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綿羊讀後感(精選5篇)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精選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的綿羊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1

  《優秀的綿羊》是一本反思美國精英教育系統的書,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認為,當前的美國精英教育已經陷入了誤區,這套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所以,他希望能夠啟發剛上大學的孩子思考:教育是什麼,你為什麼要讀大學,你要如何找到自我。全書共12章,分為4大部分,第一部分意在提出問題;第二部分討論大學的使命及學生們的成長;第三部分討論優秀的大學是什麼樣的;第四部分把話題擴充套件至美國的精英社會,討論精英教育怎樣實現自我救贖。

  1.提出問題

  本部分共分為4章,第一、三章討論學生們的生活狀態;第二、四章討論常春藤盟校的歷史及執行模式。

  (1)學生

  激烈的競爭很容易給人留下“要麼勝利,要麼一無所有”的印象,所以,對於備戰高考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心理就是,要麼名校,要麼一無是處。在這樣的心態中,失去自我,隨波逐流,就是必然的結局。因此,大學四年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如果我們引導他們找到自我,勇於追求自我,他們還是會在未來的人生選擇中做出個性化的選擇的,但可惜的是,常春藤盟校並未完成這個責任。這就是為什麼,哪怕經歷四年的大學教育,藤校畢業生們依然具有極其強烈的從眾心理,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他們大多選擇了諮詢和金融行業。

  (2)學校

  盟校的執行模式導致他們偏離了引導學生的方向,轉而追求自身利益。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課程編排的混亂,導致本科教育極其碎片化和專業化;二是對大學排名的追求,導致學校對學生“嚴進寬出”;三是商業化運作,導致學校更傾向於滿足學生的短期追求,而不是長遠理想。最終,學生的成長中,學校越來越失位。

  2.自我

  本部分共3章,第五罩大學的使命,包括教會學生思考和自我意識;第六罩如何尋找自我;第七罩學生們的社會職責。

  (1)大學的使命

  主要是兩點,一是思考,也就是思辨的能力和習慣,我們能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身邊的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二是自我,我們有所經歷、有所情感,然後,透過反思、內視,我們成為一個獨特的、有靈魂的個體。

  (2)尋找自我

  主要的方法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都要追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目標是什麼,以及,我將如何實現它。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而奮鬥的話,他會是迷茫的,也得不到滿足感。所以,找到自我,賦予了我們人生價值。但與此同時,它也有風險,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會犯錯了,而且,必須自己承擔。

  (3)社會職責

  大學致力於培養學生們的“領導力”,但所謂的領導力,不過是給簡歷加分的方式而已。所以,與其空談領導力,不如培養優秀的公民和思想家。因為,最好的領導者就是思想家。

  3.優秀的大學

  本部分共分為3章,第八罩博雅教育的意義;第九章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第十章得出結論,最好的大學是第二梯隊的文理學院。

  (1)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是源自古希臘的教育傳統,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探究和追求真理為目的,致力於人的建設。博雅教育重在對知識追根溯源,所以,學生不是吸收知識,而是對新舊知識進行辨析,尤其是,在同時涵蓋不同科目的情況下,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所以,在“思考”方面,博雅教育能夠做得很好。同時,博雅教育會致力於構建一個健康的、有創造力的、自由的自己。所以,在“自我”方面,博雅教育同樣能夠做得很好。

  因此,威廉·德雷謝維奇極力推薦博雅教育。

  (2)教師的職責

  在拉丁語裡,教育的本意是激發,因此,教師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激發學生們的能量,引導學生們思考和實現自我。

  (3)最好的大學

  因為文理學院主要進行博雅教育,注重對學生的教育,但最好的文理學院的風格又偏向於藤校,所以,威廉·德雷謝維奇的結論是,第二梯隊的文理學院是最好的大學。

  4.社會

  本部分共分為2章,第十一章論述了美國大學對社會收入差距的推波助瀾作用,第十二罩了救贖之道。

  (1)社會差距

  美國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但與此同時,美國大學招收了更多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而不是相反,所以,美國的大學並沒有起到增加階層流動性的作用,反而對收入差距的擴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救贖之道

