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格列佛遊記讀後感(通用6篇)
初一格列佛遊記讀後感(通用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一格列佛遊記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1
《格列佛遊記》是英國作家斯威夫特的作品,文章記述了主人公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駰國的所見、所聞、所感。這部小說以較為完美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觀念。作者用豐富的諷刺手法和虛構幻想的離奇情節,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批判了當時的英國政府。
讓我感悟最深的是慧駰國部分。那裡的統治者是馬型“慧駰”,他們有理性,善良,正直,不受感情和利益的歪曲,愛憎分明。而人型“耶胡”則貪婪殘暴,自私無信。作者藉此諷刺了當時的人們如“耶胡”一般。可現如今,社會中又何嘗沒有像“耶胡”這樣的人呢?騙子,小偷,罪犯在社會的陰暗面,為非作歹,興風起浪,試圖破壞和諧的社會。人們心中的善念漸漸被蠶食。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日益變壞的社會風氣已經一點點奪去人們心中的善念,在他們心中種下罪惡的種子。
許多人為了一己私慾,出賣朋友,傷害親人,背信棄義,許多人為了一張張鈔票無惡不作,更甚者,拋妻棄子,這難道是我們想看到的嗎?人類社會千百年來的進步倒退了嗎?我們生不帶來什麼,死不帶走什麼,為什麼要苦苦追求一張鈔票,為什麼不趁活著為這個世界付出點什麼。若每個人心存惡念,那社會便會淪為人間地獄。相反,若每個人心存善念,社會便會和諧美好,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有責任為社會做出貢獻,只要人人付出一點真誠一點愛,這個社會便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格列佛遊記》是作者在對每個人的審問,希望每個人都能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使社會更美好。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2
這《格列佛遊記》本書是喬納森·斯威夫特寫的,書中敘述了主人公格列佛的航海旅行。他先後進入了四個奇異的國度: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慧駰國。最後格列佛回到了英國,收穫了豐富的人生經歷。
格列佛第一次出海不料途中遇險,來到了小人國。在小人國裡,皇帝不可一世,臣子爭相邀寵,黨派互相鬥爭。在一次的戰爭中,皇帝命令格列佛消滅敵國,格列佛不忍心,只好選擇逃離。就這樣他歷經艱險又回到了英國。
格列佛再次出海時意外來到了大人國,他被巨人當做寵物又被王后買走。兩年後,格列佛在偶然間被大鳥叼走落入了海中被人救起,又回到了英國。三次出海時格列佛遇到了海盜被飛島國居民救起。這個國家居民整日都在思考不切實際的東西,他在那裡見到了異想天開的研究院,又透過另一個島上的巫術見到了古代先賢,並瞭解了長生不老的無聊和可怕,最後他又回到了英國。
第四次出海,格列佛被叛變的船員扔到了一個陌生的陸地上。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具有高度理性、智慧和美德的慧馬,他們的國家叫慧駰國。每一匹慧馬都像人類一樣生活著,但卻比人類更加仁慈善良、智慧友好。相比之下,他們統治下的一種模樣長得與人類相似的動物——耶胡卻貪婪無比,醜陋又骯髒。它們不愛清潔,骯髒得讓人一見就反胃。在慧馬的影響下,格列佛想一直留在慧駰國,但卻遭到了強烈的反對,無奈之下他只好離開。最終,他回到了英國,與馬為友,厭棄世俗,下定決心不與他人同流合汙。
在這四個國家中,我最喜歡的是慧駰國,我喜歡他們友好和諧的生活,他們沒有小人國的勾心鬥角,沒有大人國的高高在上,更沒有飛島國的不切實際。而耶胡實際上就是作者用來暗喻那些內心醜惡,貪婪無比的人類。
想到這,我不禁為那些“耶胡”而羞愧。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像慧馬那樣生活,都渴望美好的生活,而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顆善良的心。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像慧馬一樣完美無瑕,但有些基本品德我想我們理應具備。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3
最近我迷上了《格列佛遊記》這本書。
