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讀後感(精選32篇)

《黃金時代》讀後感(精選32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黃金時代》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1

  現在是凌晨十二點,我終於讀完了王小波的《黃金時代》。記得大約一個月前,在新浪專欄裡看到了幾篇回憶王小波的文章,無一例外地提到了《黃金時代》這本書。書名似乎之前也聽過,重要的是當時想要找一本看,於是就選擇了這本書。

  我從書旗小說APP中下載的全本,沒有花一毛錢。也因此不能避免地看多看一些夾雜在正文中廣告,也難以避免地將各個故事串聯在一起讀。實際上這本書是分為五卷的,每卷除了共用名字叫“王二”的主人公外,都有一個獨立的卷名,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而我閱讀的電子書,各卷之間是沒有卷名的,我曾一度懷疑為什麼在讀的故事跟上一個故事沒有太多的關聯,而是另起爐灶呢?

  百度百科裡介紹這本書時說,它是知青文學的突破之作,以特有的寫作方式和寫作視角給知青文學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百科裡還說,它是《亞洲週刊》選出的100部亞洲小說之一。這些評價毫無疑問地可以權威地證明這是一本好書,是開卷有益的典範。可以作為一名普通讀者的我,卻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其定性為一本好書呢?

  曾幾何時,沉浸在《平凡的世界》裡,被深深地感動著。少平用勞動和讀書來追求生命的意義之所在,少安則用勞動和實幹為自家和村民創造著物質的財富;金波和藏族的姑娘僅僅是因為一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就可以談一場精神上的戀愛,潤葉在努力追求幸福失敗之後才發現幸福不在彼岸而就在觸手可及的身邊。讀完此書,感受受到一場精神上的洗禮,自己的靈魂在那段日子裡實現了昇華。可讀完《黃金時代》呢?完全的一臉茫然,不知道在表達怎樣的主題,不知道故事背後是怎樣的意圖?

  王二是一個怎樣的人?一個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經歷過文革、上過大學、留過洋、在大學任教的社會上層人士。這裡的上層不是指擁有多少的財富或者擁有多大的權利,而是指擁有知識和智慧。但他同時又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對待任何事情,即便是嚴肅認真的事情,在他的描述中卻故意隱去了重要的部分,重點描述了十分可笑的一部分。

  比如講到西方留學,《墨跡》中會介紹校園是多麼的美麗、教授是多麼的富有魅力、學生是如何肆意享受青春的放縱、自己打工的艱辛以及取得優異成績的不可思議。而王二的留學經歷,只關注了兩點,一是導師如何壓榨自己的剩餘價值,而是如何和妻子開車去公路上或者公園裡“壞一壞”。前者可以解釋為對文革思維的迂迴諷刺,那麼後者只能理解為個人行為的放縱,雖然這是成年人最本質最原始的行為。

  書中每個故事都有著不止一位的女主角,但所有的女主角的共同點就是王二的妻子、情人、女朋友中的一員。女主的名字有的很好聽,比如陳清揚;有的比較俗,比如麵條、小轉鈴;有的很隨意,比如姓顏色的女大學生、小孫、海鷹;更加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妻子居然沒有名字,他一直敘述的口吻就是我的妻子或者我的前妻。

  書中有一個畫面令我神往,令我欣喜,令我激動。那就是陳清揚承認自己愛上王二的那一刻。在此之前,陳清揚可以跟王二搞破鞋,可以跟王二離群索居,可以跟王二過上實際上的夫妻居家生活。但陳清揚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愛上王二,直到那一刻。天上白雲悠悠,山間溪水西流,陳清揚掛在王二的肩上,長髮可以下垂到王二的腰部。王二不知怎的,在陳揚清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幾下。就在那一瞬間,陳清揚感覺天地雖然廣大,但好像只有兩個人存在,自己的身體已經酥軟的像一條水蛇,自己之於王二就像青藤繞樹、小鳥依人。這是我認為全書中最美的畫面,由於這個情節的存在,我不再認為認為兩人之間發生的事情是苟合,不再認為他們是不道德的。我覺得這才是自然流露的愛情,才是愛情的偉大之所在。

  但一枚硬幣總有他的兩面,愛情不也是如此麼?我承認愛情的偉大,但也不得不承認愛情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合乎這個社會的倫理規範的。王二是單身漢,而陳清揚卻是有夫之婦,雖然愛情很真摯,但會被倫理的視角會無情地戳破。這讓我想到了《廊橋遺夢》中男主Robert與女主Francesca的愛戀,令人感動,但同樣不合乎倫理。最終,女主也是選擇了家庭的責任,放棄了愛情,雖然自己得心早已被帶走,但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的生活。

  女主在去世前留下遺囑,為了紀念曾經的愛人,為了緬懷逝去的愛情,自己的骨灰不要跟丈夫合葬,而是灑在愛的見證的廊橋之下。這也讓我想起了民國才女陸小曼,她為了追求與徐志摩的愛情,放棄了與深愛自己的丈夫王庚的婚姻,也放棄了自己與丈夫未出世的孩兒的生命,毅然選擇了離婚與墮胎。比較一下陳清揚、Francesca和陸小曼,我認同Francesca的選擇,感動陳清揚的愛情,憎惡陸小曼的無情。

  最後,不得不說,王二是個壞孩子,是個讀過很多書,有著很多奇怪的想法,動手能力很強,能夠像磁鐵一樣吸引女孩的壞孩子。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2

  這本書我看了兩遍,第一遍沒看懂,故事線都是亂的,一直懵的狀態,第二遍稍微清晰了些。王小波的寫作風格是自我對話式的,他在追問自己的存在,在所有的細節上都在追問自己,感覺他寫東西主觀意識特別強。

  這本書的寫作特徵是碎片化描寫,跳躍性思維,總是在說一件事的時候不動聲色地描述著看起來不相干的事物或者聯想到很久以前一件別的事,貌似很亂,實則形散意不散。

  (全書講了3個王二的故事,共同的主題是我們的生活,當然都不乏性愛主題,它是靈與肉的深層契合)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我們生來想要做自己,卻又無時無刻不被裹挾在某種他人塑造的“自我”中。

  羨慕王小波直面內心的勇氣和不隨波逐流的自我認知。一股認認真真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勁兒,知道話說多了矯情挑明瞭沒勁,那麼不問不說糊塗著挺好。默默的不同著,特立獨行著。

  這個世界是混沌的,沒有絕對的對錯,絕對的自由。愛恨交集,痛並快樂著,混沌存在的這些情感。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認真感受它,欣賞它的存在。

  就像書裡的王二,是個純粹而又聰明的人,他將生命的苦難與幸福都化成嘻笑不羈隨風而去,釋放著形骸去經歷生命的每一刻,這是他早就作出的選擇。我寫詩而從不發表,我的詩之為我而歌,不是為了取悅或遺留史海,我不為那份不屬於生命的名利去追逐,只是為了純粹的存在。

  所以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無論別人是否認可我們的價值,我們自己都不能貶低了自己的存在,至少在靈魂深處做個不讓自己討厭的人吧。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3

  這幾年我形成一個習慣,每晚必看經典,夜不上網。天天看,讀一本買一本。東阿的大喜潤超市有專營圖書的專區,買書可打八折,感覺很便宜。一次就看到了王小波的一套專集,有四本書組成:《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

  我過去沒看過王小波的作品,但聽說過他的大名,尤其前些年在報上看到他死在電腦前的報道,又知道他原是一位大學教師,後辭去教職專事寫作,就對他充滿了尊敬之情。我還在一篇小小說《離婚》裡提到他的死因。看到他的書,不買是不合我的行事風格的。但不知內容如何,就先買下《黃金時代》來看看,好就再買另外幾本。

  現在把書讀完了,有所感,記之。

  總的感覺王小波算不上經典作家,其實當代的中國還找不出几上稱得上經典的作家,我們也不該對他刻求。原以為這是部長篇,買回來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訂。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裡的事件也多有相關聯的地方。這就給人一種似是長篇的錯覺。

  如果從肯定的角度出發,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正如王小波在書的“記後”中所說,他是寫出那個時代的生活。不過在他的筆下,那個所謂的時代生活,已是變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覺和印象,是漫畫化了的生活。書中的人物,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貧困中,窮到了只剩下“性”這個東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賞的“性”。另外一點就是他在敘事中,是以最粗俗、最、最不雅的語詞來講述。以上兩點,在他執筆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上,確屬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一位作家。我想這是受到一些文學評論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為什麼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國出版,而只等到他於一九九七年死後才得以陸續面世。

  中國寫性生活的較多的《金瓶梅》,讀後還多少給讀者留下點性“趣”,而王小波寫出的“性”,無趣可言,只叫人感到“厭”。也讀過不少外國的經典,寫性愛最多的勞倫斯,也從不直寫兩個男女的性交,而只把關注點放在兩情相悅上,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性愛之美,從而得到了審美的快感。《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我覺得堪稱寫男女性愛的經典。“審醜”的過程也是閱讀的享受,可是王小波的筆下的性描寫,也不能給人以這種感受。他大概是把這種敘事當成人性的主題來發揮吧?

