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精選7篇)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精選7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篇1

  在暑假裡我看了《中國歷史故事》這一本書。

  這一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古代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故事。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華佗救人難救己》《劉備三顧茅廬》《班超投筆從戎》

  《華佗救人難救己》這個故事講的是:華佗是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被譽為“神醫”。華佗善於區分不同的病情,對症下藥。華佗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得到了百姓的尊重,也受到了朝廷的賞識,一些有識之士多次推舉他做官,但都被他謝絕了。後來,華佗治好了曹操多年未愈的頭痛病。因此曹操提出要華佗留在他身邊,專門為他治病,但是被華佗拒絕了。於是曹操大怒,下令處死華佗。

  《劉備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劉備憑著漢朝宗室後裔的身份,使得荊州一帶的豪傑名士紛紛歸附於他,其中有個名叫徐庶的人深受劉備的器重。徐庶很感動,於是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兩人,風塵僕僕地趕到臥龍崗,卻一連碰了兩次壁。過了一段時間,劉備第三次登門拜訪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所顯示出的誠意,令諸葛亮非常感動。於是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答應出山相助。“三顧茅廬”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

  《班超投筆從戎》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漢明帝時,班超聽說匈奴又聯絡了西域的幾個國家,經常掠奪邊界上的居民和牲口,氣的再也坐不住了,他把筆扔了,就投軍(後人把文人從軍叫做“投筆從戎”,就是從軍)去了。公元73年,執掌兵權的竇囤派班超作為使者,先去聯絡西域,斬斷西域的聯絡,再去對付匈奴。班超再立頭功,這以後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帶)等國也接連和東漢交好,恢復了張騫當年的局面。

  浩浩中華五千年風雲變幻,豪傑輩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如群星閃耀,蘊涵著豐富的哲理與深刻的智慧。我們閱讀歷史故事,能得到智慧的啟迪並開闊視野,能正確地審視過去並展望未來。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偉大燦爛的歷史文化包含著無窮的智慧與魅力,是我們這個國家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資本,也是我們民族得以凝聚並生生不息的命脈,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歷史,並由此創造未來。在閱讀了這些歷史後,我領略到歷史閃爍出的智慧之光,獲得啟迪和教益。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篇2

  我在幾天前讀完了《中國歷史故事》這本書。這本書分五個時期分別為: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西漢時期、東漢時期、三國時期。我最喜歡的故事是“煮豆燃豆萁”。講的是曹操兒子的故事,他有四個兒子名叫: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可是曹熊早早就去世了。三個兒子中曹植最有才華曹操自己是詩人所以很看好有才華的人。所以很看好曹植。幾次想立他為王太子,可有些大臣不贊成說:“自古以來都是長子為先,要是破了這個例肯定會出亂子。”

  所以曹操把這事擱到了一邊。可偏偏曹植自己不爭氣做事總是隨隨便便不遵守制度。他愛喝酒每一次非弄個大醉不可。可有一次曹操讓人去叫曹植支援曹仁人們剛進去就看見他像泥一樣無法帶兵,因為這件事曹操就不喜歡他了曹操覺曹丕老老實實的比他的兄弟強多了曹操過世的時候把自己的地位傳給那曹丕,因此曹丕當了魏王。因為曹植個性傲慢屢次衝撞曹丕,被曹丕以國法論處可他們畢竟還是兄弟所以曹丕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一首詩。做出來就罷做不出來絕不寬容,沒想到曹植剛走了兩三步就隨口說了一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後曹植活了下來,應此是這首詩也流傳了下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我們只要好好觀察就可以發現別人的長處。不能因為自己才華出眾就變得傲慢不遵守規定到頭來還是自己吃虧。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篇3

  在寒假裡,爸爸給我買了本書,名叫《中國歷史故事》,爸爸對我說:"這是一本中國孩子必讀的書,也是一本很棒的書。"讀了這本書,就可以對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瞭解。

  一開啟這本書,我就被書中的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我熟悉的大禹治水講到了東周列國,從秦統一天下講到了繁華的大唐盛世,從靖康之恥講到了鄭和下西洋,從林則徐虎門銷煙講到了武昌起義……

  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晏子使楚,說的是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用他的機智,巧妙回擊了楚王,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書聖王羲之從小喜歡寫字,連走路的時候也用手指比劃著練字,經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了書法家,寫出了代表中華書法藝術最高水平的《蘭亭集序》,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十分喜愛文學,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特別是作詞方面,寫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好詞,這兩個人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希望能成為像他們那樣有才華的人,書中我最崇敬的是寧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首《正氣歌》千古流芳,爸爸說這樣的人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這一個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讓我認識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華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艱難困苦,明白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貴,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富強。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篇4

  最近老是推薦我們讀幾本好書,當時我的目光就已經深深地落在了《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本書上。這本書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和三國故事。它使我瞭解了更多的中國歷史故事。

  就是因為這本書,我才認識到了最會拍馬屁的費無極,機智的晏子以及楚莊王等性格鮮明的人物、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時而傷心,時而瘋女,時而又替人家著急……當我讀到負荊請罪時,我知道廉頗對藺相如的官級比他高不服並揚言要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而藺相如卻說:“秦國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們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要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廉頗知道後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揹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藺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像藺相如那樣對人友善,更要像廉頗那樣知錯能改。如果在我和同學吵架的時候,我可以像廉頗那樣負荊請罪的話,那麼我們兩個的恩怨也不會發展到這個地步。看完負荊請罪後,我立馬和那位同學道了個歉,和她又成為了好姐妹。而這一切,都要多虧這本書啊!

