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通用5篇)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通用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1
學校開展生本教育到現在已經儘快3年了,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學校開展了關於生本理念的理論學習,也嘗試著相應的生本課堂模式,但現在想一想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問題。在暑假期間,我仔細閱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認識。《諦聽教育的春天》是當代著名的教育專家郭思樂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詮釋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種思想,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或困惑,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死板教條的搬用某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領悟其中的“精髓”,科學地、靈活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透過假期的學習,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過去實踐中的“生本課堂”,自己對“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認識。那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生命,激揚學生的生命,挖掘學生的潛能。
“要尊重學生的生命,激揚學生的生命,挖掘學生的潛能。”其本質來說還是體現出了郭思樂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麼學生的潛能怎樣才能得到發覺,並且還能使其繼續發揮其功效呢?其實學生的潛能的發覺全都在課堂學習中。我們要承認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樂教授所說:“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透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於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而現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於,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於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儘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階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課的前置性作業,使每個學生透過先學都有收穫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
現在再反觀自己的生本課堂,再回想自己的教學,實在有些慚愧。原來教學時每次都害怕學生們聽不懂,於是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後來在開展生本課堂後,也開始模仿去做。開闢小組交流,小組展示等。然而不知怎麼回事,這樣的課堂中
孩子們仍然不能調動。學生慢慢的已經厭煩了這種形式的課堂,上課不是毫無表情的坐在那裡聽,就是躲在一邊玩,不會參與到學習中來。現在想想問題在於只學會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沒能領悟到其真正的內涵,即便是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的環節,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走個過場,並沒有真正落實合作學習,所以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不會很高。這樣的課堂肯定會給教師產生一種在課堂上無能為力的感覺,學生累老師也累。
透過本次學習,瞭解到“生本教育”其實是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丟擲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會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鬆,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放的開,對學習就會更加有興趣,而興趣會是最好的老師!
後來由查閱了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比如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對於這一點我也是感覺到,首先教師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確必須要改變方式。在我以前的課堂中,每一節的上課內容是不會預先告訴學生的,很多的問題都是突發式的,因為我覺得如果學生都知道了上課的內容與問題,這節課就沒有了新鮮感與吸引力了。可是這樣做的話呢,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很難實現。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學生,先學後教。學生學在老師教之前。(前置性作業就是對學生課前先學的一個引導。)生本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基本思路是:“早識字,大閱讀,大感悟,以閱讀為中心,推動聽、說、讀、寫。意義識字,推進閱讀,以讀引讀,以讀引研,以讀引說,以讀引寫,全面提高。”如果說課前的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回到課堂把故事說出來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不僅把課前閱讀到的知識經過思考表達內化成自己的學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辨力,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帶動了聽與說的訓練,能說會道是為了以後的寫做鋪墊的。由此可見,生本教育其實恰恰利用和學生“生命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摸索,去實踐。但是我認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遠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們老師必須要從思想上去理解它,內化它。我相信,如果我們真正內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時,一定會收穫教育的春天。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2
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也許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可它成為我們的教育思想了嗎?它體現為我們的教育行為了嗎?郭思樂生本教育從“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引申出“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原則。生本教育的目標“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出發點”,其目的是“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體現”。強調不能壓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強調人的生命價值和智慧價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發展的追求”的教育。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現智慧。杯子越薄,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麼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紮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所以生本的課堂是先做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課堂上老師說得少,學生就說得多,老師做得少,只是引導學生觀察、活動、閱讀、思考,學生從中感悟了,就形成他們頭腦中穩定的精神財富。一切相信學生,高度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老師是依託學生資源,喚醒學生,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學生成為教育真正的主人,課堂成了學生展示生命精彩的舞臺,這不正是教師職業意義之所在嗎?
