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讀後感(精選7篇)
酥油讀後感(精選7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酥油讀後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酥油讀後感1
《酥油》是我利用中秋假期讀完的。因為去過西藏,所以對這類題材都有些興趣。
只是讀畢這本小說,全然沒有感覺。彷彿,整個故事就是一個一個片段,零散的,東一塊西一塊,累計到一起。說它象愛情小說?有沒有多少心靈活動的描繪,說它象史詩?肯定不是,因為這裡面只有一個女人的對影自憐——《一個散亂的故事》。說它什麼好呢?本來小說的結尾還是挺有意思的,只是前面大段的廢話,把整個故事給破壞了。
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感情應該是有的,但有多少就天知道了。至少從作者的筆下我們看不出來。說女主人共跑到西藏去支教,教育孤兒。原本是很好的一件事。但結尾讓人恐怖,原來這都是宗教的陰謀?完全不顧及人性?——難道西藏的宗教真的這麼那個麼?若真的是,這中間的衝突卻一點也不激烈。沒有矛盾,哪來的情節。書裡面對西藏的有些生活細節有描述,但比較散亂,沒有給我以震撼。倒是作者在前言裡的字句,讓人印象深刻。西藏是個充滿神秘感的地方。看完作者的描述,覺得更加神秘了。小說,就是講故事。再牛的作家,如果沒有講故事的能力,還不如去做個說道理的學者。
《酥油》的背後有個不錯的故事,可惜說故事的人沒有講清楚,怪可惜。希望作者日後可以用更平實的語言,清晰的條理完成一個大家都弄得明白,引人入勝的故事。看了這麼多小說,覺得這才是我國文壇所缺失的。
酥油讀後感2
這是一本好書,由於真實。
這是一本讓我感動的書,一本讓我震撼的書,一本讓我捨不得看下往的書。
翻開這本書,映進眼簾的是“獻給父親”這四個字。我的眼淚便奪眶而出,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也正好是我父親剛過世。我能體會作者的心情,父親一般都是話語未幾,但是我們都能體會到父親給我們的深深愛意,他們的愛都是默默地躲在心裡,他們總是覺得,我們的幸福便是他們最大的幸福。
《酥油》的序我看了無數遍。作者的感悟總是讓我在思考人生的選擇和生命的意義?我敬佩作者。這是怎樣的一種動力?怎樣的一種堅持?我想是愛,是父親對她的愛,也是她對父親的愛,她對孤兒們的愛!
《酥油》是本小說,但是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切切實實,假如不是親身經歷,很多細節是無法描述出來的。我慢慢的品讀著,捨不得看完,書中字裡行間都透露著樸實和純潔,就如同雪山雪白的雪。書裡到處佈滿著濃濃的愛。看著小說,就比如自己真的進進了那個世界。不願離開。我感受著作者的艱辛和快樂。感受著作者濃濃的純結的愛。
酥油讀後感3
前些日子在網上商城買了幾本書,剛好書城搞買贈活動,送了一本叫《酥油》的書,我一向對贈品都不放在心上,認為贈品都是一些滯銷的商品,不會有驚喜,因此這本《酥油》被我帶回家後便隨手放在了書櫃的角落裡不理會了。
直到最近整理書櫃看到書面上淺淺的灰塵,用布巾拭去灰塵後順手翻了幾頁,這一翻便是欲罷不能。
跟隨書中主人公那個酥油一樣的女子“梅朵“在藏區的支教足跡,我被帶到了一個從未經歷的世界:一路上先是要坐火車,再坐汽車,汽車走不通了改乘拖拉機接著是摩托車,之後換騎兩天的馬,最後還要翻越半天的山路這才到達目的地——麥麥草原。在麥麥草原上生活,人和牲畜同住,睡在潮溼的地上,夜裡大雨從帳篷上漏下來,要打著傘才能昏昏入睡,吃沾著牛毛的生肉和混著麥香和牛糞的燒餅……對於一個每天吃蔬菜水果的漢地女子來說,這樣的生活能堅持五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比之生活更加困難的是梅朵的工作。她需要深入藏區一個一個地去找孤兒,尋找的過程中每時刻都面臨到交通工具、惡劣天氣、與藏民溝通交流等等的難題,她不僅要冒著遭遇泥石流的危險,還要學會讓藏民相信她,將孩子交給她……