  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一個又一個的道理,我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同學們,你不相信這本書的魔力,那麼跟我來,和我一起體驗體驗吧!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篇5

  在這個暑假裡,我讀了林漢達先生編寫的《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本書是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晉朝統一全國為止,前後一千零五十年。它不僅幫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更讓我知道了中國歷史的悠久。

  這本書有許多好的詞語,如:完璧歸趙、三顧茅廬、學萬人敵等。這些詞語充分體現出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體現了朋友間的深厚友誼……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數“學萬人敵”這個故事了。

  “學萬人敵”講的是秦朝時楚人項梁想要復興楚國,但是秦朝太強大了。他見自己的侄兒項羽從小挺聰明,就親自教他讀書,但是項羽學了沒幾天就不願意再讀下去。項梁見項羽學文的不行,就教他學劍。項羽學了一點又扔下了。項梁氣壞了,直接當面批評項羽,項羽卻有他自己的想法。項羽說:“書讀好了,只不過記錄自己的姓名。劍學好了,也不過跟人家對打,有什麼了不起?我要學就要學一種真本領,能敵得過成千上萬人(文言文叫萬人敵),那才有意思。”

  這個故事讓我感觸很深,從書中,我明白了學習就要學有用的,不能半途而廢,這樣才能成功。

  書中,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都在教育著我。隨著一個個故事的閱讀,我彷彿穿越到了古代,看見了大思想家孔子,失敗的楚霸王項羽,統一全國的秦始皇嬴政等。這一個個大人物的英雄事蹟,令我感動。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今後我要多讀像《中國歷史故事集》這一類史書,長大以後做一個睿智理智的男人。透過讀《中國歷史故事集》,我發現偉大人物身上具有優秀的品質:善良、勤奮、智慧、勇敢、堅韌。正是這些優秀的品質激發和鼓舞了後人。我也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篇6

  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瞭解我們的歷史,讓我們在歷史盛衰中吸取教訓,做到知史達變,鑑之往來。我便翻開《中國歷史故事集》,學習那些偉人,在每一篇失敗的故事當中吸取教訓。

  《中國歷史故事集》是一套未完成的書籍,裡面分: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和三國故事。每一篇故事都有一個四字詞的小標題,如:千金一笑、一嗚驚人、寧死不屈……

  讓我最難忘的一篇故事就是《“仁義”大旗》這篇故事。這篇故事主要是講秦穆公要做霸主,齊國的國君還由宋襄公來立,楚國和鄭國反對,宋襄公決定先出去征伐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楚國立馬對付宋國。宋襄公一心認為空講“仁義”就可以當霸主,處處讓著楚國,講“仁義”。結果兵力不足,回了睢陽。

  我覺得,打仗不是一件好事,能和平共處必然最好。但是,如果當你決定了打仗,就要狠下心來,打個勝仗;如果當你決定了和平共處,就要講“仁義”。照宋襄公的講仁義的打仗,是不可贏的,因為兩者不能共存。文章中有一句話我很贊同:“要打仗必須利用一切的辦法打擊敵人,消滅敵人。如果怕打傷敵人,那還不如不打;如果碰到頭髮蒼白的就不抓他,那還不如讓他抓去!”

  當今社會竟爭激烈,假如你要面試這份很好的工作,又怕入選了朋友不高興,那還不如不工作。我覺得,只要是自已想要的東西,就要想辦法和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任務!

  我們不能學習宋襄公的觀點,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想方設法地爭取到每一個屬於自己的機會!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篇7

  近來透過老師介紹對中國歷史產生了興趣,於是拜讀了《中國歷史故事精選》這本書。其中《秦始皇實現統一大業》這個故事,使我感受最深。在古代,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實現統一六國的皇帝。他自22歲就親自執政,擔任起統一六國的歷史重任。

  他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任用許多精明能幹的人,如李斯、蒙恬、尉繚、王翦等。王翦是秦國名將,在進攻楚國時,秦王不僅親自為他送行,而且滿足他的一切需求。但秦王也是個不輕易相信別人的人,一點小事就令他疑心重重。比如:秦王決定滅楚,便問眾將需要多少軍隊。年輕氣盛的李信要20萬,而老將軍王翦認為非要60萬不可。秦王聽了王翦的話產生了戒心:王翦、王賁父子倆重兵在握,現在又要60玩大軍,莫非有了異心?於是便決定讓李信、蒙恬領兵20萬攻楚。明智的王翦早已有所察覺,於是請求告老還鄉,得以保全性命。

  儘管秦王身上有許多缺點,但他的功勞是不可抹滅的。他畢竟用來十年的時間,消滅了東方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分割、混戰的局面,從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封建主義國家。

  在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自己的缺點,我不應該輕易去懷疑別人,不能因為某個同學犯過錯就不原諒他,總認為壞事都是他做的。我對曾經被我誤會的那個同學,內心感到十分愧疚。如果我能在看見他,我一定誠心的向他道歉。善待身邊的每個人,這將成為我以後做人的一大原則。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學習秦王的精神。他22歲就親擬朝政,一步一步實現自己遠大抱負。俗話說:有目標,就有動力。作為六年級的我想要提醒身邊的每位同學,我們不能再荒廢我們的時間,每天無所事事啦。我們應該做個有理想、有目標的人。不斷設定短期小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它。堅持下去,你會發現你離你的遠大理想會越來越近。同學們,我們一起加油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