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哲學讀後感

蜜蜂的哲學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蜜蜂的哲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蜜蜂的哲學》的作者是約翰·彭伯希,寫作靈感源於自己兒時與蜜蜂的一次接觸。《蜜蜂的哲學》講的是一隻名叫嗡嗡的小蜜蜂在日復一日枯燥無聊的工作中萌生出了許多哲學問題:世界萬物為什麼會存在?這一切的意義何在?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忙碌呢?這些問題使它無法再安心工作而開始尋找生活的意義。在老者伯特的幫助下它開啟了探尋心中上帝的歷程。在蜂群的危難、伯特的死亡、探險中的起死回生等一系列經歷後,蜜蜂嗡嗡在曲折糾結的心路歷程中頓悟了人生的很多重要道理,最終它找到的是他自己。它是在跌跌撞撞中走過這段旅程的,有的時候他自己內心都沒有做好準備。不過,行走在這段旅途中,他發現自己的思想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厚重,而且知道在某個層面上,世間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而且這種完美會悄然綻放。最後,讓蜜蜂嗡嗡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是,他對自己作為蜜蜂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認識,而且心中重燃了感激之情。

  這則小故事之所以能夠被翻譯成中、韓、意、西、葡、越南、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等多國語言,並以網路書的形式迅速在世界各地掀起“蜜蜂式思考”的風潮。我想,這正是因為我們在蜜蜂嗡嗡身上看到了自己人生故事的寫照,這個似曾相識的人生故事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正在經歷,或者說,將來都必然要經歷……我們是否總會有那麼一刻覺得生活味同嚼蠟呢?是否總會在某個時刻停下手中的學習、工作,在抬頭望向窗外的某個瞬間,問自己如此這般生活的意義何在呢?

  其實,當我們還願意去追問意義問題的時候就已經邁出了一大步。因為在現代化的'生活中,在今天的文明範式中,我們往往只看到這個現實世界的邏輯構造,我們評價事物全然依據於事物在我們的生活利益尺度上的位置。簡言之,人使自己等同於物,這是人的物化。有多少人允許自己僅僅像一顆不停旋轉的螺絲釘那樣,終日忙忙碌碌、筋疲力盡。或功成名就,或碌碌無為;或為了能夠掌控生活,或為了能夠不被生活所打敗。但他們都不曾停下自己的腳步,不捨得從整日的勞作中探出頭來,試圖去尋找出生活的意義。而這恰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在我看來,生活的意義不在於掌控生活,不在於戰勝生活,而就在於生活本身。正如老蜜蜂伯特所說的那樣:“所謂的完美並非世間萬物的狀態,而是心靈的狀態。”世間萬物本就亙古不變的存在著,但每個人又都有著自己的生活與世界。我們如何去感知世界,如何與事物打交道,我們的世界就是怎樣。這也是為什麼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中與自己心裡的那個哈姆雷特對話。

  蜜蜂“嗡嗡”的故事也發生在你我和身邊每一個人的身上。為了尋找日復一日工作中的完美與快樂,為了尋找忙碌生活中內心的安寧與平靜。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己和生活的漫長旅程,並且最終找到生活和工作的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