  從王小波的性敘事,這讓我聯想到他夫人李銀河女士。李銀河是中國社會學家,關於男女的性問題,常見她的高論。我想這兩位夫妻,真是有共同的語言哩!她在給王小波的專集所寫的《寫在前面》中說,“從內心深處,我穩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看來這怕是一廂情願的事吧?

  如果要再買來他的別部書看,我想可以進一步瞭解這個作家,而且看的過程叫人生厭,容易產生疲勞感,正好在十一點入睡,成安眠之劑。買不買,再定。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4

  我閱讀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太大了,從一個夏天無法入睡的夜晚開始,一直到秋風掃落葉的一箇中午,以至於我一邊看也在一邊忘記,本來也是零零碎碎到現在所剩無幾了。王小波真不愧是李銀河說的最有趣的一本書,“幸運的是我選了小波這本書來讀”。人生呀就是一本書一本自己作自己讀自己收穫與失去的大書,我們從書寫的過程中一點點懂得什麼該珍重,什麼該放手,領悟人生參透人生同時也生活在這痛苦的人世。

  不止王小波的語言,包括他的思維都是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我看到了他盪漾的內心。詼諧有趣的敘述,讓我那個無法入睡的夜晚竟嗤嗤的笑起來。這部作品讓人對革命時代有了更具象的瞭解,人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壓抑,關於愛關於性,但小波的文字仍然是活潑的,那個放蕩不羈愛自由的王二真是個有趣的靈魂,他心裡有一匹自由的馬在賓士,看不見悲慼看不見落寞,總是那麼生機勃勃。而那些愛過王二睡過王二的女孩子們也是各有各的風姿,但他們有一點是一樣都與眾不同獨領風騷,性格與行為在那個年代應該都算得上怪誕了吧,但是在我看來這些女孩子真實的可愛。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5

  關於文革時代的故事,大部分分為兩種:第一個,是所謂的傷痕文學。應該是反思文革對社會的摧殘和對那代人的傷害。不過講道理,這種沒看過,電視上也沒放過。應該是哭哭啼啼式的。第二種是講那個青春,激情的時代。比如都梁的《血色浪漫》,就感受不到任何的悲傷,只有那個激情的歲月。還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不過,感覺《陽光燦爛的日子》更好像是少年的成長,裡面有些情節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有點像,不過,一個是在火熱的年代,一群人的青春故事。另一個是戰爭年代,一個少年的內心。這中型別的應該是人生是豪邁的。電視上放的也是這種。黃金時代應該不屬於這兩種吧?

  書裡面描寫了大量的陳清揚和王二同志在各種場合、各種機會、各種時節的巫山雲雨。不得不說,在那個時代,能這麼大膽的寫作的人,應該沒有幾個吧?

  這種描寫和《白鹿原》中的明顯不一樣,其中細節描寫確實很有意思,不是很露骨也不是很晦澀,絕對不是小黃書。

  裡面有一段很有名的話,具體記不清了。在我的黃金時代裡,我覺得我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但是生活就是一個慢慢受錘的過程。毋庸置疑,生活可能就是這樣。所以希望大家至少是慢慢受錘,不能一下被錘廢了,這就不好了,哈哈哈。這讓我想起微博上的那句話,尚未配妥劍,出門便已是江湖。最後一句是:願千帆過盡,內心仍是少年。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6

  書裡有一句話:一本書,你看它寫得好不好,譯得好不好就行了,害臊幹什麼。開始的時候被這樣的寫作風格震撼到了,後來讀多了漸漸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借用一個詞來評價這本書,厚重。表面上看起來是用了無數粗俗的故事,噁心的描述,然而論其中的道理,能看明白的可能不過百分之一,乃至更少,佩服作者的寫作功底以及對問題的思考。

  這本書的時候想到了紅樓夢,故事是甄士隱講的,顧名,真事隱。同樣,本書是王二講的,你覺得王二存在他就是存在的,你覺得這只是瞎編的故事,這也可以是瞎編的故事,所以裡面的內容真真假假,反派不反派也是由你定。

  書中的女性角色都不受現實社會壓迫,敢愛敢恨,有著大膽,張揚的個性,並且勇於追求自己所認定的真理,哪怕這個社會並不認可這樣的真理。而王二也同樣放浪不羈,敢於質疑。最後一部分說,只要你被大眾認可了,你就是對的,如果不被認可你就是錯的,不管你本身對與錯。社會本來也就是這樣的,只是我們習慣於把它美化了來看。

  部分詞句屬剽竊他人,且才淺學疏,言不達意,見諒!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7

  反反覆覆,斷斷續續,總算是把這本書給囫圇吞棗的看完了,我要把這本書評為荒誕現實派,這本書有點兒像剛看過的那個電影《大魚》,王小波是講故事的人,他總是把現實講的很荒誕不經,每當你想嗤之以鼻的時候,卻又發現些許現實。

  總體而言這本委實具有衝擊力,書裡的描寫尤其是關於“性”觀點的描寫,對於王二,王小波或者某些人來說或許很赤裸裸,很真實,但是卻不是放之皆準的現實,對於思想還未定型的人來說,很容易誤入歧途,為了追求所謂的“自由”和“真實”而把自己變得醜陋。畢竟“邊界”是個很難把控的東西,而敏感話題的邊界更加難以分辨。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不適感,但還是勉強讀完了,原因在於對王小波這個人產生了好奇,不是對他的書,而是對他的人,好奇他生活中是溫順沉默的人,還是如同王二一般,思維跳躍,天生反骨且帶著不著四六的痞氣,好奇現實中的他是否也如此赤裸裸的表達自己,又或者,真實的他是否如真的如同書中寫的這般。

  不過,看完以後,暫時沒有繼續閱讀其著作的慾望,因為整本書還算喜歡的是最後一篇帶有浪漫氣息的“我的陰陽世界”以及其它部分不涉及性的自言自語與奇葩腦洞。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8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之一,也是我看了已經忘了幾十遍的書。

  在整個故事裡,心如明鏡的是陳清揚,而王二始終是一個渾渾噩噩的傢伙。陳清揚因為他那無心中的兩巴掌而愛上他,卻也因為這兩巴掌的無心而離開了他,這就是為什麼陳清揚為什麼老說王二是“混蛋”的緣故。渾有渾的可愛之處,所以多年後還要來找王二,告訴他自己愛他。渾有渾的遺憾之處,所以陳情揚至愛王二,卻不願意和他在一起。因為本質上來說,他和她前夫一樣,根本不瞭解她,“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在《黃金時代》裡,最完整的人物是陳清揚而非王二,陳清揚有勇氣、有擔當,引領王二走過了那最艱難的一段,使他終於從一個男孩變成為一個男人。這也可以看出王小波對女性的態度,她們是靈魂之火,生命之光。沒有哪個現代中國作家如王小波一樣如此尊重女性,哪怕他的小說裡有很多粗口和髒話。

  網路上評論黃金時代的真正寓意在於:有兩個人終於找到並確立了終身的偉大友誼,無論人世如何摧殘也無法改變,而世界上無數的人一生卻都活在寂寞或虛偽之中。而我個人很認同,比如書中那些要詳細過程的軍政人員,顯然就是活在寂寞和虛偽中。

  當今社會,早已成為敗絮其中的快餐時代,到處充斥著快餐文化,而王小波,波哥的《黃金時代》給了我一片淨土,那種純潔的性所顯露的偉大革命友誼是世間千萬物無法比擬的,正如王二和陳清揚倆人與世間的格格不入,那是一種超脫,超脫於骯髒的靈魂世界。

  這樣的王小波,這樣的黃金時代,我想擁有,我想你也是!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9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所有的東西在黃金時代裡都變得冷漠的,就連同情感,也和性交一樣詼諧荒誕。冷漠地看著這個時代。就像王小波的筆下,冷漠於時代,熱忱於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是精神的黃金時代。但像他一樣冷靜地觀察著、也在生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誕的事情。無所謂什麼東西都不是精神的全部,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長時間的佔據黃金時代裡的王二的想法,哪怕是情感和性交。我們沒經歷過那個時代,也沒有感受實切的壓抑,我們也冷靜地看著這黃金時代,就像王二一樣。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有的人巴不得讓全人類忘了這事,然而歷史也像王二,看到了一切,看清楚了這個世界的荒誕無稽。

