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第八章讀後感500字(通用5篇)
《大學》第八章讀後感500字(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第八章讀後感500字(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第八章讀後感500字1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此章文字依然很短,但僅從文字內容看似乎和《大學》前幾章所講的內容沒有聯絡。聽訟,是審理案子的意思,審理案子與大人的學習又有什麼關係?
剛開始讀了幾遍原文總是不能理解這段文字的意思,後來發現是沒有聯絡前文進行讀的原因。數次讀後才明白要想理清這章內容就必須抓住“本”這個關鍵字。聯絡開篇第一章中的這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再讀本章“大畏民志,此為知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就明白了這章的意思了。還要注意“知本”與“知之至”的關係。“知之至”中的之是到達的意思。“大畏民志,此為知本”是這章的思想核心。
任何現象的背後都有本質,現象與本質就是“本與末”的關係。讀本章一定要明白大學的內容,即“明德”,再結合小學的內容即“做事”,就會明白這章文字的意義了。簡單說格物的實質就是知“本”,知“本”後方能明“末”,“末”就是小學中的“事”,“德”就是大學中講的“本”。再讀“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就知道這句話的含義了,審理案件的目的就是不讓類似案件再次發生。聽訟是“末”而必也使無訟才是“本”。
讀經典要反覆的琢磨,仔細推敲,才能理解文字的內容。每一段話或者說每一個字都要聯絡全文進行讀才能理解此文字的含義,千萬不能孤立地看某一段的文字,這樣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曲解文字的內容。
不同版本該部分的內容不完全相同,有的版本有最後一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有的版本沒有最後一句,我個人認為有最後一句閱讀起來可能更為通暢一些。
《大學》第八章讀後感500字2
《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藉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並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大學 中庸 孝經》這本書教育意義很深,令我受益匪淺。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意是:透過探索瞭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給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願。
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後,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麼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麼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大學》第八章讀後感500字3
《四書》可謂家喻戶曉,寒假中,我便把《四書》中的《大學》拿出來,讀一讀,品一品。
《大學》是儒學的經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中的“學”就是指“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善”,是這本書的中心。何為“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於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在於養成美好的品德,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句話是我讀整本書感到最受益匪淺的一句話。它告訴我們的含意遠遠不止“各司其職”那麼簡單,它表達的意思還有:做什麼事,都要把這件事做好。 作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後才能學到忠、學會義;與人交流,要做到“言而有信”才能使自己有信譽,別人才能相信你、信任你,把你看作朋友。身為人父,不僅要愛自己的孩子,還要仁慈。作為國家領導人,也是如此。
《大學》中有這麼一段話:“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帶領一個國家,帶領一個團體沒有想象中這麼複雜,一定是從自己修身,家庭齊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國、平天下。作為領導人的不僅要做到勤,還要做到仁慈。在我們國家,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黨和政府的關懷。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溫家寶總理第一時間來到災區,指揮全國人民和災難做著不屈的鬥爭,慰問當地受災群眾,撫慰災民受傷的心靈,讓災民深深地感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我想,正因為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黨和政府的關懷,我們國家才能長盛不衰。
《大學》讓我懂得了不少其它書難以得到的知識。
《大學》第八章讀後感500字4
假期培訓提前半天結束了,沒有急著回家,到新華書店讀了半天書。回來時、在半價書櫃處淘到一本《大學》,視為寶貝。這本書本來是推薦給青少年成長的必讀書,對我來說似曾相識,其實還很陌生,回到家伏案細讀,品出些味道。回顧工作的體驗,成長的.感受,人生的感悟和自我的修養,對書中談修養的觀點可謂“情投意合”。
我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擴大,對修養有了一些新的更廣泛,更全面的認識。在讀古人書籍,與古人對話的過程中,我就會很強烈地感到那些思想深邃、學識淵博的人是多麼有修養!在閱讀人物傳記的時候,感到那些榮辱不驚、淡泊寧靜的人是多麼有修養!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感到那些平易近人、尊重別人的人是多麼有修養!那些有修養的人,又曾經給我的心靈帶來過多少震撼啊!他們的修養,有時就是啟迪智慧的心曲;有時是照亮思想的明燈;有時是慰籍靈魂的詩韻。
我在不斷地反思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過去。在這種不斷的反思和否定之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逐漸懂得了修養的真諦。
修養其實就是一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胸懷,是一種“會當擊水三千里”膽略,是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是一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韌,是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自信念,是一種“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決心……
《大學》第八章讀後感500字5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定……”兩千年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說的話。“大學”、“大學”非我們所上的大學,而是博大的學問。《大學》是部淨化心靈的寶典!
孔子、曾子、朱子……一代代的偉人,寫著這部彌揚我們中華民族的文的人明史書。
我最喜歡是的其中的這一段:“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意思是: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所處而安;能夠所處而安,才能處事精詳;能夠處事精詳,然後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這樣。“心不妄動,才能所處而安”這句話非常好。是啊,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靜下心來,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靜,有專一的目標,這件事才能做好。這樣,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不要以為至善只有偉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實,我們每個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
我還喜歡下面的這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凡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終結和開始,能夠明白這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接近大學所講的道理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事要講究次序。最重要、最緊急的事先做;次重要、次緊急的事後做。如果次序亂了,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講究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