生本教育強調把可以交付的教學交付給學生。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他的天性得到發展,他的收穫像鮮花怒放。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就是生本教育體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生本課堂強調把學生作為教育資源來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內在積極性都以成為教師的教學所用,以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
生本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困惑,就讓我們從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中獲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3
寒假期間,我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不經意間,被扉頁中的一段文字吸引:"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在這富有詩意的文字深處,有著睿智的哲理和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依靠。我作為一名青年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怎麼才能找到一種輕鬆有效的讓老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快樂的教學方式呢?當我接觸到了生本教育這個理論時,眼前不禁一亮,在這本書中我瞭解到生本教育是一個使受教育者永不後悔的理論,是能給教師學生帶來快樂的一種理論,它讓學生在學習上動力不斷,學而不厭。而《諦聽教育的春天》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於它始終堅持整體地,動勢地、實在地看生命體。它不相信某一個區域性的數字,比如斤數、長度等等。生命固然是可以用一些數字來刻畫其某些形態的,然而生命又總是逸出在我們的刻畫之外"。而我們的教育喜歡用一些顯性的條目來量化生命的成長。從大處的課程標準到小處的課時目標,我們總是把太多的希望寄予教育,寄予教師,寄予教師的教,往往忽略了寄予學生的學。特別是大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我們總是擔心學生的能力,不放心地讓他們去學,而是牽著、領著、引著。我們因此變得心力交瘁,學生因此變得負隅頑抗。
"農民比我們聰明,他們不會絲毫懷疑一個事實:小豬是自己吃東西長大的,因此不需要經自己轉手,一旦明白這一點,對小豬的判斷只簡化為毛估估"。我們基本上不承認教育的本來面目是促使學習者的成長,這種成長依靠學習者自身。我們已習慣了要給他們的成長做很多事情,在我們眼前的成長才是我們承認的成長。比如,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從70分提到了75分,我們說他進步了,他成長了。為了這5分的提高,我們曾多次輔導他,給他佈置額外的作業,曾大量機械地重複著一項作業,我們出題,孩子做題,我們批閱,孩子改錯。這5分的成果裡又有多少孩子的主觀能動?我們不得而知。而最直接的"成果"是我們和孩子越來越遠,甚至越來越對立。但是教育的現狀又不得不讓我們老師總是糾結於這顯性的、冷冰冰的數字上。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現智慧。杯子越薄,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麼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我們要做的事情大大簡化,而學生可做的事情則大大擴充了。所以,培根是我們進行生本教育的關鍵。簡單地進入培根,又是使所有學生都得到基本的學習權力的關鍵,是教育或教學給予每個孩子的基本待遇,不給以培根,就是教育或教學的基本的失算,也是整個學習被動的直接原因。培根必須交給孩子們自己做,這又是關鍵的關鍵。"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紮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
所以生本的課堂是先做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課堂上老師說得少,學生就說得多,老師做得少,只是引導學生觀察、活動、閱讀、思考,學生從中感悟了,就形成他們頭腦中穩定的'精神財富。一切相信學生,高度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老師是依託學生資源,喚醒學生,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學生成為教育真正的主人,課堂成了學生展示生命精彩的舞臺,這不正是教師職業意義之所在嗎?
雖然對於生本教育的具體實施,我心中還是存在一些困惑和疑問,這確實需要一段調整的過程,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這個過程剛開始也許並不完美,但是我內心是充滿信心的。我們老師要承認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很多問題學生都能夠自主解決,或者是透過討論後共同解決。"生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師放開手,在每節課上都組織學生自由討論,交流讀書感悟,要求學生提的問題還要靠學生自己去解決。我們作為老師,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信他們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相信他們有無盡的潛力。
"生本教育"充滿著無限的魅力與活力,它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把學習當成是一種需要,樂此不彼,煥發光彩。沒有人會拒絕快樂,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權力。面對快樂,學生哪有不喜歡學習的呢?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4
“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讀完《諦聽教育的春天》,掩卷而思,郭思樂教授的話語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自覺作為一個教師,肩上的擔子很重,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諦聽教育的春天》文章倡導生本教育,強調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強調兒童是教育的真正主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主體的學生觀,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處於朦朧初始階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除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外,還需要教師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可是沒有領悟和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生須轉變角色,變教學知識的傳播者為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
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看一看,動腦思考—想一想,動手操作——擺一擺,開展實驗——做一做,合作交流——說一說歸納提高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始終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操作者,實現了教師角色向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根本轉變。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準確把握教師在數學活動中的“角色”作用,擺正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位置。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問學生答,所謂的雙邊活動多以師生交流為主,有的甚至就是把“滿堂灌”改為“滿堂問”,結果導致學生無精打采,課堂效率大打折扣。
而如果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探索為特徵,以培養學生自主為切入口,使學生產生內在的求知慾,提出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則能把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掩卷思考,怎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呢?聯絡我平日裡上數學課的實際情況,我覺得作為數學教師,首先要創設一種樂於“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激發主體意識、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的模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於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因此,我會努力將自己的課堂打造成學生喜歡的課堂、感興趣的課堂,讓學生對數學課感興趣,主動的去學習。這樣,他們才會有學習的動力。這是比任何手段都有效的。我也曾嘗試過各種方法上課,事實證明,用學生提問、遊戲、設計教學活動等引導學生去學習,學生們往往情緒高漲,興致勃勃。