  壓抑好像一直離不開這個民族,從過去到現在。我們嚴肅地看待傷痕、憤怒,帶著仇恨和嘴角的血,所以困在了自己的觀念裡。在我的黃金時代裡,我也有著反覆無常過,我很疲憊也很亢進,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憤世的想法常常在我心裡浮現,因為某些事情,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直言之間,便生出種種不滿來。然而冷靜下來,回想後才覺得自己極為幼稚和激動。於是乎,我在這種往返思索和反覆間,無數的命題被立起,又推倒,再立起,又推倒。我想這就是在受錘的過程,是我自己對自己的反省,不再一如既往的保持憤怒,待在地下。我接受了這個世界,在我的黃金時代。

  我慢慢變成了陳清揚了,逆來順受。因為做王二的成本很高,當一個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是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毅力的,就像在瀑布裡的一顆水,大事所趨,它必然向山下去,但他仍不服氣,終於凝成了一粒冰晶,但瀑布還是向山下流去的,冰晶也改變不了什麼。

  妥協最大的壞處就是妥協不能徹底,總會被內心的本能莫名其妙地喚醒。哦!然後我又成了王二,於是在我的黃金時代裡,我總在徘徊於掙扎的邊緣,努力著自己的,也順著世界的。我想這是每個人的共同的悲哀,在憤怒裡漸漸地燃燒殆盡,在最終的時刻回頭這一切的時候,才知道一切都是荒謬的,包括這一次回頭。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10

  王二像一個孩子一樣直抒胸臆,喜歡望著天空沉思,有無數奇思妙想。用理工男的思維分析一切事情,包括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在黑白顛倒的年代裡,一個人笑看瘋癲,不理解也不去迎合,這樣的人,在每個年代應該都能活出自己的黃金時代。

  大約在一年之前翻開這本書,沒啃下去。當時是這種感覺:不想看到這麼醜陋的真實,消化不了。受八股文薰陶長大,有一種喜歡華麗詞藻的慣性,看世界也總喜歡加上一層濾鏡。後來重新開啟,才理解了它的魅力,特別痴迷王二,迷戀真實,真實才是藝術,只有現實才會像擲骰子一樣,出人意料、荒誕不經。

  經常回憶起《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畫面,感覺有時候連空氣中的味道都一樣。王二跟陳清揚告別之後,一個人揹著鍋碗瓢盆走向後山的背影,讓我想起電影裡的夏雨在衚衕裡的屋頂上走來走去,臉上總是汗津津的。都是吊兒郎當的樣子,都會沉默著發呆,都有觸控得到的躁動。

  嬉笑怒罵成文章,這樣的書,不需要去獲得什麼,享受和作者嘮嗑兒的感覺。原來書可以這樣寫,原來人可以這樣活。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11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王這本書包含了《黃金時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時期的愛情》、《我的陰陽兩面》。

  小波的文字酣暢,天馬行空、不做作。

  王二也是如此,自由、張揚、有趣且對生活有著深層次的見解,這樣一個人在他的黃金時代裡活出了自己。

  他抱著草長馬發情的偉大真誠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

  在他看來,人都是為了表演,失去了自己。

  他就是個普通人,就是我們,時而膽小,時而勇敢,時而正義,時而猥瑣,我們這千千萬萬張二,李二,許二......

  本書有談及性愛、生死和人性。

  全用王二做穿插,主要以文革時期為歷史背景:

  有偶然遇到的性愛過客;有青春期荷爾蒙分泌下觸發的衝動和迷戀;有時間到了,剛好要找個人過日子;有錯過的真愛,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總有恃無恐;

  有在名利場爭奪“死後塞入直腸的一塊棉花”;有劉老教授墜樓的不解之謎。

  青春的躁動是什麼?二十一歲的黃金時代,應該是什麼模樣?這可能並不是一個定向的年齡問答。躁動、慾望、性愛、理想、反叛、迷茫?

  有時候,生活就是凌亂而複雜的,沒有既定的規則。生活的不易夾雜在社會中沉浮,在人的前半生,我們的確有很多奢望,並且在無知又無畏的二十多歲,是敢於去嘗試的。

  但在人的後半生,奢望一天天消失,人一天天老下去,不敢輕易嘗試,束縛的東西變多了,比如固有的思想,外界的不定因素等等,所以“最後變得像捱了槌的牛一樣”,沒有生猛之態。

  那就這樣嗎?妥協嗎?偽裝嗎?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12

  前幾天重看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今早看完。

  我初次看這篇小說時,不到20歲,在淮南師範同學宿舍,早上起來,坐在桌前,看見架上有一本書,取下來看,就在那個上午,看完了《黃金時代》。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二十一歲生日那天,是聖誕節前兩日,身在同越南接壤的廣西百色。有一個同學在那邊唸書,若無同學,我不會去那樣的地方。不是說我不喜歡那樣的地方,山清水秀雲白風輕,我很喜歡那裡,而是我去某個地方,總要找個因由。

  白天我沿著右江亂走,又去了澄碧湖,回來時經過百色學院,進去看看,正在建設。夜裡朋友過來,一塊喝啤酒,談談朋友往事,那是我最後一兩次喝啤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質,放到合適的地方就大放光彩。”有人在此處如槁木死灰,到別處又生龍活虎。人生多有不得已,到放開束縛隨心所欲時,自然山高海闊,魚躍鳶飛。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13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電影,名叫《黃金時代》。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蕭紅的一生。

  蕭紅的一生是悲慘的,她出生在一個封建思想濃厚的家庭裡,她的父親對她很不好,還逼著她成婚,而她受不了就逃了出來,過上了四處漂泊的日子。

  在蕭紅漂泊的日子裡遇到了很多朋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蕭紅進入了寫作的“黃金時代”,在那戰火紛飛時代裡,影響蕭紅創作重要的人就是蕭軍。兩人因文學走到了一起,一起度過了艱難的日子,和蕭軍在一起的時光對於蕭紅來說是非常美好的,在那樣的一段時間裡,蕭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文學天賦並獲得了魯迅先生的讚賞。最後,兩個人因為感情出現了問題而分離。與蕭軍的分離就代表了蕭紅的人生由幸福到悲慘。

  蕭紅非常愛蕭軍,在蕭紅的人生處於低谷時,蕭軍給予了蕭紅溫暖,陪她一起度過了難關,兩個人開開心心的。

  蕭紅的一生是跌宕的,但蕭紅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渴望,仍然堅持創作,寫出了好多有名的作品。例如《生死場》、《呼蘭河傳》等。她是一位偉大的文學作家,值得人們尊敬。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14

  起初不懂王小波,亦不懂他的作品為何如此受推崇,近來整理圖書館發現一本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於08年出版的《黃金時代》,裝幀簡單素樸,開本也舒服,就不捨得放下。封面上是一個小小的王小波剪影,那樣的站姿一望而知是他了。

  王小波是異常難得的存在,他的作品明亮、幽默、自由,尤其是文章洋溢的自由意識,太少見了。一個作家,經歷過政治洗禮之後,思想未被壓制、馴服,即不苦大仇深、也不無病呻吟。他筆下的王二和陳清揚都坦蕩自在,在他們身上沒有變形擠壓出的人性,而是自然生髮出來的健康的積極和自然的活力。他們的自在成了鏡子,映照出周圍人彆扭的時代適應,小丑一樣捉襟見肘的遮掩。

  《黃金時代》讓我聯想到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皇帝裸著身子大行其道,眾人假裝託舉其不存在的華服,這巨大的謊言被一個孩子戳破:他根本什麼都沒穿啊。《黃金時代》有點像那個孩子。是可以被珍惜的存在。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15

  黃金時代之所以黃金是因為回憶裡的記憶閃著金光,是黃金的自己在黃金階段創造的人生黃金事蹟。

  之於陳清揚,之於王二,兩個完全相悖的人因為他的“肉”和她的“靈”而結合。王二是確鑿的流氓,也是實在的漢子;而清揚無所謂,為了那貧瘠年代裡的貧瘠的“偉大友誼”特立獨行,不管不顧,她是自然之子,赤子的肉和靈付諸於這骯髒的世界。王二是幸運的,因為他如啊Q之齷齪,卻比啊Q幸運,她遇到的不是假正經的吳媽,是純粹的具有野性美自然美的“梅蕾苔絲”。也許造化弄人,命運之神見不得過於純粹的美,就派一個純粹的醜去“中和”。這裡面多少是有點美醜對照的感覺,至於清揚因為王二的兩巴掌產生的是愛?還是染蒼染黃的異化感?說是什麼都為這個赤子感到惋惜―——若愛,是錯付的聖潔;若染,豈不是將美生生撕碎了給懂的人看?

