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讀後感(通用10篇)

《等待戈多》讀後感(通用1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等待戈多》讀後感(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等待戈多》讀後感1

  無盡地等待一個未知。在其過程中,做著毫無意義的事情,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見證各種各樣的變故,欺凌壓迫,溜鬚拍馬,模仿扮演,爭吵辯解,愛慕崇拜,日復一日,週而復始。這便是人生。

  他們說,《等待戈多》寫的是戰爭時期人們的心境。哪裡。戰不戰爭,人心都是亂的。有了慾望便有了等待,即使不知道等待的是什麼,也會執著地等待。

  劇中人物的思想始終混沌著,不知道時間,不知道彼此。我們呢?我們做計劃寫安排恨不得日程本能精細到秒,但實際上,沒有人知道時間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又知道別人是誰嗎?根本不。以為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的過去就是知道了,那,就錯了。

  他們所言所行荒誕不經。事實上,你我又何嘗不是?我們看似秩序井然、目的明確的行為與生活,置於廣袤的宇宙中,同樣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嘲笑他們的時候,忘了自己根本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我認為這部劇的重點並不在文字本身。毋庸置疑,這部劇的每行臺詞和每個動作都是精心設計的,這些都需要更細緻的閱讀和思考。之所以說臺詞不是重點,也只是從一個宏觀理解的角度看——本來就只是兩個茫然的人在茫然地等待中所說的一些茫然的話。比起臺詞來說,更能引人深思的是它所營造的那種氛圍,和其展現的生活狀態——一直在等待,然而卻不知道到底在等什麼。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狀態,每個人都曾等待,等待著自己的未來能帶來一個戈多。至於戈多是什麼,連作者都不知道。但其實這並不難理解——戈多有可能是所謂成功,所謂幸福,所謂夢想,所謂完滿,一切的一切,大到人生意義小到晚飯選單,你說戈多是什麼,戈多就是什麼。

  等等等,到底等來了什麼呢?不過一片荒蕪,而已。

  《等待戈多》讀後感2

  該劇描述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進行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消磨無聊的時間的過程中,時間流逝,直到劇結束,他們不得不等待戈多也沒有來。 那麼誰是戈多? 為什麼要等他? 起初這部出色的戲劇並沒有受到好評。 但是後來人們意識到,這部奇怪而又不可理解的戲劇的主題之一是對司空見慣的苦澀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現好像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著戈多究竟是誰…為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這是多麼具有誘惑力的字眼,但在閱讀之前內心遲遲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麼?(其實,現在我也不知道“戈多”具體代表著什麼,只是模糊的認為那是一種生存狀態,是無休止的等待不知道等待何物的等待)當我懷著N個“?”讀完這個劇本後,我感到沉悶、寂寥、無奈、彷徨。等待是亢奮的、感性的、思想的,在等待中,我們無疑是堅定的。我們要用心中的信仰,來實現一個艱辛的過程,秉持著前人的旗幟,走出一條屬於我們的道路!

  在兩個流浪漢無助的等待和無聊的對話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前所未有的無聊,雖然這孤寂與無聊出自戲劇本身,可同時又與我們心中不可鳴狀的情感相撞擊。

  在此其間我們尋找著思想和情感的支點,希望從牢籠中衝破出去,也許會遍體鱗傷,但只要是一息尚存,我們就會頑強地站起來,為了實現我們心中的願望而努力,而且讓我體味到人生中的甘與苦。

  《等待戈多》讀後感3

  我已不是一個詩人

  媽媽說,你是一個冷血動物

  我否認

  北京的地鐵站裡,我發現大家都是一個螺絲釘,就像人群裡的矮子,譬如我。拼命跳騰也不礙人流的前進,自以為個性的人們都是一樣匆匆向前。

  人是要給自己找活的,就像沒有工作就會覺得虛無,其實工作依舊虛無,只是沒有時間體味虛無。人並不是害怕虛無,而是能夠體味到虛無。無聊是常態,不是偶爾。人在等待的,只是死亡的一天。

  有一天,我發現我和別人長得其實一樣。

  我沒有敏感的神經,即使生活虛無,我也不知道,得意自己的樂觀,沒有敏感的心來體驗痛苦。人生的理想,不過是為了給自己所有的躲避無聊的事情找一個思路。說什麼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自我欺騙著自己,存在如何有價。