在梅朵支教的五年裡,最最讓人感到無力的除了短缺的資金,艱苦惡劣的生活環境,就要數藏區人民不可逾越的宗教信仰了。
因為信仰,蘇拉的姐姐把自己餓死了;因為信仰,有畫畫天分的所畫成了殘疾人,此生都不能再畫畫了;因為信仰翁姆明知自己懷了畸胎也不願打掉……對於藏區的他們來說,這樣的事很正常,因為這都是佛祖的安排,他們不是為自己而活,不考慮自己的利益,而是為前世贖罪或為下代祈福,他們對佛祖從不懷疑,也不允許任何人質疑,這是怎樣的信仰?怎樣的堅持!我不能理解,也理解不了。但當我讀到這些情節時,心情卻是無比沉重的。
堅強、善良的梅朵耗盡心血的夢想是想讓麥麥草原的孩子受到教育,能到城裡讀書,最後能改變這種貧窮落後的生活狀況,可是面對藏族這種世代相傳且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單憑一個梅朵的力量是怎樣也撼動不了的。我想起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名人訪談節目:主持人問某省省長,怎樣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這位省長回答“我們政府出錢,把邊遠落後地區的孩子接到城市裡來接受教育,讓他們和城裡的孩子在同一個環境裡生活和學習,學成之後再回去建設他們的家鄉,這個過程雖然長了點,可能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但卻是最有效的。”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這位省長的回答引起了在場觀眾的共鳴。邊遠落後的地區要改變,要進步,要讓當地人民摒棄長期以來形成的愚昧無知的思想觀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草原上孤兒和綴學的問題,需要有更多的梅朵也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努力。
酥油讀後感4
這是一個叫江覺遲的女子以在藏區支教的親身經歷寫下的小說。酥油,是藏族人家必不可少的東西,它是牛羊奶經過成千上萬次的捶打提煉出的精華。一個漢地女子,孤身一人,去藏區支教,想要融入藏民的生活,做一個地道的酥油女子,就必須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像酥油般精煉、醇和。五年的時間,一千八百多個日日夜夜,書中的梅朵懷揣著艱難的夢想,就這樣堅守在那片荒涼寂寞的土地上,硬生生將自己錘鍊成酥油一般的女子,用那微弱的光去照亮每一個幼小的心靈。
初入麥麥草原,梅朵很難接受藏地的生活方式:牛排肉被風乾在骨頭上,其間粘著乾涸的油脂,便是直接入口的美味;潮溼的牲口棚用來住人,乾燥舒適的地方留給牲畜;氈房內蒼蠅舞動著翅膀自由飛舞,主人和客人都不會傷害它們的生命;一妻多夫的婚姻比比皆是,妻子與丈夫們之間分工明確、和睦相處……然而,陌生的環境、差別巨大的生活習慣以及無法溝通的語言都是假以時日可以慢慢克服的,當地藏民對宗教的虔誠、對教育的漠視、對現代文明的抗拒才是橫在梅朵與他們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所幸,梅朵遇到了“月光”。這個土生土長的藏地男子執著地守護在梅朵身旁,與她一起打馬過草原,一個一個尋找遺落在大山深處的孤兒。因了月光,梅朵很快地學會了說藏語,學會了騎馬,也慢慢喜歡上酥油的甜和香。在遙遠的地方,草原茂盛的草線盡頭,白瑪神山如聖潔的蓮花一般聳立著,純淨,而充滿孤獨,像是指引著梅朵的方向。
隨著孤兒一個個地尋回,梅朵和月光帶領孩子們修葺了廢舊的碉樓,麥麥草原的孤兒學校終於建成。高原湛藍的天空下,孩子們純淨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睛可以讓梅朵的心靈更加安寧,這安寧的背後是她和月光用奮不顧身的努力換回的,甚至九死一生。一同經歷過泥石流、雪崩、迷路的他們滋生出的情感倍加珍貴,那是梅朵酥油一樣的愛情。