  當然王二也是值得同情的,異化的大背景讓此人索性去證明自己的“不清白”,和所有醜陋的人性正面交鋒,的確也是個漢子。他做不成君子似的英雄,只能扮演流氓似的野匪。這真是讓人無所適從的一種角色分配,然而王二卻也演繹著獨有的人性本色。他向每一個遮遮掩掩的醜陋靈魂張牙舞爪地彰顯自己“光明磊落”的齷齪和猥褻,倒叫一切都那麼欲蓋彌彰,反而讓人產生一種對“真小人”莫名的敬畏感。

  王二深知自己的份量,但也懂得敢做敢當的草莽英雄觀,他試圖不去辜負清揚;可是這赤子不需要也不明白,因為自始至終這自然之子―——“梅蕾苔絲”演的都是個人的內心戲。這就是陰差陽錯,這就是情近緣遠,強求不得。愛或不愛,哪裡由得了自己!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16

  很多人喜歡王小波,王小波書裡的暗語似乎成了這一群體的暗號,我是因為這種“王小波熱”才對人對書感興趣。

  老實講,這本書沒有讀明白讀透徹,我認識裡面每一個字,我能看懂其中一些隱喻,但對於這樣一本幾乎每句話都是作者巧心經營的書,仍有一些文字如同霧裡看花,隱喻重重,整篇看下來又不知道他究竟要表達什麼了。

  不按常理出牌,或許這是王小波受歡迎的原因。 屬於王小波獨特的文風,獨特的離經叛道,那些巧妙的隱喻,荒誕的事件和對話,看完讓人啼笑皆非,或許是他說的那樣,不懂他的會覺得他是“小神經”。

  我不敢說自己懂,我也不很喜歡這種離經叛道。讀王小波的文字讓我彷彿進入一個扭曲的空間,圖案和色彩都是混雜凌亂的,各種要素沒有規律地排列又緊緊膠著在一起。他從現實中寫超現實的東西,這種超現實讓人覺得不適,但在他看來,現實才是令人不適的。

  或許小波先生生活在現在,能寫出更優秀的作品吧。

  可惜當下難有超越。

  王小波的書像是立體的,每個人都有從自己的角度解釋的權利,我努力想從一個最好的角度去理解,但總覺得欠些火候。我想讀書是看緣分的,我還年輕,所經歷的事只能讓我解開其中部分密碼,總得等我再經歷一些才能體悟更深,回想我讀過的所有書,大抵都是如此。

  可人生又是何其短暫,這世界上有這麼多書這麼多經典瑰寶,我匆匆一瞥尚且來不及,更何況一本書反覆多次在不同心境下體會不同感悟了。

  或許我想得太過悲觀,我帶著曾經的我進去,再帶著另一個我從書裡走出來,這一部分成長,或許是要在生活中經歷幾遍折磨和痛苦才能學到,又或許有的人一輩子都無緣碰到的。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是都要經歷過一遍才能有所獲,有時候也可以彎道超車。

  最後,還是把我對這本書做個總結吧。《黃金時代》這本書雖是五個獨立的故事,連在一起卻有一種人生的滋味。

  黃金時代有最爛漫的幻想和奢望,大膽放肆又目中無人。 三十而立,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認真地思考存在的意義。四十不惑,經歷過真實的死亡,對生命更加珍視,寫下似水流年,是王二為自己選擇的使命。革命時期的愛情,是一場對歷史的審判。我的陰陽兩界,站在未來看過去,一切皆瞭然。

  這本書從去年開始看,中間斷斷續續幾次,終於在今天結束,我本以為已經忘掉——雖然很多故事的確忘了,但回頭再看,發現很多思想已經根植於心。我到底還是讀懂了些王小波吧,22歲的尾聲,對於我正在經歷的黃金時代,能明白這些深感慶幸。

  我要愛,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當做一百世一樣。這裡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裝作不存在。無論如何,我要對自己負起責任。

  我們生在這亡命的時代,作為兩個亡命之徒,是何等的幸福!真應該聯手做一番事業!那天夜裡我說道:在這世界上要想成一番事業,非(做)亡命徒不可。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17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我聽別人講過無數次,但我是第一次看。這個文章講的是王二和陳清揚之間的故事,文章講的是對文革時期的批判,以及對理性自由和個人生命的張揚。我讀這本書,我從中我感受到了我的黃金時代,我的青春。

  在我二十一歲生日那天是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的雲。可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原來是個慢慢受錘的過程。日子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就像一頭受了錘的牛一樣。可在我。二十一歲生日那天,我並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我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這是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我將它背了下來。

  現在的我們也正是我們的黃金時代。現在我們大概也有好多好多的奢望,在我們的青春中,這些奢望其實和我們並不遠。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只有努力去拼了,去爭取了,你才會沒有遺憾、沒有悔過。你們的黃金時代,究竟會不會辜負黃金這個詞?但我想我的黃金時代我一定不會讓他辜負,我會讓我的黃金時代比黃金還要更加的絢麗,更加的奪目光彩。

  黃金時代這本書,當我看到它的標題時,我以為他講的就是,在你人生中最好的那個時代發生的一些故事,而從這本書中我卻看到了文革時期發生的現象,去感受了那個時代的人們,他們的黃金時代並不是像金子一樣的閃閃發光的。可是而現在的我們,我們的黃金時代,我們從小就有優美的環境去讀書,去長大。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沒有歧視,沒有肆意謾罵的一個年代。我們應該更好的去生活,更好的去打造屬於我們的黃金時代。

  每個人的青春中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無論大小我們都應該勇敢的去面對它。正如王小波書中所寫的,我覺得什麼都錘不了我,我會永遠生猛下去。我希望在我們的青春中什麼也錘不了我們,我們也會永遠的生猛下去。

  時間總是一點一點在消逝的,而我們的黃金時代就很可能在一點一點的消逝中而浪費,所以呀,趁現在,趁我們還年輕,抓住時間,抓住我們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18

  以前聽過王小波,卻未讀過他的書,這次通識課要讀他的書,去圖書館借了他的《黃金時代》。

  翻開書,一頁一頁看下去,有點小小的驚奇,這和我以前看的書太不一樣了,作者竟是這樣來描寫生活的。前看的書裡面沒有這樣對性的頻繁描寫,而作者寫性就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幹任何一件事一樣的自然,雖有性卻也不使人覺得色,似乎在那樣的年代,在那種環境下,人被壓抑的只能用性來宣洩內心的慾望與反抗。

  人與生俱來的三大欲望在作者的書裡都被限制,書中的王二二十一歲,這是他的黃金時代,他說他有好多奢望,他想愛,想吃,他是插隊的,被隊長穿小鞋,生命雖不至於受到威脅,但總是去了一些自由。“結了婚的女人不偷漢,就該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陳清揚恰恰相反,所以就成了眾人眼中的破鞋。但她不是破鞋,她想證明她不是。

  她認為破鞋都很善良,樂於助人,而且最不樂意讓一讓人失望,因此他對破鞋還有一點欽佩。這也是陳清揚的黃金時代,雖被稱作破鞋但她清白無辜。王二說他二十一歲時認為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到他。但後來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王二和陳清揚是沒有被那個時代摧殘的人物代表,他們內心對生活的感覺沒有被那個禁錮的環境消磨掉,依然保持著人的天性,內心沒有麻木,就如文中多次描寫的性。

  王小波對性愛大膽自然頻繁的描寫,或許是由於在那個時代收到的壓制太多,太違反常理,是在經歷了那樣的壓制之後對人性的一種探索,或許是要在長久的壓抑之後要解放人的曾經被壓制過的思想,,要釋放內心的感情。就如文中他寫道王二在餵豬時,豬食裡的糠總是比平時多三倍,然後和司務長吵架,他說“我們的豬總得吃飽吧”看到這我笑了好久,他的語言太幽默了,幽默之中也許有一些無奈與悲哀吧,他是在說有生命的動物對事物的需求,也是在說人的一種自然需求。或許這是他用來想那個醜惡,壓抑,愚蠢的環境挑戰的一種方法,這是它的獨特之處。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19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我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

  我也曾設想過我的黃金時代,沒有太多的煩惱,靜坐時偶爾發發呆,獨處時迷惘一下未來,閒時看書賦詞,有交心的朋友,想要到達的遠方,和一場滿心歡喜的戀愛。為了自己所熱愛的一切,鍥而不捨的勇敢追求,哪怕山河險阻,路遙馬亡。

  黃金時代的我們總是年少輕狂,也許我們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依舊那麼迷之自信。我們看不慣社會的種種不公,也不肯輕易向這個世界妥協。

