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通用11篇)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通用11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通用11篇),歡迎大家分享。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
弗蘭西,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卻是一個擁抱夢想的女孩,就是一個樂天主義者。
弗蘭西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在弗蘭西身上,我彷彿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也曾生活在窮困中,卻無限熱愛生活和熱愛讀書的小孩,那個永遠心懷夢想的小孩。“是的,等我長大了,有了自己房子,我不要豪華椅子,不要花邊窗簾,也不要室內橡膠樹。我只要這樣的書桌,放在客廳裡,還有白牆壁。每個星期六晚上有一本乾淨的綠色記事本,一排閃亮的黃色鉛筆,削好放在那裡隨時派上用場。還要金褐色的碗,裡頭總放著一朵花,或是一些葉子,或是一些漿果,還有書。
書是弗蘭西最喜歡的娛樂專案,肯定有人相信,書中自有弗蘭西渴望的一切,在書中,她能體會到現實不曾有的美好生活,以及精神食糧對於物質缺乏的補充和潤澤,書就等於她的子彈,回到家,弗蘭西坐在破梯上看書,呼吸著暖暖的空氣,看著窗外,什麼也看不見,讀著書,吃著零食,飲著冰水。多麼舒服的場景,相信這一刻,她一定在想白日夢,我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玩具統統掃蕩。這是我兒時的願望,也是我現在的願望!兒時的我希望長大後有能力將喜歡的玩具全部掃蕩回家,這樣就是最的生活了。我便想起兒時的願望,然後看了看現在,嗯,差不多了。
總的來說,貝蒂。史密斯寫的這本《布魯克林有棵樹》還是非常不錯的,唉,起碼我看的懂嘛!這才是最重要的,而我是比較偏喜歡有故事情節,然後非常曲折的故事,反正那個就是傳說這類的東西,我都比較感興趣,而其他有些記事的一些書,我就感覺不太適合我,有點看不懂,所以覺得,什麼人適合看什麼型別的書比較重要,但是不是說只看那一類的,而是說,你可以必看其他系列的作品看多一些這一類的,當然其他的也很重要,不然,你怎麼擴充套件知識呀?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2
每個人的成長是不同的,不同的成長給我們留下不同的印象,對於我們來說成長是無比的重要,然而這本書就形象的講述了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欺壓,總是受到別人的侮辱,他們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長如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破爛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卻是一個擁有夢想、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這部小說中獨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蘭西。
她的成長令人感到吃驚,她做過了大人們所做過的事情,如:撿破爛、購物、打工…她的家境非常貧寒,父親很早過世,而母親非常偏愛弟弟,所以弗蘭西很少感受到家人的愛,在家裡就是這樣,然而在學校裡同學們更是瞧不起她,總是受到同學們的輕視。她的成長就如同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
弗蘭西非常的勇敢,她會勇敢地去面對一切,不怕困難,對於別人的輕視,則會讓她變得更堅強,古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弗蘭西就如同這樣,弗蘭西把一切挫折變為動力,讓她慢慢的成長,讓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我覺得整本書的內容就如同一首現代詩,既有悲傷的部分又有高興的部分,又教給人一種哲理,但這首詩絕大部分都在講悲傷,所以讓人看了又有同情,又有悲恨,又有悲傷,想為弗蘭西改變命運,讓人越讀越有味道。
這本書,似乎讓我感覺到弗蘭西的言行動作彷彿都在我眼前閃過,讓我體會到了窮人家孩子的種種堅韌不屈的精神!有時候我還總是思考"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裡的這棵"樹"指的是什麼?是那棵種在弗蘭西家的天堂樹嗎?我想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我們的思品書上曾經提到過,書上說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所以我們應該發揚這種精神,使這種精神發揚光大。因此我們更應該向這本書的'小主人公弗蘭西學習。
我覺得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也不需要他人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努力的實現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是否也應該有這樣一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3
今天我讀完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這是著名作家來自美國的貝蒂史密斯寫的,他的經歷與這部小說主人公弗蘭西十分相似。
弗蘭西與他的弟弟尼雷,他們生活在布魯克林的一個貧窮人家,他們的媽媽是一個清潔工,靠著給人打掃衛生換取免費的廚房,爸爸是一個唱歌的人,喜歡喝酒,能歌善舞,十分缺乏賺錢養家的本領。
