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天一閣》讀後感範文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範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風雨天一閣》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1

  也許是源自內心那份堅守和執著,也許是對傳統文化的仰慕,讀完餘秋雨《風雨天一閣》的那一刻,我分明感到那源於歷史深處的思索,如嫋嫋茶韻,飄然溢於紙外。

  天一閣是一座古代藏書樓,它的主人是範欽。範欽對書的痴迷,不言而喻,這使得他到處蒐集書籍,成就了天一閣。

  天一閣當然不會那麼太平,不過“書不可分”已成了范家的不二法則。真正對天一閣造成巨大威脅的居然是小偷,先被小偷拆牆偷書,後又被一個叫薛繼渭的偷兒偷走了一半的珍貴書籍。幸遇商務印書館館長撥巨資搶救,藏於東方圖書館“涵芬樓”內,但此樓最終又毀於日軍戰火。

  沒有焚燬的,是天一閣本身,它這位滿臉哲思的老人注視著一切後人,彷彿在說:“我是中華文化的象徵,我是不會被輕易破壞的。”

  要想讓一本書儲存幾百年,是極其困難的,必須防止火燒、水吞、蟲蛀、黴爛和竊賊等一系列書的剋星。可見,天一閣儲存至今有多困難。可是它堅持下來了,一次次磨難,一次次挫折;同樣,也是一次次洗禮,一次次昇華。

  確實,懂得堅守,內心執著的人,他們往往更容易成功。如餘秋雨先生,他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萬公里考察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蹟。如雜技演員,在經歷了多少次的失敗之後,才換來舞臺上的鮮花和掌聲。趙麗宏筆下的《頂碗少年》,不是失敗了兩次,最後一次才成功嗎?又如運動員們,他們在訓練的時候,在比賽的時候,在遇到各種對手的時候,有成功,也有失敗,但他們沒有放棄,內心執著,朝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前進著。你說,他們的成功難道不需要堅守嗎?

  有很多堅持不了的人,他們失敗了。彈鋼琴時遇到難彈的曲子,便說“不彈了”;練毛筆時,遇到難寫的字時,便說“不寫了”;爬山時,頭上頂著炎炎的烈日,腳下是陡峭的山崖,看見離山頂還有很遠的距離,便說“不爬了”。這些不能堅持到底的人不知道啊,只有爬上山頂,才能見到最美麗的風景。

  天一閣執著堅守、傳承千年,但因歷經風雨,也確實承載了太多。我們這個發明了象形文字,發明了紙,又發明印刷術的民族,為何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會如此艱難。“血戰前行的歷史”中,戰火一次次焚燒著脆薄的紙頁;歷史滾滾的車輪把我們帶向新的征程,也碾壓了一切。

  傳統節日很少有人記起:端午節不賽龍舟了,重陽節不登高了。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地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

  傳統的歌舞面臨失傳:鳳陽花鼓,雲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

  所幸,這些已引起了重視;歷史,終將被改寫。

  天一閣將永久屹立於風雨中。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2

  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隨波逐流;是直面挑戰,還是落荒而逃;是選擇喧囂一時的功利,還是恆久平靜的善良。人生是一道選擇題,讀了餘秋雨先生筆下的《風雨天一閣》一文,對文中的範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更告訴了我選擇的意義。

  “基於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過來說,基於文華良知的健全人格。沒有這種東西,他就不可能如之志不移,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眾所周知的天一閣建於明朝中期,由其主範欽立終身覓書建樓,延續了數百年自巋然不動,先後遭遇過被人竊,被火焚燒等災難,但仍屹立於寧波城。範欽的選擇,使我們看出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走向生命的盡頭,權利與義務的分割,對於大兒子和二媳婦來說無疑又是一個選擇。反覆的思慮,斟酌,後代要有人義無反顧,別無他求的承擔起艱苦的藏書職責。然而不假思索的答覆和置之度外的利益誘惑,無疑又是一份滿意的答卷。