  但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公平,上帝賦予每個人的超能力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擁有美貌,有的人擁有智慧,有的人擁有財富,有的人擁有勤奮。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質,細細雕琢,有一天,它一定會閃閃發光。

  不過在我們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功名論,皮囊論,權術論,總是佔據著我們荒蕪的心靈。我們總是相信這世界有捷徑可走,如何一個月追到男神女神,如何畢業年薪百萬,如何三個月考研清北復交。這是我們很多人的通病,我們每天都在思考這些問題。我們的黃金時代,好像就在我們還沒想清楚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悄悄溜走了。

  我們總是很忙碌,可是忙碌的事情卻並不是那麼的有意義;我們總是很迷茫,迷茫的思考人生,卻忘記了走好當下的每一步;我們總是自我催眠,自我感動,自我佛系,一步步變得不像那個想要成為的自己。黃金時代那些嚮往的愛情、友情、理想、遠方,好像就變成了一紙笑談。

  這個世界很大很大,我們的心很小很小,它能容納的東西十分有限,人一旦貪心,給自己的心擴容,心就會碎成一片一片。在我們的黃金時代,住進心裡的應該是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美好的事,純粹的自己,而不是那些無關痛癢的人,不是那些不乾不淨的雜念,不是那個自己都瞧不起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黃金時代,有的人成為了黃金時代的高階玩家,有的人則成為了倔強青銅。很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為每個人寫出來不一樣的答卷,但願我們都是眼裡睡星星,心裡住太陽的人吧。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20

  一個幸福的教師,他的人際關係是最簡單的,他只認真理,不迷權威,他的理想就是實現孩子們的理想,他的苦與樂和學生們一致。在同事面前,他的心態是:我有最好的方法,我渴望與你分享。教師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理想支撐――為了孩子們成功,只有我們攜起手來,才能實現我們共同的理想。只有學生、自我、同事、領導之間有著最純粹的關係時,我們的工作才是自由、寬鬆的、和諧幸福的!

  幸福不是結果,而是我們回望成功之路時,那每一個細小、平凡、普通的細節,都是一朵讓人心醉的幸福之花。要想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你就必須做好屬於你的每一件細小的事,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激情滿懷地上好每一節課,循循善誘地講懂每一道題,精心地批改好每一次作業,全面地分析好每一張試卷,安撫每一顆傷感的心,幫助每一個困境中的人,做好每一次規劃,反思每一次得失……

  人生的幸福來自於你對三種關係的認識,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心,前兩者都來自於外部,最後來自於自我,所以幸福更多地是一種感覺,你為你做過的事感到滿足、快樂,你感受到這些,你就是幸福的人啦。教育的最高準則是培養幸福的人。所以,我們自己必須是一個幸福的人!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21

  其實這不應該算是讀書筆記或者叫讀後感,把分析一件作品上升到理論角度來探討的事還不會做。

  國內當代作家的書我讀得很少,突然想認真研究下自己孜孜以求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了,自然就需要多讀兩本書,一位老師推薦了這本書,然後我就買下了它,很簡單,如此而已。

  一天才看完,這在我的閱讀速度上不算快,尤其是僅三萬多字的中篇。

  才看兩頁,就覺得這本書超乎想象的好讀,沒有一般純文學作品的沉重與凝重感,開篇看似無意的輕鬆切入,一件事寫了好幾大段,不由感嘆,原來寫作真的很簡單,只要作者有思路,一切不過是順流而下而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剛瞧時,很想有人幫著導讀下,生怕自己理解錯了。平時就有這個毛病:喜歡看有文章評論的書。當然得是樸實公正的評論,花花哨哨文藝感強的評論是做秀,哄小孩子的玩意。

  王小波,一個獨特立行的作家,40多歲開始寫作,正在盛季便夭壽了。()他的簡介我始終沒從網上查,因為覺得夠了,喜歡他的文字就夠了。

  文章內容許多地方寫到性,任何一個作家不會迴避,就看是拿來當成是個事來寫,還是隻是服務於文章本身,這也是與當下文字下等女人現象的區別。

  從開始讀時迫切想找人導讀下,到沒得逞後自己讀完,期間越讀越覺得要人導讀的想法在消減,到最後掩卷竟是無語,沒什麼好和人說的了。在心裡似有所悟,儘管不清晰,可那種映像就留在心靈的某一處,可能會在那裡慢慢發酵吧,只管發酵好了。

  有一點點感想:寫作真的很容易!只要肯拿精神放在裡面,每一個文字就是自己。用王小波在後記裡的話說,就是寫自己感受到的生活,而不是去當說教者,低估國人的思維能力。再用一句流行話來說:不要侮辱別人的智商。

  寫作不難,只要肯寫。

  好咧,那我就放開手腳向前衝了哈!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22

  聽過很多次王小波的大名,但是從來沒有度過,這是第一次讀他的書。剛開始讀的時候我在想這個人怎麼這麼粗俗,生殖器髒話天天掛在嘴上,讀了一兩章還是不太能夠接受他的風格,但是讀完之後對他的看法又突然是180度轉變。

  性似乎是王小波這本書的主旋律。不管是黃金時代,革命時期的愛情還是我的陰陽兩界,每一部分都是和一個或者幾個女人的故事。其實這很妙,抓住了大家的聚焦點,然後深入淺出地講了一下他想講不要求我們懂的東西。想懂他的把每個句子畫下來慢慢分析,不想懂他的就當 醜男的羅曼史 看也無妨。

  看的時候覺得王小波妙語連珠,還標記下不少句子寫點批註,還想著最後寫評價的'時候一定要提一下,但是對著一塊空白的寫字區,腦子裡只能記起零星幾句,算了,索性不說了。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小波對女性的尊重和喜愛,即使他在書裡以一個名為王二的理工男為視點,但是從來沒有任何貶低女性的觀點,這一點我很佩服,調侃的也完全不朝著這方面。反而從他的對女性的描寫裡,看到一個個靈動豐滿美好的女性,不管是性格還是外貌,讓我第一次對女性這個群體感到的是崇敬和羨慕,當然我沒有貶低自己或者其他女性的意思,因為一直以來的看法都是,女性有諸多禁忌,生冷不能吃等等,而且諸多不便,以及諸多危險,以至於經常會想自己是個男孩就好了,王小波第一次讓我看到女性是這麼一個美好的存在。

  如果說寫性是為了迎合讀者,我覺得這不公平,因為王小波只是在描述事實,他或許根本不在意有沒有人看他的書。很多人都說王小波是個很有趣的人,我也不否認,但是“有趣”這種現在已經用爛了的我都不好意思說它是褒義的詞,再用在他身上,未免也太委屈他了。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23

  第一次看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給人感覺至少得再看兩遍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挖掘到更多作者的思想。能讓我產生研究心態的書十分少,一則我比較懶,二呢,之前看過的書表達比較直白。

  以下是我第一遍閱讀的一些感悟。

  王二和陳清揚兩人無論外形還內在,都十分不同。但是他們有一個最重要的共同點,建立偉大友誼的重要原因—他們都是獨特的人,與外界有些格格不入,不隨波逐流。從一開始陳清揚找王二去證明她不是破鞋,王二語不驚人的回答,看似荒唐,實際卻包含哲學道理—你永遠不能證明別人心裡的既定偏見,與其想方設法證明,不如自動過濾掉這些惡意眼光,別給自己添堵。

  王二並不是一個紳士,甚至有些混蛋臭流氓的形象。但是他真幹了混蛋事嗎?跟清揚的關係都是你情我願,他從來沒有欺騙,沒有強迫。就像他第一次跟陳清揚說偉大友誼,這是“半真不假”的。別人想傷害陳清揚,他會挺身而出。王二愛陳清揚嗎?我覺得不愛,他是一個21歲的青年,處於不大要臉的黃金時代,陳清揚對他來說,更像是一個伴侶,和他一起度過孤獨的日子。

  陳清揚身上有股文藝女青年的勁兒,有自己的世界。她不想愛任何人,因為她覺得沒有人值得她愛,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她,她十分的孤獨。當王二跟他說偉大友誼的時候,她有一絲感動的,在以為王二要癱瘓的時候,她哭著說要照顧他一輩子。她說王二是混蛋,因為王二不懂她的感性。她說為王二生孩子時,是想跟他在山上過一輩子吧,可是王二當時拒絕了這個提議,也就是把陳清揚難得產生的情感依賴推開了。所以以後王二提出生小孩的想法,都被陳清揚拒絕了。陳清揚愛王二嗎?愛過。

  二十年後老朋友相見,沒有浪漫,又敦了一場偉大友誼。之後再無音訊,但是兩人心裡的黃金時代永不會忘。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24

