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李廣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廣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廣讀後感1
《上下五千年》這本書寫了許多歷史故事,我最喜歡飛將軍李廣的故事。
李廣在漢文帝的時候就做了將軍。他跟周亞夫一起平定七國之亂,立過大功。後來漢景帝有派她去做上郡太守。
有一次,匈奴進了上郡,李廣帶著一百多個騎兵去追趕三個匈奴射手,追了幾十裡地才追上。他射死了其中的兩個匈奴射手,把第三個活捉了,正準備回營,遠遠望見有三千名匈奴騎兵追了上來。李廣手下的兵士突然碰到了那麼多的匈奴,不由的都慌了。李廣隨即下令前進,在離開匈奴陣地僅僅兩裡的地方停下來,命令士兵一起下馬,把馬鞍全寫下來,就地休息。匈奴的將領看到李廣這樣佈置,不敢上來,遠遠的觀察漢軍動靜。
匈奴兵越看越懷疑。他們認為漢軍一定有埋伏,怕漢軍半夜襲擊他們,就連夜全部逃回去。到了天亮,李廣一瞧,山上以沒有匈奴兵,才帶著一百多名騎兵安全回到大營。
我看到了這個故事後,我知道了:智慧比無力還可靠。我以後一定要多多讀書,多多學習,長大後成為第二個“諸葛亮”。
李廣用他的一顆愛國的心、智慧的心保全了祖國的領土,讓祖國的領土沒有受到侵略。
以後我也要想李廣將軍一樣,時刻將祖國記在心中,時刻保持一顆愛過的心,透過讀書越來越聰明,長大以後,我要幫助國家,幫助社會,成為對國家建設有用的人。
李廣讀後感2
假期的一天我讀了《飛將軍李廣》一文知道了李廣是西漢的著名軍事家。他身材高大擅長騎射,他以前做過太守、衛尉。他是一個大智大勇之人。
記得有一次李廣帶一百騎兵追趕三個匈奴人,結果追了幾十裡才追上他們,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就在準備回營是有幾千名匈奴騎兵追了上來,李廣計程車兵慌亂了起來。這時李廣沉著冷靜地說大家不要慌,我們的大營遠,求援肯定是來不及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匈奴騎兵追上來一定是凶多吉少,不如我們停下來,這樣他們會誤以為我們是誘兵之計,一定不敢輕易攻擊我們。於是就這樣李廣一行繼續前行在離匈奴兵僅兩裡的地方停了下來。就這樣匈奴追兵果然不敢輕舉妄動,很快就撤兵了。
“讀史可以明智“讀了這段歷史故事,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要向機智勇敢的李廣學習,遇事不慌亂冷靜地分析從而找到突破口和轉機而不能輕易就喪失信心。
李廣讀後感3
李廣是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是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一般一提到將軍,我們都會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霍去病、廉頗、衛青等等,對李將軍李廣就不太熟悉。其實我們小時候學過的一首詩《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是王昌齡對李廣的稱讚。
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就記敘了他的生平事蹟,在司馬遷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在戰場上英勇奮戰,臨危不懼的將領。對於李廣悲慘的結局,我們也可以從這篇文章中看出,司馬遷對這名英雄的惋惜和悲痛。
從他的才能來看,他確實是名英雄。他與匈奴多次交戰,匈奴聞風喪膽還稱他為“飛將軍”。他的射箭技術高超,李廣有次出獵,看到草叢中的石頭,以為是老虎,就拿箭射向石頭,整個箭頭都射進石頭裡。他不但箭術高超,而且足智多謀。他在捉捕匈奴的射鵰手時,看到了幾千名匈奴騎兵。而李廣只有一百名騎兵,李廣認為只要他們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會來擊殺他們。只要他們不跑,匈奴就不會攻打他們。於是他率領了一百名騎兵射死了匈奴的.將領,匈奴覺得漢朝有伏兵就領兵撤離了。李廣的一百名騎兵就這樣嚇跑匈奴的幾千名騎兵,讓人不得不稱讚他的謀略。