雖然弗蘭西家十分貧窮,但是他們卻有著尊嚴,在這本書中,有一篇寫到好多站在玻璃房裡扔石頭的人,明明自己也是窮苦出身,卻因為踐踏了別人而快樂,而當弗蘭西的促進改善了之後,還不忘回到糖果店,默默做一些好事,給貧窮的孩子一次摸大獎的機會,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應該就在這裡。
弗蘭西的想象力也讓他脫離了生存的艱難,人們正是因為想象力才活得不那麼墮落,弗蘭西的想象力雖然有時不切實際,可是也讓它擺脫了許多不開心的事情,弗蘭西帶著兒時練就的艱難與刻苦開始邁入了未知的未來在,而這個世界的色彩也在慢慢的消失。
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4
感恩這個詞聽起來好像很偉大,但感恩也可以從一點點小事做起,那我們為什麼要感恩呢?也許在《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中就能體會到。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本成長小說,這本書也一直圍繞著“感動”這個詞來敘述故事。主人公弗蘭西的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母親又偏愛他的弟弟,家境平困,飽受鄙夷……但又是在這種生活中,她就像一棵頑強不屈卻又被感動環繞的天堂樹。在父親去世六個月之後的畢業典禮上,她收到了父親生前託姨媽送來的鮮花和卡片,那卡片上寫著:“獻給弗蘭西,恭賀畢業,愛你的爸爸。”在這之前,弗蘭西的父親曾帶著她和弟弟還有鄰家小女孩在午後乘著小船去釣魚,卻一無所獲,最後買了兩條魚騙媽媽。即使生活再怎麼貧困艱難,弗蘭西的父親仍然想著家人,仍然在船上自由地唱著歌,愛著自己的孩子們。“這才是生活,遠離塵囂。啊,有什麼能和坐船出海比呢?我們遠離了一切。”最後,他意味深長地說。這也是美國人的象徵,樂觀的心態,苦難中的感動。
也許你會問,感恩和感動有什麼聯絡?其實,我們的生活很平淡,每天都在重複,但正是感動讓我們倍受溫暖,你可曾想過,在深夜,你努力學習,父母悄悄躲在門後,溫柔地注視著你。這時,你有沒有被打動?想過將來要好好學習,報答父母?傷心時,朋友的一句安慰,有沒有讓你找到前方的希望,緊緊握住朋友的手,感謝他與自己同甘共苦?在獻血車上,不斷有人奉獻赤紅的鮮血,而那些獲得新生的人也在感恩,也在傳遞溫暖,傳遞感動…所以一切感恩都建立在感動之上,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之上。因為感動,所以感恩。
人生之路還很長遠,所以不要錯過那些給過你幫助的人,用同樣的愛心去回報他們。因為贈人玫瑰所以手有餘香,因為活著所以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以及一切悲歡,在悲歡中生活,在生活中感恩,在感恩中成長,那麼知足和感恩是快樂的源泉。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穫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穫一種性格,收穫一種性格,就會收穫一種命運。
同樣,播種一顆感恩的心,就會收穫一種快樂,在快樂中成長,就會收穫一種樂觀,那麼在以後的人生,就會勇往直前,劈荊斬棘。所以,年輕的我們,不要錯過感恩的機會,感恩,使親情更加溫暖,是友情更加親密,是社會更加團結。在此刻,在布魯克林,有天堂樹,唯一一棵能在水泥縫裡成長的樹,被感恩澆灌著,為世人灑下一片陰涼。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布魯克林有顆樹》,這是一本講述生命的書,講述如何從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了知識如何改變命運,家庭的力量可以讓孩子實現自己的願望。
《布魯克林有顆樹》主要講述的是弗蘭西,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的十一歲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可她懷有偉大的夢想,她的母親不疼愛她,她的父親也很早去世了,她總是遭遇到別人嘲笑。
弗蘭西是一個有自己思想、乖巧懂事的人。她的童年如同打翻的五味瓶一般。
活著,奮鬥者,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她的學生時代十分悲慘,她的同桌每次讓煤油浸溼他的毛巾,在弗蘭西的頭髮上塗抹煤油,弗蘭西被全班的小朋友嘲笑,回家之後,它還被自己的母親將大蒜放在身上,身邊的人都躲避她。
作者和《童年》中的阿廖沙有相似之處,但阿廖沙的童年裡雖然有黑暗,但是他的人生中也不缺乏著光明。文章中的弗蘭西的童年與我們身邊的人的童年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他們當中也許有的人穿過黑暗,遇見光明,但有人卻會因為無法面對黑暗,從此一蹶不振。
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弗蘭西當時生活艱苦,條件惡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6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是美國的貝蒂·史密斯著作的,是一本成長小說、文學經典,還多次入選美國中學課本,是紐約圖書館的“世紀之書”,亞馬遜書店“20世紀最佳青少年讀物”。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故事的主要內容和給我的感觸。