  比起有沒有價值,還不是考慮需不需要存在,人們最害怕承認的是自己其實沒有必要存在。

  如果世上存在靈魂,但是不可感知,靈魂只能看,不能說,不能摸,卻可以思考,這一定世界上最大的酷刑。

  我依舊會努力,因為我懼怕死亡,同時也懼怕體味無聊。

  無奈之間我也不明白,我始終思考不了戈多是誰,如果不等他該如何做。

  我沒有敏感的神經,姑且把它當作一種幸事吧。至少,在不願意死亡的時候可以去enjoy生活。

  這段時間似乎終於開始承認自己是個理科生,寫不出漂亮的文字,體味不到情感的變化。看著別人的blog,一陣覬覦。偶只能分析,看不下去的散文……

  傻乎乎的只知道超前看,擁有大條的神經。

  一週的計程車,終於看完《等待戈多》,有了以上的東東,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要說些什麼,因為好多事情,我也沒有思考出答案。

  《等待戈多》讀後感4

  《等待戈多》以文字和舞臺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於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①,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臺詞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複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大凡經典,必有其典經之處。也只有經典才能被人反覆剖析並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典之為經典更在乎其中蘊含著某種普遍而恆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貫穿於人類文明的整個程序。那麼,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現在哪裡呢?換句話說,它憑藉什麼而立於經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說出這個詞並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並不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的"等待"給與了批判並提出了挑戰。在這裡,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並非絕對超脫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發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說《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機械壓抑,仍然不願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聯。

  《等待戈多》讀後感5

  沒有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獵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下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反覆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

  貝克特經過他的形式向人們呈現人們本人親自經歷著的生活形狀自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延長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貼上起來,讓咱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有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路的等待,知道天亮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戈多是誰呢?有人說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說戈多代表著宿願,也有人說戈多是你夢想卻得不到的東西。不論戈多是什麼,戈多真的會來麼?兩個老流浪漢只需不斷等就可以了麼?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我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我們走吧。”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依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只要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闡明天再來的告訴。其實他們都知道興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文秘網,興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如同咱們反覆著日復一日的工作,枯燥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好像《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麼。

  戈多興許就是咱們的現實,人們期盼著本人的現實,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稜角,只是等待著現實能夠來到咱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致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讀後感6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複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

  貝克特透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人們自己親身經歷著的生活狀態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貼上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知道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戈多是誰呢?有人說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說戈多代表著希望,也有人說戈多是你夢想卻得不到的東西。不論戈多是什麼,戈多真的會來麼?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麼?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仍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只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知道也許明天戈

  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複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麼。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理想,人們期盼著自己的理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稜角,只是等待著理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讀後感7

  自從賽繆爾,貝克特寫下《等待戈多》後,我就降臨到這個人間了。

  我?問我是誰?我是戈多,沒有一個人見過我,也沒有一個人知道我是什麼。

  我坐在街頭,看著來來往往的人,他們都在討論,討論我是什麼。是金錢?是誘惑?是名利?人們擺出一幅準備彔彔無為的樣子。我閉上眼,為無知的人類流淚。

  十年,五十年,或許一百年。人類的未來到底是怎樣的?荒無人煙,大地是黑色的,不覺讓人感到恐怖。街頭,依舊沒變吧!只是已沒有一個人走過了,人們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現,然後給予他們東西。工作沒了,經濟站不住腳,身子瘦到如柴,也不願起身去奮鬥,去尋找真正的未來!

  “不是的!你們都錯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聲的呵斥到。我驚愕的睜開眼,止住淚,飛向女孩,想告訴她些什麼。人們驚愕一會後低下頭走了。我立即停了下來,原來,人類是這般喜歡不勞而獲,我再次閉上眼,漫想這個可怕的未來。

  睜開眼時也已經三天了,我驚奇的看到,人們在奮鬥了!在為自己的人生謀幸福了!

  我繼續漫想未來,城市繁華,秩序井然有序,街頭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個人的心裡,是一種信念,一個目標,是一份堅強!

  未來,人類的夢想飛揚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來,我不會再聽到“戈多”這兩個字了,因為我已經出現了。未來,在事業失色的時候,人類會自我振奮,樂觀的去面對一切。未來,在迎起大風大浪時,人類會鼓起勇氣,以捨我其誰的意氣,自創輝煌。未來,在到達山峰之極時,人類會大聲告訴任何人“事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來會是一種人倫之美,處處顯現的是積極向上的話題。

  我漫想於茫茫大海,未來是份吉祥。曾經,我也只是個幻想,曾經,我也只是個虛構。如今,看驚濤拍岸,卷千層雪。歷史的漫想見證未來的憧憬。

  我漫想,未來,是靠奮鬥與不認輸的精神而走過來的!是靠堅不可摧的信念挺過來的!未來,是和諧與竟爭共同牽手的協議書!

