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星期天》讀後感範文

《那個星期天》讀後感範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那個星期天》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那個星期天》選自《務虛筆記》。“《務虛筆記》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同時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這句話是百度搜索的,我計劃把這本書買來看看。今天,寫下這個題目,是因為我想探尋教材選編的《那個星期天》是如何表達出作者情感的。

  所以,我放下了《務虛筆記》這個背景,單純進入作者所設定的那個孩子度過的那個星期天。《那個星期天》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因為媽媽答應帶出去玩,結果等了一天,媽都沒有兌現承諾的事情。展現了小孩子從興奮期待到疑惑不解,再到焦急不安,最後極度失望委屈的心情變化過程。

  這樣的心情我們都有過,所以容易感同身受。文中的小孩還好,我小時候如果“整個上午就跟在母親腿底下,估計都不用等到晚上,直接遭打了。”那現在我不能這樣想,我得站在一個作者的角度,如果是我,我會怎樣來寫呢?

  我也會像史鐵生一樣,不厭其煩地記述這個小男孩在等待過程中所做的那些用以消遣百無聊賴的等待時光的瑣碎事情。跳房子、跳方磚、撥弄蟻穴、坐在草叢裡翻畫報,每一件事都是做得那麼心不在焉。只等媽媽買完菜回來,這時間是那麼難捱。

  嗯,我也會時不時穿插周圍景物的變化。“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去年的荒草叢裡又有了綠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的。”“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涼下去沉鬱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一切景語皆心語。畢竟史鐵生是大作家,我雖然也會有景的描寫,但是我對景的感知和表達就會遜色很多。我尤其喜歡第二次景色的描寫。“去年的荒草叢裡又有了綠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的。”孩子是多麼有耐心地在等待著媽媽兌現承諾呀!雖然是孩子,也還是有一種預感,有可能不會實現。為什麼院子那麼大呢?如果他很興奮的時候,還會感覺到院子大嗎?正是因為那種預感才產生的一種莫名的孤獨。

  我能想到的就是這麼多,可是這篇文章的在抒發情感的方式還有很多呢!

  長句和短句的使用。“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慢慢地為讀者呈現過程,每一個細節都是那麼清晰,每一個時間節點都是記得非常牢固。如果,就是“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晚上”這就沒有了過程,感覺是那麼輕描淡寫,怎麼能記得住那麼多細節呢?還有一處,我也特別喜歡。“我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的到來,並且聽得見母親咔嚓咔嚓搓衣服的聲音,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那個星期天。就在那天。母親發現男孩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光線和聲音那麼漫長,但是一天過得又是那麼快,媽媽的衣服似乎永遠也洗不完。小孩子的那種失望委屈再一次被渲染,即將達到極致。後面接著用兩個短句,情感已經蓄積到極致了,到了非發不可的時候了,所以特別清晰地記得“那個星期天。就在那天。”文章變得有彈力,我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是否準確,但是我內心就是這麼想的。

  說到內心,史鐵生使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一個可愛、稚氣十足、又特別乖巧的孩子讓人愛憐。

  本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對話很多,但是沒有使用引號。細想去讀,才發現對話基本就是同樣的追問“去嗎?去吧,走吧”。媽媽的回答總是在敷衍,而且因為手裡的活兒很多,說的最多的“什麼做完了就去”。如果用了引號反倒顯得很累贅。孩子記得的細節是自己一次次的失望,並不在乎媽媽說了什麼,只在乎媽媽到底要不要帶他去。原來,不是有對話就要用引號的。

  好喜歡這篇文章,長見識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