李廣為人清廉,做官四十多年,家裡也沒有什麼多餘的財物,即使得到了賞賜也會分給他的部下。他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沒有喝到水,他也不喝水,士兵沒有吃飯,他也不吃飯,所以深受士兵們的敬佩。
然而像他這樣一名有才能,深受士兵愛戴的將軍卻終身未得封爵。這對一個有才能的人來說是多麼的委屈,即使他已不再年輕,他也想在年老的時候繼續拼出一番戰紀。終於等到了一個立功的機會,但衛青卻因為私情而排擠李廣,不想李廣立功並且輕辱了李廣,李廣一氣之下就回到自己的軍營,結果迷失了方向,沒有趕上與匈奴作戰,自己請罪自刎。
如果他大氣一點,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就像司馬遷受了宮刑,受到了嘲笑也不放棄自己的生命一樣,在牢中完成了自己的鉅作《史記》,即使有才能也不一定會獲得巨大的成就,還要有耐心。畢竟是金子的話,總會發光。
李廣讀後感4
讀了《李廣射虎》這篇文章,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有勇氣,只有勇氣才能戰勝一切。文章的大體內容是:李廣外出巡邏,猛然間他發現一隻老虎影影綽綽地蹲在草叢裡,於是他連忙拈弓搭箭,把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第二天。李廣派隨從去找昨天射的老虎,隨從發現李將軍射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巨石。我發現李將軍真勇敢,還神勇無比。
說到李將軍,我想到了自己的膽小怕事。(.)一天晚上,爸爸叫我去喊媽媽回家,媽媽在大媽家串門呢。可是我不敢去,因為天已經黑透了啊。爸爸見我膽小,就陪我一起去了。我真是太膽小了,現在還這樣呢,我真想讓自己變得大膽一點,像李將軍那樣勇敢。
讀了這篇文章,我想告訴大家,不管你面對什麼困難,都不要害怕,要鼓起勇氣,打起精神來,要知道有勇氣就能夠戰勝一切。要相信“我能行!”
李廣讀後感5
我覺得李將軍的飛將軍這個名稱真是名不虛傳,文中說:“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裡,任將士們怎麼拔也拔不出來。”
從這句話中,我覺得李將軍實在是智勇雙全、力大無窮啊!而且李將軍射中的是一塊巨石,如果是像我們這些普通人的話,一定射不進去,所以我覺得李將軍智勇雙全、力大無比。我覺得李將軍射得還很準,因為如果是其它的人來射的話,估計就算是射十次、五十次也射不進石頭裡,但是李將軍就是跟別人一點也不一樣,因為李將軍一箭就射中了大石頭裡面,而且他做事很敏捷,也很果斷。
我覺得李將軍應該幾秒就把箭射了出去,如果是我的話,可能會發抖,幾分鐘才能射出去一支箭,而且射出去的效果可能一點也不好,我應該向李將軍多學習學習他那果斷、冷靜、勇敢的精神。
李廣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水滸傳》第九十二回《振軍威小李廣神箭》。看完後,我對小李廣花榮佩服得五體投地,要知道為什麼,請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日,宋江派花榮、秦明等將領攻打蓋郡。敵將方瓊出戰,花榮派孫立出馬迎敵,鬥了二十回合,敵將張翔見方瓊贏不了孫立,就偷偷一箭射中孫立的戰馬,孫立只得下馬步戰。小李廣花榮在一旁氣得咬牙切齒,迅速抽出一支箭,張弓搭箭,嗖的一聲,方瓊被射於馬下。接著花榮又放一箭射死張翔。我讀到這,就對花榮產生幾分敬意,對他的箭術更是敬佩,感嘆道:“這真是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呀!”
次日,賊將楊端見花榮來探城,向花榮射來一支冷箭。花榮聽到弓弦聲響,身子一仰,頭一偏,接住敵箭,拿起背後的弓,搭上那支箭,往楊端射去。正中楊端的咽喉,楊端撲通倒地。緊接著,小李廣花榮又張弓搭箭,往城上士兵射去,只聽“嗖、嗖……”城上幾十個士兵便應聲倒地。可以說箭無虛發、百發百中。讀到這,我不禁大聲喝彩道:“箭法真準呀!不愧是小李廣,你真是我的偶像!”