  首先,讓孩子們有公平的機會上大學;其次,從精英治理轉為民主治理。

  以上就是本書的大致內容。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2

  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學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時候設想的那麼多彩、豐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學習和娛樂上,這哪裡像人們描述的大學生活嘛。不過還好我高中就做了準備,知道大學學習壓力會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剛開始時還是有些自律的,成績也沒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對嘛,成績挺不錯,符合大家的認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績多好,學著點。

  在我做了這麼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思考過我自己的問題,一切都是那麼的有條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別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後上學,考個好成績,找個好工作,然後就會有個好生活,這一切的通行證都是你的成績,也就是說你的成績決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績等於成功,多麼可笑!你的人生就被這幾個並不能體現所有能力的學科的數字代表了,然後他們告訴你,沒分等於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等於沒錢。沒錢等於不好的生活,你肯定會後悔的,真的嗎?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們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們預期的事,不滿於你跟他們不一樣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們眼中奇怪的東西,他們就會拿出來“現實”的大棒把你給打回去,說你不夠成熟,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於奔命嗎?那和動物有什麼區別?我們現在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人嗎?一切個人的品質:勇氣、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績給蓋過去了,活了這麼長時間,你真的做過一次關於自己的思考嗎?如果做過,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還是在別人影響下的對自己的思考?

  到了大學,我們該好好想想自己為什麼而活了,我的夢想,在之前只會出現在作文裡,要不然就是所謂的大學夢。我們對於整個人生的思考都是那麼的缺乏,連個追求都沒有,像個機器人。出發了太久,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我們努力地滿足父母的預期,可當你做的已經夠好的時候,他們還在說:“加油,你還能做的更好!”這是在搞什麼?真的對你好嗎,我們父母真的在教育孩子嗎?還是在教育一個不斷學習的動物?父母真的在關注他們孩子的人格培養,還是努力地騙自己只要成績好一切問題都能掩蓋過去呢?那最後會不會崩潰呢?在這裡,一切都顯著被別人裹挾,他們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如果沒跟著大家走,就會受到別樣目光的看待,我們就像一群綿羊,被牧羊犬給看著,有時候它們明明沒我們體格大,可我們還是不敢越界,有時候甚至因為別人的言行而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我們接受著大學教育,可進了大學我們關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學的排名,校友有多麼強大,試問他們強大與你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嗎,到大學來到底是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學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綜合素質而是簡簡單單學點課本知識?後者那叫提升嗎?那叫輸入,換別人也行,一個魚缸,放幾塊泥土進去誰不行呢?不過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魚缸裡有魚嗎?

  好好想想為什麼而活,好好想想怎麼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優秀的綿羊》一書,我推薦所有的大學生讀讀,不要荒廢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為“現實”而不敢邁出自己的步子,別軟弱地過一生。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3

  這本書中描寫的是那些頭頂光環的年輕人,其實說的是一件事。那些看起來優秀的學生,看起來對什麼都是有悟性的,雙專業而且成績優異、體育健將、諳熟音樂、會很多外語、參加公益活動等等,他們是一群“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最後的贏家。然而透過作者的視角,耶魯大學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雷謝維奇教授讓我們瞭解到褪去光環,這群天之驕子身上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在這些需要未能得到滿足的感受底下,深深海洋中大冰山裡藏著什麼樣的需要未被看見、發現。

  我抱著好奇心一點點向下讀,更多地去覺察、感受一箇中國公立教育的孩子如何在美國現有精英教育中走出自己獨有的路,沒有一種教育是完美的,我們有覺知地、主動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後,要承擔我們選擇後的責任和風險。

  美國的精英教育,從私立高中開始就給予學生自己決策的權利和自由,對於我們國內的孩子來說是需要強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其實還沒有做好準備。而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就如同搭乘一班高速行駛的列車,很難停下來。為了保證出類拔萃,有些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健康、友情、個人探索、課餘時光,學生們就都捨棄了。

