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大境界》有感
讀《教育大境界》有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教育大境界》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餘秋雨寫過在歐洲即使道上沒有車,也沒人闖紅燈。他曾問過一個老者為什麼不闖,回答出人意外:“我不能保證在窗戶裡沒有孩子的眼睛”。這是多麼有高度的自律與慎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所做所為離這個高度幽多大的差距呢?我認為我離這個高度還差得很遠很遠。在自己的意識中我似乎沒有把“高度”二字當作行動的指南。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我會有懶惰的心理,不願費盡心思去追求事情的完美,只是覺得差不多就可以。
正是因為這“差不多”,使自己的工作業績大打折扣,根本得不到所謂的高度。比如在學科組內,自我感覺工作沒落在後面。在某些事上不求精,放鬆了自己的思想。在組內沒有做出表率。在整個學校,自己的位置有如何呢?離優秀老師還有很大的差距。數學組的徐利老師在全國的課堂大比拼中能奪冠,是因為他的好學,他的用心,才從重重壓力面前,採取不同的策略,獲取了成功並有那麼多的感動,這說明徐老師有追求,有眼光。我也希望我們每一位教師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目標更高 一些,我們的事業會更輝煌。
要超越一時一事的成敗,要超越一己一人的得失,求得內心高度的和諧:與自己生活的和諧,與周圍生命的和諧,與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和諧,難道這一切有止境嗎?大求無境是一種極高的水準。我們要始終把這一水準當作工作的航向,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增添光彩。
我們把“教書育人”改為了“育人教書”。育人先育己也是我們教師應該做到的。育人也要做到“把握時機、毫釐不爽”,也要講究藝術。比如我們的學生會有所謂的“早戀”現象,有些人看來,這些孩子是“學習不用心”的學生,成不了大器。一旦發現,可能不會考慮學生的感受就直接說明事情的危害性。其實,這一做法就缺乏藝術性。
有一位老師是這樣做的:把孩子們領到一片桃樹下,早春時節,枝條返青,剛剛吐芽,開始說了些似乎平淡的話,後來好像有口無心隨意的說:“怎麼搞的這裡了一朵花,開早了啊!現在還沒到開花的季節,沒到開花的時候開的花,是一種無結果的花!學生似乎聽出點味兒,越聽越覺得話中有話,弦外有音,終於老師導向開始校正自己的行為,這種做法沒有聲色俱厲的斥責,沒有正襟危坐的訓導,一切顯得輕鬆和諧。進入初三,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一定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穩定學生的情緒。我在這一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去發展。由於自己的急性子脾氣,看到學生不到位,會發脾氣,導致學生課堂上的沉默,壓抑了課堂氣氛,降低了課堂效果。但我一直在改變自己,遇事先思己過,用一種冷靜的心態處理事情,有些學生也說我和以前不一樣了。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進一步和學生交流,讓學生都把我當朋友,在潛移默化中,在不知不覺中達到理想的效果。
課堂改革使我們杜口朗中學走到今天,其中的改革歷程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已根深蒂固,從我們的這一改革中,我更加體味到任何事都不是很簡單的,更何況成就一個大的事業,面對外來聽課老師的日益增多,我們不能不產生壓力,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業務修養,進一步打造自己的課堂。因為課堂是育人教書的主陣地,是教師成長的主平臺,是 境界提升的.主渠道。但在課堂上,我的作用有時體現得還是不到位,比如說學生回答問題時出了錯,有時我會急於糾正學生的錯誤,這就阻礙了某些學生髮言的機會,甚至會給學生造成這樣的想法:課堂有老師糾錯,我聽不聽無所謂。從而降低學生的聽課效果,使學生有一種懶惰心理甚至懈怠,其實我的不經意成了學生髮展的絆腳石。
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我們講究藝術性,縮小我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理想教師會教出理想學生,理想教法帶出理想學生。豎看古今,橫看中外,有很多的理想學生,比如最懷大志的學生——周恩來,最好奇的學生——愛因斯坦,最具超越式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最苦讀的學生——范仲淹等等。因此,在課堂上要開拓一條吸引學生好奇、疑問、探索、超越的宏富之路,給學生一角屬於自己自由飛翔的藍天,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要使課堂格局成為民主開放、科學、個性、高效的課堂,離不開我們的努力與追求,徹底解放學生、解放思想、打造自我。
“天下興亡,責任在我”,此語似乎說大了點兒,但讓人震驚之餘卻體會到高興哪沉甸甸的重荷而不敢稍微懈怠。這批初三的孩子應何去何從,初三是否真的成為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可能我們老師的再努力就能使某些學生圓自己的夢。於是,我們一定要更加明確“昨天是流逝的歷史,明天是前方的未來,今天是上演的現在”,行動就從今天開始,我們的行動會鑄造杜口朗中學的美好的明天。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為我們的夢想而努力,為我們的輝煌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