當雪從喜馬拉雅山上飄來,草原的冬天來了,道路被大雪阻斷、糧食匱乏,多農喇嘛的資助也遲遲未到,寒冷一點點的侵襲碉樓,屋中的爐火發出微弱的光,無般無奈的梅朵開始跟孩子們一起執著的誦經,祈禱大雪停止。大雪過後,孤兒學校被大雪壓垮,孩子們散了,梅朵淚流滿面。此時的梅朵身體已極為虛弱,被迫暫時離開,告別月光,回城市治病、四處尋找重建學校的經濟來源。一次意外車禍,讓梅朵錯過了與月光的約定,當她重回麥麥草原,卻只看到月光身披絳紅僧衣的背影……
如果這只是一本關於一個漢族姑娘克服重重困難在藏區支教的小說,那麼這將是一個充滿愛和信仰的故事,但事實上,它還摻雜著許多無奈和迷茫。正如江覺遲在書中所言:“感慨與困頓交混;愛,與被困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流逝,梅朵漸漸瞭解到了一個事實:她的夢想一直是,教會孩子們最基礎的知識,把孩子們送到縣城讀書,讓他們有更廣闊的人生和更光明的前程。可最後她發現,請她來藏區並一直支援她的多農喇嘛本意並不在此,而只是想讓這些孩子有一些文化,然後再到寺廟當識字的僧人。
看不清方向的夢想和看不到未來的愛情一樣,都讓人身心俱疲。梅朵的身體已經不適合在藏區繼續停留,無奈之下,只好離開。可她並沒有放棄為了草原上孤兒的努力,也想尋找下一個接過酥油燈的人。著名作家麥家評道:“自古,小愛為惜,大愛為棄。我為梅朵當初選擇留下的強而震撼、起敬,更為梅朵最後無奈離開的弱而感動、傷懷。”
這是一本適合沉默時讀的書。細細讀罷,也許你會驚異原來這世間還有另一種地方,貧窮,寒冷,愚昧,孤單,用一點點酥油微弱的光引領著希望;也許你會更加沉默,因為即使那一株格桑花能夠穿過寒冬和冰雪,艱難地生長和開放,可是它卻穿不過現實的絕望。
自己原本是喜歡到處行走的女子,也向來喜歡探尋那些隱藏在角落裡未知的地名,書中的“麥麥草原”屬藏區,字裡行間白瑪神山頻繁出現。雖然小說裡並非明確,但細細分析來看,她生活的地方一定是滇藏川交界處,俗稱“大香格里拉”。於是就有了那一場旅行,走在白瑪神山的腹地,去尋找和感受酥油的故事。走過滇藏公路,走過茫茫雪山,在海拔五千米的那根拉體會過頭疼欲裂的高原反應,在梅里雪山的懷抱裡感受過高原腹地的苦寒,麥麥牧場的美麗可以想像,但是,正因為經歷過,才更明白,那需要怎樣的信仰。
一本純淨的書,一個關於愛和信仰的故事,摻雜著希望、熱情、堅定與迷茫,沒有生動華麗的詞語,卻有無可比擬的真實。眼前也許會浮現慈祥的老阿媽滿臉皺紋的臉,也能聞見青稞酒和酥油茶淡淡的芳香,一轉身,那個叫“梅朵”的姑娘一直站在那裡,從如花美眷到百病纏身,堅守著她的信仰,哪怕頭頂上已經不再有她的草原月光。
酥油讀後感5
很多時候會想,世界太大而自己太微小。一直很想去旅行,只為親眼看到那些傳說中美麗事物的耀眼光芒,只為真切地感受發生在遙遠他鄉的人間憂樂。
那是一個屬於梅朵的美麗的故事。梅朵,一個普通的漢族女孩,為了繼續完成妹妹阿玲和父親的遺願,隻身一人來到西藏的一個無名草原。那裡,天空清朗開闊,山頂白雪皚皚,草原青青莽莽、一望無際。只是,無法企盼的高度帶來的不僅是令人窒息的美麗,更夾帶著讓人頭痛欲裂的高原反應。而書中的梅朵帶著老父親的遺願,千辛萬苦來到深山草原,想要幫助那裡的孤兒,想要傳授他們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卻不想,她這一去,就是永遠。為了尋找那一個個的草原孩子,為了那斑駁殘破的碉樓學校,為了給流離失所的孩子們一個小小的庇護所,這個弱小的女子,幾乎傾盡所有。短短几年,她從一個纖細的漢族女孩變成了一個充滿酥油味道的高原女子。在那裡,梅朵遇到了藏族小夥子月光,月光是多農喇嘛派來幫助梅朵開展教學工作的當地草原男子。他們一起尋找草原孤兒,從一開始的一個到後來的二十五個。一路尋找,一路相伴,朝夕相對間,他們漸漸相愛。不管是遭遇泥石流,還是雪崩,他們始終不離不棄,共同經歷生死。而這,不僅僅是愛情,混雜其中的,還有他們對草原的熱愛,對孤兒的疼愛,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懷揣著他們的共同夢想——讓草原上的每個孩子都能上學唸書,梅朵和月光以及那些他們一個一個從深山草原裡尋找出來的孩子在高原上相依為命,過了一天又一天。然而,稀薄的空氣,寒冷的氣溫,梅朵的身體終於還是支撐不住了,胃病、貧血、吐血……貧病交加中,梅朵也從曾經的如花美眷變成一個百病纏身的虛弱女子。月光恪信宗教的力量,可是從活佛那裡祈求來的“神藥”卻救不了梅朵的身體。梅朵終究沒能實現她的夢想,面對深邃的雪域高原,面對強大的宗教信仰,渺小的梅朵是那麼無助,那麼渺小,那麼孤獨和寂寞,甚至到最後連最心愛的戀人也最後出了家,將他拋棄。但一直到最後,她始終在堅持著自己最初的夢想,無怨無悔……