  《黃金時代》是由三部小說構成的一本書(這說作者的說法),但實際上也可以當作五部小說來看,最後你還可以把它當作一部小說來看。為什麼呢?首先是因為這是第一人稱小說,再者就是作者放到了一本書裡面。其實也就是因為這樣我想了很多,但還是請大家不要糾結怎麼看是對的。到目前為止,對錯、是非之類的判斷其實首先就得假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是、什麼是非,那麼這麼看來,還有對錯、是非麼?那麼按照作者三部小說的說法,是將《黃金時代》、《三十而立》和《似水流年》合為一部,《革命時期的愛情》和《我的陰陽兩界》各成一部。

  如果照書的第一部分的意思,黃金時代其實是指主人公由21歲到30歲的十年歲月。這就是第一部分小說整個所有標題最明顯的含義。我們前面還提到整本書可以看作一部小說,而黃金時代放到整個層面上的意思其實是指整個人的青壯年時代。所以關於這部書的結構解讀,確實也有不同的意味。按我的想法,我願意把《黃金時代》看作有三個部分、一本小說。而每個部分就是關於“王二”這個人的不同角度的透視,而單獨拎出來又均可以看作獨立的小說,實在是作者的玄妙之處。更何況作者王小波還著有《青銅時代》、《白銀時代》,其中主人公均叫王二,似乎作者的意圖真就能洞見一二。每每想到這裡,那個感覺無不神清氣爽。

  但如果一個人的黃金時代恰好和處於一個黑暗年代,總不免想問,該這麼辦?也許真就只能苦中作樂了,否則滿目瘡痍。有時候可能把最真的表達出來了,卻是最戲劇的,如果把最戲劇的寫出來了呢?可能就已經沒有什麼所謂戲劇不戲劇的了,也總能難免我們經常感嘆人生如戲了。倒不免會懷疑人生如戲是至真之理了。

  其實黃金時代是一個人最具精力的時期,他可以是二十一歲至三十歲,可以是二十一歲至五十歲。又有什麼理由不可以是一生呢?關於如果黃金時代遇上歷史的黑暗時代應該怎麼辦。我記得有人說《黃金時代》是反壓抑小說,其語言以及情節確實相當痛快的。我想相信王小波先生從一開始就在考慮這個問題的。

  只是對一個人而言,時代總是不可抗力,它意味著你終受其影響,而相對時代而言,一個人總是渺小的。時代也許從不曾改變,然而再怎麼講,有一句話同樣是不可抗的——這是你的時代。也許這個時代是什麼樣的,僅僅關乎你怎麼看它而已。那麼一個人換作一本書,不也就只能是這樣麼?

  黃金時代可以說是喜劇小說。但重新把放到它的時代,那個人們稱之為“運動”的年代,一般來講,是隻有一種價值評判標準的是時代。它只可能是時代的悲劇,這不只關於《黃金時代》,是所有的書都是。偉大的作品不都是時代的產物麼,它怎麼寫又有什麼關係呢?重要的是它寫的是那個時代。而那個時代,本身就是悲劇,它不是關乎個人的,是歷史性的、藝術性、哲學性的悲劇性,在這些層面上,個人無喜悲可能才是對的。請不要讓我舉例,它本身就是一個例證。因為黃金時代根本就沒有辦法給我們一個喜劇結局,但有的時候我覺得它根本就是沒有結局。沒有結局也許就真就可以無喜無悲了。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25

  這本書敘述出知青時代的另一種生活,那是壓抑和反壓抑的生活。王二和陳清揚順應本能慾望,自然而坦然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以青春率性而行的人性之真實。在這裡,身體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因而是青春生命中的黃金時代。

  王二的是一個典型的“小人物”,也是“多餘人”。他是個21歲的青年,思想敏銳,忍受著飢餓、螞蝗、繁重的勞動對肉體的折磨、忍受著軍代表這樣的惡人的壓迫,卻無法逃避,內心裡滋生了仇恨意識、陷入孤獨與苦悶。

  他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他像個土匪,野蠻,力氣大。又像個流氓,整天做些搗亂的事情。他的時間很大一部分用來打人和避免被打。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身材矮小的硬漢,他的內心卻是柔軟的,只是在那時,他必須強硬下去。

  就像書中寫的“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

  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他的柔軟卻無處釋放,最終給了陳清揚和他養的豬。他好像一直是這樣,永遠鬥爭、永遠不服輸。

  而故事的女主人公,也就是開頭就提到了的非常重要的女人“陳清揚”。一開始大家就在討論下放的女醫生是不是“破鞋”的問題。群眾說她是,她就是,不承認也是。但她知道自己不是,這是別人對她的亂標籤。她急於想證明自己。一次,她在幫王二看病的時候,覺得他和別人不一樣,便急忙想要向他證明自己不是“破鞋”。王二當時完全可以幫她,但他偏不想幫,並且給她想了一個歪招。

  她接受了,為了“革命友誼”,和王二搞破鞋。就在這一來一去中,她和王二漸生情愫。以至於到後來一聽王二被人打了一板凳昏過去了,披頭散髮眼睛紅腫地就從山上奔下來,明目張膽地暴露自己的破鞋行徑,不再偷偷摸摸,而是向世人宣佈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陳清揚就是破鞋。這是對現實最有力的反抗和嘲諷。同時也呼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既然不能證明自己無辜,便傾向於證明自己不無辜。

  諷刺的事情是,當她真的是破鞋的時候,便沒有人這樣說她了。這反映了文革時期的社會現象,民眾將倫理道德、作風品質作為最具殺傷力的武器大規模聲討陳清揚時,不去探究評判的標準,只基於自身毫無證據的立場,主觀臆斷得出罪行,空降到自以為不偏不倚的目標身上,並且對於這種情況大家都以毫不自省的姿態習以為常。陳清揚這樣單純的人和王二那樣隨性的人在那個荒誕時代很難生存。

  她就像一個小孩,願意對這個世界抱有一切美好的想法。就像她和王二一樣,她願意無條件相信王二所說的“偉大友誼”,就算為此失去些什麼,她也不後悔。並且她好像什麼都不懂,不明白為什麼人們會這樣做。不過她也沒想搞懂,就願意像個孩子一樣,天真的生活在這個不天真的世界裡。

  王二和陳清揚本不是愛情,他們倆只是交換身體的“偉大友誼”。什麼是偉大的友誼?“只要你是我的朋友,哪怕你十惡不赦,為天地所不容,我也要站到你身邊。”這是人和人之間的絕對信任與真誠,世事善惡難辨,而偉大友誼永遠放射光芒,這就是陳清揚天真的想法。她分不清“那個偉大的友誼是真的呢,還是臨時編出來騙自己的”但“那些話像咒語一樣讓她著迷,哪怕為此喪失一切,也不懊悔。”

  他們二人的愛情只能無疾而終,因為身份不一樣,因為時代不合適,只能有緣無份。有些人可能只適合相愛,不在一起也不等於不美好。只要曾經擁有過,並且日後想起時會覺得幸福、溫暖,這就足夠了。就像王二和陳清揚,他們註定是溫暖了彼此的“情人”,卻不是要共渡餘生的“愛人”。

  王二說,那是他一生的黃金時代。無論黃金時代的生活多麼豐富多彩,少了陳清揚的加入,黃金時代一定黯然失色。

  陳清揚說,那也是她的黃金時代。雖然被人稱做破鞋,但是她清白無辜。為了他們的偉大友誼,就算是罪孽,她也不知罪在何處。

  “偉大友誼”可以被原諒,但兩個不合適的人之間不合法的愛情在那個年代不能被原諒。可能愛上王二就是陳清揚犯下的最大的錯。但是這又怎麼樣呢?她還是愛他,她願意冒一切風險去愛他。她願意保持單純,賭上所有去愛他。哪怕為此喪失一切,她也決不懊悔,這就是奮不顧身的愛情。不管以後王二處境怎麼樣,又或是擁有過多少女人,但當他回憶起21歲時和陳清揚一起在雲南插隊的時光,必定會反覆體會,充滿感慨和嘆息。

  那時,他們分開,結束了一生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26

  《黃金時代》裡的時代,我相信它就是最真實的時代。它真正的悲劇性在於它本身的戲劇性。那個時代顯然已經有了結局,只是那個時代的人還是沒有結局的,你能說關於“運動”的一本本的書是這個時代的結局麼?我相信遠遠不是的,又也許僅僅是一個個新的開始,那是改變時代的一個個人。也許時代早就給出了一個結局,這就是《黃金時代》裡愛情的結局,放到任何時代的任何人都是一樣的。我不敢說著就是我們中國人所相信的命運,但這還能是什麼,我也是說不上了。