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又歡樂的土地。在這裡,本應無憂無慮的小女孩弗蘭西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苦的生活,體會成長過程中的百般無奈:母親偏愛她的弟弟,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家境清貧,在學校飽受鄙視……面對如此崎嶇坎坷的人生,她也曾經苦悶、憂愁過,但始終保持著自己的信念: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透過不斷的努力,最終家境改善了,生活變好了,過上了沒有煩惱的生活。
弗蘭西每個星期六都會去圖書館,她打算按照字母順序把全世界的書都讀個遍。雖然她承認有些書很難啃,但是她天生喜歡讀書,逮到什麼讀什麼:垃圾作品她讀,經典作品她也讀,連時刻表和飾品店的價目表她都讀。借完書後,弗蘭西會帶著零食、冰水和書坐在太平梯上的樹陰下,讀著書,吃著零食,飲著冰水。上小學後,她立志做一個作家,她便開始每天記日記。長大後,弗蘭西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體現著自己的尊嚴和價值。
書中有一段話是我深有感觸的:“一個透過自身艱苦奮鬥走出了社會底層的人,通常有兩個選擇。脫離當初環境後,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這個環境之後,永不忘記自己的出身對殘酷拼搏中不信落下的人充滿同情,充滿理解。”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同情和理解。書中寫到了許多“站在玻璃房裡扔石頭”的人,明明自己也是窮苦出身,卻以踐踏同類為樂。書中還寫到了一個布魯克林的護士,本來自己出身也很貧寒,卻附和著勢利眼的醫生,罵窮人的孩子。
弗蘭西后來處境改善後,回到以前她經常來摸獎的那個糖果店,默默的做件好事,買下了一個布娃娃,給某個幸運的窮孩子摸中一次大獎的機會。弗蘭西和那個布魯克林的護士,都是從貧苦中脫離出來的,護士選擇了忘本,弗蘭西卻選擇了同情和理解那些窮孩子。
弗蘭西的信念是正確的,命運是由自己改變的。這本書不愧是美國各個圖書館假期推薦的必讀書呢!同學們,快來看看,讓這樣的外國經典文學陪伴我們一生吧!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7
最近,我學習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非常的有感悟。
《布魯克林有棵樹》故事的主要內容講:弗蘭西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的十一歲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可卻是一個擁抱偉大夢想的女孩。
弗蘭西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身世很不幸,她的母親不寵愛她;她的父親也過早去世,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弗蘭西也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在弗蘭西身上,我彷彿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也曾生活在窮困中,卻無限熱愛生活和熱愛讀書的小孩,那個永遠心懷夢想的小孩。
讀完《布魯克林有棵樹》心裡很複雜,不知該如何表達,我彷彿也如弗蘭西一般從那無盡的貧苦中脫離出來,似乎終於可以開始暫新的生活。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8
暑假裡,媽媽從網上給我訂了《布魯克林有棵樹》,我讀後有些感動。這本書講了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的樂土,而在這裡,一顆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母親偏愛她的弟弟,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家境清貧,在學校飽受輕鄙……面對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悶、憂愁,卻始終保持著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門終於為她開啟。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與命運。
我要向書中的小主人翁學習,面對坎坷的命運不屈不撓,堅定信念,最終實現人生理想,收穫精彩人生。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9
這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在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身世或許很不幸,他們的父母或許不寵愛他們或者過早去世,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
弗蘭西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
她是一個堅強的人。
整本書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轉的民謠飄蕩在夜空裡,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它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髒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地唱著生命的歌。
弗蘭西是一個孩子,但是她飽嘗了大人們為生計奔波的艱辛:賣垃圾、購物、打工……是這些讓她成長起來的。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其中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著,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著:“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說。跟我說好了。”