但如果讓他們乾巴巴地聽講解,一味地做習題,他們就會無精打采,學習效果也不好。其次要最佳化教學中的師生關係,必須堅持教師引導作用和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做到:①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要徹底改變單純教師“問”、學生“答”的現狀況,把課堂變成學生“問”的天堂。②把學的時間還給學生。課堂教師講得多,無疑就擠佔了學生的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就是讓學生多學,在學中發現問題,學到知識。③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教師的精講是必要的,但學生表達自己的思維,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機會。④把練的安排納入課堂。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自覺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探究創新的能力。
為了在數學課中能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探索環節,有時留一點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獲得解題的方法。例如課餘時間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對課堂知識的加深、擴充套件,更主要的是對課堂中沒有學到的、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的獲得。內容不限,具有廣泛性和選擇性,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人具有發展的無限可能性,教育應當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激揚生命自身去發展自己。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生本教育強調把學生的學習儘早地交付給學生,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生本課堂不再靠教師的教而是靠學生自主的學,課堂成了每位學生展示的平臺。在生本課堂中沒有老師怒斥學生,打罵學生,懲罰學生的現象,多的是信任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鼓勵和稱讚學生。我覺得,像這樣尊重、信任、依靠學生就能創造教育的奇蹟。“生本”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讓我們從《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中獲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讀完這本書,我不斷在思考,“生本”就好像是我們的中醫,它講究整體,平衡和順其自然。我們不該關注孩子生長的其中一點,而該考慮他整體的發展趨勢,我們不能割裂一門學科,而應該綜合地來看待,我們不能拔苗助長,而該順其自然。我想,要是我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師都能認真落實我們所學到的先進理論,都能給學生以這樣自主的空間學習,那麼我們的課堂又將是另一番喜人的景象。
《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後感5
我感覺到每天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鬆;每天讀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經養成了每天讀幾頁或讀幾行字的習慣,那種感覺比起以往只在假期裡看很多字要幸福難忘的多。真正感覺到在一寸光陰裡讀書比看電視劇多了一些創造的空間。為此,我學會了投資,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買書。
每晚翻開前段時間買的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總被書本的第一句話深深的打動著——“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魂,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我看到有好多朋友都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QQ簽名,前段時間我也看到周秋豔老師寫上了開頭一句: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原來我們都被深深感動著。初次看到這段話,心裡並沒有理解這些話所包含的意義,但就是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帶著這樣的震撼,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書中說道“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陳述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目測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後就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長大後是論斤稱重的。郭思樂教授從這一個現象中看到了我們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並從中悟得智慧。讓人茅塞頓開。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物件何曾不是鮮活的生命!把人當作生命來進行教育。
我們經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這是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體現在形式上?每次公開課,賞析課,交流課,都是讓我們學習教育的舞臺,可這舞臺太小,成不了我們的教育思想。那是我們平常給教育畫蛇添足,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毛估估”在解決生本的自由發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進行這樣的類比: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為了放心天天稱重驚擾它。我們不必質疑孩子自己學習的效果,學生本能地生長,自由地發展,到了結果的季節,就會各種各樣的果實掛滿枝頭,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積極,讓學生自由地發展,如同小豬自然地生活。我們不是常說好學生並不是老師教育出來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麼簡單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喚起了我們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進了我的心中。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現智慧。杯子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麼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紮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
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透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於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而現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於,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於是教學和教育氣血不足,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於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儘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階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課的前置性作業,使每個學生透過先學都有收穫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老師們還要機智的處理這些驚喜,否則可能會扼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諦聽教育的春天》,扉頁上的這段話讓我在思考沉澱之後看到了孩子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夢想著學生歡天喜地地來,依依不捨地走,他們比任何時候都喜歡讀書學習。
雖然,現在這樣的景象存在於我們的一個遐想當中,雖然要達到這樣的景象非常的困難,有很多的雖然,但是就像開頭說的那句話一樣“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這本《諦聽教育的春天》我還沒有讀完,但對所讀的這些內容產生了共鳴。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處在那樣的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當中,只要我繼續讀書,堅持實踐,相信會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