  所以說,對於個人而言,又何必在乎時代呢?我總覺得王小波先生所表達的積極性是“人總該是快樂的”,就像哪個時代的人都一樣會做愛。

  只是王小波先生本人和《黃金時代》王二的時代的吻合,雖不能說他是王二,卻隱隱想到了偉大,但不知道是他偉大呢?還是書偉大呢?這也許只能交給時代了,這個時候的人是否還是渺小呢?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人可以有改變時代的勇氣,方式可以是僅僅在黑暗時代活得敞亮。

  《黃金時代》的痛快,嚴重點,可以說是縱慾主義,難道真就苦中作樂嗎?我想關於性,關於做愛,是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但人人都不大會說,其實又何必說呢?存在而已,無需證明的,至於說呢,其實說它是積極面對的人生觀念會更加貼切。主要我們需要從書中獲取一些正面的價值。

  其實關於這本書的價值取向以及內容,我總想起“深刻而不深沉,平淡而不平庸”這句話的。這是境界,有時候我想我該嘆、該嫉。僅此而已。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27

  看黃金時代,一開始,我覺得作者在寫王二和陳清揚破鞋的故事,感嘆於做愛這件事被他寫的日常又灑脫,感嘆於作者一尺長的小和尚傲嬌又淡然的,感嘆於陳清揚愛上王二的心理世界。一個人得愛的多深沉,才能鑽進心窩裡,又憋住全部的自己生怕破壞了偉大的友誼。而後,我覺得這不過是他們彼此的黃金時代,他們彼此互不虧欠,他們度過自己人生中最值得談資的歲月。

  三十而立,看夜空的時候,總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渺小感,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改變我渺小的事實。似乎我活著,走動在這個世界上,就超越了死亡。以人的姿態活著,又來嫌棄人性。本該四十而不惑的年紀,被寫成了似水流年。如果用第三人稱來講述,是不是沒有那麼多的傷感,假裝站到了上帝視角。一度想成為一名戰士,可是看到了生死之後,又想做就算是無處安放的慾望也罷了,給自己一點時間,扔進似水流年裡。

  看革命時期的愛情有一部分寫到,王二寫到恨自己老爸,可是後來又不恨了。可能很多事情愛也好,恨也好,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是拎不清的。最後,只求真實卻是境界的巧妙。愛情就是愛情,加了革命時期的修飾,就好像說的不是愛情了。妙的是,革命時期之後,故事裡的人又重逢,那奶糖味道也不在,美人兒也失落倍增,而當初的渾小子變成渾老子。當真不當真的都過去了,那個年代除了些無聊的事,也怕無事可做。

  在硬的時期我生活在燈光中,軟了以後生活在陰影裡。

  很有意思的書。

  無論這日子過成悲劇還是喜劇,至少活的真實。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28

  前幾個月,如何擁有有趣的靈魂,好像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馬斯洛曾經在其需求層次理論裡論證過:人們解決了有房住、穿得暖、吃得飽這些生存問題以後,就要開始追求精神層次的東西了。

  王小波先生自稱是活得有趣的人,所以最近看了他的《沉默的大多數》、《我的精神家園》、《黃金時代》、《紅拂夜奔》和幾部小說,不得不佩服,王先生確實是讓人開心的一把好手。天馬行空的文字,荒誕不經的情節,敢說他人不敢說的作風,以尊嚴至上的價值觀,時刻吸引著涉世未深的一顆顆人心。

  裝傻,是一門無比高深的學問。馬克思主義原理這門課上,老師告訴我們,意識決定行為。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忽略了,行為也會反過來影響意識。我們內心高興,臉上就會出現燦爛的笑容;反過來,我們臉上掛著微笑的時候,意識也會讓我們覺得內心是燦爛的。假裝高興,會變成真高興,所以裝傻裝多了,也有著變成真傻的高危風險。正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難得糊塗,沒有一顆金剛鑽一樣堅硬無比的心,就別輕易走上裝傻這條道,因為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自己原本最瞧不起的那種人。

  所以,傻不傻,有不有趣,都只是自己的事情,各人有各的有趣的標準,有些人覺得憨人有憨福,於是或真傻,或裝傻,樂在其中。待城頭變幻大王旗,真傻的人,總活在舊時代裡,不可自拔。裝傻的人,搖身一變,撕下偽裝的面孔,繼續嘗著新時代的甜頭。待我有了一顆金剛心,我也寧願裝裝傻,但我很怕變成真傻。

  有趣的另一含義是,不能把自己的有趣建立在別人的犧牲之上。這關乎每個人的尊嚴,這是人之所以為人,不所以為獸的標準。如果用別人的犧牲獲取自己的有趣,甚至弱肉強食,那這種生活不可稱之為有趣,應稱之為殘忍。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29

  蕭紅臨終前說:“我寫的這些文章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有人看,但我的緋聞將會永遠流傳。”

  是的,如我等俗人,提起蕭紅,她的人生無法繞行,甚至,對她本人的好奇超過了她的作品。

  三個小時的《黃金時代》不短,蕭紅傳奇的一生卻短暫。因為短暫,格外容易被歸納:為自由,為愛情,為文學,與之伴生的還有貧窮、離亂。歸納總是帶著點無關痛癢的淡漠,人生又怎麼能夠被歸納呢?它由那麼多的日常細節填充,一盆溫溫的炭火慢慢地燃著,人在上面煎熬。

  一個女子生於亂世,命運已經不可預知,還要那麼有個性,那麼有才華,還要那麼真,那麼不通世故,飄忽的實在的,糾纏不清,註定不能平靜安分。哪怕她在與端木的婚禮上說:“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麼過高的要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這是世上平凡女子的期望,與文藝無關。對蕭紅來說,這樣的期望只關乎她的人生經歷:始自童年的父愛缺失,被男友、丈夫一而再地拋棄背叛……對於一顆豐富細膩的心靈,情感無處攀附,寄無所寄,於是,她終於只想平凡,而這終歸只是她的渴望了。

  17歲離家出走,除了有同居或婚約之實的汪恩甲、蕭軍、端木蕻良,在影片中還可以看出,蕭紅身邊的很多男子都會對她生髮好感,這一定不僅僅是才華的緣故。兩性之間有很多不可言說之處,我們看見的表象永遠不是真相。

  她的魅惑從來不在於完美,恰恰相反,很多時候是她性情裡的真打破了護衛自己的屏障,留下了空洞,這樣的空洞讓人覺得可以嵌合,可以填補。是的,於她,是破缺成就了愛情。隻身離家,流浪街頭時,汪恩甲接納了她,應該也是愛上了她;身懷汪的孩子被軟禁時,蕭軍熱戀上她,搭救了她;深陷與蕭軍割離不清的痛苦時,端木溫暖了她,迎娶了她……香港病重之時,駱賓基走進病房,見到端木甩開蕭紅的手外出,感覺到二人剛剛有過一場激烈的爭吵。蕭紅沒有任何解釋,只急急地捉住他的手:“太疲倦了,快握住我的手,我想睡會兒。”如此的脆弱和信賴,是否格外能激起男子的保護欲。當然,這背後強烈的情感需索,也同樣會嚇跑他們。

  不僅是性情裡的真,困境之中的蕭紅,從無抱怨,有著少女的熱切和不諳世故。困守武漢時,別人無錢請客,她撿一耳朵馬上站出來:“我有錢,我請客!”小二找錢給她,她清淡一回:“不用找了!”朋友知她艱難,想開導教育她,她只說:“真有什麼,兩塊多錢也辦不成什麼事。”既有末世之感,又見本性裡的率性灑脫。這樣的女子身上多了一點奇,是深具吸附力的。

  蕭紅自認為與蕭軍之間是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至死她還在這樣告訴駱賓基。可是,愛情是恆定的嗎?曾經有多麼甜蜜多麼狂熱,日後的傷害就有多麼疼痛。蕭軍施予她的家暴是千真萬確的,他的一再出軌也一次次置她於絕壁深淵。也許,共過患難的人,在記憶中總是多了一點溫暖顏色吧,縱有不是,也仍然不捨,似乎捨去了這個人,也就捨去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捨去了自己付出的那份彌足珍貴的情感。感情這東西,真是隻有自己清楚,不足為外人道也。行為不過是內心的外化,在上海,蕭紅的作品被魯迅胡風等人認定勝他一籌,眼看著蕭軍內心妒意升起。不敢深想人性中的卑劣,有時,一種自我認知恰來自於對美好的破壞,彷彿觸犯了禁忌,在違規裡確認自己的力量。那些藏在水底的幽暗不能晾掛於陽光下,甚至根本不能說出來。蕭紅在她自以為是的愛情裡,難獲幸福,只是時間會給記憶鍍上金輝,它們漸漸地演變成了一個黃金時代。