  我睜開雙眼,笑意茲生。漸漸消失在空氣中,散下漫想於未來的信念,儲存於每個人的手中。……是啊,我,戈多來了……

  《等待戈多》讀後感8

  國慶的兩天裡看完《等待戈多》。

  可能每一個文學或藝術作品在不同人看來都會有有同的感受吧。這是由人的.認知的選擇性決定的,以前的經歷與補充組成了一個現在的你。

  在看的時候,我看到死亡。引用:那沙沙的聲音,那樹葉的聲音,是骷髏的聲音,那骷髏在發著什麼聲音,在告誡著活著的人。兩天的重複,似乎在等待的是死亡,或者命運。兩個人在那邊說著無聊的話語,今天的夜降臨了,死亡或等待的東西沒有降臨,於是他們倆在第二天繼續等待,等待了50幾年,這樣的人生是多麼的無趣啊,他們倆的心裡除了在互相聊天的時候可以忘記一切而輕鬆外,在看到夜的降臨時應該會無耐或失望吧。然後在這種失望中,時間一天天的走了。回想我的過去的兩天,看了三集的公開課,知道某幾個餐還很合我口味,體會了放鬆與快樂。我還幹了什麼,努力回憶,但在時間過後能留下來的似乎就只有10%。那90%的時間我真的在昨天與前天存在過嗎?難道存在就只是積累的認知嗎?,那如何才能更好的證明自己的存在嗎?思考還是人生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更好的在這個世界留下存在的印記是一個值得我思考的命題。

  另外一個思考是:如果他們在等的東西真的來了,他們一定會快樂嗎?即使到時候會快樂,那如果讓過程也快樂豈不更好~這是我要努力去實現的,讓過程變得更美好,如果你確信結果一定能到達。如果不確信能否到達,至少也是快樂的。

  存在的意義到底是過程還是結果?如果結果都是被遺忘,同一代的人消逝,基本上很多東西都會被遺忘。也就是說結果是基本沒有意義的。那假設意義在於過程。在於過程中人的所有的內心的情感體驗與認知的提高。一般人會因為平淡而無聊,希望輝煌才好。但事實上巨大的力量正是在平淡的每日重複中產生,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再想到死亡詩社。如果沒有經歷前面的一些東西,是不會有後面的感受的,事情是積澱起來的,諾獎的其中一個感受就是很多人都是在之前本來就已經做了很多相關領域的事情,這也驗證了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有個積累的過程,而最後那個閃光的主意出來其實是在前面所有的基礎上孕育出來的。

  《等待戈多》讀後感9

  夏日的午後,泛著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難耐的燥熱。路旁的一棵大樹下,兩個流浪漢焦急地眺望著遠方,他們在等待戈多的到來,因為,他們得知,戈多會告訴他們該怎麼去面對未來,該怎樣去改變現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們等了很久很久,卻一直不見戈多的身影,他們並沒有氣餒,確信戈多一定會來。第二天,戈多沒來,第三天,還是沒有來。

  戈多最後到底會不會來,誰都不知道,連《等待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兩位流浪漢就認定這個死理,永遠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辦法擺脫困境,那麼,他們將永遠是流浪漢。

  這讓我們想起了現實中的許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時,往往不是自己主動去想辦法改變現狀,而總是懷著一種期待著他人的力量來救贖自己,只相信所謂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難會自行消除,生活終歸平靜美好。這樣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裡的那兩個無聊的流浪漢一樣嗎?

  《論語》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這可是古今往來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賴性,不因這樣的名言而絕跡。

  過分的依賴他人,可能會讓自己養成一種消極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賴,不但不能幫助自己,反會對自己有所傷害。有一個小男孩看見一隻飛蛾從它的繭中艱難的想要爬出來,於是找來一把剪刀幫這隻飛蛾剪開緊緊束縛的厚繭。飛蛾倒是很輕鬆的從繭中出來了,可它卻飛不起來了。因為,它沒有經過自己破繭而出的歷練,翅膀缺少足夠的力量。這是一個好心造成的悲劇,也是對那些長期有依賴思想者的警告。這也讓我們懂得了,為什麼袋鼠媽媽在孩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無情的將孩子趕出那溫暖的育兒袋的原因了。

  無論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與其像兩個流浪漢那樣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將等待的時間用來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未來。

  人應該有美好的期待。但是,應該把對期待渴望化為行動,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標,而不能像流浪漢那樣,只知道毫無希望的企圖讓期待走向自己。

  《等待戈多》讀後感10

  《等待戈多》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戲劇。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麼情節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著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後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複,只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於是只能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實。這裡的等待,在法語裡是現在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意味著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麼,而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麼。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並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並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悲劇,表現了大戰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傷,以及他們在冷戰中對社會現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悲劇那樣起到了淨化心靈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