  就如同這一部非常讓人覺醒的《編織》動畫片一樣,這些學生們陷入了去追逐一個又一個更高更偉大的目標中。似乎停下來會讓人恐懼,我們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向別人”示弱”,沒有去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和我們真正看重的價值觀。而是永遠從外部看起來像一個“戰士”,其實內心是一隻“斯坦福狂鴨症”,費盡心機地維護自己完美、快樂的形象。

  從小到大,也許對於一部分孩子來說,自己內心的.熱愛從未“被看見”、“得到尊重”,自己也從未思考過、探索過如何去和自己的內在建立連線。舉例來說,也許對於這些升入藤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需要是“成功”。如何實現成功,在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種辦法。如果我們認為只有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方法,最終真的會引起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功課、以及未來的工作……

  當然,也存在那些純粹的追尋者,他們不管學校和周邊人群的想法如何,他們就是以最純粹的方式去追求並獲得教育的真諦,在關注並滋養自己的靈魂。然而,他們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去實現那些憧憬的時候,往往還是受制於“三駕馬車”:財富、資歷和聲譽。至少在最頂尖高校出來的學生正是如此。

  他們最恐懼的是,將來自己不成功。他們無法從失敗的恐懼感中掙脫出來。他們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鎖,害怕失敗,這種心理從他們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不成功時就已經播下了種子。對於精英學生來講,失敗,哪怕是短暫的失敗,都會影響到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認定。

  而該進行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贖呢?

  我想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更看重結果還是過程,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失敗經歷。

  如果我們僅僅一味根據GPA來招生,那最終只會吸引那些拼命三郎,卻招不到真正有創造力的孩子,我們是需要透過履歷找到那些想在某一領域做到真正優秀、始終保持專一、集中精力,聽從自己的直覺的人。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4

  這是我讀過的這麼多外國作者寫的書籍中最深有感觸的一本,作者和翻譯都功力深厚。

  我覺得這位在耶魯任職多年的作者是個通透人,說了很多所有人都不敢說的大實話。精英教育有他很大的弊端、漏洞,精緻的利己主義,刷高分、為了美化履歷而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卻忘記為什麼要這樣做,也不會去思考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天下烏鴉一般黑,美國的精英教育是富人的精英教育,在中國其實已經有這樣的苗頭,不過很幸運的是,我們還有高考,這樣一個相對公平改變命運的機會,儘管它“唯分數論”…曾經呆過名校績點最高的學院,經常見到經管學院裡每個人行色匆匆得往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以熬夜到三點,然後五點準時起來接著複習;為了刷績點可以跟討好導師;為了爭取實習機會,可以造假,可以談個假的男朋友;為了履歷上豐富的校園經歷,可以一個一個場輪軸轉,可以啥都不做但成果上掛個名就好…畢業季,投行、券商、會計師事務所成為所有人的夢,年薪三十萬、五十萬、一百萬成為理所當然…

  每個人都看上去好優秀,這種激烈的角逐競爭帶來無限的焦慮,經常很懷疑,究竟自己是不是也要降低底線再“努力一點”,成為更優秀的人…

  不過現在的我不這麼想,這種死迴圈會讓我陷入一種無力境地,失去思考的能力…所以有些時候,承認別人比自己強,也沒什麼大不了。我現在會更要求自己,選擇一個方向之前,更多去思考這是不是我想要的,而不再把關注點放在這是否能讓我顯得更優秀,社會上很多人的故事,給了我不少的啟發與靈感,條條大路通羅馬,不需要很狹隘地僅盯著那條預設好的最優路徑,人生是有無限可能的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5