合上這本書,我竟發現自己早已是淚流滿面,想起山區的那些孩子們,那樣破舊的教室,那樣艱苦的環境,但他們的眼中流露出的卻是對知識的渴望。那灼熱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多麼想為他們做點什麼,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安慰,可是合上書本,我卻發現,原來我也是這樣的渺小無力,不知道該如何做起,不知道該怎樣表達。這個故事太沉重,像一塊大石頭重重的壓在我的心頭。故事裡,梅朵為了讓草原孩子能上學,傾盡所有,而身邊卻有那麼多夥伴厭學棄學;月光是那樣的恪信著寺廟的力量,而現實裡有些人,他們活在別人眼裡的幸福之中,忙於生計,壓抑著扭曲的靈魂,早已忘卻了曾經的信仰。
合上書的剎那,我真希望我就是作者,不讓結局那麼悲愴淒涼,不讓梅朵倒下去。或者,我希望我能變成梅朵,做一個貧困山區的教師,幫助她完成未盡的夙願。然而,我深深的明白,這樣一個教師意味著什麼。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天,我想,我也會像梅朵一樣,遠離舒適優越的生活,但是我想我會收穫孩子們得到知識後的快樂目光。或許,我也會生活得很艱難,但一想到我能夠像梅朵一樣帶給他們追求自由的夢想,讓他們藉助知識的力量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出光彩,我會欣慰,會喜悅,會充實!
現實之於夢想,夢想之於現實。這個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還有多少人仍然在為自己的夢想默默地堅持著,又有多少人迫於現實的壓力開始改變自己的夢想,甚至,拋棄自己的夢想。我想,我要做那個小小的梅朵,為了夢想,用雙手輕輕點亮心中的那盞酥油燈,小心地護著它,愛著它,讓它在這現實的人世間散發出那最為美麗動人的光輝!
酥油讀後感6
酥油一樣的女子,有著酥油的精煉和酥油的光亮。那些明亮的孩子,是她的希望;那個漸行漸遠的青年,是她結愁的牽掛。尋找“下一個點亮酥油燈的人”,是她此生的心願……
她,是小說《酥油》裡的女主人公,梅朵。她亦是一直以義工身份支教在西藏的女作者,江覺遲的真實化身。梅朵,藏語是花朵。這美意的名字,是一見多情的他為她起的。而她為他起的名字是月光。於是,漢地女子梅朵和藏地青年月光,攜手走進了慈憫的多農喇嘛鋪展的畫卷中,從事草原孤兒學校的建立工作,並由此經歷著那些雪域高原上的奇麗景觀,奇異人情,和沉重的揹負。
神秘的麥麥草原上,有茂盛無盡頭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有炎夏裡也戴著白蓮花苞般的巨大雪冠,有順著冰川披掛下來的冷杉、雲杉、高山杜鵑。雖然美麗著你的眼眸,但其中更隱藏著無盡的殺機。怪僻的叢莽雪窟裡,有行人要走的路,更有要你性命的野豬家族;詭異的雪崩夾著泥石流,切割埋覆著山林,排山倒海要淹沒奔命的路人;還有陰冥的靈異與人如影相隨,要墮你入深暗的洞穴,任你孤獨在絕望中。
在這樣險象環生的路途中,他們卻要去草原腹地,尋回一個個散落的孤兒。此舉已經不易,竟還要遭遇重重人事的阻撓。
頂禮膜拜著菩薩的益西夫人,亦即月光的舅媽,雍容華貴高高在上,奴役著孤兒阿嘎不放手。因走上歧途而遭遇唾棄的阿芷,想回頭卻悔之晚矣,留下小阿妹在空空念數著三萬八千遍的經語。多情而愚昧的翁姆女人,生養了一群私生子而猶未已,一邊盲目阻止有音樂天分的大兒子進學校,一邊卻虔誠地送他到寺裡做喇嘛……一段段痛楚和遺恨,反覆在噬咬著支教老師梅朵的心,讓她感覺到任重而道遠。
