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00字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00字1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表面上似乎是在寫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失足的事情,而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19世紀70年代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藉由此文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

  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高層首長卡列寧的妻子,一次舞會上邂逅了年輕的伯爵渥倫斯基。風流倜儻的渥倫斯基用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並在當時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從而展開了一場愛情悲劇。經歷了重重波折、在社會的巨大壓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打擊後,與渥倫斯基那所謂的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被遺棄,最後安娜身著那一襲與渥倫斯基初次見面時自己所穿的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臥軌,結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安娜獨自承擔了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後果,給人們留下了無限悲傷。

  有人說在描寫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無疑是一流的,在萬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最為豐滿的一個。她敢愛敢恨,敢於追求自己的幸福,在當時的那個時代這無疑是極具反叛精神的。當時的社會婚姻只不過是政治的附屬品,是極為物質和利益化的。因為婚姻大都並非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後會出現有情人的行為,但是人們為了名譽、地位卻極其虛偽的維持著這種表面的婚姻關係。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卻在這種情況下突兀的顯示出了自己的瘋狂,對真愛追求的瘋狂。

  記得小說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有一天,安娜與丈夫卡列寧一起去看一場盛大的賽馬會,比賽中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了下來,安娜情不自禁地大聲驚叫,這無疑是她的真性情,而這一“不檢點”的舉動也將她的私情“暴露”了出來,並且在事後瘋狂的她竟然還對丈夫說出了“我愛他,我是他的情婦隨你高興怎麼樣把我處置吧。”這樣的話。安娜愛她的兒子,用她的話說兒子是她的命根,當她想用自己的名譽換兒子時遭到了拒絕。她曾經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卻因為她對真愛的追求而遭到了社會的巨大壓力,受到種種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連她舊日的親戚朋友都拒絕與她往來。可是這些還不是主要的,令安娜傷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個她奮不顧身愛上的渥倫斯基的冷淡,一場大吵之後渥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一個品格高雅、敢於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叛女"終於在這種打擊下結束了自己的年輕生命,是抗爭還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麼的真實、血肉豐滿,讀到她死去的時候,彷彿一切就發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種反叛精神使她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當然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列夫·托爾斯泰還塑造了渥倫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寧等許多在文學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最具光輝的,最為激情與活力的。

  雖然小說只是以家庭婚姻為基本單位而展開的,但托爾斯泰目光十分的銳利,並且能夠穿透生活的壁壘而發現隱含其中的"真實"。托爾斯泰是一個圖解自我觀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還是晚期作品,主題上的聯絡十分清晰,他的小說是真實的,是當時俄國的“一面鏡子”。而這來自於他的智慧,來自於他敏感而浩瀚的心靈,更為重要的是來自於他的誠實。我相信託爾斯泰和他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會觸動著當時乃至今後很多的人。

  記得老師在講完《安娜·卡列尼娜》時說:“當愛情成為一個女人生命全部的時候,也就是她悲劇生活的開始。”雖然不能只用這樣一句話來評價《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過這部書的女性在讀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有更大的觸動,托爾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紀的俄國,但是托爾斯泰想表達的安娜思想還在,並將與《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隨時間輾轉下去,不再是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00字2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透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上流社會里,高層首長卡列寧之妻安娜豔冠群芳,在火車上她邂逅了風流倜儻的伯爵渥倫斯基。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雖然安娜勇敢地告訴自己的丈夫一切實情,希望能離婚,但看重社會地位的卡列寧,難以忍受奪妻的恥辱,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此刻,安娜已離家與渥倫斯基同居,懷了他的孩子,卻不幸流產,得了後遺症,又對酒與藥物有了依賴性,經過重重困難波折後,安娜的精神壓力變得非常大。後來,渥倫斯基承受不了社會壓力開始對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而現在所謂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要被遺棄,她內心無法獲得滿足和平衡,拒絕和安娜離婚並逼她放棄兒子。最後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

  安娜是一個具有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的貴族婦女。她不滿於封建婚姻,追求真摯自由的愛情。但作為貴族社會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雖然只是個人的愛情自由,採用的也只是個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於面對整個上流社會,誓死不做虛偽的社會道德的俘虜。在衝破封建束縛,反抗社會壓迫方面,她做到了處在她那個地位和環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這對當時的貴族資產階級社會,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義。

  這是我讀過最好的一部小說。當時的社會是多麼黑暗,多麼殘酷啊!她容納不了安娜,很難說現在的社會能容納這樣的女人。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而愛,最絢麗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如同飛蛾撲向野火,註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她始終沒有與現實妥協,她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女人。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柔弱的身軀,我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可人真的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靈魂。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因為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因為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里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

  然而產生這場悲劇的原因一是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動盪的社會和宗教及倫理道德摧毀了安娜的愛情,迫使她走上了毀滅之路。二是安娜的丈夫卡列寧利用婚姻和兒子束縛著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三是安娜的情人渥倫斯基不能脫離所生活的環境和社會,對安娜感情淡化,萬般無助的安娜最終走上了死亡之路。四是安娜本身:安娜的內心深處存在著激烈的爭取自由愛情和個人幸福與遵守貴族道德原則的衝突。她試圖掙脫封建婚姻的鐐銬,爭得享受生活、享受愛情的權利。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愛情,大膽地追求愛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貴族社會的道德準則,這造成安娜的大膽反抗行為,不僅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同時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認可,她靈魂深處這兩方面的內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著她。