  大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從來都沒有人問過我,我自己甚至也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剛到大學的時候,我有些迷茫。以前自己有一個目標: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至少高中三年,這個目標很清晰,這也成為我奮鬥的動力。大學開學周的時候,我覺得突然間沒有了方向,只是有一種很習慣的想法:我要好好學習,好好享受大學的時光,主要是在上海好好玩一玩,然後參加一些社團活動,讓自己的生活豐富一些。選完課以後,聽一些學長學姐說有些課程很難,我便放棄了社團,想自己先適應一個學期,感覺一下,如果課業負擔比較重就不再參加社團活動了。沒有參加社團其實還是自己的興趣不夠,說到興趣這個問題,我發現自己好像沒有什麼興趣。從小到大,我沒有培養過自己的興趣:一來,我家裡沒有經濟條件;二來,我父母都不看好學什麼特長,只是教育我好好學習是農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其實,我父母算是農村最重視教育的家長了,和我一起長大的很多孩子僅僅上到初中就不再上學了。當時我就特別羨慕那些可以上興趣班的孩子,因為我小時候特別想學鋼琴和電子琴。當然,這個願望要以後去實現了。所以我長這麼大都沒有什麼特長,這也是我比較遺憾的地方。

  這本書寫了美國的精英教育,很多孩子參加了好多課外活動,有很多特長,我沒有這樣的經歷,所以也不知道同時學很多特長,同時參加很多課外活動是什麼感覺,應該挺累的吧。但是我可以肯定一點,就是不能做到精透。其實我還是很相信做什麼事情要做精就必須付出時間的。當我們的時間被很多活動分割得支離破碎,是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好的。還有,這些孩子都來自精英階層,有很多天然的優勢和條件,這是我沒有的,所以有一些建議對我不太適用,這在下面會提到。

  前言裡有這樣一句話:反思能力是精神生活的關鍵,而獨處是反思的前提。我很贊同這句話。這可能和我的經歷有關係。雖然我生長在農村,但是由於父母對教育的重視,我初中是在縣城讀的,升高中時我放棄了縣一中的通知書,到了市一中就讀。在市一中的英才班裡,我的成績不再像初中那麼拔尖,各種學神,極其聰明。我只能排在班級中游,每時每刻都頂著巨大的壓力。我有兩個同桌,每次參加什麼活動或者吃飯我們都一起。後來因為文理分班,我的兩個同桌都去學了文科,我們班只有三個同學去學了文科,我的兩個同桌都走了!兩邊的人都走了,後來班主任就只調來了一個同桌,我們兩個關係還不錯,有什麼話都說,一起吃飯,一起玩。可是後來,她頂不住壓力,轉去了普通班。沒錯,我就是這麼悲催,同桌都走了,連一起吃飯的人都沒有了,嗚嗚。我自己獨桌一直到高考。開始的那一段時間我真的不適應,總感覺一個人怪怪的。可是後來,我漸漸發現,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會思考很多問題,比如對近期生活的總結,自己有什麼問題等等。我越來越享受獨處的時間,自己一個人真心感覺不錯,在某些事情上效率也會提高很多。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做一些事情。在我們班裡,這樣的人似乎並不多,特別是女孩子。很多女孩子都喜歡和別人一起做事情,受不了自己一個人,我想如果不是我那三個"棄我而去"的同桌,我也會這樣吧。我是不是應該感謝我那三個同桌呢?哈哈。

  其實,再後面提到的那些優秀學生身上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我都感受過。其中最多的還是焦慮。其實我自己也很奇怪,自己以前高中的時候會因為擔心自己的成績而焦慮恐懼,還有很多老師方面的原因。到了大學,本來就很自由了,也沒有老師管,自己應該會放縱一些,不會再有焦慮恐懼的心理,至少不會再因為擔心成績而這樣。可是上了大學以後我發現自己錯了,我還是會因為成績而焦躁不安;或者說,這已經成為了自己的習慣。第一學期,我的績點達到了4.9,感覺第一學期挺輕鬆的;雖然第一學期成績很好,或者說就是因為第一學期成績比較好,第二學期我覺得壓力很大,時常焦慮恐懼,擔心自己會做不好。我也總在想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每個學生都會這樣嗎?理智告訴我不是的。恰巧第二學期我選了"社會心理學"這門選修課,我就帶著自己的疑惑諮詢了這門課的老師。我大致講了一下我的心理問題,老師說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時候,但是持續時間會不一樣。其實我的焦慮也只是暫時性的,屬於很正常的現象,特別是在期末考試期間。而且老師建議我在學習之餘找一些其他的可以分散注意力的樂趣。其實我也很想,可是我一看書學課本,總覺得自己學的東西還不夠,自己學的還不夠精,總是想反覆多看幾遍,讓自己理解更透徹一些,我不想讓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讓自己所收穫,特別是一些理科,這樣會有一些心理安慰。沒什麼事的時候就喜歡出去玩一玩,賞賞風景, 散散心。

