶盡扶。著力落實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保障貧困戶住房問題。鎮、村兩級通力協作,全力摸排易地搬遷物件,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蹤督查,督促貧困戶加快確定建房地址、抓緊動工、加快建設進度,早日住上新房。著實做好產業扶貧專案,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圍繞鄉鎮產業發展,充分發揮鄉鎮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培育特色產業,積極鼓勵和支援貧困戶發展支柱產業,以發展生態養殖、特色種植、辦理小額貸款等幫扶模式將“結對”貧困戶推上了快速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六、實施鄉村振興,培育鄉村實用人才。

  加強“三農”工作隊伍的管理,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帶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增強鄉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讓鄉村成為人民嚮往的美麗家園,實現新時代鄉村現代化。切實把加強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擺上重要日程,組織部、農業局應聯合舉辦鄉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範培訓班,大力度高頻次培育鄉村實用人才,設定創業富民、新型農業經營、大學生村官能力建設、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等主題培訓班。培訓物件的遴選要具針對性,一是重點面向貧困地區,二是遴選村級黨組織書記及村“兩委”其他成員、大學生村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等。各地高校要負責培養一批內心真正為民生為國家做貢獻、做犧牲的畢業生,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把真正適合農村工作的人選拔進來,在農村這片熱土上,留下踏踏實實在基層服務的幹事人,留下兢兢業業的逐夢者。

  七、實施鄉村振興,助力鄉村綠色發展。

  沒有完好生態環境的鄉村是病態的,不完整的,鄉村振興,應該綠色先行,這就需要我們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開展鄉村垃圾治理,抓好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管理範圍內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理順管理機制,制定農村環境管理和督查、環衛設施管理、清掃保潔、垃圾清運等相關配套制度,形成長效機制。開展鄉村汙水治理,各鄉鎮主動履職、敢於負責、鎮村聯動、合力攻堅,鄉鎮政府要主動牽頭,自覺履行屬地管理責任,齊心協力,協調配合,凝聚工作合力,嚴格執法,為環境汙染綜合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開展村容村貌治理,各鄉鎮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集中清理亂搭亂建、亂推亂放、亂寫亂畫,做好“五清”,提升村容村貌亮化美化。開展鄉村畜禽養殖汙染治理,各鄉鎮要加大畜禽養殖汙染的打擊力度,切實把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鐵的決心、鐵的措施堅決將整治落實到位,對違法行為決不能姑息,切實做到禁養區內養殖場所一律取締;可養區內無證養殖的堅決予以打擊,正在辦理手續的,一律停辦。要狠下決心重拳出擊,合力抓好畜禽退養整治工作,做到零復養、零延伸。開展鄉村礦山及廢棄礦渣整治,持續加大礦山整治力度,落實監管責任,加大打擊力度,加強礦山修復、狠抓專項行動,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鄉村振興關乎全國人民的幸福指數,用富民之美給村民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用生態之美給遊子一個身心休憩的家園,用強業之美給城歸一個勃勃發展的生機,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強業的多贏之路,才會實現鄉村宜居安康的振興之夢。

  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8

  一、農業、農村、農民現狀

  (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滯後

  全縣農業基礎條件差,田地分散,地塊較小,不利於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業基礎設施欠賬多,水利設施老化嚴重,近年來,雖然實施了高標準農田改造專案、水利設施建設專案和村村通水泥路專案,但從全縣來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仍不完善,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專案支撐能力不強,缺乏統一規劃,專案打捆使用,農口部門之間沒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為陣,造成有專案無產業,有產業無專案支撐。

  (二)農業經營者素質不高

  受傳統農業的影響,我縣農業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小農生產方式居多,農戶經營較為分散,直接導致產業規模小,很難進行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和標準化生產。農村人員結構老化,18-60歲真正意義的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人才斷代現象突出,人員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已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雙雙短缺,部分鄉鎮農技部門有的農技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投入農村技術推廣工作,同時基層農技員知識更新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我縣龍頭企業(業主)發展規模較小,示範引領作用不強,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執行不規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社會化組織程度不高、輻射帶動效果不顯著,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未能充分發揮示範作用。目前我縣農產品交易市場平臺建設滯後,交易方式單一落後,市場資訊不對稱,農產品產銷難對接,農產品產業鏈的各環節基本是分離的。農產品流通市場、農產品銷售還缺乏全方位的資訊引導,缺乏及時、準確、系統、權威的生產、技術、價格和供求資訊,其指導生產、引導銷售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基層政府服務能力不強

  鄉鎮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相對艱苦,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加上進人渠道窄,影響了幹部補充,且優秀人才容易被上級部門挖走,造成鄉鎮幹部隊伍結構失衡、人員老化、青黃不接、斷層嚴重。部分鄉鎮中年幹部由於學歷和知識層次偏低,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認識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新知識的能力較弱,習慣於用傳統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在落實示範帶動、農業產業開發中,缺乏創新能力,點子不多,辦法不實用。部分鄉鎮年輕幹部,由於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組織動員群眾能力差,面對實際困難時往往顯得辦法不實用,與群眾打交道存在障礙。部分幹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懈怠思想,缺乏勇於擔當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貽誤了發展良機,造成了工作被動。

  二、建議意見

  (一)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

  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幹部的培養、配備、管理和使用,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建設丘區現代農業強縣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證。一要紮實推進思想政治建設。堅持將政治建設擺在農業幹部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切實加強黨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準確把握“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從政治高度認識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紮實推進紀律作風建設。深入開展整治和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持續開展正風肅紀,堅決糾正不正之風,大興敢於擔當、狠抓落實、為民服務、調查研究、清正廉潔之風,在全縣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牢固樹立農業系統幹部良好形象。三要紮實推進業務能力建設。堅持在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業務知識學習的同時,引導農業幹部職工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法治、資訊化和以點帶面的方法推動工作,不斷提升服務“三農”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深、分工明細、服務水平高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村經紀人、職業農業經理人,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經營主體,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紅”“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專業農戶”等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提供農業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引進、動植物疫病防控、質量檢測檢驗、農資供應和市場營銷等服務,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堅持示範引領、創新推動,建立一批省市級示範社、示範農場。

  (三)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一要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綜合採取改造、配套、升級、聯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城鎮供水設施覆蓋行政村比率、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水質達標率,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和水質檢測能力建設。二要推廣和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加強對生物質節能爐具、秸稈固化綜合利用、沼氣、太陽能節能房等新能源、新技術的推廣利用,積極引導農村能源結構的轉變。三要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專案、水利設施建設專案和村社通水泥路專案,完善“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四要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實保障農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農業專案資金整合

  充分利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農業專案資金整合,注重產業發展的科學合理規劃和扶持政策的連續性,實現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最大限度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安全的原料,實現種植業產業鏈更加緊密有效。積極爭取各級政府、部門對我縣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政策、資金、專案支援,合理利用政策、打捆專案資金、科學安排落實,最大化發揮政策和資金的槓桿作用,撬動市場資本,助推全縣畜牧業發展壯大。加快推動生物有機肥廠專案建設,建立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各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實現農業廢棄物無害化綜合利用,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治理機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