看到這,你喜歡上小李廣花榮了嗎?如果你喜歡上花榮,就趕快捧起《水滸傳》,去看看這位英雄人物更多的傳奇故事。
李廣讀後感7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李廣田是一位相當重要的作家。在李廣田誕辰一百週年即將到來之際,李岫教授出版了《歲月、命運、人——李廣田傳》。該書久經磨礪,後出轉精,把李廣田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是傳主的女兒,是傳主後半生生活的見證人。這一獨特的身份,為該書的寫作提供了一個重要角度:這就是她在“自序”中所說的“我願意敘述最原始的材料,寫出我所親歷的場景”。在這種自覺意識的作用下,作者在書中大量再現了鮮為人知的有關傳主的生活場景和生活細節,很好地展示並豐富了傳主的性格;同時,也使之比已出版的同類研究書籍更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和現場感。如書中寫到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遇害後,李廣田天黑才回家,悲慟難已:“母親看他一天沒吃飯,遞過一碗飯去,我看見父親的兩顆淚珠掉在飯碗裡,而飯卻一口也咽不下。”當然,書中最充滿摯情的還是對父女天倫的描寫。40年代後期作者參加清華的劇社演出,“父親怕我出事,每有演出便去接我回家”。多少年後,李廣田被迫害致死。作者從火葬場取出傳主骨灰,“這一天正是舊曆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我竟這樣把父親接回了家”。每當敘述到這些鮮為人知的材料、還原這樣的歷史場景時,作者總是以真實的細節、沖淡的文字出之,而在字裡行間卻又滿注了一腔深情。
作者既是傳主的女兒,更是一個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外文學交流史研究的學者,這一“學者”視角,作為對“女兒”視角的補充和延伸,大大增強了本書的理性色彩,該書的學術水準和學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文字的對照式、印證式的解讀。李廣田在《創作論》中曾指出:“文學創作正如蜜蜂釀蜜”,它“所採的是花的甜汁”,但造蜜時還要注入自己的蟻酸。因此,要真正把握李廣田創作的精髓,就必須既瞭解其中所蘊涵的生活本身“甜汁”,還要考察主體所注入的“蟻酸”。作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說出了“我所知道而別的作者不知道”的話。如果說第一章的前兩節透過對故鄉文化環境的描述,巧妙地交代了《畫廊集》和《銀狐集》中許多著名的鄉土散文所蘊涵的生活“甜汁”的話,那麼,在第七章中則更多地考察了傳主在作品中所注入的“蟻酸”。這種對照式、印證式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解開了傳主文字的生成之謎。二是在中外文學發展的宏闊視野中對傳主文學創作特色和成就的釐定。本書作者在許多論述中顯示出了相當開闊的理論視野。如第四章第四節考察李廣田30年代鄉土散文所接受的外來影響。它以英人懷特的著作《塞耳彭自然史》為結點,經過精心梳理,從懷特起中經英人戈斯、何德森等,再到周作人、李廣田、劉西渭,在宏闊的中西文化背景下接成了“一個文學生態鏈”。
從1940年10月“母親”懷抱兩歲的作者關山萬里追隨父親,於今已60餘載。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書中隨處都彌散著這種歲月滄桑、物是人非之感。該書開篇就寫了自己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一次尋根之旅,面對著父親作品中多次描寫過的古老黃河,滄桑之感油然而生:“彈指間五十多年過去了,滄海桑田,父親去世也已二十年了”。著中不僅有對父女情深的描寫,也蘊蓄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作者與同代其他知識分子一樣,也歷經了人生的許多大喜大悲、許多坎坷曲折,這不能不使作者在敘說父親悲劇命運的同時,也從無情的流水年華中去思考人的命運——尤其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作者在“自序”裡說,這是“一本有關知識分子生存狀態和命運的真實記錄”,“希望透過它能引起人們對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思索”。
李廣讀後感8
今天,我讀了一個歷史小故事《李廣裝死脫逃》,故事講的是打得匈奴聞風喪膽的西漢名將李廣裝死逃脫的事。
當時,由於李廣箭法特別準,跟甸奴多次交戰,幾乎每戰必勝,所以匈奴稱他為“飛將軍”。有次,李廣接到情報,說有一小股敵人來騷擾。李廣帶領300人迎擊,很快擊潰了敵人,沒想到從側面殺出敵人的大部隊,很快包圍了李廣的人馬。由於寡不敵眾,李廣全軍覆沒了,而李廣也因流血過多,倒在地上昏死過去,匈奴兵用網抬著李廣準備回去邀功領賞。過了一會兒,李廣醒了,發現周圍都是敵人,心想:敵眾我寡,硬拼是不可能的,只有智取。於是,他想到用裝死這招。突然,甸奴有個小頭目,騎著馬過來俯身探他的鼻息。李廣心想這是個好機會。他猛地竄起來一拳把小頭目打下馬來,然後飛身跨馬逃走了。
李廣在非常危急的時候,能夠沉著、冷靜的去應對事情,使我深受啟發。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面對許多突發情況,像我這樣只有向爸爸媽媽求教;有時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煩躁不安。看來,我要多向李廣學習,在困難時應學會動動腦筋,沉著、冷靜地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