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說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
為什麼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這個護士出身於布魯克林,可是當她飛黃騰達以後,她選擇了忘本——這也是人性的一大悲哀所在。
我在思考著:“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裡的“樹”指的是什麼呢?是那棵天堂樹嗎?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書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我們的心中,是否有這樣的一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0
合上書,映入眼簾的便是家門外綠油油的農田,這許多年如一日的景色,我早已看倦。但現在不會了,因為又有開發商看上了這塊地,這農田的一半已被推土機推平,被黃沙覆蓋,看不到一點綠了。再然後,這裡會建起一座高樓大廈,遮蓋住後面的低矮的房屋,能照進我窗邊的陽光就所剩無幾了。我呆望了一會兒窗外,感到無所事事,於是只好再次就翻開了膝上的書看。
這是一本老書,書頁泛黃,封面已將微微翹起,刻著歲月的紋路,封面非常樸素,唯一的裝飾只是一棵樹,但在這簡單的封面背後,蘊含著一個厚厚的、普通的、平凡的、感人的故事,這故事超脫親情、友情、愛情,最後凝聚成一顆大鑽石:感動。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10年代一戰前的美國紐約布魯克林,這裡住著許多貧窮的人,當然,弗蘭西就是其中的一個,這本書以他的成長經歷為線索,生動刻畫了他成長道路上陪伴和錯過的那些人,抑或欣喜,抑或悲傷,抑或沉靜,抑或激昂。當她的內心成長到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高度時,戰爭終於踏著喇叭聲開始了,但她也不會像小時那樣迷茫了。她提著她的小箱子,與母親、弟弟一起,離開了布魯克林。
其實,關於成長,最有發言權的是孩子,他們正在經歷這一階段,內心洋溢的是最真實的情感,我們擁有著大好時光,且稚嫩著,但願世俗的眼光不要過早的使我們的花朵凋謝,就像作者在序言中說的一樣,她並不希望浪費她的時間,願她的青春美好時光過得充實而有意義,這樣,等她老了,就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感慨:“原來我曾年輕過!”而是欣喜:“啊!現在我正年輕著!”
但成長也有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事實,我們要學會接受它,就像接受一個自然過程一樣,成長有分離,有苦痛,也有苦盡甘來的感悟,也終將會有拎著行李離開的時刻,到時候,你會向那個和你玩在一起的好友告別嗎?是不是應該去看看那個坐在梯子上看書的女孩兒?她很像你以前的樣子。
你看見了嗎?她關上了窗戶。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1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布魯克林有棵樹》的書。書中的主人公——弗蘭西一家生活窮苦:媽媽打掃三幢出租公寓來抵消每月的房租;弗蘭西與她的弟弟尼雷靠每週撿垃圾所賣的錢來補貼家用;爸爸則在工會部做侍者,來維持他們的生活。雖然生活窮困,但弗蘭西與尼雷還是上了學。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他們下課後去打零工……是呀,在他們那時,條件哪有現在這麼寬裕?他們常常捱餓,生活在清貧之中;他們常常受苦,卻又堅強地挺了過去;他們也很懂事,很體諒自己的父母……
暑假裡,他們靠自己的能力,找了一份較好的工作。當他倆第一次領薪水回來,驕傲地把自己努力賺來的錢交給母親時,一直十分堅強的母親凱蒂卻偷偷地哭了。孩子是長大了,懂得感恩了,有了自己的主張。不過不管怎樣,孩子們都忘不了父母對他們的養育之恩……
讀到這,我深深地被弗蘭西和尼雷的孝順之心所打動!
是呀,父母對我們的愛,我們無以回報!
其實,感恩也是件容易之事。即使是一封信或一句感謝的話語都可以!因為感恩它不論你的禮物是“貴重”還是“寒酸”,主要看的,是你到底擁不擁有那顆真正的感恩的心!
記得我九歲那年,除夕,我精心寫了一封“感恩之信”。我先是模仿製作郵票,淺粉色的小卡紙中央有一隻可愛的小老鼠(因為那年是鼠年),它穿著胸前有福字的紅衣,肩上還扛著一枝含苞欲放的荷花,煞是好看。我認真勾勒線條,精心塗色,直到惟妙惟肖,這是我獻給爸媽的新年畫。
當然,不能少了親筆信!我找來信紙,千思萬想,用自己現有的詞句組成了一封新年信!寫完後,我把這些裝入信封,塞進爸媽的枕頭下,等待他們的關注。
第二天,爸媽動情地向我致謝,謝謝我的新年禮物,還誇我長大懂事了!後來,據媽媽這個“知情人士”透露:當晚,他們從枕頭底下抽出這封信滿懷喜悅地讀著。讀完後,他們感慨萬千,兩人像上了年紀的老頭老太一樣絮絮叨叨聊了半夜,當然了話題全是我。至今那封信還被爸爸媽媽鎖在保險箱裡珍藏著呢!
瞧,感恩就是如此簡單!不過現在我們的條件可比弗蘭西那時好多了,但我們在這麼好的條件下到底會不會懂得真正的感恩?
讀完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我想自己會明白許多,也會學到許多這本書中主人公的優點,例如:凱蒂的堅強、弗蘭西和尼雷那真誠的孝順之心等等,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對待我們的親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