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陸游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陸游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陸游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讀後感1
今天,我們學習了《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雖然簡短,卻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記得這樣一個歷史故事叫《紙上談兵》,講的是趙國的趙括對兵法知識非常熟悉,連自己的父親都難不倒他。於是,趙國便派趙括帶領官兵去與秦國打仗。來到戰場,趙括不知所措,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最後,趙國被秦國團團包圍,趙括被射死,趙國也全軍覆沒了。
趙括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只知道讀書本知識,而沒有透過親自實踐後將知識化為己有,轉為所用。
“不要僅僅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書本知識,使其得到昇華”。這種見解,不僅在古代,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鑑意義。
陸游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讀後感2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作品,這雖然是他在教育兒子,我覺得更是在教育我們。
他告訴子聿古人做學問都是不遺餘力的,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紮實基礎,將來才能取得一翻成就。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現在擁有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可我們卻不珍惜,不願意,比起鑿壁借光的筐衡,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只福。如果我們現在不好好學習的話,長大以後又能有什麼作為呢?
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這也是陸游告訴子聿的。古人趙括的紙上談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告訴我們只有書本知識是不夠的,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只有親身實踐過,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本領。沈括的探索精神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要徹底知道,瞭解一件事,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讀完這首詩後,我受益匪淺,收穫其多。
陸游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讀後感3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寫的,全詩只有短短28個字,通俗易懂,卻蘊含著許多深邃的求知道理。
詩的第一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告訴我們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讀著讀著,這讓我想到了《鑿壁偷光》這個故事,西漢有一個人名叫匡衡,小時候家中十分貧窮,買不起油燈,便把鄰居家的牆壁鑿了個洞,藉著鄰居家的燭光讀書。第二句“少壯工夫老始成”告訴人們只要打下堅實的基礎,積累豐富的經驗,到了一定程度後便自然有所成就。諾貝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小時候看到工人們在荒山野嶺用鐵錘砸石頭,便想,有什麼東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開呢?於是,他便把興趣放在炸藥上。為了研究炸藥,他好幾次將自己的實驗室化為灰燼,最後終於成功了。
詩的最後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說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還是有限的,要深切地瞭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這使我想起了趙括。戰國時,有一位趙國大將叫趙括,他從小飽讀兵書,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又一次,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兵士抗秦,不想他應缺乏實戰經驗,中了秦國埋伏,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讀書示必須的,書本上的東西的確很迷人,但如果只是“讀死書”,便不會有多大成效,反而會像趙括一樣成為萬人笑柄。
若是想擁有真正知識,就必須仔細觀察,親身體會,在書本知識上打好基礎,再去現實生活中實踐一下,便能受益非淺。
陸游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讀後感4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年少時就立下志向,不僅要做“上馬擊狂胡”的將軍,還要做“下馬草軍書”的文豪。確實如此,他的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可是今天,我們要認識的是他的另外一面,感受一位循循善誘、教子有方的父親情懷。
一個冬日寒冷的夜晚,寒風凜冽,北風呼嘯,陸游在寂靜的房間絲毫沒有睡意,便來到七兒子子聿的房間,輕輕推開門,只見子聿正在埋頭刻苦讀書,他把手背到身後,意味深長地說:“兒啊,古人做學問都是不遺餘力的,看才華橫溢的李白,哪一次不是傾盡自己所有的心血來創作的呢?”子聿是七個兒子中最聰明的一個,他思考了半響,認真地回答道:“父親,我知道了,讀書一定要有持之以恆,孜孜不倦的精神,這樣才能做好學問。”陸游欣慰地點了點頭:“子聿,從書本上的來的知識終歸是有限的,不要死讀書,要把書讀活。”子聿站了起來,走向窗邊,窗外大雪紛飛,成團的雪花猶如被狂風扯碎了的棉花,在空中連續翻滾,扭卷,遲遲不落在地上,不過一會,窗外就如岑參所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雖然寒氣逼人,子聿卻依然開啟窗戶,端詳著這一個粉妝玉砌的世界,好像在思考些什麼,陸游也走上前去,捋了捋鬍子,拍著子聿的肩膀說:“知與行是緊密相連的,窗外的大自然是多麼的美妙,杜甫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合。”子聿回過頭來:“父親,趙括因死搬教條而大敗,我一定不會重蹈趙括的覆轍,我要做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
夜已深了,子聿也早已入睡了。想到剛才的情景,陸游詩興大發,即興寫下了《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直到今天,這首詩還給後人帶來深深的啟迪:學習需要孜孜不倦,堅持不懈,知與行要緊密結合。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這樣,知識的天空才會任你翱翔,宇宙的奧秘才會任你探求。
陸游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讀後感5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陸游寫給小兒子的一首勸學詩,其中有一句直到今天仍耳熟能詳,那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啊,由書中得來的知識尚都淺顯,只有親自去做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啊!那不就是"紙上功夫淺,躬行得道深嗎?"
古往今來,凡是大有成就之人,無不是親力親為,靠實踐才得真知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時代,距今幾千年左右,如果當時不是神農親自嘗百草,識五穀,那麼很可能就沒有多姿多彩的穀類了。神農是實踐的第一代言人,跨出了中華兒女歷史長河中實踐的第一步!
清代王清任接過了實踐這場馬拉松的第二棒。在當時《黃帝內經》可以說是最齊全、最有名譽的醫學鉅著了,幾乎是每個學醫之人必備的"葵花寶典",但王清任作為一名敬業而優秀的外科醫生,並沒有篤信書本,相反憑藉著行醫的經驗還判定書中有多處漏洞。不僅如此,他還親自驗證。大家知道,古人是十分注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而不得損壞的,然而要想真正瞭解,只能動手實驗,這怎麼辦呢?王清任沒有被難倒,他隻身一人來到瘟疫肆虐而橫屍遍野的地區,親自動手剖屍多達3000多具,終於著成《醫林改錯》,將《黃帝內經》中的錯誤一一訂正,為中國醫學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轟動一時。你說,實踐重不重要?
再看今人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他僅憑雙手便解決了全球幾十億人的糧食問題,靠的是什麼?是實踐啊!正是因為他能夠腳踏實地,親自試驗、培育、才能種出產量高於普通水稻幾十倍的優秀雜交水稻!
不光是中國,外國也有同樣的例子。伽利略在今天可謂是婦孺皆知的大科學家了,但他所有的巨大成就是靠實踐積累的,這裡我舉他最著名的實驗"鐵球試驗"為例,這個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開啟了物理新時代。上述所有的功勞無不是實踐帶給世界與人類的呀!這不就是"躬行得道深"的最好證明嗎?
那麼,既然躬行得道深,光從紙上學習結果又會如何呢?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趙國之所以在戰場上幾乎全軍覆沒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趙括光看兵書,講軍法卻從沒上過戰場打過仗,只懂在紙上寫下功夫,而沒有把書上的知識進行實際操練,就直接上了戰場而造成的惡果。
那麼,既然實踐這麼重要,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到它呢?首先實踐需要勇氣。就像神農嘗百草一樣,要有著不畏艱難險阻的勇敢才能在實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其次,要注重在一次又一次的社會實踐中能力的培養鍛鍊與提高。實踐是對我們綜合素質的極好鍛鍊與促進,我們需要從中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學會動手、學會總結。
讓我們一起在實踐中做高綜合素質的優秀中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