  "我們現在的教育系統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幾歲年輕人,但卻沒有教育他們領悟生命的追求,他們甚至並不知道如何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們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內心深處,他們也缺乏勇氣和自由來創造自己的道路".其實中國的教育系統也是如此的。至少我是這樣的。我每天的生活很有規律,而且不願意去打破這個規律,很多人都說我過著老年人的生活。我喜歡健康的生活。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我都會準時地睡覺,絕不熬夜。這也是一種習慣吧。"按部就班",缺乏勇氣和自由來創造自己的道路,我就是這樣的,不敢去冒險,做什麼事情總是想要有絕對的把握,當然,我也願意去嘗試一些事情。同班的一個女同學曾經和我說:"我覺得自己什麼事情也不敢做,除非有絕對的把握,我比你差遠了。"我很詫異,我也是一個不願意冒險的人啊,有時候是不得已或者禁不住誘惑。慢慢地,如果持續下去,我們只會迷失自我,在預定的框框裡生活,不敢嘗試,畏畏縮縮。多嘗試一些事情還是很好的,哪怕最後失敗了。或者說,很少有人一次就成功。只有我們不斷地突破自己的框框,才會發現更美好的世界。就像柏拉圖的"洞穴神話",我們不能只看到影子就滿足了,而要走出洞穴尋找更美好的世界。洞穴就是束縛我們的條條框框,自己不敢走出的牢籠,而很多人情願在牢籠裡終其一生。從影子到投射影子的人,再到洞穴外面的世界,需要我們不斷突破,而這是很艱難的。

  其實,我很崇拜"機器人學生".他們很厲害,是現實生活中的學霸學神,是每個學生崇拜的物件。他們很努力,同時參加很多活動,同時學習很多課程,而且全A.我們以這樣的學生為榜樣,老師也大力吹捧這樣的學生,提起這樣的學生,我們的眼裡全是敬佩與羨慕。我沒有努力嘗試過那樣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但是可以想象很累很累,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哈佛大學的學生會住在圖書館了。當美國大學教授在質疑這種教育系統的時候,我們還在羨慕和努力發展中,不禁讓我覺得中國在教育方面有些落後。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我們一直想要創新,一直想要全面發展,其實和美國現在的教育系統差不多,甚至我們做不到美國學生那麼優秀。

  還有一點,在名校的大學生會自認為自己是最棒的。這點嘛,沒有親身經歷,不好說。我沒有這種感覺。我覺得吧,自以為是的背後是自卑與恐懼,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很多人表面上很驕傲,其實是不想讓自己顯得很卑微,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內心深處是自卑的。想一想,在名校很多人都是極其優秀的,身邊都是一些很優秀的人,一定會有自卑的感覺,很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我為什麼會知道呢?因為我高中的班級裡都是大學霸,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我想那些很優秀的人在優秀的氛圍裡也會有這樣的心理吧。