  因為愛而對所愛的人產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種人之常情,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警惕和小心亦不為過,關鍵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愛情的能力,嚴格來說是經營愛情的能力,並不是人人都與生俱來的,必須後天認真學習才能熟練掌握。於是我想,許多生活中的愛情失敗者會不會是由於他們自身缺乏愛情能力的培養造成的呢?在愛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為依據,既不求證,也不給機會解釋或改正,便開始實施不可逆轉的報復,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有人說:安娜的悲劇也是內涵豐富的社會悲劇。是啊,我們都期盼著理想、寬容、仁慈,都希望我們的世界和平、安寧,充滿人性,但悲劇總是一天天在我們身邊發生。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這個社會,這一則悲劇帶給人們的啟示,更是深刻且恆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00字3

  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里,她像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安娜是一個誠實、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福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福倫斯基說:“愛,我之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物件,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裡,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裡,正像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就如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不是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福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福倫斯基結合了。

  當我們向安娜的美傾予由衷的讚賞時,我們不能不為其悲劇的結局痛心疾首。把安娜逼死的當然不止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整個上流社會。安娜的不貞,在上流社會本是不足為奇的。不同的是,她們能“單純地甚至快活地”過雙重甚至多重的“愛情”生活,而感情真誠、嚴肅認真的安娜只能“從悲劇的方面”去看這種生活,感到虛偽,可恥,無法忍受。培特西慫恿福倫斯基追求安娜,福倫斯基的母親也讚許兒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當她們看到這並非一場社交界司空見慣的風流韻事,而是認真的愛情時,立刻視為大逆不道。安娜不見容於上流社會,不是由於她的“紅杏出牆”,而是由於她竟敢公開這種愛情,公然對貴族社會虛偽的道德觀念挑戰,在這個社會里,無恥的培特西們竟是這個社會的“精華的精華”,虛妄無能的卡列寧是整個社會的“支柱”,這樣的社會不可能給予安娜正當的生活要求的肯定與人格尊嚴的承認。安娜悲劇的根源便在這罪惡的社會。

  安娜的矛盾還在於母愛與情愛之間的取捨抉擇,她一生只愛兩個人……謝遼沙與福倫斯基,她對陶麗說:“我只愛這兩個人,但是難以兩全,但那卻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福倫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謝遼沙的身上,兒子曾經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她全身心地愛著謝遼沙,甚至連離開他一刻都不行。愛情與母愛乃是一個女子正當的生活權利,冷酷無情的社會卻把它們分裂並對立起來,作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劇的絕路。

  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因此在我看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他把安娜的命運寫成一個悲劇,體現了生活自身的邏輯。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00字4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麗的,她如同蕪草叢中的奇葩,她的美不僅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熱烈真摯,一種嫵媚卻真誠,充滿活力而且輕盈,聰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熱情感性,八年不懂感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愛時能夠不顧一切,斷然放下名譽家庭甚至兒子。安娜,她追求屬於自己的感情,她正直不放蕩。當她一經理解弗龍斯基的感情以後,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感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摯的感情,她也曾對弗龍斯基說:“愛,我因此不喜愛那個字眼,就正正因它對於我有太多的好處,遠非你所能明白的。她是真誠單純的,愛變愛的轟轟烈烈,無所遮掩,寧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騙。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因此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感情的需要,而是正因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

  這麼一個冷酷的政界高官,一個從小便是孤兒不懂得愛只會追逐名利的人,一個讓安娜八年後想起便會哆嗦的丈夫!他是現實卑劣的,為了前程娶下毫無感情基礎的妻子,冷漠對待安娜與自己唯一的兒子。他,無疑不能給安娜帶來她所心心念唸的感情。他和安娜的結合,在我看來,自始至終都是個錯誤。安娜心中對感情的渴求與可列寧的冷酷無情完全無法磨合。因此,安娜之後才會如飛蛾撲火式的深愛弗龍斯基,正因他能帶給她所謂的感情。

  我想在我看來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取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麗的頭。 愛,只有簡單筆畫,卻比想象複雜。安娜跟弗龍斯基的感情,到最後能夠說只是單行線。

  安娜性格自身有著不可彌補的侷限性,她曾對弗龍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弗龍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弗龍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好處,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但是之後弗龍斯基對她的愛已愈走愈遠。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弗龍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感情。

  安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人都是為期望而活,正因有了期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而感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完美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如同飛蛾撲向野火,註定這場感情要將她毀滅。安娜正因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感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感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弗龍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鍾情,沉迷於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聯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感情十分膚淺。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龍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託,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與安娜的關聯,對自己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並在精神上強迫自己進一步愛這個女生。被愛是一種多麼了不起的幸福,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但是,“水滿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當被寄託所有的感情消失不見,若愛最後只是單行,一切都失去了好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