還有,衣食無著落,做學校的碉樓幾近坍塌在暴雪中,全力扶持學校的多農喇嘛突然離世,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然而,梅朵們在堅守,在孤兒青年班哲和月光父母的幫助下,咬牙堅守著,他們是草原上點亮酥油燈,照亮草原人前途和命運的人。
在複雜艱難中,又收穫著愛情:學生對老師的不斷依賴眷戀之情,草原樸實牧民對梅朵奉若菩薩的信任與感激之情,若隱若現卻如酥油燈盞的火苗,一直跳躍不息的梅朵月光暗戀之情,都叫人心生溫暖,希望無盡。
可是,地域的差異,文化的不同,信仰的迥異,也讓梅朵遭遇著身體疾患的重荷,遭遇著孰是孰非的信仰糾結,遭遇著二十五個孤兒學生的未來可能全部入寺出家的無奈。當回到平原城市歷經三年磨難急籌經費的梅朵,再回草原,尋找苦苦等待在青稞地的月光時,卻驚愕地獲知,為了祈禱久無音信的梅朵平安,月光永遠遁入空門!巨大的哀傷和孤獨,淹沒了柔弱的漢地女子梅朵!不僅是個人得失的哀傷,更哀傷於從父親妹妹手裡接過的重託,沒有承接穩當,有負於活佛,有負於草原孤兒,有負於藍藍的天空飄蕩的白雲!幸而已謀得多方贊助可以重建學校,幸而還有默默相守相扶的月光好友班哲,幸而梅朵心中的酥油火苗一直未息……神聖的使命要怎樣折磨這位漢族女教師才善罷甘休!
本可在平原城市裡,憑藉學歷能力,謀得一份白領金領的工作,行有車,居有屋,食有整桌美味,聚有滿座賓朋。卻偏偏多年來,義無反顧地奔波在平原高原間,折耗著青春生命的本金。是為義務,為信仰,為承諾,為一份宿緣,故更真摯,更倔強,更肅穆莊嚴。
閱畢全書,頓生覺悟:坐在寧靜的屋宇下,是奢侈;品嚐一杯咖啡,是愧疚;擁擠在公交車上,是團聚……於是,想去做一回漢地女子梅朵——不,是女作者江覺遲——所呼喚的“下一個點亮酥油燈的人”。因為一盞盞酥油燈點燃之際,吉國天光,不就照亮了我們的大草原了麼?
《酥油》,是一首女人或者女教師,對雪域高原的赤情熱戀之歌。
酥油讀後感7
在看《酥油》之前,對西藏瞭解甚少,當然早就神往,然而要親身去體驗還沒有這個經濟能力,如果能有一本寫實的關於藏族地域文化的書,那自然是求之不得。我看書有個特點,喜歡看寫實又真實歷史背景,如《追風箏的人》、《麥田的守望者》、《狼圖騰》等等,可以給你來個便宜的精神之旅,不喜歡看邏輯性強的推理的費腦細胞的,自己也確實頭腦教簡單。
《酥油》今天看完,確實也沒有買錯,是自己喜歡的口味,也自然深深為故事感動。作為正統的漢人,一直對信仰這個東西很陌生,或者是不解,然而在看完這本書,以及近年來中國發生的一些地質災害,現在好像慢慢有點理解了,有點懂了。想想人在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再加上人知識的貧乏,見識的短小,對自然力量的恐懼,固然是需要信仰來安撫軟弱的心靈,來支撐人的精神,給人力量,否則何來文明,何來文化,藏族就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才有屬於他們自身的宗教體系,和風俗人情。
書中對藏區特殊的地域風情很詳實,人文也很吸引我,以孤兒學校為主線,寫了很多給人真實的故事,對喇嘛的生活方式,牧民,農民,藏區居民生活節奏都有個瞭解,以及對藏區特殊地域環境的描寫也很真實,給我這個對西藏神往的內地漢人長見識了。因此這本書是值得一看的。
讀完《酥油》這本書,內心很難過,是不是因為落後,我們才寄託信仰?
覺遲是個有大愛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儘可能的善良,在適當的時候可以不計任何回報的付出,我想:那也是一種存在的快樂吧。
想告訴自己:善良,我們應該在任何時候把它表現為一種人的本能,慈善,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做的,不是某層次人的專利。量力而為。
那些淳樸的藏民啊,他們那樣的生活也許是一種天然的快樂,是我們這等世俗人士永遠不可能體會到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