  最後談一下最重要的話題:尋找自我。大學,首先要選擇自己的專業。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之前也沒有考慮過,報志願的時候才想了幾天。我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工科,我更喜歡理科。我開始有一個很普遍的想法:大學就是為就業做準備。特別是經常和我一起的一個女同學,她就一直想在大學裡學一些職場的技能,比如談吐、化妝。這一點,我就做不到。我開始也挺羨慕她的,這麼早就考慮工作的事情了,我還生活在學生的世界裡,呵呵。我說話做事非常直接,很多時候會讓人不開心,但那些就是我自己的真實想法。我總是不會偽裝自己,總是會被好朋友說"傻"、"情商低".可是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性格,反而會更加信任我。各有利弊吧,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我也是這樣,但是我更願意說真話、聽真話。學校可能是我們最後能夠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地方了,我想珍惜這個地方,珍惜這段時間,珍惜這種機會。等到步入社會,自己可能會變得連自己都不認識了,各種迷失。大學是塑造自我的時間,我不想讓自己很早地去接受社會那些潛規則,或者說那些比較陰暗的東西。我想讓自己保持一顆純淨的心,享受這段時光。等我在大學養成了滿滿正能量的習慣,以後可能會與社會格格不入,但是我知道自己是正確的,至少會有抗拒負能量的意識,再加上堅強的意志,一定會走上正確的道路。其實重點是怎麼找到自我。我沒有這麼遠大的理想,或者說我好像沒有太多機會和條件去發現自我。我沒有精英階層家庭的經濟條件,我幾乎沒有機會去嘗試,沒有犯錯誤的空間和餘地,我一旦犯錯,基本上就挽回不了啦,而且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沉重。這也是我說有些建議對我不太適用的原因。我的目標很簡單,本科畢業讀研(爭取出國的機會),畢業以後好好工作,讓我的弟弟妹妹有尋找自我的機會,至少有嘗試和失敗的機會。我要努力為他們創造條件,我不想讓他們像自己一樣活得很被動。我一直相信,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可大可小。其實我還是希望自己的貢獻可以大一點呢,最好可以做一些驚天動地的改革之類的,哈哈。機會總是有的,我相信自己可以抓住有限的機會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一直都覺得學習很重要,學的多了才會有自己的想法。多讀書也會拓展自己的視野,讓自己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所以為了改變我一貫的理科直線思維,我決定多讀一些文學書籍,感覺哲學類的還不錯,雖然有時候不太懂。以前讀的書不是很多,以後要多讀書,提升自己的內涵。我還要多聽一聽自己感興趣的講座,拓展知識面。我最喜歡的就是音樂了。幸運的是,我選到了"星期音樂會"這門選修課,哈哈,下個學期就有耳福了,想一想就覺得自己很幸福。到了大學我挺滿足的,校園環境很不錯,走在小路上欣賞大自然的風景是一種很美好的享受,這是高中的我做不到的。大學也很自由,自己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老師不再管學習(對我來說都一樣)。唉,我還沒有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美國的那些優秀的"精英",就被這本書敲了一下。我真的想成為學習的機器嗎?不不,當了那麼多年學習的機器,真的不想了,可是自己還是很羨慕崇拜那些學生,明明就很厲害嘛,現在,他們的能力很讓我佩服,但是他們內心的承受能力就太差了。我覺得自己的內心還是很強大的。有時候我還是很相信命運的,當我遇到挫折、很痛苦的時候,我就會想:我的命運是很好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只要永遠相信這一點,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我有些焦慮恐懼的心理和"精英"還是很類似的,但是抗打擊能力應該比"精英"強,能力方面自然就差遠了。不過我還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很優秀的人,每個人應該都希望吧。我有一個很壞的毛病,太注重結果,往往會因此忽略過程的美好,最後只要結果不好,自己就會很鬱悶,我要努力改正這一點。對於大學的發展,我還是想多透過書籍尋找自我,很多時候都可以和作者產生共鳴,這時候應該就找到一些自我了。還有就是多運動,我喜歡羽毛球,新的學期我要多打打羽毛球,我選到了羽毛球課也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情。英語,我要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養成每天聽新聞的習慣,背單詞。以前總是想多看一些專業書,現在想想,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很難看懂,課外書是很好的選擇。

  總之,多讀書,好好學習,好好享受,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