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本質》讀後感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的本質》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1

  最近一個星期讀了學習的本質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讀的比較慢,邊讀邊結合教學來思考,原來我們271集團研究的好多教學理論與實踐都和學習的本質有關,讓我找到了繼續追隨271教育的理論依據呢。

  由於邊讀邊思考,所以閱讀比較慢,基本上40頁的時間大概6個小時左右,下面我將自己的一點點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關於學習;書中提到“人是一臺學習機器”那麼什麼是機器,什麼是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人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說到機器,第一感覺就是冷冰冰,沒有溫度,單一的重複的操作,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做著既定的事。追本溯源,元學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學習”這一行為習慣。或許會給“學習”增加一些溫度吧。我一直認為“目的論”是促進學習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並且是源於學習者本身的“目的論”。那麼如何促進他人的學習,學校教育以及教育模式什麼樣的才最為合適。271教育的教學模式是真正的讓學生髮現學習,指導為什麼學習,學習會用到什麼地方,讓學習真實發生的教育,我感到很驕傲。

  其次,關於怎樣學習,我大概總結出了幾點:首先,學習還要以學習者的先有概念為出發點,但是如果學生能夠改變原有的心智結構,打破先有概念,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學習;接著提出了三種主流思想——傳統學習,建立在訓練的基礎上,所謂的建構教學法。每種思想都有利弊,其實我覺得並不能用一種模型囊括學習的所有方面,每種模型只是針對某一方面,關注的點不同而已。另外,學習需要大腦的配合。學習時大腦皮層的各種神經元都處於興奮狀態,手腦並用,學習效果會更好;最後,我想說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因素——動機。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種力量,一種衝動,一種慾望。我想,一個有動機的學生,他會具有一種維持計劃目標進行到底的一種支援,有源源不斷地精力去實現它。而一個沒有動力的學生,他可能會感到學習吃力,看不到學習的價值,更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怎樣去學習,這樣的學生可能會採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最後,關於為什麼學習,現實一點講,現在的學生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升學,找個好點的工作,掙錢養家餬口。這樣說或許有些膚淺,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是真的想去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大多數學生有這種比較現實的想法,所以有時候他們也會迷茫,我學這些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維持生活,一旦他們發現有些東西的學習與他們以後的生活沒有什麼大的影響,自然就不願意去學習了。其實,學習並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麼表面,它是一個神秘的東西。首先,學習是一種尋找;對不同的人來說,它可能是一種樂趣、一種熱情、一種願望、一種冒險、一種執著,又或許是他們的不同組合。尋找到學習本質的意義是一個巨大又益處無窮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然時時刻刻在學習,擁有知識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本來像山一樣龐雜的東西也會變得簡單,那會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

  這本書越讀越耐讀,所以後邊我將繼續研讀。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2

  作為追求實用的父母和老師,對於我來說最為重要的是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爾當的閱讀提示,我從本書的第三部分開始了閱讀。對於《學習的本質》這本書,我有這樣的兩點體會想要拿來分享。

  1、學習慾望的存在會促進更強烈的學習慾望的產生。盧梭在《愛彌兒》中說到:“讓孩子產生學習慾望,那麼一切方法都會是好方法。”這種關係的建立對於個人而言是有益的,對於他人而言則具有傳染性。教師必須時刻將“更多的東西”帶給學習者:經驗、超值情境、單純的實踐諮詢,或是文化。他必須傳遞慾望。教師必須把學習者開啟,即使他並不清楚結果如何。作為有著差不多20年教齡的一名教師,我們更多時候考慮和追求的,是這道題目多少人對了,誰又錯了,怎樣去改正,是談心,還是單獨輔導,還是利用兵教兵的機會去完成?怎樣提高學生的分數?至於學生願意不願意我們跟他們談心,願意不願意接受輔導,願意不願意同學的幫助,我們沒有時間去考慮。學習如果沒有慾望,教師如果不能傳遞學習的慾望,這樣的教育應該是被動的,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算是失敗的教育。

  2、學習是一項持續的事業。它要求人們時刻跳出習慣性常規和自命真理。在書中,安德烈提到這樣一個概念“先有概念”。他說,所有兒童和成人都透過自己的先有概念來理解世界、解碼資訊。學習,就是對先有概念進行運算。文中,作者還特別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亞做講座的經歷。在這個例子裡,作者被自己在方向處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暈頭轉向,不分東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構成了個體的認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個體會覺得所有的質疑都在破壞其內在的穩定狀態,因此會不由自主地迴避質疑。然而學習就是以此為代價的。在學習中,我們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新的觀點,但是先有概念不斷地維護原有的經驗,這就使更高一個層次的學習存在矛盾體。在我們比較擅長的學科的'學習中,這種矛盾的影響是存在並且固執的。打破常規,打破這種先有概念的束縛,是更進一步地學習要跨越的一個關口。這也意味著學習是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接受新的觀點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認知。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習的本質》這本書,告訴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學習來說,最根本的一點在於學習者的思想結構和他可以採集的資訊之間的多重聯絡。不過這些互動從來都不是即時的、自發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一種媒介。教師、專業人員、傳授者等等,必須促進每個個體的意義生產,陪伴他,對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擾。學習者是透過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藉由自身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代他學習,但必須在場,因為學習者不能一人學習。學習是一種社會的行為。正如弗朗索瓦-雅各布在《生物學與種族主義》這本書中提到的:人是一臺學習的機器。事實的確如此。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