  範欽在閒適生活中放棄,選擇在艱苦生活中挺身;範欽的兒子在安逸生活中選擇放手,他又奮不顧身的繼承父親的職責;當然還有錢繡芸,這個可憐的女人,不知她為了知識放棄了多少榮華富貴,不知她渴求以慕的文化讓她選擇了多少磨難。但她卻無法打破原則的城牆,最後鬱鬱寡歡。選擇,是弗朗斯特筆下兩條路的二選一,但他卻因為選擇正確從而決定了一生的道路;選擇,又是莫爾先生筆下走遍全世界的極力渴求,最後卻是在家中找到最愛的可笑與幸福。也許會被一時的腦熱而喪失選擇的機會或盲目挑選,而謹慎過後的果敢,又會給自己呈現出不同的畫卷。

  我們都選擇過,也都被選擇過。成功或失敗在一念之間。選擇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難題,同樣也是必經的挑戰,它難住了許多人,而對那些毫不猶豫卻不失嚴謹,不假思索卻不莽撞行事的人,這難題呀,應會望而生畏吧。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3

  對寧波天一閣,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間藏書樓上,但對於其藏書的艱辛,我直到讀了《風雨天一閣》之後才解一、二,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情節便是天一閣的建立人範欽在彌留之際做的有些荒唐的遺產分配。

  範欽將遺產分成兩份:一份是萬兩白銀,一份是一樓藏書。讓兩房在其中挑選。這是一個在很多人看來極其不公平的決定。萬兩白銀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筆鉅額財富,它可以讓選擇白銀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樓藏書從收益上來看便彷彿一個代代相傳的負擔,甚至可以說是隻賠不賺,入不敷出的,範欽的這個分配可以說是將範氏沉重的義務——一種對文化的傳承這種精神上的遺產和範氏巨大的權利——一種對財富的繼承這種物質上的遺產分割得十分徹底。

  面對這兩個一看便知道應該選擇後者——這個在不履行義務的情況下便可以取得權力穩賺不賠的選項,範欽的大兒子範大沖立即開了口,就在我剛想著他搶得了先機佔得了便宜並且嘲笑二房的猶豫時,下面的一段文字卻立刻讓我對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驚的是範大沖不但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藏書樓,而且決定撥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來充當保養費,甚至開始了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

  他這個毫無猶豫的選擇令我佩服不已,有誰會真正為了一樓藏書而放棄萬貫家財?有誰會真正做到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甚至在深深體會到父親藏書之艱難後給自己的後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鎖並且讓其代代相傳?這不僅讓我想到了守陵人,他們一代復一代地賠上整個家族、所有子孫去看守、堅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與其說是工作、義務還不如說是一種信念一種堅持,範氏家族也是如此,不過是從守陵人變成守書人罷了。那是一種不顧旁人的不解與嘲笑,不顧財富上的巨大開支,不顧歲月的流逝,不顧王朝的興替,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時間的意志力。在他們的眼中藏書樓這時不是一個單純的`收藏著珍本、孤本的知識儲蓄所,而是一個古典文化事業的象徵。他們藏書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範氏家族,更不是為了某一個王朝,而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他們是為了用一本本書籍使我們長期處於散亂狀態和自發狀態的精神天地變得整齊連貫充滿凝聚力。可以說他們的行為是中國文化儲存與流傳艱辛歷程的一個縮影。也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如範氏一樣的家族、機構組成了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

  其實,我們也能在心中擁有一個天一閣,也能象範氏家族一般做一番儲存流傳中國文化的事業。

  也許我們沒有天一閣中那種稱得上是文物的書籍,但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流傳至今、記載著各個王朝的興衰歷程的作品,它們的文化價值也決不輸於藏書樓中的孤本、珍本;也許我們無法象範大沖一樣義無反顧地放棄萬兩白銀而選擇藏書樓,但是背誦那些名篇名段並深入瞭解他們背後的故事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尊重和繼承;也許我們無法象範氏一樣世世代代忍耐著痛苦、寂寞執著地傳承著繁華的文化遺產,但是我們將自己喜愛的古文古詩等與他人分享、交流,那麼也是在傳承併發揚我們的中華文化!