1699年,格列佛隨"羚羊號"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上海難,漂到了利立浦特,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專車把體型巨大的格列佛運到京城獻給國王,他的出現幾乎吸引了小人國所有的人。當時,另一小人國不來夫斯古帝國準備從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國,格列佛涉過海峽,把50艘最大的敵艦拖回利立浦特國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願滅掉不來夫斯古帝國,使國王很不高興。於是,小人國君臣一氣準備除掉格列佛。格列佛聽到風聲,趕快逃到不來夫斯古帝國,後來平安回到英國。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隨"冒險號"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風暴,船被刮到布羅卜丁奈格。格列佛被一位高達20米的農民捉住。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場,把他累得奄奄一息。當這個農民眼看無利可圖時,便把格列佛賣給了皇后。由於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宮廷中非常得寵,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鳥等動物的侵襲。天空中的鷹錯把他住的箱子當成烏龜叼了起來。幾隻鷹在空中爭奪,箱子掉進海里,被路過的一艘船發現,格列佛獲救後,乘船回到英國。
在家呆了一段時間,格列佛又隨"好望號"出海。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賊船劫持,格列佛僥倖逃脫, 接著,格列佛來到巫人島。島上的總督精通魔法,能隨意召喚任何鬼魂,格列佛因此會見了古代的許多名人,結果發現史書上的記載很多不符合史實,甚至是非顛倒。然後,格列佛又遊覽了拉格耐格王國,見到一種長生不老人"斯特魯布魯格"。離開該國後,格列佛來到日本,然後乘船回到英國。
格列佛回家後五個月,受聘為"冒險號"船長,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變,把他囚禁了幾個月,然後被放逐到"慧駰國"。在這裡,格列佛遭到一種形狀像人的名為"野猢"的圍攻。幸虧一匹具有智慧的馬——"慧駰"來給他解了圍。無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離開該國打道回府。格列佛懷著對"慧駰國"的嚮往,一輩子與馬為友。
作者認為,兩黨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教會之爭也是無謂的,毫無意義的,也藉此非難了君主的政體,表達了贊成共和制度的態度。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4
首先我要對這部作品的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作出高度的評價,他在這部作品中融入了多種多樣的寫作特點,無不讓人歎為觀止。
《格列佛遊記》講述的是一個英國船醫格列佛因海難等原因而流落到了小人國,在那裡格列佛懲惡揚善,打抱不平,打敗了愛德華將軍,在小人國的他有無比的成就感,立下了很多豐功偉績,例如:打敗敵國,給小人國帶來了和平與安寧。
在大人國裡格列佛恰好相反,人們身高18米格列佛又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寵物,置身於大人國的他,就像他原來隨心所欲地搬移小人國的人一樣,他好像大人國人們眼中的玩具,任意擺弄,每天都提心吊膽,但也無能為力。
之後,格列佛又流落到飛島,等地,度過了有趣的生活尤其是在馬國更是在人們眼中展示出了人獸怪誕的景象。在馬國,馬是理性的載體,而人形動物“耶胡”則是邪惡骯髒的畜牲,對人類進行了無情的鞭打。
小說具有強烈的諷刺色彩,小說作者斯威夫特在描寫小人國度裡利裡浦特的黨派之爭以鞋跟高低來劃分陣營,“高跟黨”和“低跟黨”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事實上這是在挖苦兩個爭鬥不休的政黨。在講述利裡浦特與鄰國兵戎相見是,是在影射當時英法兩國之間的連年征戰。
總之,小說在奇異的想象中,也融入了辛辣的諷刺,他犀利的諷刺包含了某些對人性以及人類社會的悲觀見解。但是在尖刻與悲觀的態度背後卻藏著一種苦澀而熱切的優世情懷。
讀完這部說,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以前總以為世界是和平的,原來在某個地點,某個時刻,還在發生著矛盾和衝突。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5
讀完《格列佛遊記》的人們,都會被斯威夫特天馬行空般的想象,橫溢的才華,肆意的嘲諷以及犀利的言辭所深深地震動!直到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感嘆著斯威夫特這樣一位偉大的小說家,評論家。
《格列佛遊記》中最富有爭議的,便是他的第四部慧駰國的遊記記載了。在這裡作者批判的矛已經不再僅僅刺向英國當代社會,甚至指向了整個人類!他把各種美好的品德,信任,真誠,謙遜,相互尊重等等全部放在了馬的身上,稱作“慧駰”,卻把骯髒,下流,無恥,賭鬥,兇狠這些不堪的詞語全部都放在了人的身上,稱作“胡野”!