  有人批評這部電影取名《黃金時代》,但是沒有拍出一個時代的感覺。這樣的誤讀也只能隨他了。蕭紅說:“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選擇怎麼愛怎麼活。”也許,這才是許鞍華想要表達的黃金時代。不管喜不喜歡,看完,你都會承認這是一部相當文藝的電影,拍出了一種端莊。只是,不得不說,他們與魯迅的交往顯得過於空洞,沒有一種與人物吻合的可信的細節與對白,這使得我等這樣的觀眾對影片的期待大打折扣。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朗誦聲起,螢幕黑了,燈亮了,曲終人散。一切都是自由的,是生命的象徵和無盡的追逐,它在這裡意味豐富,幾乎是小結了蕭紅的一生,同時,也讓人看到,這個奔跑了一生的女人,只有在生命終結之時才抵達了真正的自由。這段文字被選進了小學課本,起碼蕭紅的文章一直有人在讀,這一點她可以放心了。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30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裡面讓我最上心的電影因素有兩點:配樂和色調。

  一、配樂

  一部節奏如此慢的電影,竟然演了好一會兒了還不見配樂,讓我懷疑導演是不是想整部電影都不用配樂,幸好後來證明是我猜錯了。

  第一次出現配樂大概是在蕭紅和蕭軍相遇那一段,是一段比較浪漫的慢節奏音樂,因為一直在注意這個東西,所以當時實在讓我激動了一把;第二次出現是發洪水、蕭紅要從旅館逃生的時候,配樂是很輕快的,預示著蕭紅的命運開始轉折了(在這部電影裡),從這點來說的話,這段音樂用的還是很成功的。

  根據我的記憶,電影中正兒八經的配樂總共出現了四次,前兩次是讓我印象比較深的,後面兩次記不太清楚了。除了正式的配樂之外,電影裡還出現過例如“有人在彈鋼琴”之類的音樂,它們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電影的單調(不過形成這部電影的獨特風格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單調”),但是導演更進一步的意圖我是猜不到了。

  二、色調

  這部電影色調基本是偏冷的,這跟電影中多是冬天有關,但是我猜想,導演大概也是在暗示主人公們所面對的嚴峻的生存環境吧。在我的印象中,電影的色調有一個分界點,大概就是在發洪水的那時候起(大片的黃色,暖色調)電影的色調不再是單純的白色,而是加入了很多暖色調進,就算是在大雪裡,也要有黃色的牆出現,或者是黃色的太陽光,這時候正是二蕭熱戀的時候,這種色調跟前面的單調的純白形成了很強烈的反差,我覺得是用的比較成功的。

  到後面,色調基本上也是一直在根據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但是畢竟沒有前面明顯和令人印象深刻了。

  除了這兩點之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的另一個嘗試——像採訪一樣的拍攝,這點是更大膽的一個嘗試,因為它很容易把觀眾從”戲“裡面打出來,而不是帶進,這當然跟它是一部傳記片有關係,但是畢竟這樣一來觀眾是不容易”入戲“的,不過我覺得自己還是看進了,所以我覺得這一點也是比較成功的。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還是拍出了導演自己的風格,而且將蕭紅的一生基本上講清楚了,電影中用了很多打亂時間順序的手法,可能對蕭紅不瞭解的觀眾看起來會有些吃力,但是沒什麼大問題。

  最後,其實看這部電影,讓我想到另一部——《南海十三郎》,也是一部傳記型別的電影,我覺得可能在風格上這部《黃金時代》更加有自己的特點,但是在”好看”上說的話,這部可能還比不上那一部。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31

  這本薄薄的《黃金時代》講述了文革時期的兩個人。他們離經叛道,逍遙自在。

  陳清揚放棄證明自己的清白,而是falling love whit 王二。

  王二的痞勁反倒不討厭,相反還很可愛。他們倆樂觀,心寬。當然這些只是作品裡的一種手法。可是在我眼中似乎指出了一條更為寬廣的道路。當我們找不到出口時完全可以順其而至,以一種內心的柔韌去化解。

  我們可以活的更瀟灑。

  該作品應該寫的是很純粹的愛情吧,可是由於我最近經歷了很多事情,不免有些自己更加個人的看法。

  “陳清揚說她真實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時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著緊裹住雙腿的簡裙,頭髮低垂下去,直到我的腰際。天上白雲匆匆,深山裡只有我們兩個人。我剛在她屁股上打了兩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燒火燎的感覺正在飄散。打過之後我就不管別的事,繼續往山上攀登。

  陳清揚說,那一刻她感到渾身無力,就癱軟下來,掛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覺得如春藤繞樹,小鳥依人,她再也不想理會別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間把一切全部遺忘。在那一瞬間她愛上了我,而且這件事永遠不能改變。”

  是的,在書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陳清揚對王二的愛。陳清揚真正的因為王二改變了自己。

  但是王二呢?

  在我的閱讀過程中似乎沒有辦法直接看出王二對陳清揚的愛。王二就是這麼一個人。他沒有因為陳清揚改變。對任何一位按常理髮展的女性他似乎都可以這樣對待。所以這就可以證明他並沒有愛上陳清揚。他始終做的是自己,並沒有被愛情洗禮。

  這一場完美動人的愛情或許是陳清揚自己優美的華爾茲。不錯,王二絕對是一位優秀的舞伴。

  《黃金時代》讀後感 篇32

  “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陰半暗的雲。”

  窩在被子裡一口氣讀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這一句話一直停留在腦海,點燃了黑夜,眼前仿若撕開一道口,藍色的天空,悠然的雲彩,一通傾瀉進來。吃進嘴裡,有一點愛的味道。

  《黃金時代》是我第一次接觸王小波的作品,沒有背景瞭解,未曾深入作者介紹,就這樣直衝衝地讀下來,薄弱的文學素養讓我無法對整部作品指點一二。唯一能有一點認同的感悟便是來自陳清揚這個角色。

  不太懂得梳理在閱讀完一本書後紛亂成一團的心情,任憑它躺在心裡,有點莫名其妙說不出的觸感。隔了三日,再讀一遍,愈發感觸到陳清揚飽滿的人格呼之欲出,從她說“在章風山她騎在我身上一上一下,極目四野,都是灰濛濛的水霧。忽然間覺得非常寂寞,非常孤獨。雖然我的一部分在她身體裡磨擦,她還是非常寂寞,非常孤獨”那一刻,這個似乎永遠孤獨在天地之間的女人,從書頁中赤身露體走向我,髮絲散亂,眼神嚴肅又迷茫。

  打她第一眼見王二起,內心其實已經做了決定:自己必然是要與這個猥瑣相貌的大高個糾纏在一起的。也許是覺得同是從京城被下派出來的下鄉青年,便懷了幾分僥倖以為對方能證明自己清白,這邏輯怎麼想都有幾分可笑。陳清揚必然也是懂得這漏洞百出的關係,不過身處怎樣都是不堪的境地,抓住一根看似木頭的條狀物便狠狠攥住不撒手,到後來低頭一看竟是那流氓的小和尚。這又該如何是好,於是拿偉大的友情來忽悠自己僅存的幾分不甘心,難堪的境遇似乎也不再那麼煎熬。至少在一個糟亂的世界,自己竟有了一個可以共享一份偉大友情的朋友。

  但陳清揚的愛,卻是小心又謹慎。她到底是知道,一個女人可付出的,身體並不是最寶貴。若真把心,鮮活淋漓有力跳動的心,飽含愛意情真意切的心,掏付給一個人,那真是天大的勇氣。愛,讓人無知,讓人無畏,讓人從此心有所念意有所依,由內而外地告別一個人。把一個陌生人顫巍巍地放在心間,隨時承擔著被他由心底一刀刺穿的危險,時刻擔憂著他感覺索然無味撕破心房離去的可能。如何都不會好過。

  所以她一次次,在山上隱居的伊甸園生活,在王二俯身親吻她肚臍的瞬間,在她被扛在肩頭時捱得那兩巴掌,她一次次的心動,一次次忍不住要剖開自己的胸膛。理性與感性的較量,安逸與誘惑的抉擇,時時困擾得陳清揚無所適從。她忽而感覺自己又一次深陷無盡的黑暗與孤獨,因為從王二那裡看不到任何定數和結局。她忽而又感到絲絲軟軟的溫暖,因為偉大的友情一直將彼此陪伴。困惑迷茫幸福溫暖,混亂情緒的複雜交錯,最終把這個聰慧又深沉的女人推離他的身邊。

  這結果該是好的。多年後賓館房間裡都被皺紋爬上皮膚的兩個人赤誠相對,是怎樣的真誠坦然,致敬他們偉大的友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