  相信古代的天一閣是由一個範氏家族所支撐的,但現代的天一閣可以由我們共同支撐。

  《風雨天一閣》讀後感4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往今來,知識文化的最重要載體便是書。取代了口耳相傳,世界一下子因白紙黑字豐富多彩起來。書是不盡的財富、不竭的甘霖,但同時,它又是脆弱的。單薄的紙張似乎不堪文化之重,在歷史的長河中紛紛流失,無數思想的結晶付諸東流,這不得不令人挽腕痛惜。於是,許多人挺身而出,甘當文化的守護者,縱使耗財耗力,默默無聞,這便是藏書家。

  正如書中所說,中華文明太豐富了,中會文化浩如煙海,一個一個方塊字串成句,一句一句話連成篇,一篇一篇文章又成了書,多如牛毛的書。然而,單薄的紙張太脆弱了,偏偏又成了傳承文化的最主要手段。文化在書裡棲身,而那麼多書又將歸往何處?戰火、天災、禍亂,每一樣都威脅著它。於是,便有藏書家。

  歷代從不缺藏書家,但成功者寥寥。對這類人的要求是如此苛刻,他必須有足夠的資產,有集書的夙願並不辭辛勞,有敏銳的頭腦及管理才能,精細的考慮和堅定的信仿,等等。這樣,他才有可能成為文化的守護神。

  很可惜,若大的中國,只有一人,範欽,通過了這苛刻至極的考核,只有他,為中華文化找到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落腳點。這已是上蒼對中華文明的極大眷顧了。

  範欽窮其一生建立了天一閣,他身後,無數範氏子孫窮其一生地護了天一閣。猶如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連交接奉的那一刻也不容人喘息。就這樣奇蹟般地傳了一代又一代,這份堅持令人動容。範氏的確實煞費苦心,建立了一整套護樓保書的系統,使天一閣挺過了無數風霜雨雪,屹立至今。他們與其說在藏書,不如說在養書。

  他們有自己的矛盾,維持天一閣不倒似乎已不成問題,可是時間長了,範氏後人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藏書的目的何在?意義何走在?護著這一樓書,不予人看,不準變賣,為了什麼?神聖的傳遞漸漸成了苦難的延續。他們不知道,也許數百年前的范增在盼望這樣一個時代,一個天一閣能夠大敞其門的時代。於是,縱然不願,子子孫孫恪守祖訓,毫無目的地供養定樓書卷,恭敬而惶恐。這些都使這一切變得怪異而扭曲。無止息地走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路,行者寒心,聞者悲憫。

  然而,天一閣依然屹立,從歷史中沉重地走出來,來到我們面前。天一閣成了一件雕塑,一個符號,同時,它以豐富的內涵潤澤現世,使成千上萬人受益。範欽含笑了。無數範氏子孫可能先是驚愕,再從腦海中費力尋覓著藏書的最原始動機,最後釋然。數百年的宿命煙消雲散,飽經風霜的天一閣葬送了歷史,迎來新的篇章。

  不可否認,天一閣是一個奇蹟,支撐這個奇蹟的是文化儲存和流傳 的艱辛,無數人的努力,以及一個古老民族的氣節與風骨。我們在華夏大地上生存,同我們的祖先站的是同一片土地。那從源頭淌下的清泉,滋養了我們,應該讓它繼續左流下去。天一閣淌下的一脈泉水,終將成河成江,匯聚成海。過去雖然已成為歷史,然而我想,範氏子孫的那種文化良知不會隨歷史消失,就像文中所寫:“我們這些人,在生命本質上無疑屬於現代文化的創造者,但從遺傳因子上考察,又無可逃遁地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子遺。天一閣是一種精神的象徵。華夏文明在此落腳,理應由此發揚光大。不只文化良知,許多高尚品格也應如此,理應如此。”

  天一閣,精神的守望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