這下斯威夫特把所有的評論家都惹急了,甚至稱斯威夫特是反人類的行為!
但是在這部分中,斯威夫特對人性的理解卻十分精準,到位,角度毒辣,顯然他早已是精於世故。作者把人性硬生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完完全全的善,而另一部分,則是完完全全的惡,再把兩者分別擴大好幾倍,在分別放到馬和人類的身上!多麼驚世駭俗的想象,這顛覆了之前所有的諷刺小說,人與馬之間的落差實在太大了!給予人們震撼人心的效果!
斯威夫特對人性中的劣性瞭如指掌,他認為,人性中充滿貪婪,對權勢的追逐,是金錢的奴隸,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陰謀,不信任以及勾心鬥角!
人性兩個字,又有多少人能說的清呢?中國幾千年前就出現了一位孟子,他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認為人剛開始都是善意的,並且不論多麼邪惡的惡人,心中都會存有疑似善意。而後來又出現了一位荀子,他認為恰恰相反的,人性本惡,這一點倒與斯威夫特很相似,他們都相信人生來就是自私的,做出的任何事都是因為利益。
這兩種理論相互對立,卻又無法分出對與否,兩種理論好像都是對的,於是,中國人這麼多的天才,爭論了數千年,也糾結了數千年,都還沒有得出答案,由此可見,人性,是一種多麼複雜的東西!
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人性的複雜,有善有惡,人這種生物,也才更加完美。在不斷的善與惡的交鋒中,人性中的善,才更加完善,因為有了惡,我們才知道我們的善,還有哪些不足。因為有了惡,人活著才有多了一些目標,正因為人性並不完美,我們的努力也才有了意義,我們努力使人更加完美,一步步地克服我們自身的.缺陷。
更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人性如此複雜,我們的世界,才多出了這麼多的著作,這麼多的故事,因為它們,寫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正是因為複雜的人性,故事才變得精彩,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我們也才有了走下去的慾望。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還有人,就有人性;只要還有人性,就有精彩繼續上演!
人性,本身就是永遠也演不完的戲!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6
雙手託著一本《格列佛遊記》,我那顆不安分的心啊,便忍不住地跟著那跌宕的情節起伏不定……
我多麼渴望這樣一次歷險啊,驚,喜不正是人生魅力之所在麼?細細回味整本書,一如夜晚的城市中那旖旎繁華的街道。於是,那一方純淨自然的天空,便分外惹人憐。你猜到了?沒錯,“慧因國”這三個字眼自始至終深深讓我震撼。在慧因國的字典中是定不可能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樣的,人們更不懂他們的含義。他們不懂什麼是“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中,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就像西部那藍得清澈的天空。
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立足於社會時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卻忘了告訴並期望我們去創造一個不需要提高警惕,不會上當受騙的社會。這與我們所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於是,當我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們遲疑;當有人替我們解圍時,我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們的內心感到痛苦、矛盾,無所適從。既妨礙了我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當然,美好總是與醜陋並存。作者透過《格列佛遊記》也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與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髒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遊記》之後,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以誇張渲染時代的生氣,藉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恨和悲觀背後,應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沒有想到在那些樸實得如同流水賬的大白話遊記中竟蘊含著這麼深邃的內涵。
夕陽欲墜,一群聖潔的白鴿迎著粉色的霞暈,在雲層中時真時幻……